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2018年教師招聘考試教育理論基礎知識必考重點(一)

1、教育的定義:

廣義的定義:教育包括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狹義的定義:指學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據一定的社會要求,依據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促使其朝著所期望的方向發展變化的活動。

更狹義的定義:是指德育。

教育一詞最早見于《孟子》

2、教育的功能:

定義: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通過教育媒介對受教育者的個性發展和社會發展所產生的影響和作用。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對象,可分為個體發展功能和社會發展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為正向功能和負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現的形式,可分為顯性功能和隱性功能。

3、教育的起源;

(1)神話起源說,代表人物:朱熹。

(2)生物起源說,代表人物:法國的利托爾諾和英國的斐西.能。

(3)心理起源說,代表人物:美國的孟祿。

(4)勞動起源說,代表人物:馬克思,馬克思認為教育起源于人類所特有的生產勞動。

4、現代教育的特點:

(1)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現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2)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樣性日趨突出。

(3)教育的科學化水平日益提高。

5、學習教育學的意義:

①有利于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掌握教育規律,指導教育實踐。

②有利于樹立正確的教學觀,掌握教學規律,提高教學質量。

③有利于掌握學生思想品德發展規律,做好教書育人工作。

④有利于構建教師合理優化的知識結構,提高教育理論水平和實踐技能。

⑤有利于培養創新精神,積極投身教育改革。

6、教育的政治功能:

①教育培養出政治經濟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通過傳播思想,形成輿論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經濟制度。

③教育促進民主化進程。

7、教育的經濟功能:

①教育再生產勞動力。

②教育再生產科學知識。

8、個體身心發展的動因:

(1)遺傳決定論,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爾遜、高爾頓。

(2)環境決定論,代表人物:荀子、洛克、華生。

(3)多因素共同作用論。

9、影響個體身心發展的主要因素:

遺傳、環境、學校教育、個體主觀能動性。

10、個體身心發展規律及其教育要求:

①順序性不陵節而施,遵循量力性原則
②階段性不一刀切,一鍋煮
③不平衡性抓關鍵期
④互補性長善救失
⑤個體差異性因材施教

11、教育目的的意義:

教育目的是整個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動的依據和評判標準、出發點和歸宿。它貫穿于教育活動的全過程,對一切教育活動都有指導意義,也是確定教育內容,選擇教育方法和評價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據。

12、教育目的的作用:

①對教育工作者具有導向作用。

②對貫徹教育方針具有激勵作用。

③對教育效果具有評價作用。

13、確立教育目的的依據:

①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

②人的身心發展特點和需要。

③人們的教育理想。

④我國確立教育目的的理論依據是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根本途徑,也是唯一途徑。

14、有關教育目的確立的理論:

(1)個體本位論

它認為確立教育目的的根本依據是人的本性,教育目的是培養健全發展的人,發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潛能,增進受教育者的個人價值,個人價值高于社會價值。(代表人物:孟子、盧梭、裴斯泰洛齊、馬斯洛)

(2)社會本位論

它認為確立教育目的的根據是社會的要求,個人的發展必須服從社會需要。(代表人物:荀子、赫爾巴特,涂爾干)

(3)教育無目的論(代表人物:杜威)

(4)生活本位論(代表人物:斯賓塞)

1957年我國頒布了第一個教育方針。

15、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區別:

①教育目的的不同:應試教育著眼于分數和選拔,素質教育旨在提高國民素質。

②教育對象不同:應試教育重視高分學生,忽視大多數學生和差生,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

③教育內容不同:應試教育緊緊圍繞考試和升學需要,素質教育立足于學生全面素質。

④教育方法不同:應試教育大搞題海戰術,素質教育重視啟發誘導,因材施教。

⑤教育評價標準不同:應試教育以分數作為衡量學生和教師水平的唯一尺度,素質教育則立足于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⑥教育結果不同:應試教育使多數學生受到忽視,產生厭學情緒,個性受到壓抑,素質教育使全體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

16、什么是素質教育?

它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是指向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是發展學生個性的教育,是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教育。

素質教育的理論依據:全面發展教育

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素質教育的三大基本任務:培養學生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任務。

安徽大科教師

17、素質教育的意義:

①它有助于提高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提高綜合國。

②它是克服應試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

③它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發展的落實。

18、實施素質教育的措施:

①改變教育觀念。

②轉變學生觀。

③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④建立素質教育的保障機制和運行機制。

⑤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19、學校教育制度及學制:

學校教育制度(簡稱學制)是一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的總體系,具體規定了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要求、入學條件、修業年限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它是國民教育制度的核心與主體,由三個基本要素構成:學校的類型、學校的級別和學校的結構。

我國頒布的第一個現代學制是壬寅學制。

我國第一個實行的現代學制是癸卯學制。

我國第一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學制是壬子癸丑學制。

1922年頒布壬戍學制又稱為六三三學制。

20、現代教育制度的發展趨勢:

①加強學前教育并重視與小學教育的銜接。

②強化普及義務教育,延長義務教育年限。

③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朝著相互滲透的方向發展。

④高等教育的規模的擴展、大眾化及類型日益多樣化。

⑤教育的國際交流加強。

⑥終身教育體系的建構。

⑦教育社會化和社會教育化。

⑧非學歷教育與學歷教育的界限逐漸淡化。

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

①學會共同生活

②學會認知

③學會做事

④學會生存。

21、教師的作用:

①教師是人類文化的傳播者,在社會發展和人類的延續中起橋梁與紐帶作用。

②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塑造年輕一代的品格中起著關鍵性作用。

③教師是人的潛能的開發者,對個體發展起促進作用。

22、教師的職業角色:

①傳道者角色

②授業、解惑者角色

③示范者角色

④教育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和管理者角色

⑤家長代理人、父母、朋友角色

⑥研究者、學習者、學者角色。

23、教師勞動的特點:

①教師勞動的復雜性和創造性

②教師勞動的連續性和廣延性

③教師勞動的長期性和間接性

④教師勞動的主體性和示范性

⑤教師勞動方式的個體性和勞動成果的群體性

24、教師的職業素養:

(1)教師的職業道德素養:

①對待事業,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

②對待學生,熱愛學生。(核心)

③對待集體,團結協作。

④對待自己,為人師表。

(2)教師的知識素養:

①政治理論修養

②精深的學科專業知識

③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

④必備的教育科學知識

⑤豐富的實踐知識

(3)教師的能力素養:

①語言表達能力

②組織管理能力

③組織教育和教學的能力

④較高的教育機智

(4)職業心理健康:

①高尚的師德

②愉悅的情感

③良好的人際關系

④健康的人格

25、教師威信:

是指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譽。

分類:權力威信和信服威信

結構:包括人格威信、學識威信和情感威信

26、建立教師威信的途徑:

①培養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質

②培養良好的認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③注重良好儀表、風度和行為習慣的養成

④給學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⑤做學生的朋友和知己

27、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

①師范教育

②新教師的入職培訓

③教師的在職培訓

④教師的自我教育

28、學生的特點:

①學生是教育的對象。

②學生是自我教育和發展的主體。

③學生是發展中的人。

29、現代學生觀:

(1)學生是發展中的人,要用發展的觀點認識學生。

①學生的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

②學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

③學生是處于發展過程中的人。

④學生的發展是全面的發展。

(2)學生是獨特的人。

①學生是完整的人。

②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獨特性。

③學生與成人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

(3)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

①每個學生都是獨立于教師頭腦之外,不以教師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

②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③學生是責權主體。

30、師生關系的內容:

①師生在教育內容的教學上結成授受關系。

②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關系。

③師生在社會道德上是相互促進的關系。

31、師生關系的基本類型:

①專制型

②放任型

③民主型

師生關系的作用:

①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育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的保障。

②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構建和諧校園的基礎。

③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實現教學相長的催化劑。

④良好的師生關系能夠滿足學生的多種需要。

32、怎樣建立新型師生關系:

(1)教師方面:

①了解和研究學生

②樹立正確的學生觀

③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④熱愛和尊重學生,公平對待學生

⑤發揚教育民主

⑥主動與學生溝通,善于與學生交往

⑦正確處理師生矛盾

⑧提高法制意識,保護學生的合法權利。

(2)學生方面:

①正確認識自己

②正確認識老師

(3)環境方面: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33、課程的意義:

①是學校培養人才藍圖的具體表現。

②是教師從事教育活動的基本依據。

③是學生吸取知識的主要來源。

④合理的課程設置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著決定作用。

⑤是評估教學質量的主要依據。

34、課程的類型:

①從課程內容的固有屬性來看,可分為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

②從課程內容的組織方式來看,可分為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

③從對學生的學習要求的角度來看,可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

④從課程的呈現方式來看,可分為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

⑤從課程任務來看,可分為基礎性課程、拓展性課程和研究性課程。

⑥從課程設計、開發和管理主體來看,可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

35、三維課程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

②過程與方法

③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是一個整體)

36、國家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

37、教科書編寫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與要求:

①科學性與思想性統一

②強調內容的基礎性和適用性

③知識的內在邏輯和教學法要求的統一

④理論與實踐統一

⑤教科書的編排形式要有利于學生的學習

⑥注意與其他學科的縱向和橫向聯系

⑦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

38、新課程結構的主要內容:

①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義務教育課程,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初中階段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

②高中以分科課程為主。

③從小學到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并作為必修課程。

④農村中學課程要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服務。

39、三級課程管理:

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

學校課程即校本課程,是學校在確保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有效實施的前提下,針對學生的興趣和需要,結合學校的傳統和優勢以及辦學理念,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的課程資源,自主開發或選用的課程。

40、課程資源的分類:

①按照課程資源空間分布的不同,分為校內課程資源和校外課程資源。

②按照課程資源的功能特點,分為素材性資源和條件性資源。

③按照課程資源的存在方式,分為顯性課程資源和隱性課程資源。

41、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的途徑與方法:

①進行社會調查

②審查學生活動

③開發實施條件

④研究學生情況

⑤鑒別利用校外資源

⑥建立資源數據庫

42、教學的本質與特點:

本質:它是一種特殊的認識、交往和實踐活動。

特點:①教學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根本目的。

②教學由教與學兩方面組成,是師生雙方的共同活動。

③學生的認識活動是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④教學具有多種形態,是共性與多樣性的統一。

43、教學的作用與意義:

①教學是貫徹教育方針,實施全面發展教育,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

②教學是傳播系統知識,促進學生發展的最有效形式,是社會經驗的再生產、適應并促進社會發展的有力手段。

③教學是進行全面發展教育、實現培養目標的基本途徑,為個人全面發展提供科學的基礎和實踐,是培養學生個性全面發展的重要環節。

④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學校教育工作必須堅持以教學為主。

44、教學的基本任務:

①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②發展學生智能,特別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③發展學生體能,提高學生身心健康水平。

④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⑤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個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學的世界觀。

45、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

①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統一。

②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統一。

③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統一。

④傳授知識與思想品德教育相統一。

46、教學過程的結構:

①激發學習動機

②領會知識(中心環節)

③鞏固知識

④運用知識

⑤檢查知識

47、我國目前中小學主要教學原則:

(1)思想性與科學性統一原則

這一原則的要求:

①教師要保證教學的科學性。

②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③教師要通過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④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和思想水平。

(2)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這一原則的要求:

①重視書本知識的教學,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注重聯系實際。

②重視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③加強教學的實踐性環節。

④正確處理知識教學與能力訓練的關系。

⑤補充必要的鄉土材料。

(3)直觀性原則:

這一原則的要求:

①正確選擇直觀教具和教學手段。

②將直觀教具的演示和語言講解結合起來。

③重視運用言語直觀。

(4)啟發性原則:

這一原則的要求:

①加強學習的目的性教育,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②設置問題情境,啟發學生獨立思考。

③讓學生動手,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④發揚教學民主。

(5)循序漸進原則:

這一原則的要求:

①教學要有系統性。

②抓主要矛盾,解決好重點與難點。

③教師要引導學生將知識體系化,系統化。

④按照學生的認識順序,由淺入深進行教學。

(6)鞏固性原則:

這一原則的要求:

①要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加強知識的鞏固。

②組織好學生的復習工作。

③通過擴充、改組和運用知識的過程來鞏固知識。

(7)因材施教原則

(8)量力性原則

48、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指教師與學生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而采取的共同活動方式,是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獲得身心發展而共同活動的方法。它包含了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

兩種對立的教學方法思想:注入式和啟發式

49、常用的教學方法:

(1)以語言傳遞為主的教學方法:

①講授法;

②談話法;

③討論法;

④讀書指導法。

(2)以直觀感知為主的教學方法:

①演示法;

②參觀法。

(3)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教學方法:

①練習法;

②實驗;

③實習作業法;

④實踐活動法。

(4)以探究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發現法。

(5)以情感陶冶(體驗)為主的教學方法:

①欣賞教學法;

②情境教學法。

50、教學組織形式:

是指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為實現教學目標所采用的社會結合方式。

51、現代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班級授課制

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是班級授課制,它是把學生按年齡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數的班級,教師根據課程計劃和規定的時間表進行教學的一種組織形式。它是由夸美紐斯最早提出的。

52、班級授課制的優缺點:

優點:①有利于經濟有效地大面積培養人才。

②有利于學生獲得系統的科學知識。

③有利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④有利于發揮學生的集體作用。

⑤有利于學生德、智、體多方面的發展。

⑥有利于進行教學管理和教學檢查。

缺點:①過于強調書本知識的學習,容易造成理論和實踐的脫節,不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鍛煉提高。

②難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要。

③學生的交往受到限制。

④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受到限制,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志趣、特長和滿足個性化的學習需要。

⑤以課為基本的教學活動單位,某些情況下會割裂內容的整體性。

現代教學的輔助形式——個別教學與現場教學。

53、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

備課→上課→作業的布置與反饋→課外輔導和學生成績的檢查與評定

備課分為個人備課和集體備課兩種,它是上好課的前提。

教師備課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①鉆研教材

②了解學生

③設計教法(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

寫好三種計劃:

①學年教學計劃

②單元計劃

③課時計劃

54、上課是整個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

要上好一堂課的標準是:

①要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

②要使學生思維活躍

③要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

④要使個別學生得到照顧。

55、課的類型:

①根據教學的任務,可分為新授課、鞏固課、技能課、檢查課。

②根據一節課所完成任務的類型,可分為單一課和綜合課。

56、上好課的基本要求:

①教學目標明確

②教學內容正確

③教學結構合理

④教學方法適當

⑤講究教學藝術

⑥板書有序

⑦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最根本的要求)

57、作業的形式:

①閱讀作業

②口頭作業

③書面作業

④實踐作業

布置作業的要求:

①作業內容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

②考慮不同學生的能力要求。

③分量適宜、難易適度。

④作業形式多樣、具有多選性。

⑤要求明確,規定作業完成的時間。

⑥作業反饋清晰、及時。

⑦作業要具有典型意義和舉一反三的作用。

⑧應有助于啟發學生的思維。

58、學生成績檢查與評定的意義:

①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學習。

②有利于促進教師的教學。

③有利于學校領導了解學校教學情況。

④有利于家長了解自己子女的學習情況,使家長同學校密切配合。⑤為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制定教育方針政策和選拔人才提供依據。

59、教學評價的功能:

①診斷教學問題

②提供反饋信息

③調控教學方向

④檢驗教學效果。

60、教學評價的基本類型:

①根據教學評價的作用,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

②根據評價采用的標準,分為相對性評價、絕對性評價和個體內差異評價。

③根據評價的主體,分為外部評價和內部評價。

61、教學評價的原則:

①客觀性原則

②發展性原則

③整體性原則

④指導性原則

現代教育評價的理念是發展性評價與激勵性評價。

62、現代教育評價的發展趨勢:

①強調創設適合并促進學生發展的教育環境。

②由關注終結性目標向關注評價的形成性目標發展。

③評價主體由一元向多元發展,評價對象由被動等待向主動參與發展。

④評價方法向綜合、多層次、全方位方向發展。

63、德育的意義:

①德育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條件與保證。

②德育是青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的條件和保證。

③德育是實現我國教育目的的基礎和保障。

④德育是培養具有道德發展性的人的條件和保證。

64、德育目標:即德育活動索要達到的預期目的,是德育工作的出發點。

確立德育目標的依據:

①青少年兒童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

②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教育目的。

③民族文化及道德傳統。

④時代與社會發展需要。

65、德育的任務:

①培養學生樹立鑒定正確的政治方向。

②引導學生逐步樹立科學世界觀和人生觀。

③逐步使學生具有社會主義的基本道德品質和法紀觀念及養成文明行為習慣。

④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品德心理素質。

66、德育過程:

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規范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對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地施加影響,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過程,是促進受教育者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發展的過程。

德育過程本質上就是個體社會化和社會規范個體化的過程。

67、德育過程的構成要素:

①教育者

②受教育者

③德育內容

④德育方法

德育過程的基本矛盾: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與受教育者現有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

68、德育過程的基本規律:

①它是對學生知、情、意、行的培養提高過程。

②是一個促進學生思想內部矛盾斗爭的發展過程。

③是組織學生的活動和交往,統一多方面教育影響的過程。

④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逐步提高的過程。

69、我國中小學主要的德育原則:

(1)導向性原則:

這一原則的要求:

①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

②德育目標必須符合新時期的方針政策和總任務的要求。

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現實性結合起來。

(2)疏導原則:

這一原則的要求:

①講明道理,疏導思想。

②因勢利導,循循善誘。

③以表揚激勵為主,堅持正面教育。

(3)因材施教原則:

這一原則的要求:

①深入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內心世界。

②根據學生個人特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

③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有計劃地進行教育。

(4)知行統一原則:

這一原則的要求:

①加強思想道德的理論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認知。

②組織和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

③對學生的評價和要求堅持知行統一原則。

④教育者要以身作則,嚴于律己,言行一致。

(5)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原則:

這一原則的要求:

①建立健全的學生集體。

②開展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

③加強個別教育,并通過個別教育影響集體。

(6)尊重信任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

這一原則的要求:

①愛護、尊重和信賴學生。

②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正確、明確具體。

③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認真執行,督促學生切實做到。

(7)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相結合的原則:

這一原則的要求:

①堅持正面教育原則,以客觀的事實、先進的榜樣和表揚鼓勵為主的方法教育學生。

②堅持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啟發自覺。

③建立健全學校規章制度和集體組織的公約,并且嚴格管理,認真執行。

(8)依靠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的原則

(9)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和連貫性原則。

70、德育的途徑:

① 思想品德課和其他學科教學(基本途徑)

②社會實踐活動

③課外、校外活動

④共青團、少先隊組織的活動

⑤校會、班會、周會、晨會、時事政策的學習

⑥班主任工作

71、德育方法:

(1)說理教育法:

這一方法的要求:

①明確目的性和針對性

②富有知識性和趣味性

③注意時機

④以誠待人

(2)榜樣示范法:

這一方法的要求:

①選好學習榜樣

②激起學生對榜樣的敬慕之情

③狠抓落實,引導學生用榜樣來調節行為,提高修養。

(3)陶冶教育法:

這一方法的要求:

①創設良好的情境

②與啟發說服相結合

③引導學生參與情境的創設。

(4)實際鍛煉法

(5)品德修養指導法

(6)品德評價法

(7)角色扮演法

(8)合作學習法

72、選擇德育方法的依據:

① 德育目標

②德育內容

③中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個性差異

73、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①開展社區教育

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③建立德育基地

④創辦業余黨校

74、我國中小學德育改革的主要趨勢:

①落實德育工作在素質教育中的首要地位。

②確立符合中小學生思想品德發展實際的德育目標。

③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德育方式,改進德育內容。

④積極改進中小學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和形式。

⑤因地制宜開展德育活動。

⑥堅持知行統一,積極探索實踐教學和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有效機制,建立科學的學生思想品德行為綜合考評制度。

75、班級的功能:

(1)社會化功能:

①傳遞社會價值觀,指導生活目標。

②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形成社會生活的基本技能

③教導社會生活規范,訓練社會行為方式

④提供角色學習條件,培養社會角色

(2)個體化功能:

①促進發展功能

②滿足需求的功能

③診斷功能

④矯正功能

76、班級管理的功能:

①有助于實現教學目標,提高學習效率。

②有助于維持班級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風。

③有助于鍛煉學生能力,學會自治自理。

77、當前我國學校班級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①班主任對班級管理方式偏重于專斷型。

②班級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學生參與民主管理的程度低。

78、建立以學生為本的班級管理的機制:

①以滿足學生的發展為目的,學生的發展是班級管理的核心。

②確立學生在班級中的主體地位。

③有目的地訓練學生自我管理班級的能力。

79、班集體的特征:

①明確的共同目標

②一定的組織結構,有力的領導集體

③共同生活的準則,健全的規章制度

④集體成員之間相互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圍

⑤寬松的個性發展空間(共同目標是導向,集體輿論和人際關系是基礎,組織結構是核心,規章制度是保證)

80、班集體的教育作用:

①有利于形成學生的群體意識

②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和適應能力

③有利于訓練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81、班集體的形成與培養:

① 確定班集體發展目標

②建立得力的班集體核心

③建立班集體的正常秩序

④組織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

⑤培養正確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

82、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

① 是班集體的組織者和領導者

②是實現教育目的,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骨干力量。

③是溝通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的橋梁,是形成教育合力的重要中介。

83、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 是班級建設的設計者

②是班級組織的領導者

③是協調班級人際關系的主導者。

84、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的影響力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① 班主任的權威、地位、職權

②班主任的個性特征與人格魅力

85、班主任的領導方式:

①權威型

②民主型

③放任型

86、班主任的任務:

①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務是組建良好的班集體。

②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務是促進班集體全體成員的全面發展。

87、班主任的工作內容:

① 了解和研究學生(全面、及時、經常)

②有效地組織和培養優秀班集體(中心環節)

③協調校內外各種教育力量

④學習指導、學習活動管理和生活指導、生活管理

⑤組織課外、校外活動和指導課余生活

⑥建立學生檔案

⑦操行評定

⑧班主任工作計劃和總結

⑨個別教育工作

⑩班會活動的組織

?偶發事件的處理。

88、課外、校外教育的意義:

①有利于學生開闊眼界,獲得知識。

②是進行德育的重要途徑。

③是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不可或缺的途徑,有利于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各種能力。

④是因材施教,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的廣闊天地。

89、課外、校外教育的主要內容和形式:

內容:

①社會實踐活動

②學科活動

③科技活動

④文學藝術活動

⑤體育活動

⑥社會公益活動

⑦課外閱讀活動

形式:

①群眾性活動

②小組活動(主要形式)

③個別活動

90、課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點:

①自愿性

②自主性

③靈活性

④實踐性

⑤廣泛性

91、學校教育在人身心發展中起主導作用的原因:

①學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培養人的活動。

②學校有專門負責教育工作的教師。

③學校教育能有效地調控影響學生發展的各種因素。

92、教育萬能論的代表:洛克、康德、華生、愛爾維修。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09年招教考試教育學試題及答案
教師編制考試試題及答案
小學教育學考點與要點歸納
教師資格考試——教育學知識要點總結
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必背知識點最全整理,都在這里了!
教師資格證考試教育學復習提綱_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烟台市| 合江县| 成安县| 荥经县| 湘乡市| 额济纳旗| 盘锦市| 洛隆县| 慈溪市| 施秉县| 射洪县| 游戏| 广昌县| 镇远县| 固安县| 周宁县| 台南县| 英德市| 合水县| 孙吴县| 上犹县| 老河口市| 福泉市| 秦安县| 黔西| 博野县| 浙江省| 南城县| 襄汾县| 霍林郭勒市| 长垣县| 遂平县| 张家界市| 炉霍县| 彭山县| 柳江县| 蓬溪县| 富阳市| 孟村| 和政县| 喜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