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高考答題技巧之九
語言連貫屬于修辭范疇。語言連貫能力是一種綜合性更強、更高級的語言能力。共有兩種題型,一種排序,一種是語句復位。
語言連貫的條件:
1、話題的統一性
2、主語的一致性
3、頂真(指代)的巧妙性
4、句式的對稱性
5、音韻的和諧性
6、情調的和諧性
7、語言的照應性
8、表達的有序性
1、話題的統一性
任何一組句子都有一個確定的中心話題。或者敘述一個事件,或者說明一個事物,或者闡明一個觀點,或者表達某種感情。銜接的語句和上下文要保持話題統一。
【例1】與下面句子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克林頓當選為美國總統,成為舉世矚日的風云人物。當談及自己的成長經歷時,總統先生不無感慨地表示:這完全得益于中學時代的一次總統模擬活動,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從小立大志,定能從此走向輝煌。
B、學生時代的生活經歷,對人的影響實在重要。
C、要想把理想變為現實,就一定要經歷生活的磨難。
D、多方面開展模仿活動,對人的成長不無裨益。
【例2 】與下面句子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崇山峻嶺,比起人來,總是高大、雄偉的,人站在它的面前不過是顆粒兒。但人們總是將山踩在腳下,那怕它是萬山之王。人為攀登而欣喜,_________________。
A、山,卻緘默不語――它用自己的筋骨而證明自己的偉大。
B、山,卻冥然不覺――沒有靈性的高大,不過是一堆土石。
C、山,也欣喜萬分――它為人的攀登作出貢獻而自豪。
D、山,卻毫不在乎――它相信人永不會臣服于自己。
【例3】填入下面句子橫線處,銜接最恰當的一項
硅藻的大量生長為海域內幾億噸甚至幾十億噸磷蝦的生長提供了充足的條件,磷蝦用途甚廣,它將是人類大有希望的蛋白質來源之一。磷蝦是南極生態中的一個關鍵性的生物,沒有它就沒有那么多的鯨類、企鵝和海豹等。_________________。
A、有人認為,把磷蝦、企鵝、鯨類和海豹作為南極生物的象征十分恰當。
B、有人認為,硅藻、磷蝦、企鵝、鯨類和海豹都是南極生物的象征。
C、有人認為把企鵝作為南極生物的象征比起鯨類、海豹來說更為恰當。
D、有人認為,把磷蝦作為南極生物的象征比起企鵝來說更為恰當。
2、主語的一致性
【例4 】填入下面橫線上的兩句話,與上下文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泰山的南天門又叫三天門,創建于元代,至今已有六百余年。________________,
A、元代石刻“天門銘”在門外西側。一幅石刻對聯在門的兩旁。
B、門外西側有元代石刻“天門銘”。門兩旁有石刻對聯一幅。
C、元代石刻“天門銘”在門外西側。門兩旁有石刻對聯一幅。
D、門外西側有元代石刻“天門銘”。一幅石刻對聯在門的兩旁。
【例5】分別比較下列句子,上下文銜接較好的一項是:
①遠處看,山頂上明顯的有座寶塔,可是走近了一看才發現,寶塔并不在山頂上。
②遠處看,寶塔明顯地坐落在山頂上。可是,走近了一看才發現,寶塔并不在山頂上。
A、①
3、頂真(指代)的巧妙性
【例6】①他們在工廠里向工人學習排版、印刷、裝訂等技術活。他們過去不但沒有干過這些活,連見也沒見過。
②他們在工廠里向工人學習排版、印刷、裝訂等技術活。這些活他們過去不但沒有干過,連見也沒見過。
選② 代詞“這些活”緊跟指代的內容。
【例7】我的眼前,一片鑲著露珠的綠茵茵的草灘,__________,在這綠色和黃色的背后,又銜接著一派無邊無際的藍色湖水。
①
選① “草灘”與前句形成頂真
小結:主語一致很重要,頂真銜接最巧妙
4、句式的對稱性
【例8】括號中句子順序最恰當的一項是
①遙臨太湖,②依山植梅,③背倚龍山翠屏,④以梅飾山,⑤山因梅而幽,⑥梅以山而秀,
A、③②④⑤⑥① B.①③②④⑤⑥
【例9】下列①—⑦是從文中橫線處摘出的詞語,在文中,它們最恰當的排列順序為
“世界屋脊”上的_________,以其特殊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千里風雪的青藏公路,正在成為令人神往的旅游熱線。
①晶瑩的湖泊 ②大漠 ③奔騰的江河 ④雪峰 ⑤數不清的珍禽異獸 ⑥草原 ⑦冰峰
A.②⑦⑥④①⑤③ B.①③⑤⑥②④⑦
C.⑦④②⑥③①⑤ D.③①⑦②⑤④⑥
C(可以空間、邏輯、音節和語言習慣等方面給以科學的分類。據漢語講究對稱的特點,可把②④⑥⑦歸為一類,①③歸為一類;據語言習慣“冰雪”,“江河湖海”,“大漠”,“草原”等常常連用,詞語由少到多讀來流暢舒展,⑤字數最多,不同類,放最后)
小結:抓結構分析,注意字數、短語類型
5、音韻的和諧性
音節和諧常常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句式整齊勻稱,音節協調;二是上下文押韻。
【例10】填入下面橫線處的句子,與上下文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
埋伏和照應需要慘淡經營。埋伏處要輕輕一筆,若不經意;__。要使讀者看不到斧鑿痕跡,只覺得____,如一叢花,如一棵菜。雖由人力,卻似天成。如果看出來這里是埋伏,那里是照應。
[點析]B。從前后連貫的角度看,③④句中,句③不能和“如一叢花,如一棵菜”相銜接,而④句能。從音節和諧的角度看,能和“卻似天成”句中的“成”押韻的有首句的“營”,句①中的“成”,句④中“整”和句⑤中的“癥”。因此選B。
【例11】正當黃河得意揚眉之時,突以數里之闊跌入百尺之峽,如水入壺,騰蕩急旋。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飛沫起虹,濺珠落盤,成瀑成湫,如掛如簾
②、濺珠落盤,成瀑成湫,飛沫起虹,如掛如簾
選① “盤”和“簾”押韻
6、情調的和諧性
對于描寫或抒情類的句子,要考慮前后語句的情調要保持統一。所謂統一的情境就是說前后描寫事物的色彩、聲音、氣勢、氛圍、情調等都應該是一致的。即前邊是熱烈的,與之銜接的句子就不能是凄涼的;前邊是壯闊的,后邊就不能是柔婉的;前邊是悠遠的,后邊就不能是熱切的,等等。
【例12】在空白處填入下面哪一項才能使語言連貫呢?
下午,太陽還沒有落,山里升起一層青色的霧。使得三峽的黃昏來得特別早,而去得特別遲。于是,在青色的黃昏中,兩岸峭壁的倒影,一齊擁向江心,使江心上面只剩下一線發光的天空,__________。
A、長江后浪催前浪,轟轟烈烈地流向遠方。
B、長江平靜而緩慢地流淌,變得有如一條明亮的小溪。
C、長江像一條五彩的帶子在夕陽里顯得悠悠飄飄,變得如此馴良。
D、長江像一條巨蟒,翻滾著,呼嘯而去。
前面描寫的青色黃昏三峽中的長江是平靜的,只有江心一線是發亮的,其余全被兩岸峭壁的倒影所占。AD兩項聲勢浩大,氣勢磅礴,顯然不符。C項色彩太絢麗,與上文“青色”的黃昏不一致,只有B項的情境才與上文的情調一致,且行文上前后照應。
【例13】填人下列句子根線處的語句連貫的一項是
我不記得有比那天更蔚藍更清新的黎明了!太陽剛剛從蒼蒼的山巔后面露出來,___________,使人感到一種甜美的倦意。
A、山頂的白云頓時變成了玫瑰色,又從玫瑰色變成了紫色,最后它們發出了金色的霞光
B、它那最初幾道光芒的溫暖跟即將消逝的黑夜的清涼交流在一起
C、空氣里彌漫著破曉的寒氣,草上也蒙蓋上了灰色的霧水
D、它射下幾條微微溫暖的光線,像火的帶子一樣貫穿整個樹林
小結:情調要統一
7、語言的照應性。
照應常常和文章的內容主旨,條理脈絡,層次結構有關,必須建立前有交代,后有照應的概念。句式的照應主要包括:問與答的照應,總起與分承的照應,關聯詞語的照應,指代的前后照應。
7、(1)問答照應
在設問句中,前句提出問題,后句便要作出正確的回答。如果答非所問或者一概否定,一概肯定,都會造成語句不連貫。
【例14】填入下面句子橫線處,銜接最恰當的一項
要使我國的四個現代化加速發展,我們要不要學習外國的先進經驗呢?根據我國國情可不可以完全照搬西方模式呢?__________。
A、不能,我們要有自己的創造和發展,走中國式的社會主義道路。
B、我們必須作出正確的選擇,否則就會犯政策上的錯誤。
C、我們的回答只能是肯定的,否則就沒有改革的出路。
D、我們的回答是只有深化改革,不能躊躇停滯,更不能知難而退。
[點析]B。原文就學習外國先進經驗和照搬西方模式一正一反提出兩個設問,一是“要不要”,二是“可不可以”,應選項必須與兩個設問相互對應,不能顧此失彼。A只回答了“不能完全照搬”這一問題;C完全肯定兩個問題,忘記了后一問題必須否定;D句答非所問;只有B句,雖未作直接回答,但都與兩個設問相照應,且銜接最好。
7、(2)總起與分承的照應。
一段話中,哪些句子先說,哪些句子后說,這些都得瞻前顧后,通盤考慮,以使語句前后順序得當,前后照應。
【例15】填入下面句子橫線處,銜接最恰當的一項
生產襯衫的關鍵工序是上領子和上袖子。二廠和三廠這兩家襯衫廠各有所長,_____。
A、二廠上領子的技術比三廠強,三廠上袖子的技術比二廠強。
B、三廠上領子的技術沒有二廠好,上袖子的技術比二廠強。
C、三廠上領子的技術沒有二廠好,二廠上袖子的技術沒有三廠強。
D、二廠上領子的技術比三廠強,上袖子的技術沒有三廠強。
[點析]A。原文是總述,選擇支是分述,按順序應該是先二廠再三廠,可BC都是先說三廠再說二廠,造成語序顛倒。D項語序雖未錯位,但又未明確體現“各有所長”這層意思。
【例16】這時的瀑布很多,更是一種美景,大概每登上幾米高度,就可以見到一道瀑布,________________。
A、聲如奔雷,澎湃咆哮,激湍翻騰,飛流直下,水氣蒙蒙,珠璣四濺。
B、飛流直下,聲如奔雷,澎湃咆哮,激湍翻騰,水氣蒙蒙,珠璣四濺。
C、澎湃咆哮,水氣蒙蒙,飛流直下,聲如奔雷,珠璣四濺,激湍翻騰。
D、珠璣四濺,水氣蒙蒙,澎湃咆哮,聲如奔雷,激湍翻騰,飛流直下。
分析:這道題是要求選擇對瀑布的描寫中哪個更恰當。我們先看四個待選項,會發現它們只是句子內部詞序的排列不同,都寫到瀑布的外形(飛流直下,激湍翻騰,珠璣四濺)、聲音(聲如奔雷,澎湃咆哮)、及產生的效果(水氣蒙蒙)。我們要想想為什么會出現詞序上的不同呢?是否有觀察的先后順序,空間上的變化呢?很明顯,第一瀑布觀察可采用由上到下;第二,再結合題干上的一個“見”字考慮,其后應緊接所見的內容而非所聽的或瀑布的效果,最后答案自然得出為B。
【例17】下面這段文字結尾的句子應該是
東坡酷愛西湖,嘗作詩云:“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識者謂此兩句已道盡西湖。公又詩云:“云山已作蛾眉淺,山下碧流青似眼”,余謂此詩是為西子寫生也。_______________。
A、要識此詩,但看西湖;要識西湖,但看西子。
B、要識西湖,但看西子;要識西子,但看此詩。
C、要識西子,但看此詩;要識此詩,但看西湖。
D、要識西子,但看西湖;要識西湖,但看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