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利用成語學文言虛詞
 成語因其強烈的生命力和異乎尋常的表現力,受到人們的普遍喜愛。每年高考題中成語的直接運用題占3分,錯別字判定題中也有成語出現;文言文考題中,文言虛詞占3分。因此,在高考復習中從正確理解和運用成語的目的出發,多角度系統地復習成語就顯得十分重要。這里根據新語文教學大綱規定,以常見成語為材料,對共18個文言虛詞中的17個虛詞(“矣”成語中無)試作分析,希望考生能和文言虛詞、成語的復習結合,收到一舉多得之效。
01而
㈠連詞,表示多種關系。
①并列,不譯。例如:過屠門而大嚼(比喻把空想當現實來聊以自慰)
②遞進,可譯為“并且、而且”。
例如:學而不厭  鍥而不舍  取而代之   聽其言而觀其行  信而有征(信,真實;征,根據)   
③承接。例如:
不教而誅  三思而行  置之死地而后生   月暈而風,礎潤而雨    一而再,再而三
④轉折,  可譯為“  但是、可是、卻”等。例如:
食而不化  不勞而獲  視而不見  聽而不聞   秀而不實  苗而不秀(開花)  犯而不校(計較)
  三過家門而不入  樹欲靜而風不止  牽一發而動全身  可望而不可即
⑤假設,譯為“假如、如果”等。 例如:人而無信 ,不知其可
⑥修飾。可不譯。例如:
盡力而為  向隅而泣  挺身而出鋌身而出  沖口而出  沐猴而冠  不言而喻
乘興而來   乘虛而入  侃侃而談  數米而炊   適可而止
一概而論  竭澤而漁  重足而立,側目而視  不可同日而語
⑦因果,可譯為“因而、因此”等。例如:
顯而易見  輕而易舉  食言而肥   窮而后工
㈡復音助詞“而已”,表示限止語氣,可譯為“罷了”。例如:如此而已
 02乎
㈠用作助詞。
①疑問語氣,可譯為“嗎”。
例如:不亦樂乎(出自《論語·學而》,原文有感嘆語氣)
②表示停頓,一般不譯。例如:忘乎所以
③形容詞詞尾。可譯為“……的樣子”等。例如: 神乎其神  微乎其微  
㈡用作介詞,相當“于”。例如:異乎尋常  情見乎詞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03其
㈠用作代詞。
①第三人稱,可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他的、他們的(它的、它們的)”等。例如: 
 任其自流   出其不意   攻其無備   死得其所                含糊其詞   隱約其詞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工)(工匠)欲善其事,必欲利其器  支吾其詞    閃爍其詞   恰如其分  適得其反
②第一人稱。可譯為“自己”。例如:自行其事  自圓其說懷璧(比喻有才能)其罪
③指示代詞,可譯為“其中,那個”等。
例如:曲盡其妙   自得其樂   知其一,不知其二                  即以其人之道,還制其人之身
㈡用作副詞,反詰語氣。可譯為 “難道(豈)”。例如:舍我其誰  
㈢用作音節助詞,有的用在形容詞前,有的用在動詞前。
例如:北風其涼  五世其昌  躬逢其盛  不厭其煩  不厭其詳        突如其來   嚶其鳴矣,求其友聲
04且
用作時間副詞,可譯為“暫且、姑且”。例如:得過且過   得饒人處且饒人    
05然
㈠用作助詞,形容詞詞尾,可譯為“……的樣子”。
例如:豁然開朗  渾然一體  黯然銷魂   漠然置之 
㈡用作動詞,表示贊同,可譯為“是、對”。例如:不以為然
06所
㈠用作助詞。經常同動詞、形容詞結合,組成名詞性的所字短語,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有的中間加否定詞“不、未”等。例如:             
從心所欲  己所不欲  不知所云  管見所及  前所未聞   一無所有   所向無敵  無所用心 
無所不為  在所不辭   前所未有                             強人所難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㈡復音虛詞“所以”,  起始義是“所從來的”的意思。例如:忘乎所以  
㈢表示約略的數目。例如:多歷年所(年數)
07為
㈠用作介詞,除表被動外,一般讀去聲。
①。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例如:為民請命
②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為“為了、為著”。
例如:洋為中用  古為今用   舍己為人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③表示被動,可譯為“被”。例如:金石為開  戶限為穿(形容來往的人多)
㈡用作助詞,音二聲,不譯。
例如:為期不遠   莫此為甚  人自為戰  一言為定  寬大為懷  
㈢用作動詞,音二聲,可根據環境靈活翻譯。
見義勇為  胡作非為  事在人為  勉為其難  為所欲為  有所不為而后有為(做) 
天下為公  止戈為武  言為心聲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是)
量入為出   左右為難  畫地為牢   據為己有(作、作為)          
08焉
㈠用作助詞,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可不譯。 例如:語焉不詳
㈡用作兼詞,相當于“于+之(是)”。例如:習焉不察  心不在焉
㈢用作疑問代詞,相當于“哪里”。
例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殺雞焉用牛刀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09也語氣助詞。
㈠表示肯定語氣,不譯。例如:空空如也    莫余毒也   勿謂言之不預也  
㈡表示停頓,舒緩語氣。例如: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10以
㈠用作介詞。
①表示工具、手段、方式等,可譯為“用、拿、憑著”。例如:
文以載道  夜以繼日  道路以目  以暴易暴   以卵投石 
飽以老拳   一言以蔽之  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②表示原因,可譯為“因、因為”。
例如: 勿以惡小而為之  不以一眚掩大德
③表示標準、身份,可譯為“按”。例如:物以類聚, 人以群分
㈡用作連詞,跟“而”略同,但不用于轉折關系。   
①表示目的,可譯為“來、為了”。例如:拭目以待  虛席以待   學以致用 
②表示修飾,可譯為“……地、來”。例如:
掃地以盡(形容破壞凈盡)  全力以赴  如愿以償   長此以往   聊以自慰
③表示承接。例如:摩厲以須  (摩厲,即磨礪;須,等待)      
④表示并列。例如: 好整以暇 (形容即嚴整又從容不迫)
㈢復詞“以為”用如動詞,可譯為“認為”等。例如:自以為是  不以為然 
11因
㈠用作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原因、依據、方式等。
①表示依據,可譯為“按照、憑借、利用”等。例如:
 因材施教  因地制宜  因人成事  因陋就簡  
②表示條件,可譯為“趁著、通過”等。例如  :因勢利導   因小見大  
③表示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
例如:因禍為福   因噎廢食   因小失大   因難見巧
㈡用作動詞,可譯為“沿襲”等。例如:陳陳相因   因循守舊 
12于介詞,總是跟名詞、代詞或短語結合,構成介賓短語去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多種組合關系。
㈠表示處所,可譯為“在、從、到”等。  例如:
喜形于色  怒形于色  無敵于天下義形于色   無動于衷   立于不敗之地  拒人于千里之外
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流言止于智者  御敵于國門之外
㈡表示范圍,可譯為“在……方面”等。
例如:老于世故  言(助詞)歸于好  果于自信(貶義)    定于一尊(指最有權威的人) 
㈢表示時間,可譯為“在、到”。例如:于今為烈
㈣表示對象,可譯為“向、對、給”等。
例如: 嫁禍于人  無濟于事  問道于盲   安于現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㈤用在形容詞、動詞之后,引進比較對象,可譯為“比”。例如:
 急于星火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重于泰山,輕于鴻毛           
聊(姑且,略微)勝于無  事實勝于雄辯
㈥表示原因 ,可譯為“由于”。例如:業精于勤  疲于奔命
13與
㈠介詞,介進對象。可譯為“跟、同、替”。例如:
 與眾不同   事與愿違   無與倫比  與日俱增
 休戚與共  羞與為伍  虛與委蛇    患難與共   習與性成(這一組省略介詞賓語)
㈡用作動詞。音三聲,可譯為“給”。例如:欲取姑與  豐收刻與
☆14哉感嘆語氣助詞,可譯為“啊、呀”。例如:
  優哉游哉  嗚乎哀哉  唐哉皇哉(指唐堯和漢皇形容規模宏偉氣勢盛大)
15則
㈠用作連詞,表示多種關系。
①表示承接。 可譯為“ 便、就” 。例如:
聞過則喜  不平則鳴  窮則思變  
②表示假設。 可譯為“ 那么 、就” 。例如:
不退則進   欲速則不達    小不忍則亂大謀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③表示并列。可譯為“就”。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㈡用作副詞,起判斷作用。可譯為“是、就是”。例如: 心之官則思
㈢用作名詞。可譯為“榜樣”。例如:以身作則
16者用作助詞。
附在別的詞或短語后,組成名詞性短語。可譯為 “……的人”。
例如: 來者不拒  旁觀者清  后來者居上  行百里者半九十 
17之
㈠用作代詞,代人、代物、代事。可譯為“它、它們,他、他們”等。
例如 : 敬而遠之   趨之若鶩   悔之無及  處之泰然   反其道而行之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來之不易(使動)
㈡用作助詞。
①結構助詞,可譯為“的”或不譯。例如:
一技之長   一孔之見  驚弓之鳥   一念之差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自知之明  伯仲之間  拒人千里之外
②補語的標志。可譯為“得”。例如: 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言之鑿鑿  
③賓語前置的標志。例如:先務之急  不此之圖  勿謂言之不預也
④音節助詞,一般不譯。
例如:玄之又玄   總而言之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卑(低下)之無甚高論   
㈢用作動詞,可譯為“到、往”。例如:之死靡它(指志趣專一,至死不變)
 

聯系成語學習文言通常有以下幾種方法:
一、結合成語學習一些文言現象
㈠ 一詞多義:
如:  道: 道不拾遺(道路)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仁政)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方法)
說長道短(說)
又如:兵:短兵相接(兵器)         斬木為兵(兵器)
兵強馬壯(軍隊)         草木皆兵(士兵)
損兵折將(士兵)         紙上談兵(兵法)
借助成語語境,學生更容易掌握一詞多義的現象。
㈡ 通假
成語中也有通假字,音義都從本字。如:
被(披)堅執銳  圖窮匕見(現) 一暴十寒(曝)再接再厲(礪) 
信口開河(合)  景從云集(影) 流言蜚語(飛) 博聞強識(志)
疾惡如仇(嫉)  無動于中(衷) 膽戰心驚(顫) 受益匪(非)淺
㈢ 古今異義
我們今天常用的一些成語,單就詞來說,有很多雖與現代漢語的詞同形,但其意義已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發生了變化。這些在意義上發生了變化的詞,就是古今同形異義詞。古今異義是古代漢語中的常見現象,結合成語的語境來理解古今異義,不容易望文生義,以今解古。如:
      成 語     詞      意義
      赴湯蹈火   湯      熱水、開水
      運斤成風   斤      斧頭
      破涕為笑   涕      眼淚
乳臭未干    臭      氣味
      屢試不爽   爽      差錯
      不名一錢   名      占有
㈣ 詞類活用
在古漢語中有些詞可以靈活運用,在句子中臨時改變它的語法功能,這種現象就叫詞類活用,古漢語的這種獨特現象也反映在成語中,主要表現如下六個方面:
⑴名詞活用為動詞
  古代漢語名詞用作動詞的現象相當普遍,這在成語中同樣保留。如:
“不可名狀”中的“名”字是個名詞,翻譯為“說出”,所以在這個地方,它是名詞活用為動詞。衣錦還鄉、門可羅雀、沐猴而冠,這里的“衣”、“羅”、“冠”應分別作動詞“穿”、“張網捕”、“戴帽子”解釋。與此類似的還有: 罄竹難書(寫)、莫名其妙(說出)、袍笏登場(穿上官袍,拿上板子)、洞燭其奸(照見)、相形失色(比較)、聲東擊西(聲討)。
⑵動詞活用為名詞
如:百廢俱興——廢:動詞作名詞,荒廢了的事情。例“政通人和,百廢具(俱)興。”(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布衣之交”中的“交”意為名詞“朋友”。
⑶形容詞作名詞
成語“黨同伐異”中的“同”和“異”是兩個形容詞,在這里翻譯為“意見相同的人,意見不同的人”,所以活用為名詞。又如:
從善如流——善:形容詞作名詞,正確的意見。  
居安思危——安、危:形容詞作名詞,安樂的環境、危難。
披堅執銳——堅:形容詞,堅硬、堅利,作名詞,堅硬的鎧甲。銳:形容詞,銳利、鋒利,作名詞,銳利的武器。例“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
擇善而從——善:形容詞作名詞,好的意見、榜樣。例“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與此類似的成語還有: 
 扶老攜幼(老人和孩子)、扶危濟困(處于困境中的人)、披堅執銳(堅硬的,鋒利的)、扶強抑弱(強大的人,弱小的人)、革故鼎新(舊的東西和新的東西)。
⑷成語中的使動用法  
文言文中常有使動用法,如:“無絲竹之亂耳”中“亂”意為“使——亂”,成語中也有這種現象,教學時可用來互相印證。使動詞來源有三:
①從名詞來
例如:“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袁枚《黃生借書說》)此處成語“汗牛充棟”一詞中的“汗”是名詞,按照今天的習慣,后面也不能跟賓語,同樣從文言文的角度來考察,它是名詞的使動用法,意思是:使……出汗。 
②從動詞來 動詞的使動用法,顧名思義,就是主語所代表的人或物并不施行這個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而是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施行這個動作。在古漢語中,這種情況很多,成語中也較多,如:
 “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將伐顓臾》)此處成語“既來之,則安之”中的“來”字和“安”字是兩個動詞,確切地說是兩個不及物動詞,也是不能帶賓語,所以它也是特殊用法,那就是動詞的使動,可翻譯為“使……安”“使……來”。與此類似的成語還有: 
飛沙走石 、驚天動地 、打草驚蛇、 破釜沉舟、沉魚落雁 、興風作浪等。
③從形容詞來 形容詞用作使動,就是讓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代表的性質或狀態,如:
“卑躬屈膝”一詞中的“卑”和“屈”字是兩個形容詞,按照今天的語言習慣,形容詞后面是不能跟賓語的,所以它實際上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分別是“使……卑”(使身體卑下)“使……屈”(使膝蓋彎曲)的意思。
又如:完璧歸趙——完:形容詞作使動詞,使完好。例“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與此類似的成語還有: 
  殫精竭慮(使……殫,使……竭) 豐衣足食(使……豐,使……足)
 破門而出(使……破)          窮兵黷武(使……窮,使……黷)
 竭澤而漁(使……竭)          精兵簡政(使……精,使……簡)  
⑸成語中的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是學生學習文言文的一個難點,結合常見的成語,這種語言現象就容易接受了。
①   從名詞來 
名詞用如意動,意思是把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看成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物。例:
“梅妻鶴子”就是以梅為妻,以鶴為子。“草菅人命”就是“以人命為草菅”。還有魚肉百姓、幕天席地等。
②   從動詞來 
 所謂動詞的意動用法,就是動詞對它的賓語含有“認為賓語怎樣”的意思,可譯為“以……為……”“把……當作……”。
例:“ 是古非今”就是認為古代是對的,認為現代是不對的。
③從形容詞來
所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不是說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而是主觀上認為他具有這種性質或狀態,如:
成語“不恥下問”中的“恥”字,也是一個形容詞,在這里按照需要翻譯成“以……為恥”,所以它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又如:“不遠千里”就是不以千里為遠。
與此類似的還有厚此薄彼、不遠萬里、目空一切 、兵貴神速 、安貧樂道等。
⑹名詞作狀語
這是古漢語的特有現象,現代漢語中是沒有的,而在成語中卻俯拾即是。這里所討論的用作狀語的名詞,是指普通名詞來說的,普通名詞用作狀語,有的表示比喻,有的表示處所或工具,還有的表示時間。
①表示比喻 這是拿用作狀語的那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物的行動特征,來描繪動詞所表示的行動的方式或狀態。如:
斗折蛇行——斗、蛇:像北斗星一樣彎曲,像蛇一樣曲折,分別作“折”“行”的狀語,表動作行為的狀態。例“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唐·柳宗元《小石潭記》) 
還有狼吞虎咽、風馳電掣、狼奔豕突、土崩瓦解、龍騰虎躍、條分縷析、鱗次櫛比等,此類成語中的名詞可翻譯為“像……一樣”。
②表示方向或處所。如:
南征北戰——南、北:向南,向北,分別作“征”“戰”的狀語,表方向。
風餐露宿——風、露:在風里,在露天下,分別作“餐”“露”的狀語,表環境處所。
與此類似的成語還有: 
東張西望(向東,向西)狼煙四起(從四面八方)道聽途說(從道上,從途中)等。
③表示工具、方式。
口誅筆伐——口、筆:用口,用筆,分別作“誅”“ 伐”的狀語,表工具。
耳聞目睹——耳、目:親耳,親眼,分別作“聞”“ 睹”的狀語,表方式。
與此類似的成語還有:車載斗量(用車、用斗)拳打腳踢(用拳、用腳)耳提面命(當面)等。
④表示時間。
日積月累——日、月: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分別作“積”“累”的狀語,表事物發展變化的進程。
㈤ 聯系成語學習文言句法
對于枯燥的文言句法,很多同學因找不到學習的技巧而苦惱,那么我們不妨通過成語來學習。如:
 ⑴、賓語前置句。
所謂賓語前置,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置于謂語動詞的前面,以示強調。賓語前置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①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在學習“忌不自信”、“古之人不余欺也”這樣的句式時,我們不妨通過“歲不我與、時不我待”等成語來理解,從而明確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詞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和否定詞之后。
②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在學習“大王來何操”、“沛公安在”、“微斯人,吾誰與歸”這樣的句式時,我們不妨通過“何患無辭、何罪之有、何去何從、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等成語來理解,從而明確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的條件:用疑問代詞“誰、何、焉、奚、安”等做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
③“之”、“是”作標志的賓語前置。在學習“無乃爾是過與”、“宋何罪之有”、“何厭之有”這樣的句式時,我們不妨通過“不此之圖、唯命是聽、唯利是圖、唯你是問、唯才是舉、馬首是瞻”等成語來理解,從而明確其基本的語法結構:“前置賓語+是(之)+謂語(動詞)”,其中“是”、“之”為賓語前置的標志。
⑵狀語后置句
在現代漢語中,介詞結構經常放在謂語動詞之前,或主語之前,做句中或句前狀語。而在文言文中,這種介詞卻經常放在謂語動詞后用作補語,翻譯的時候,習慣上把它當作狀語,所以這種語法現象稱為狀語后置或介詞結構后置。而從古代漢語脫胎而來的成語中也常有這種用法。
 狀語后置現象在成語中的表現形式基本上可以分為兩種。
 第一,“于”字結構的成語。這類成語是由介詞“于”和名詞或名詞短語構成。如:“無濟于事”中“于事”是狀語,放在了謂語“無濟”后面,現代漢語語序應是“于事無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就是“于憂患生,于安樂死”;其他類似的還有“業精于勤、重于泰山、死于非命、無動于衷,喜形于色、畢其功于一役、拒人于千里之外、防患于未然、兄弟鬩于墻外御其辱”等。在文言文中,這類現象和用法比比皆是。
 第二,“以”字結構的成語。這類成語由介詞“以”和名詞或名詞短語構成。如:“動之以情”中“以情”是狀語部分,放在了謂語“動”后面,現代漢語語序應是“以情動之”。其他類似的還有相濡以沫、嗤之以鼻、持之以恒、掉以輕心、一言以蔽之等。文言句中也有很多這樣的用法,如:“王嘗語莊子以好樂”(《莊暴見孟子》),句中的“以”解釋為“把”,“以好樂”解釋為“把喜歡音樂這件事”。
⑶特殊句式:
這是指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幾種特殊句式:判斷句、被動句、疑問句、省略句、倒裝句等。這些句式同樣在成語中存在。
①判斷句
“……者,……也”或“……也”是古漢語中最常用的表判斷的句式,而成語中卻常用“乃”、“為”“皆”“非”等虛詞來表判斷。如:勝敗乃兵家常事、識時務者為俊杰、草木皆兵、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知之為知之等表肯定的判斷;人非草木、非親非故、答非所問等表否定的判斷。
②被動句
文言文的被動句與現代漢語不同,一種是有被動詞的,但標志不同,如:“見”、“為”“于”等等。成語有“見欺于人”、“見笑于大方之家”、“古為今用”囿于成見,受制于人等;另一種是沒有被動詞的,如“蔓草難除”等。
  ③疑問句:
其奈我何
④省略句:古漢語中省略成分很多,成語也如此,如:
1.省謂詞:一字(值)千金 一言(重)九鼎 再(鼓)衰三(鼓)竭一諾(重)千金、千鈞(系于 )一發
2.省賓詞: 羞與(之)為伍,滄海(之)一粟,引(之)以為戒,無與(之)倫比,
3.省介詞: 名滿(于)天下、聲聞(于)遐邇,放之(于)四海而皆準、狗尾續(于)貂,束之(于)高閣,流芳(于)百世,,禍起(于)蕭墻。
4.省代詞:親(者)痛仇(者)快。
5.省連詞:欲速(則)不達。
⑤倒裝句: (賓語前置及狀語后置見上文)
1.謂語前置:過甚其詞 
2.動賓倒置:何去何從 時不我待 唯利是圖 
3.定語后置: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㈥ 成語里面的虛詞現象       
  其實不僅僅是實詞,一些虛詞和特殊的句式也被保留在成語中。如虛詞”而
1.表轉折 
     心有余而力不足 法網恢恢,疏而不漏 
     口惠而實不至 樹欲靜而風不止 
2.表假設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3.表修飾 
     侃侃而談 乘興而來,敗興而歸向隅而泣 
  4.表承接 
     群起而攻之 竭澤而漁 見機而動
   5.表并列       
     有過之而無不及 
    另外如:
之: 置之度外(它,代詞)患難之交(的,助詞)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助詞, 取消句子獨立性)不此之圖(助詞,提前賓語)
以: 以噎廢食(因為,介詞)以卵擊石(拿,用,介詞) 以貌取人(憑、據,介詞) 數以萬計(按,介詞) 拭目以待(而,連詞)以手加額(把,介詞)
于:無濟于事(介詞,對)問道于盲 (介詞,向) 重于泰山(介詞,比) 行成于思(介詞,由于)青出于藍(介詞,從)
㈦成語里面的兼詞現象       
   如:公諸(之于)同好 付諸(之于)東流  心不在焉(于此)
  ㈧古代文化常識:
 我國古代的文化博大精深,典籍浩如煙海,我們從成語入手,慢慢積累,也能學到不少知識,譬如下面一些常見成語,就有不少學問:
1、韋編三絕:古代用竹簡寫書,用熟牛皮把寫書的竹簡編聯起來,就叫“韋編”。
2、觥籌交錯:觥,古代的一種酒器;籌,行酒令的一種籌碼。
3、竹報平安:竹,竹簡。竹報,舊時家信的別稱。
4、伯仲之間:兄弟排行次序,伯是老大,仲是老二。
5、稗官野史:古代的小官,專給帝王講述街談巷議、風俗故事,后來就稱小說為稗官。
6、氣沖斗牛:指北斗星和牽牛星。
7、近在咫尺:古代長度單位,周代指八寸。
8、及笄年華:古代女子一般十五而笄(結發上簪,表示成年)。
9、得隴望蜀:隴,古地名,約今甘肅東部;蜀,古地名,約今四川中西部。
10、結發夫妻:束發,指初成年。
另外,還有不少成語來源于一些歷史典故和寓言故事,像造福桑梓、如喪考妣、六合之內、司空見慣、名垂青史、臥薪嘗膽、聞雞起舞、杞人憂天、狐假虎威、拔苗助長等等,這些成語作為濃縮的精華,蘊含的信息不可謂不豐,確能讓人受益匪淺。
二、結合成語釋義
成語中的語素有許多保留了古漢語的意義。所以結合成語釋義能增強說服力,加深印象,便于記憶。
例如李清照《聲聲慢》:“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堪”與成語“不堪設想”、“不堪入耳”中的“堪”意義相同,是“能夠”的意思。
在課內文言文的學習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一些無法理解的文言實詞,可以利用成語學習這些文言實詞中的一詞多義。
比如:在《六國論》中,有這么一句:“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如果不知其中的“厭”字是何意。我們可思考有關“厭”的成語有哪些,這些成語中的“厭”字又作何解釋,哪種解釋可用于本句中的“厭”。利用身邊的工具能找出“貪得無厭”、“喜新厭舊”、“不厭其煩”、“百讀不厭”這四個常用成語,并知其詞義分別為“滿足”、“厭惡”、“嫌棄”、“厭倦”,句中“厭”應該解釋為“滿足”。
綜上所述,文言文中字詞的特殊用法和特殊句式基本上都能從成語中找到,所以說成語是連接古文和現代文的橋梁。成語具有簡潔精辟、信息量大、易于記憶、便于提取等特點,易于引起學生的興趣,因而在幫助學生記憶和使用文言詞語意義和語法規則時,作為一種互相印證、拓展補充的教學輔助手段,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結合成語學習文言文,不但有利于文言文的學習,還可加深對成語的理解,一舉兩得,不亦樂乎?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學生文言文學習入門:成語里的古漢語知識
初中文言文知識梳理
初中文言文常用知識歸納
高中語文必修教材中的18個文言虛詞
初中文言文虛詞運用方法
《游褒禪山記》文言知識整理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涧县| 华宁县| 康定县| 娄烦县| 太保市| 富裕县| 永兴县| 普洱| 包头市| 福建省| 西贡区| 江山市| 巧家县| 道真| 瑞安市| 资源县| 陇南市| 五原县| 万盛区| 江孜县| 天台县| 镇安县| 高平市| 敦化市| 五莲县| 滨州市| 辰溪县| 芦山县| 宣威市| 万山特区| 富川| 曲周县| 临城县| 读书| 航空| 清苑县| 曲阳县| 德江县| 贵阳市| 宁远县| 平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