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文化:在立“魂”的路上,避開四大“亂象”,
別做不切實際的創新!
2018-03-07 校長會 校長會
2015年《教育部工作要點》提出:“推動學校特色發展,提升學校品質。”在辦學特色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挖掘、總結提煉,形成學校的特色文化,進而提升學校品質。
學校特色建設對于每一種類型的學校,都發揮了重要的工具性價值,如讓薄弱校找到了辦學的突破口、讓普通校找到了發展的生長點、讓優質校走出高原期形成“新優勢”。同時,學校特色建設也的確讓學生們享受到更優質化、集約化的教育資源,讓學生受益匪淺,彰顯了其內在的育人價值。
學校文化建設,是一種時髦,可是見多了走多了,就會發現:文化建設原來亂象叢生,主要表現在以下四方面。
亂象之一 以裝修為文化
這個問題是學校文化設計中最最常見的。很少有學校會承認自己沒有文化。我們看到過很多學校的學校文化,校長每每侃侃而談,都從學校走廊的打造,談到學校教室的布置,不一而足。他們會說“:看!這是我們花了20萬做的雕塑,那是我們花了上百萬做的文化走廊……”哦,對不起,你這是“土豪”!
隨著教育投入的不斷增加,我們的周圍這類的學校正飛速增加。除了這種土豪型的“文化學校”,我們還有大量沙漠型的“文化學校”,它們在校園里零星點綴著“團結、求實”之類的標語,也常常能拿出校園文化手冊告訴你校訓是“做未來的合格公民”、校風是“勤奮、求實”……這些詞語就像沙漠里風干了的枯樹枯枝,標本一樣壓抑地杵在那里,愈發顯出了沙漠的荒涼。
我們認為一所學校的每一處布局、每一個裝置的擺放,都要在學校整體文化的打造上,屬于外顯的范疇,而內在的學校文化理念才能引領整個“裝修”工程。
亂象之二 過于追求特色
為了與“眾”不同,有些學校挖空心思尋覓“新詞”“新標簽”,使得教育中泡沫泛濫、包裝盛行,助長了形式主義,戕害了實事求是、以人為本的好風氣。一些學校的眼光過于向外、向上,而不是向內、向下。
如果一個學校的管理者是一個真正的教育者,他是不會顧忌別人“沒個性”言論的,相反他會根據學生實際、教師實際以及學校明確的發展定位來為學校量體定做文化的。如果不“量體”而去“做”文化,文化還有它應有的價值嗎?
有的學校做學校文化,就努力找人挖掘學校的歷史、遺產,從地域、名人、辦學特色等入手去探尋文化基因,最終形成自身獨具標志的特色文化。
這個方向本沒有錯,但是,真正的問題的又出現在哪里呢?簡單點說就是太有“特色”了!“特色”過度。
這個“特色”過重,以至于太強調教育的個性,而忽視了教育的共性問題。
例如,有的中小學以當地有名的“太極拳”、“中草藥”等等作為辦學特色,還有的主打“詩歌”特色等等……我們知道,一所學校如果開展“太極拳”、“中草藥”、“詩歌”等課程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我們還會夸獎這樣的學校精神開放,能夠給到學生一些素質教育。但是,如果學校要求人人都踢足球,人人都打太極,人人都背詩寫詩,這是不現實的,也是很殘忍的,我們不能因為學校所謂的特色,就要求人人有義務去順服這樣的“特色”。
教育有共性,學校有特色,這并不矛盾。
我們在做學校文化設計的時候,要更多地站在兒童的立場去思考教育的共性問題,特別是對于中小學兒童教育來講,共性是大于個性的,在看重個性的基礎上,我們會更加強調教育的共性問題。
亂象之三 文化建設中“無人”
從辦學理念上的“無人”到學校環境建設的“無人”,這類學校真還不少。
為了應付教育局的檢查,學校請一些設計公司或者老師們自己提煉一些高大上的“校訓、學風、校風……”擺在學校大門口,既引不起學生關注,學校領導、老師也不會記得。按理說,校訓、學風、校風……這一系列的內容主要應該從學校的辦學理念而出,會讓人記得非常牢才對。
出現上面的問題說明什么呢?說明一所學校不僅沒有自己的理念,而且辦學者也從來沒有去思考過一所學校的教育目標、辦學目的等根本性問題。我們很難想象,這樣的學校會是一所好學校。
學校文化建設中的“無人”現象,體現最集中的還在于,學校辦學者從來沒有站在兒童的角度思考問題。我們看一所學校的文化建設是否優秀,首先應該看到這個文化是否是“有人”的,特別是有學生的。
第一,我們看學校的理念,是否完全是站在教師、或者領導的角度思考問題,而忽略了學習的主體“學生”?
例如,有的學校用“文明、和諧、道德”這樣的字眼作為學校文化的關鍵詞,顯然是不恰當的,一方面這樣的詞語并不適合中小學生的接受程度,很難記得住,也很難去應用,另外一方面學生對這些詞語的理解很難跟自身的學習和生活相連接。
第二,我們看一所學校的環境景觀打造是否優秀,也主要觀察這些景觀設施是否符合學生的需要,是否站在學生的立場。
例如,有的學校在校園里花巨資打造一些雕塑、浮雕等等,看起來歷史厚重,學生既感到冰冷又完全看不懂,缺少互動性和參與性,這樣的景觀很明顯就是為領導、為成人自身的需求打造的,不適合學生。還有的學校,寫滿了各種各樣的書法字體詩詞歌賦,看起來古樸又有藝術感,學生卻沒有辦法認識這些字體和參與到理解中去,從環境建設上來看就是相對失敗的。
亂象之四 理念和實際兩層皮
很多學校的文化理念和實際都呈“兩層皮”狀態。說的是一樣,做起來又是另一樣。很多人形容這是“偽”建設。
之所以說很多學校的文化建設是偽建設,首先在于有些學校文化的提法本身就偽。無法落實性和偏頗性使得學校文化建設僅僅成了學校的口號、標語,而無法在學校的教育行為中實施。
因為它們關涉的是文字本身,而沒有想過培養什么樣的學生才是教育應該做的以及如何通過教育教學活動,使文化的物質存在轉化為學生的精神營養。
學校文化建設,一定要和可操作的學校教育活動相結合,才能產生它的實在價值。
例如上海市浦東新區的平和雙語學校。這所學校的核心文化是“平而不庸,和而不同”,意在讓平和的每一個師生員工都有一顆平靜但不平庸的心,都能成為這個集體中獨特的自己。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以教學為例,學校開設了30多門選修課,僅是學校的初中部學生社團就達26個。孩子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選擇自己喜歡的選修課,選擇自己喜歡的社團。
例如學校的走遍千山萬水的文化課程,在很多學校的校長以學生安全為借口限制孩子們外出的時候,該校勇敢地利用周末和假期,帶領孩子們去游覽祖國的文化山川或者世界的文化山川。讓孩子們在“行萬里路”中增長見識,打通課內與課外的知識。
例如學校的人文學社,對十一二歲喜歡文史哲的孩子們講述什么是尼采、蘇格拉底、馮友蘭,一起研究宗白華、朱光潛、一起閱讀湯因比、司馬光等等。讓孩子成為他自己,成為心態平和而絕對不是平庸的自己。
對教師而言也是如此,教師的思想能走多遠,學校就為教師搭建多么廣闊的平臺。脫離了落實的活動設置,文化與教育的本質之間就是兩張皮,這些“文”是“化”不了人的。
學校文化設計,其本質就是為學校立魂、找到學校的核心價值觀。
立魂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兒,需要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努力,才能將理念逐漸化為一所學校的血液。這是一個傳承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