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沈大師,我一直是見字三禮,崇拜得是一塌糊涂,究其原因,除先生那斐然的文學成就旁人難以企及外,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先生只是一小學學歷,這點更是令人感嘆不已。觀先生一生,張充和先生的撰聯最為貼切:“不折不從,星斗其文,亦慈亦讓,赤子其人。”他就是沈從文,一個生前寂寥死后榮耀的寫作者和思想者。
在成都這難得清閑的時間中,把先生的書再次認真地品讀了一下,這套沈從文文集買到手已三十多年了,除看過其中的幾篇外,其它還一直就沒有翻過,前一陣偶爾看一篇文章中有一段文字覺得特別的優美:“在青山綠水之間,我想牽著你的手,走過這座橋,橋上是綠葉紅花,橋下是流水人家,橋的那頭是青絲,橋的這頭是白發。”覺得眼熟,一查才知道,還是先生的大作。韻味無窮啊,直可與“再別康橋”媲美。
讀先生的文字就一個感覺,優美,恬靜,靜得就象進入一個世外桃園,沒有仇恨,沒有哀怨,一切都是那么地平和,那么地靜謐。當兄弟倆同時愛上翠翠時,一人選擇的是離開;當過渡人要給老船夫船錢被拒時,選擇的是將銅板往船上一散,這一幕幕又使人仿佛到了君子國,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同迷人的景色交織在一起,共同繪就出一幅湘西凄美的水墨畫。他是用一種超越世俗愛憎哀樂的方式,探索人的靈魂深處或意識邊際,即使是描寫死亡這一殘酷現實時也是如此,如老船夫是在一個雷電交加的夜晚,安靜的睡去的;如巧秀娘在被沉塘時最后給女兒留下的話是:“長大了,不要記仇。”從這里可以看出,先生的內心,是有一個充滿愛的精神世界的。他是一個獨立的自我,正如先生所言: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
同傳統文學注重矛盾沖突不同,先生的作品淡化的是情節,突出的是情感,注重的是人內心感受,所以,讀時要邊閱讀邊思考,從那平淡的敘述中來體味現實的悲涼。如《雪晴》,一方面描寫出湘西自然風光的瑰麗神奇,另一方面也在清麗柔婉之外平添了一種原野的豪放;而《邊城》則是一曲田園詩般的牧歌,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諧,語言如詩,情感如水,敘述如歌,一派天籟,以其恬靜平淡的風格.小品散文的筆調,同略帶苦澀的結局一起,建構了一個屬于沈從文的“湘西世界”。令人回味無窮。
沈從文被拍成電影或電視劇的作品不多,僅有《邊城》和《湘女瀟瀟》,這是因為先生著作的特色是一個淡,缺乏沖突,懸念,激憤等電影的吸睛元素,但從《邊城匪事》《血色湘西》這類電視劇中,都可以看見先生著作的借用,或者叫影子,只是加了些其它亂七八糟的情節而已,寫湘西的人文風情是繞不開先生的。
品先生的作品如品茶,需心靜,細啜慢品,方能品味出滋味來,要看那些所謂激動人心的神劇,那不叫品茶,就如妙玉損寶玉的說法,應該叫驢飲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