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8月專輯9月專輯12月專輯已出,歡迎選用!高考第一品牌語文月刊代碼46-88每月一本定價12元。其中每年8月作文專輯、9月試題分析專輯、12月分類練習專輯、4月AB卷二套題等為高考必備!咨詢微信13602424805(手機)
培養高中學生從課本中積累寫作素材的有序訓練
陜西省漢中市漢臺中學 趙星 朱冰 張煜
摘要:高考作文中,議論文寫作一直是考生的一大難點,議論文的寫法大多單調而乏味。追根溯源恐怕為時已晚,教學中由來已久的輕視、誤讀是最顯性的一大的病根,通過對以往高考議論文高分作文的仔細勘閱,我們發現這些議論文類型中的高分作文,有著一個共性的特征:對課文素材的利用、挖掘比較到位。學生如果能充分開發利用課本,挖掘和積累其中的寫作素材,將所掌握的寫作技巧同寫作實踐有效結合起來,最終內化為自身的語文素養,從而提升寫作能力。筆者有鑒于此探尋如何將語文教材中的相關素材靈活運用到議論文寫作中。
關鍵詞: 議論文 課本素材 解決思路
一,議論文寫作三要素與高考優秀作文比對分析
議論文寫作的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論點的提煉非常重要,一個有力、新穎的論點會讓文章增色不少,論證的手段雖然種類繁多,概括來看大抵分為以下幾類,舉事例、用對比、列道理等,核心要素就是論據,如何圍繞論據進行論證是本文探討的重點,而重心將立足語文教材,對于剛入學的高一新生而言,熟練運用課文素材的意識和能力應當著力培養。
1.1 “論點”與語文素材的巧妙關聯
一起來回顧2006年大綱卷全國高考語文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老鷹從鷲峰頂上俯沖下來,將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烏鴉看見了,非常羨慕,心想:要是我也有這樣的本領該多好啊!于是烏鴉模仿老鷹的俯沖姿勢拼命練習。一天,烏鴉覺得自己練得很棒了,便哇哇地從樹上猛沖下來,撲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飛,可是它的身子太輕,爪子被羊毛纏住,無論怎樣拍打翅膀也飛不起來,結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見了,問這是一只什么鳥,牧羊人說:“這是一只忘記自己叫什么的鳥?!焙⒆用鵀貘f的羽毛說:“它也很可愛??!”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的含義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面對這樣的題目,認真研讀材料,準確把握其寓意,無疑是寫好作文的重要前提。那么,這個故事包含哪些側面(或者說角度)呢?其中的老鷹,未必是值得深究的對象;關鍵在于材料末尾牧羊人和孩子的兩句話。牧羊人稱烏鴉為“忘記自己叫什么的鳥”,顯然是在批評它不自量力、好高騖遠、東施效顰,由此生發開來,選擇“找準自身定位”自然是符合題意的。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是河南當年語文高考的一篇滿分作文,文章的開頭這樣寫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這是曹孟德《短歌行》中的詩句。我們何不以此自問“何枝可依?”——問自己什么是適合自身的,找準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歸附。”,一開始便巧用高一語文教材中曹操的《短歌行》,引出了文章的中心論點“找準自身位置”,整個文章經由此而展開,行云流水一氣呵成,顯得非常的自然而不造作,比較某些議論文寫作中出現的大篇幅的空洞議論要靈巧很多,在根據文題自然聯想到“找準自身定位”這一論點后,熟背古詩詞的作用發揮出來,妙筆生花,借名家詩句為自己文章增色的目的便達到了,這篇高考作文顯然成為活學活用中學語文素材的典范。
1.2 “論據”與語文素材的深度挖掘
2002年全國高考語文作文題是“心靈的選擇”,文題的思路很開闊,但落腳點必須在于心靈,僅僅執著于文章的題目大談選擇,最后再生硬的套上‘心靈’一詞是大多數考生第一時間想到的、也是最容易去構思的寫作思路,這樣去落筆顯然會落入俗套,《霸王淚》是當年語文高考的一篇高分作文,探討“心靈的選擇”,在選用論據的過程中,是簡單的堆砌道理去說教,還是選用一個個體,去剖析他生命瞬間所做出的不一般的選擇,答案顯然是后者,《霸王淚》這篇高考作文能夠在規定的時間內,選用項羽這一性格較為豐滿、充滿爭議、又很具悲情的歷史人物首先便是一種聰明的選擇,文章著力于細節刻畫,通過語文教材《鴻門宴》有關于“烏江自刎”的課外展開的另類解讀,是執著于同劉邦爭奪天下,渡過烏江卷土重來,還是為虞姬逝去、生死將士相繼死亡而殉命,是烏江邊上楚霸王作出的人生最后一次選擇,選擇前者或許國家因為自身的存在,仍然難以安寧,付出的仍然是千千萬萬的血肉,選擇后者,將天下讓于劉邦,為愛情與友誼殉葬,不能說后者的選擇更具悲情,也使得項羽這一歷史人物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故而《霸王淚》的成功得益于化用語文素材,深度挖掘語文素材。
1.3 “論證”與語文素材的緊密關聯
好的語文素材需要的是善于發現,一方面鼓勵學生大膽借用語文課本中出現的素材,另一方面需有意識地培養其嫁接語文素材的感知力,如何將語文課文中,原本平淡的廣為人知的材料,綜合寫進你的作文,成為信手拈來的素材,基礎在于積累,重點在于有意識地訓練自己,精煉素材的能力成為高考議論文得分高下的關鍵,或可說是分水嶺。文章開頭說到的議論文論證的幾大基本方法,舉事例、用對比、列道理,三者對于考生的能力要求最高的是說理,有趣的是,學生往往還傾向于長篇議論,顯然不是其能力有多高,淺顯的道理說起來容易,但閱卷老師更希望看到的是具有思辨性質的深刻道理,這并非一個高中生能夠做到的,比較而言,對于行文能力要求最低的恰恰是舉事例,形象生動,化用的好,意在言外的境界倒是容易做到的,從這一點出發也能看出活學活用語文素材的重要性。
05年的語文高考,滿分作文《說‘安’》,文章的論點為“心安者,成萬事”,圍繞這一論點,作者縱橫古今,博覽中外,在論據的選擇上,適度選用了李白、蘇軾、史鐵生、霍金等人的事例,這些素材基本都選自語文課文中,譬如說到李白,作者選取了“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出自《夢游天姥吟留別》)寫出了李白的曠達,用“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勾勒出蘇軾的心安自在;2004年江蘇語文高考作文題,以“水的靈動,山的沉穩”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滿分作為《穩重求勝》,考生在亮出中心論點“為人沉穩,穩中求勝”之后,圍繞中心論點,選取論據所涉及的素材,均采自高中語文課本。文中提到的人物如宋江、劉備、孔明、班超、林則徐、秦始皇、楚霸王等,均為人所熟知。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將古典詩文如《出塞》、《過秦論》、《阿房宮賦》及名人如孟子、孔明等的“名句”“信手拈來”,并且運用得十分熨帖。
由此可見,議論文寫作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均與素材的選取關聯密切,論點要新穎,除了慣常使用的開門見山等手法,巧妙地引用名言警句更能抓住閱讀者的興趣;論據要著力深挖素材內涵,同樣的故事背景、同樣耳熟能詳的故事情節,如果你想別開一面就要多角度去挖掘,誠如上述說到的項羽,項羽烏江自刎這一段歷史情節,在高中語文教材的課外拓展中肯定是講過的,在《心靈的選擇》那一篇高考優秀作文里,考生大膽借此剖析項羽內心世界,化用成血肉豐滿的一曲悲歌,比及枯燥無味的長篇議論,優劣高低自然顯見;論證更需要綜合運用各類素材,但最容易為廣大學子忽視的恰恰是語文課文中豐富的素材,言簡意遠的古文背誦是學生掌握素材必須要有的過程,現代抒情、說理散文等,同樣存在巨大地利用空間。
二,課文素材在議論文中運用中出現的問題
通過平時作文命題中的引導,學生逐漸體驗到寫作議論文并不是一件難事,懂得運用材料去構思論點,證明論點,并且能夠一定程度上,精選課本中的素材編纂從自身所需要的材料,同時,因為寫作次數的受限、高一學生的寫作能力、對課文素材理解力度等,課文素材在議論文中的運用實踐過程中,也出現著一定的問題:
2.1 照搬照抄素材,對論點關注不夠
同學們在學習完《蘇武傳》之后,感受多比較熱烈,尤其是對蘇武這一歷史人物的價值認識,存在多種觀點,部分同學認為蘇武并沒有很好地發揮出自己的歷史價值,19年的時間中,他都是在湮湮不名中度過的,最后的回歸也只是出于機緣巧合,他這樣做并不很值得,也有一部分同學認為蘇武是愚忠、愚孝,更多的同學則是贊成的,理解的,并能從多個方面解讀蘇武的歷史價值,有從‘堅強’、‘挫折’角度解讀蘇武、有從‘自尊’、‘忠誠’角度解讀蘇武、有從‘奮發有為精神’角度解讀、有從‘執著’、‘信仰’角度解讀蘇武等,發現同學們就這一塊很有興趣,據此給出了一篇話題作文:試結合《蘇武傳》等相關材料,圍繞‘價值’這一中心論點,寫作一篇議論文。但就從具體的寫成效果來看,部分同學完全堆砌材料,幾乎相當于翻譯了一篇《蘇武傳》,最后生硬的套上某一類價值觀念,結束全篇,諸如有一篇這樣寫道:
蘇武,我國著名的忠義之士,其出使西域,被匈奴扣留后不慕匈奴誘惑,不受同朝官員待見,堅持回國的故事廣為流傳。
《蘇武傳》主要記敘漢代外交史臣蘇武受漢武帝劉徹派遣出使西域,正值漢朝與匈奴結好時期,蘇武受命將以往被扣漢朝的匈奴使者送回匈奴,但其正在進行任務時被匈奴意外扣留,其匈奴單于喜愛他的才能,用盡各種方法都無法將其動搖,并讓與其曾經有過交往的李陵來勸降,李陵對他說:“你的母親死了,妻子也改嫁了,就連你的兒子現在也找不到了,你還怎么回去,而且現在漢武帝也老了,政令搖擺不定,你就算回去,也無法大展鴻圖,蘇武絲毫不動搖,堅持一定要回家去,就這樣蘇武在匈奴放牧睡覺,也時刻握住漢朝的襟節,時間過去了十幾年,等到昭帝即位想起了他,將他從匈奴要了回來……
從蘇武的精神來看,他是一個愛國、忠貞不屈的漢朝使臣,他堅持獨立的精神值得我們深思、值得我們學習。
上面的寫作并不能叫靈活運用素材,這樣的寫作只能叫堆砌,這樣的作品當然打動不了人心,選用素材不能、也不宜成為寫作的重心,素材是為論點服務,是為了更好地證明所選取的論點,故上述引用素材并不得法。
2.2 素材選用不當,與所選論點并不相符
同學們對課本素材的關注度越高,舊材料結合新的論點是一個突破,問題在于張冠李戴、東挪西湊、強制嫁接等現象增多了,譬如《包身工》一文,作者通過大量白描的敘事手法揭露包身工非人的生活,痛苦的境遇和悲場命運,給我們深深震撼。展開思維導圖:何以夏衍能夠如此深刻的形象刻畫出那個時代有著這樣一批悲慘的人類?夏衍為了獲得第一手的資料,多次沖破日本管警、巡捕、工頭流氓的封鎖進入包身工工作車間;為了了解包身工下下班的情況,足足做子兩個多月的“夜工”,僅僅從寫作背景這一方面,就可以凝練出諸多議論文寫作話題,諸如“社會責任感”、“正義的力量”、“良心”等,但有些同學在談個人奮斗的習作中,引用包身工的悲慘經歷只為了說明,這批不幸的勞動者沒有個人理想、沒有上進心,顯然是誤讀了材料,過分嫁接了文章內容,又如詩經中引入中學教材的名篇《采薇》,作為一篇描寫戍邊的作品,通過細致刻畫個體的從軍感受,表現出的是一群戍卒群體的濃烈思鄉情懷。可供寫作的話題諸如“責任”、“思念”、“戰爭之殤”等,但有些學子以“信任”為話題,引用《采薇》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出的竟是戍卒戰士最終厭倦了戰爭,失去了對統治階級的信任,從而回歸故土等等,顯然屬于對課本素材的過度解讀。上述引用素材適當的現象不能輕率的予以全部否定,盡管引用的過程中,出現種種問題,從另一個方面也在說明學生運用課文素材的意識得到了顯著提升,能夠有意識的聯系論點去尋找課文素材。
三,引用課文素材的幾個重要著眼點
總結上述兩個部分的論述,我們看到,高考中出現的優秀議論文,同課文的素材的恰當引用、化用有著千絲萬縷,密不可分的種種聯系,我們只有在正視的基礎上,才能有效指導學生去學著化用課文素材,另一方面,在學生逐漸有意識的引用課文素材的基礎上,對出現的典型問題,我們也有必要予以修正,結合這兩個方面,筆者談談引用課文素材的幾個重要的著眼方面。
3.1 素材與論點需聯系緊密
以“挫折”為論點的習作中,有學生這樣寫道“……珍惜挫折,要有蘇軾的心態。他一身才氣,笑傲江湖,受寵無盡,一樁詩案,令他顛沛流離,遠離榮華。試想,受盡委屈,親人分離,何人不懼?而他,竹杖芒鞋,一蓑煙雨,修蘇堤,迎龍永,堅信終會再被重用,為后世所熟知。他揮動如椽之筆,如同兒戲一般看待眼前的挫折逆境。于是,便有了“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名言……”,該文中,學生在談及‘挫折’時,有效聯系大文學家蘇軾面臨人生困境的所作所為,高度概括了蘇軾的生平,并巧妙引用了與論點“挫折”聯系密切的詞句,至少在這一片段中做到了論點與引用素材的高度統一,給人的感覺即是非常的信服。
以“規則”為話題作文的訓練中,有這樣的習作片段:“規則面前,堅守本心。中國古代流傳著一個叫蘇武牧羊的歷史事件。當時中原與匈奴的關系時好時壞,漢帝為表示友好,派蘇武出使匈奴……用在蘇武身上任何的勸降都沒用,只因心中堅守對國家的責任,流放西伯利亞去牧羊成了他最后的處罰……”,作文的論點是“規則”,也有效化用課文《蘇武牧羊》的相關素材,但是縱觀該片段,作者從規則談開,最終的落腳點卻是責任,很顯然論點與素材的引用,產生了一定的思維間隙,使得素材與論點的聯系變的游離且混亂,作為閱讀者,很難從該片段中,產生任何同“規則”相關聯的共鳴,該生的問題即在于論點同素材相分離,起不到任何佐證的效果。
3.2 論證、論點、素材(論據)之間的清晰邏輯鏈接
一般議論文給出的都是一個較為鮮明的“論點”,擺在學生眼前的難題就在于怎樣將確定好的素材,以清晰的邏輯鏈條展開出去,這涉及到議論文寫作的行文流暢性。試舉兩例,一篇論述時間重要性的議論文,有這樣的一段:“時間在轉瞬即逝間流去,珍惜時間,眾所周知,魯迅極為珍惜時間,他把別人喝咖啡,閑聊的時間都用來讀書,用來學習,連如此的休息時間都被他抓的很緊,他對珍惜時間作出了美麗的闡釋‘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你擠一擠,總是有的?!瘯r間從我們指尖流淌,就應該珍惜它。”一開始就鮮明的提出了論點“珍惜時間”,素材(論據)方面,則選用魯迅先生珍惜時間的行為及話語,邏輯嚴密,最后再次強調,首尾呼應。故而,文字雖較為樸素,但論點、論據、論證的邏輯鏈條卻非常的清晰,讓人一目了然。另一篇論述把握志向的議論文,有這樣的一段:“珍惜你擁有志向,即使他身在遠方,只因越權上書,一貶再貶,只因權貴橫行,他獨站江州,即使他,白居易,臥病潯陽,取酒獨傾,雙鬢斑白,卻依舊磨不平他的雄心壯志,即使他,白居易,夜聞琵琶,淚濕青衫,卻澆不去他愛國的赤子之心,他不像韓愈那樣“好收吾骨瘴江邊”而是珍惜自己擁有的志向“爭取三年作歸計”不放棄、不動搖,最終回歸帝都,實現自己珍惜的志向,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該生點明分論點“珍惜志向”之后,巧妙地插入課文中《琵琶行》的橋段并結合白居易的生平,揉搓在論據(素材)之中,論證的脈絡不僅清晰明了,并且情感飽滿,同樣會使閱卷者清晰明了讀出文意。
3.3素材(論據)的采集要學會歸類
同樣的材料,選用不同的寫法,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就有不同的感受。顯然,在材料的運用上,要站在靈活選用的高度,高一課文中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概括了大量歷史人物的生平事跡,僅追述劉裕功業的“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一句,可供服務的論點就有:立志—胸懷天下;奮斗——由弱變強;自信——優質精神面貌締造勝利;責任——保家衛國,去除異族等等,課本中描述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終能由弱變強,滅掉吳國的事跡,可以服務的論點也有很多,諸如:成功——自勵刻苦,發憤圖強才能成功;堅忍——忍常人之不能忍,才能收獲常人難以收獲的業績;自強——逆境有可能讓人變得更強;挫折——直面挫折,才有機會成功;目標——目的明確,才能克服困難等等,再譬如,選入語文教材中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關于廉頗、藺相如最終修好的事跡,能夠用得上的論點就有:信任——朋友間的最終接納,更能鞏固友情;寬容——對人寬容,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改過——改去自身的錯誤,收獲的將是一個更加完美的自己;氣度——為人處世的度量決定了他的成敗得失;智慧——巧妙的退讓,可以化敵為友等,一言以蔽之:對于相同的素材,從貼近它的不同角度去理解,會有不同的啟發,激活了學生認知中的發散思維,對材料的運用,將更加靈活。
四,總結
綜上所述,本文的第一部分,重點闡述了近年來高考作文中的議論文優秀篇目,在論點、論據、論證方面或多或少都與課本中的素材聯系緊密,第二部分,通過對學生的平時寫作演練中,總結出的幾大引用課文素材的誤區,有鑒于此,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指出議論文寫作引用課本素材幾個重要地著眼方向,同時也將在今后的議論文寫作中繼續指導學生挖掘課本素材的能力,筆者一些認識或較簡陋,還望指正于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