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可以體現這個人的很多方面的東西,包括性格特征、道德品格、價值觀念、做人處事的基本立場以及他所追求的東西等,因為任何思維都是建立在人的思想、品格、習慣基礎之上的,離開了這些基礎,思維將無法進行。
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個人在一個群體里的影響力或叫領導力,因為思維方式決定了一個人的做人與處事的方式,同樣的一件事情,不同的思維方式,就有不同的處理策略,而不同的策略必然會導致不同的結果。處理方式對頭,就會讓當事人認同你、接受你,相反,就會有抵觸、有怨氣,甚至有對抗。因此,作為管理者和教育人的教師,都要學會用正確的思維方式來處理自己工作中的問題。
我以為,以下四種思維方式,是比較科學有效的。
一是換位思考。這是人們都熟悉并且得到公認的一種思維方式,但在實際工作中,很多人做得不好,常常表現出固執,不善于傾聽,不善于適當地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并尋找既不喪失自己立場又能滿足對方要求的辦法,從而導致諸多的矛盾和不愉快。在處理問題時,要有這樣的思考:“如果我是他,我會怎么想?”“他的想法哪些是合理的,應該怎樣采納?哪些完全是自私的,應該怎樣消除誤會?”“我如果處在他這種情況,我會怎樣做?”等等。
二是內省思維。內省思維就是反思自己。這里有幾個核心問題:“我能給別人帶來什么?”“我這樣要求別人,我自己做到了沒有?做得怎么樣?”“這樣做的效果不好,還有沒有其它更好的辦法?”
這是很多管理者包括教師在日常工作中所缺少的一種思維習慣,遇到問題時,首先認定是他人的問題,是客觀因素造成的問題,很少不問一問自己。
三是目標--手段思維。目標是做事的理由,也是不斷前行的動力源泉,沒有目標就沒有方向,就形成不了同心同德的力量,主要解決“做什么和為什么要做這些事情”這樣的問題;手段是為目標服務的,主要解決“怎樣做和怎樣才能做得更好”的問題。作為管理者,我們每一項決策,都應該首先把目標想清楚,在這個共識之下,還要具體地把實現目標的原則、方法、策略明確下來,把“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具體地告訴大家。
四是前瞻思維。這種思維是一種戰略思維,管理者不僅要看到過去和現在,更要看到未來。對此,有人是這樣分解的:把80%的時間生活在現在!處理好當下的問題;10%在過去(用來從經歷中學習成長和理解自己),10%在未來(9%用在規劃近期,1%用在規劃中期和遠期)。我以為,這是有一定道理的。“我們的過去怎么樣?有哪些優勢和劣勢?”“我們現在的處境怎么樣?工作的重點是什么,難點在哪里,如何破解?”“將來我們應該成為什么樣?怎樣才能達到一種新的境界?”
以上四種思維簡單地講就是:換位思維指向他人(他要啥?),內省思維指向自己(我是誰?),目標-手段思維指向目標(為啥做?),前瞻思維指向未來(改變什么?我該咋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