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師生關系觀察系列評論之一:變革時代如何重塑尊師重教文化
最近,媒體上接連爆出“女教師與女生互毆”、“大學課堂租人上課”之類的新聞,讓師生關系這個老話題重新走向公眾視野。
師生打架這樣的新聞固然雷人,網絡媒體熱炒之后也足夠轟動,但對于一個擁有近1500萬名教師、52萬所學校、2.57億在校學生的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來說,這些個例不過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會很快涌起,也會很快消退。對于教育問題的嚴肅討論,不能從極端的實例引申,這是科學方法的需要。但在現實當中,我們卻不能忽視極端事例影響輿情,進而對于教育產生負面影響。
師生矛盾的極端事件固然偶發,但這些事件的背后,卻是師生關系淡化,甚至在一定范圍內惡化的現實。老師抱怨學生不懂得尊重,常常在與老師交往的時候顯得沒有規矩,對于紀律和知識也缺乏必要的敬畏;學生也抱怨老師不夠投入,除了按部就班地上課,對于學生的心理和生活關懷不夠多。
而對于師生關系問題的解決之道,除了借鑒先進革故鼎新之外,還有一個路徑——回到尊師重教的傳統。回到過去的美好時代,解決當下的現實問題,這是人們在面對社會問題時的普遍心理訴求。這種心理訴求是從孔子渴望恢復周禮時候就存在,雖然它在實際生活中很難完整實現,但卻讓人們在心理上有一種莫名期許。
尊師重教是我國的傳統,這一點無可辯駁,也被世界所公認。對于教育來說,教師受普遍尊重,學生都懂禮數,教育生活規則有序,這一點確實讓人向往。但我們卻不能忽視,這種規則和秩序的均衡是建立在教師是“天地君親師”社會權力之一的基礎上,教育活動承擔的教化大于科學、知識熏陶職能上,不加吸收地照搬,其實并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需要。
社會不斷向前發展,刻舟求劍式的恢復傳統,固然不可取,但尊師重教卻是我們這個時代仍然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如何在這個變革的時代重塑我們的尊師重教理念,讓我們教育工作持續煥發生機而不是混亂,應該在以下四點努力:
首先是信任。社會整體教育文化水平的提升,教育工作者不再是社會上唯一掌握知識的群體。媒體也好,家長也好,似乎都能對于教育問題展開批評討論,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但社會和公眾也要更多地認識到,教育和醫療、法律等一樣是一項嚴謹的工作,有其自身的規律,要對教師這個職業和精神保持適度的敬畏。
其次是理性。學習而不是盲從,這是現代教育的一個基本理念。在這方面,教師和學生都已經在努力適應自己的新角色,理性的教育必然是告知而不是灌輸,是疏導而不是強制,是提醒而不是管教,是互動而不是被動,這樣的教育過程是靠知識贏得為師的合法性,也從而贏得尊重。
再其次是尊重。“教師”一詞所代表的不只是一個神圣的稱謂和高尚的職業,而且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他們有生活壓力、事業追求、職業困頓,有熱情,同時也會沮喪。尊重不是停留在口頭上的“紅燭贊”,而是為教師們建立一個促進教師職業發展、提升全體教師整體社會地位的堅實平臺,以此贏得他們自己的個人成就、職業榮耀和社會尊崇。
最后是平等。知識有落差,教育才有可能。但在人格上,教育必須是平等的。人格平等是一切平等的基礎,教育上人格的平等,是塑造優秀社會人格的前提條件。學生尊敬老師,是在知識和品格上的尊敬,回過頭來,教師對于學生,則更多地從愛和關懷給予回報。沒有平等,尊重就可能是卑躬屈膝,就可能是口是心非,這樣的表面禮數是對于教育精神的最大破壞。
維護我們尊師重教的傳統,不是回到耳提面命的舊教育方式。在現代社會環境之下,維護我們的尊師重教傳統,需要的是對教育工作的實際支持,讓老師有為師的職業尊嚴,也需要社會、公眾、媒體對于教育事業多一些平和的關注。
新時期師生關系觀察系列評論之二:以樸素人性培育學生溫和性情
教書、育人,教師的工作往簡單里說,也就這兩件事。潘光旦先生說過,只有可以陶冶品格的教育才是真正完全的教育。錢穆先生也說過,中國教育重在教人學為人,其中最為寶貴的是“師教”,即尊其師,信其道。然而,在現在的學校中,有時師不親,亦不尊了。
師何以不親?
教師離學生遠了。他們把精力更多地放在知識傳授、分數評定、教科研等方面,“慕課”或“翻轉課堂”的出現干脆讓一些教師直接從講臺上消失。師不見,何以親?
教書與育人分離了。盧梭在《愛彌兒》中寫道:“在我們所獲得的知識中,有些是假的,有些是沒有用的,有些是將助長具有知識的人的驕傲的,真正有助于我們幸福的知識是很少的。”教育應是在人的天性與適當的知識之間建立平衡,好的教育應是用適當的知識促進學生內在力量發展,而不是生硬地灌輸什么;教育中合宜的知識應該滋養人心,涵育人性,應該是能增長每一個人過獨立、明智的生活所必需的見識,使其具備相應的思考、判斷能力,使其免受自身的無知和他人的狡詐的玩弄。筆者發現,學校里什么東西都教,唯獨不教他們做人的天職。要知道,學校不是一個人與人爭奪稀缺資源的競技場,童年毋需臆造出一個需要贏的起跑線!“教書”遮蔽了“育人”,離樸素的人性越來越遠。
師何以不尊?
教師的面目模糊了。人的教育、德性的孕育靠的是身教,就教師而言,中國的教育精神強調其人甚過其學,所謂經師不如人師,言傳不如身教。教師以身教,以行教,以其德性教,以自己營建的一種情感意境來施教——亦可謂之“情意教”。在學生面前,教師是一個知冷暖、有喜怒、有喜好的真實的人,更是其生命成長中重要的陪伴者與見證者。學生對教師的信賴與敬愛,是教育的基礎,理智與愛在此是融合為一體的,教師的尊嚴和權威皆來源于此。然而,在現代教育中,師與生之間自然、親近的情意關系卻被流水線式的知識傳遞扭曲了。
當“教書”不再“育人”時,教師的態度是可疑的;當教師成為知識的兜售者時,是可疑的;當教師成為成功學的販賣者時,是可疑的;當教師仍熱衷于用獎勵去誘導學生順從時,是可疑的。在情意教育中,最重要的是情感的陶冶、意志的控制,如果以安全但冷淡的策略回避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已成為教師的自保之舉;如果教師如同一個心理咨詢師,用催眠術誘導學生走向看似光鮮輕松、實則充滿陷阱的小徑;如果教師還習慣用恐嚇壓制學生的意志,或者不斷放縱學生的情緒與欲望,就不僅是可疑了,更是可怕的。
如果學校的知識傳授與人性孕育是適宜的,孩子的欲望與其能力是匹配的,這個孩子應當是性情溫和的,因為他對自己有信心,他對世界有信任,他不需要贏在起跑線上,他有自己的成長節奏。相反,虛妄的教育訓練出的孩子或驕傲或自卑,身處不斷攀比的競爭中,或嫉妒自責,或焦慮不安。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深情地論述,教育與教學一定要與孩子的內在天性的情感相協調,通過這些情感的逐步發展,他可以提高心智,進而認識并尊重道德法則。對兒童的早期教育絕不是發展他們的才智或理智,而是發展他們的感覺、心地與愛。當理智與愛相分離,通往德行的“小窄門”就被堵上了。沒有心地培育的知識教育,如同在一片流沙上建大廈,在知識的驕傲、感覺的欲望與名利心的驅使下,孩子的內在品性被糟蹋了。
危險的教育產生可怕的孩子,沒有權威,濫用的教育權力只會將奴役與權勢的觀念灌輸給孩子,不當的教育會將孩子置于不可容忍的束縛中。恰如盧梭所言,當這個既是奴隸又是暴君、這個充滿學問但缺乏理性的身心都脆弱的兒童進入社會,暴露其愚昧、驕傲和種種惡習的時候,大家就對人類的苦痛和邪惡感到悲哀。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筆者對過于強調教師知識專業化持有懷疑,更愿意強調教師的人性基礎:教育是件樸素的事,就是教人如何好好做一個人,教師要教其心,從性情涵養做起,師生同此心,共此情。
用尋常的人情、樸素的常識、清醒的頭腦、平和的態度來涵養學生溫和的性情,在華麗的知識與虛榮的聲名誘惑中,守護學生自然主動地學習與成長的權利,這是教師的天職!
新時期師生關系觀察系列評論之三:育人者要跟上時代學會“育心”
進入新世紀以來,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教育資源極大豐富,在線學習、多媒體教室、慕課、翻轉課堂等的出現,不僅改變了傳統的教與學的方式,也使得教師的權威地位受到挑戰,師生之間的關系也在悄然發生著改變。在互聯網時代,該如何當教師,怎樣看待師生關系,成為擺在每位師者面前不得不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