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炳忠
一、結構化思維是一種邏輯思維。
邏輯思維是抽象思維,是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反映事物的本質、規律,以其相互聯系的思維。邏輯的本質是揭示事物之間的關系。是一種以概念為基礎,運用歸納、演繹,分析、綜合等方法進行判斷、推理建立的關系。
簡單說,邏輯表現關系。建立論證思維體系就是運用邏輯思維,建立文章的邏輯結構,構建文章各個部分的邏輯關系。
結構化思維就是遵循議論文結構的規律(是什么一一為什么一一怎么樣),按照這個規律安排內容進行寫作。吳炳忠
結構化思維,就是在寫作思維中,對文章的各個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就是組織安排好文章的各個組成部分,使它們形成有機的整體。
結構化思維是指文章的布局安排,組織構造。如果把論點比作文章的“靈魂”,論據比作“血肉”。那么結構便是文章的“骨架”。文章的結構著重解決如何“言之有序”的問題。議論文寫作安排好了文章的結構,文章自然就條理清晰,觀點突出了,各個部分就形成有機的整體。因此,與其說是結構化思維,不如說是寫作思維結構化。
二、議論文的“各個組成部分”有:
開頭陳述論題。
表明對論題所持的觀點。
分析、闡釋、證明論點。
對相反的觀點進行反駁。
聯系實際,展開論述。
結尾總結升華。
其中第部分是重點。可以從“類、因、法、果”四個方面分析、闡述、證明論點。當然,不能面面俱到,以其中一個為主。
結構化思維的具體操作:
中心論點居文首,統帥分論點。
分論點居段首,統帥論據。
分論點、論據按邏輯順序、關系排列。吳炳忠
結構化思維要做到:主旨鮮明,分解分類,承上啟下,邏輯遞進。結構化思維的關鍵是分解中心論點,設立分論點。議論文的結構就基本建立起來了。“分解分類”、作判斷是設立分論點的方法,“承上啟下,邏輯遞進”是排列分論點的原則、方法。建立論證思維體系就是運用邏輯思維,建立事物之間的關系,使得各個論證部分構成聯系、發生關系,成為一個整體,成為一個系統。
三、建立邏輯論證結構。列寫作提綱是結構化思維的一種呈現方式。
例如1:《六國論》的邏輯結構: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針對問題(反方觀點:六國破滅,非在賂秦,弊在兵不利,戰不善)提出中心論點)“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賂者);“蓋失強援,不能獨完”(不賂者)(分解中心論點為二個分論點,回答為什么)賂者:韓、魏、楚;不賂者:齊、燕、趙(事實佐證,分析說理)。
例如2:《拿來主義》的邏輯結構:
它是采用了破立結合的結構:“破”:閉關主義、送去主義。立:拿來主義。
立“拿來主義”也是破立結合:破:孱頭、昏蛋、廢物。立:占有、挑選、創新。
本文的結構思路:批駁“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一一確立“拿來主義”的主張。
全文按“為什么”——“是什么”——“怎么辦”展開。
四、論證結構化思維的構成有三個要素:
論證是運用論據(前提)來證明論點(結論)的邏輯過程和方式。是用一些真實的判斷確定另一個判斷真實性的思維形式。
邏輯論證過程就是邏輯推理過程。
論證一個分論點是由一個或多個前提和一個小結論構成,論證中心論點是由多個前提和一個大結論構成的。
前提:即論據。用來確定論點真實性的判斷,它是使論點成立并讓人信服的理由。它所回答的是“用什么來論證”的問題。
結論:即論點。它是通過論證要確定其真實性的判斷。它所回答的是“論證什么”的問題。
推理方法:它是指論據與論點之間的聯系方式。即論證過程中所采用的的推理形式一一演繹推理(演繹論證)、歸納推理(歸納論證)。它所回答的是“怎么樣用論據論證論點”的問題。吳炳忠
一個論證過程可以只包含一個推理,也可以包含一系列推理。推理就是運算。
五、知識、經驗的重要性。
知識、經驗是邏輯的起點,缺乏相關的知識、經驗,就無法進行邏輯思考,就無法進行有效、可靠的推理。吳炳忠有相應的知識、經驗,加上邏輯,就如虎添翼。
例如:假如不知道“三樂”:助人為樂、自得其樂、知足常樂的含義,是無法闡述它們之間的關系、意義、境界的。如果不知道“何須淺碧輕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受光于庭戶見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的內涵,是無法以其為基礎確定立意的。
六、分論點的重要性。
對于一篇議論文來說,在很大程度上,分論點的有無、當否,直接影響到思路是否清晰,說理是否透徹,結構是否合理,最終影響到文章的整體效果的優劣。
所以首先要學會圍繞中心論點多側面、多角度、多層次的構設分論點。然后組織好分論點的邏輯順序。
分論點就是對中心論點的內涵的分解,對中心論點的外延的分類,分解、分類后,再進行概括、判斷,就得到了關于這個中心論點的分論點了。
分論點就是回答這些問題的答案:是什么(就內容而言) 為什么(就原因而言) 怎么樣(就方法而言)以及會怎樣(就結果而言)。
例如:找準位置。
從“是什么”的角度:
1、找準位置就是正確地認識自己;
2、找準位置就是要不斷超越;
3、找準位置就是敢于放棄。
從“為什么”的角度:
1、找準自己的位置有利于實現自己的價值;
2、找準自己的位置有利于服務社會造福人群;
3、找準自己的位置有利于提高生活的質量。
從“怎么樣”的角度:
1、找準自己的位置需要知己知彼;
2、找準自己的位置需要審時度勢;
3、找準自己的位置需要不懈追求;
4、找準自己的位置需要把握機遇;
5、找準自己的位置需要拒絕誘惑;
6、找準自己的位置需要敢于放棄。
從“會怎樣”的角度:
1、找準自己的位置才能名留青史;
2、找準自己的位置才能成就輝煌的事業;
3、找準自己的位置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
[當然,這些分論點不能都寫,要依題意而定。這里只是一個練習舉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