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竇桂梅:教學三問

 一、教學是一門特別的專業

必須認識到教學是一門專業,我們的教育活動才會有質量可言。教學專業不僅僅是傳授知識,這是學校領導要認識到的起碼的底線。就“教學專業”來說,是指學科教學上的不可替代性。美國的卡耐基教育促進基金會的主席提出,有七類知識是教師必備的,第一種是學科知識,第二種是一般的教學法知識,第三是關于課程的知識,第四是學科教學的知識,第五是關于學習者特點的知識也就是關于學生的知識,第六要有教育背景的知識,第七要有教育目標、目的、價值觀和教育哲學的知識。一個教師最少要具備這些方面的知識,才算是達到了教師專業的下線。

最核心的是學科知識。目前,各種教育類報紙雜志上充斥的文章,所寫的大多是教學方式方法上的經驗。然而,當這些經驗與方法得到普遍推廣之后,另一個嚴重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就是教師自身學科知識素養成為了教師專業發展的瓶頸。現在存在一種“去知識化”的傾向(所謂“去知識化”就是指忽視教師的學科素養的提高)。

就語文教學來說,為什么但凡聽語文課,一般人都能說些什么,都敢指手畫腳?原因就是大家覺得語文不就是認字、說話、寫作文嗎。每個成人不都會寫字,都能說話嘛。豈不知,語文,并不是什么人都能說清楚的,語文自身的工具性、人文性、文學性,甚至文化性——內容復雜深厚。遺憾的是,我們有些老師底蘊單薄,文化修養不高。上語文課,過于“語文”,沒有文學的味道,說話一嘴“白菜味”,更別提文化性了。而且,相當一部分語文教師不會寫文章,這樣的老師還口口聲聲教兒童作文,豈不是讓學生看不起?由此,造成這樣一個誤區:語文課,學生三五天,甚至一個月不來,也看不出什么落差。

反之,學生遇到一位專業強的語文教師,耽誤一天,都覺得缺少了一天的熏陶,會有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遺憾,追隨這樣的老師幾年下來,不說語文課,單是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就能受益多少?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如果你擁有這樣的專業高度,誰還敢對你說三道四、品頭論足?想想,為什么我們到醫院看病,醫生讓吃什么藥,打什么針,我們就乖乖地聽從?為什么我們的學生和家長對我們,沒有達到對醫生那樣的信任程度?原因就是我們自己的專業水準沒有讓人家覺得放心滿意。學科知識是教學的核心。如果教師學科知識不夠,談什么教學方法都白搭。因此,要把教學當作一門專業,教師必須審視自己的專業知識是否準確而豐富。

其次是教育學專業。上文提到的七類知識,讓老師全部都掌握,有些強人所難。如果把第一種作為核心的話,那么后面的六種,與方法有關的,我姑且都將其歸為“教育學范疇”。那么,是不是有了一定的專業知識就能當老師,駕馭課堂呢?有專家舉了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一個中文系本科畢業生,大家想當然認為,可以來中學教書,一個具有大專或以上學歷的人到小學任教理論上應該沒有問題——這種看法本身就沒把教師看成是一種專業,是輕視教師教育專業素質的表現。目前大多數教師,其教育專業素質、教育專業能力、教育專業知識、教育專業素養、教育創新能力都亟待提高。如同數學(語文)教師不一定是數學家(文學家)一樣,數學家(作家)也不一定能當了數學(語文)教師。這一點在新課程改革中越來越被人們認識到,于是在課程改革中,教學方法的研究被人們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什么小組合作學習啊,課堂如何激勵獎勵學生啊,等等教學形式不一而足,出現了好多“某某教學法”的專著以及推廣經驗。這很好,改變了過去僵化死板,以知識傳授為目標的課堂。

然而,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卻發現,方法花樣了,活動熱鬧了,也就是說教學方式方法已經足夠新穎特別了,但是學生所獲得的知識呢,不一定準確,有時甚至是錯誤的。經常是,熱熱鬧鬧的一堂課下來,最后學生獲得的竟然是一個錯誤的結論。剛才聽到的幾位校長談及本校的教師培訓,我看,大多是停留在“教育學”的層面上。沒有更多地涉及到具體的“語文”教育本身。也就是說,大多數的培訓都停留在“教育學的技術層面”,“專業知識”只是口號。今天我們經常說老師要讀書啦、要提高自身素養啦,可怎么做才能讓教師真正長出“專業知識”?沒有說,有的都是“去知識化”的東西——還認為這就是在培養教師的專業。

我還發現,我們的教學有一種傾向,就是“教育性”大于“教學性”。還就語文課來說,語文老師的語文課“人文性大于工具性”。語文教師呢,還要擔當班主任的工作。細思考,這樣的安排也并不是沒有道理,語文學科比其它學科包含有更多的道德教育的因素。從古代的“三字經”、“道德經”到現代教材中以情感貫串主題的單元設計,無不顯示出“教書育人”的真諦。可大多學校有個怪現象:語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班主任工作是班主任工作,活動與教學脫節,“教書”與“育人”脫節。于是老師就像沒頭的蒼蠅,期望同時分別提高自己的教學專業和班主任專業——結果卻是哪個方面也沒有抓牢。

浪多必定水不清,于是就存在著一定的專業上“濫竽充數”的人。于是,出現下面的笑話也就不足為奇:一老師與另一位老師交流:“你讀過《茶館》嗎?“讀過,是魯迅寫的!”“是啊,魯迅除了這個寫得好,還有《繁星·春水》也好呢”兩個人你一言我一語,說的“津津有味”!看來,一個重要的反省就擺在我們面前——花在讀書,研究教材上的時間越來越少,教師已經無暇關注書本本身。

新課改以來,廣為人們流傳和接受的一句話“關鍵不是在于讓學生掌握知識,而是教會學生掌握知識的方法”,絕對不意味著學生不用去掌握知識,只要掌握方法就可以了,沒有正確的對基礎知識的把握是不行的。而學生基礎知識的獲得,要依靠教師的學科知識——知道教什么,以及教育學知識——知道怎么教,而二者相比,教什么是問題的主要方面。所以,美國在教師專業發展的條件中,第一條提到的就是教師必須對知識和文化有正確地把握。

總之,學科知識與教育學能力,這兩點忽視哪一點都不成。當務之急是進行行動研究,從中提升該提升的部分。除此,還要加強后期的繼續教育。我在清華附小直接負責語文教學,針對我們教師的總體情況,我進行一項重要的校本培訓,專門抓“提高教師的專業知識與素養”。就是引導語文老師讀專業知識的書,做專業知識的題,開展“共讀,共教,共寫,共同成長”活動,一個學期圍繞一個專題進行由點及面的培訓,促進教師自身知識的建構。比如本學期讓教師共同閱讀《西游記》、《長襪子皮皮》等文學作品,提高文學修養,共同接受“朗讀學”的專業培訓。同時,學校定期出類似“高考復習”的閱讀理解題、作文題來訓練教師。老師們仿佛回到“高中”或“大學”,有一種當學生的感覺。通過這樣的培訓,老師們普遍反映,今后能更加設身處地地體會到學生學習相關知識時重點、難點,既提高了修養,又對工作有直接的指導作用。

除了對老師提出要求之外,作為學校管理者,還必須統籌、統整,真正確定教學的專業地位。德育寓于學科中,教育寓于教學中——沒有這個前提,教育就回到了文化大革命時代。當年的學工學農、上山下鄉不能說都不好,但正是國家后來看到了這樣做的嚴重后果,才去“撥亂反正”。不然,學校成了什么?教育成了什么?國家成了什么?對此,當年經歷過“十年浩劫”的人們可能最有感觸。因此,一所學校,不是專門為了“教育”而設置的空頭支票,而應當為學生在知識的吸納與情感的體驗上,打下學習的底子和精神的底子,使學生最終成為一個全面立體的人。否則,為了“教育”而“教育”,最后剩下的就是軀殼一具。

必須強調,“教學”是個大概念,是一門專業而不僅僅是一門學科。教師必須樹立持續發展的觀念,不能停留在過去“經驗主義”的漩渦中,也不能陷入一勞永逸、靜態封閉的自我感覺良好中。學校要有具體規定和措施約束教師,我們當然知道,自覺比服從更能煥發教師主動鉆研的熱情。但別看都是教師,隊伍中差別很大。沒有壓力,教師怎么會有動力?除了對教師加以鼓勵和要求之外,作為教學引領者,如何調動更多教師內在的積極性,也是我們必須考慮的問題。盡管我們每天都在想辦法,讓教師的教學水平提高,但,有些時候效果不大,教師疲于應付。這也就是在提醒我們“管理”的作用力不明顯。面對這一系列問題,我們應當明確,除了引領者自身的能力需要提高外,我們還應當被賦予相應的執行力,這不是權利的索取,而是責任的擔當。

二、教學是一種格外的良心

教師心中必須盛滿學生的期待,學校心中同樣必須承滿對教師的期待。用大家都說的一個理念,那叫“以人為本”。第一,樹立為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的目標。第二,堅持教師專業發展和學生發展的統一,即教師要和學生一起成長。

教學質量怎樣來提高,歸根結底要在一節節的課上完成。為了保證教學質量,我們除了不斷開展各種形式的教學研討外,還要像其他兄弟學校各位校長學習,給教師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不管是買書給老師看,還是請專家給老師講課,或者讓老師走出去學習、聽課。總之,這都是培養教師的路子,這條路非常必要。但,老師的專業發展就跟醫生的專業發展一樣,一個醫生只學別人,自己卻從來不在診室里摸爬滾打,最后要想成為名醫,那是不可能的。醫生的專業發展,是在不斷給病人看病過程中實現的,好教師,其“好”,必定落實在每天的教學中。

關于教學專業的發展,每一所學校,都在通過各種形式對老師進行培訓,可以說是煞費苦心。回想我們走過的形形色色的培訓之路,可以說學校管理者做了大量的工作,從讀書,到寫隨筆,到“敞開教師的大門”,但究竟效果如何呢?我們不能只注重過程,而不要求有任何的“化學反應”。總是描述我們的做法,卻沒有讓人看到這樣做的效果,我們應當像沒有任何作為一樣,無法感到心安理得。所有培訓,只有通過為學生服務的效果才能說明問題。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段很重要的話:“教育首先是人學,不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的智力發展,不了解他的思維、興趣、愛好、才能、稟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也就是說,要讓教師深深認識到,每天的課堂,才是決定孩子生命是否生長的地方。要把所有的精力與收獲,都歸納到課堂的四十分鐘里。

關于“以人為本”。每天忙碌著的教師,是否深層次思考過這四個字的分量?每一位教師的論文,或者說課,動不動就提到——以學生為本,面向全體學生,為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然而,現實的情況是,每天“這樣做”的老師,卻越來越得不到社會的尊重與信任了。除了“世風日下”的社會風氣以外,這其中有沒有我們教師的責任?

有這樣一則短信引用學生的造句,講語文老師真不容易:“其中”——學生:我其中的一只左腳受傷了。批語是:你是蜈蚣嗎?“陸陸續續”——學生:下班了,爸爸陸陸續續地回家了。批語是:你到底有幾個爸爸?“欣欣向榮”——學生:我弟弟張得欣欣向榮。批語:孩子,你弟弟是植物嗎?“難過”——學生:我家門前有條水溝很難過去。批語:老師更難過。“又……又……”——學生:我的媽媽又矮又高,又胖又瘦。批語:你的媽媽是變形金剛嗎?“況且”——學生:一列火車經過,況且況且況且況且……批語:嗚嗚,我死了算了!”

笑了吧,笑過之后心里是啥滋味?是什么原因,讓我們的孩子連如此簡單的造句,也不能準確書寫,而讓你忍俊不禁?是什么原因,讓我們的中國人,用這樣的人、這樣的事編成這樣的笑話?這笑話笑話的究竟是誰?老師哦,只有一心撲在課堂上,“潛下心來育人,靜下心來教書”——而不是在幾次的教研比賽中獲獎,或者在幾次班隊活動的表演中露臉,才能贏得真正的尊重。“人”,開始成長,是在悄然無聲的時候,對于教師而言,則是在你自覺默默耕耘的時候。

原來,教學若說是良心,那是因為教學是人學。不能把教學理解為“為了知識的學問”。教師的學習成果應當運用到教育實踐中,教師的專業發展應當建立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之上,而且應當是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才華,應該更多的展示在面對學生的活動中,教師的成就應該體現在學生的成長中——為此,我們的孩子的造句才不會出現那樣的“難堪”。

過去,我們經常把教師比作紅燭,燃盡了自己,照亮了別人,這是對教師奉獻精神的贊美。隨著改革的深入,現在又強調教師尊嚴,讓教師不能燃盡自己,要在照亮中也成長自己。這個哲學思考,說得多感人啊。但我們的教師是這樣做的嗎?假如我們做一個實驗,問一問我們身邊的老師,是關心學校發放的獎金多少,還是關注孩子成長進步的多少——我們就可以知道我們的教師心中是不是裝著孩子,我們是不是花了很多精力去研究孩子了。驀然,我們發現,目前我們的學校大部分教師決不是燃盡了自己,照亮了別人。也許我的目力有限,見樹木不見森林,但我敢說,某個學校的某一個典型,或者全國的某一個省的某一個典型,并不是普遍的存在。

當然,教學質量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是有緊迫性,但更重要的是教師專業發展要成為,把一節節課的教學,當作自身人生價值體現、累加的過程。教師對自己的人文關懷,比對學校的人文關懷更深,可以說是“以人為本”。不過,凡事需要一個度,當教師過分強調自己的幸福感,過多關乎自己“前途”的時候,教師的“奉獻”像“雷鋒精神”一樣,被當作了不合時宜,這也不能不說是走向了另一個偏頗。當然,板子也不能都打在老師身上,這里需要從整體上反思。形成“共識”很重要,學校里的人心不能各自為政——必須要明確,學校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發展的地方,學校的發展永遠要和教師的發展、學生的發展連成一體。社區、學校要讓努力工作的老師嘗到甜頭,有歸屬感,從而自覺投入到教育這項幸福的事業中,快樂地奉獻。

三、教學是一堆集體的智慧

這里的集體智慧不僅是師生間密切合作煥發的集體智慧,還是指同行之間相互啟迪引發的智慧。以前我寫過一篇文章發表在《人民教育》上,題目叫《和學生一起幸福成長》,講的就是師生之間教學相長的故事。限于篇幅,這里,我單談談教師之間、教師與學校教學領導之間的集體智慧的營造與獲得。

教師必須學會,在學校、在年級組的學習共同體中成長。一提到學習型組織,有人會說自我標榜誰不會啊,的確,共同體是否有效關鍵要究竟在教師身上體現出多少效果。我們的校本教研、校本培訓、校本研究,都是學習型組織的組成部分。學校建立這樣的學習型組織,就是為了讓教師發展,拒絕這樣的組織,教師就會讓自己遠離成長的正途。既然是學習型組織,所有教師都應當具有持續學習的愿望、機會和能力。而且,每個人掌握的新知識、新方法都能在集體中共享。

樹立共同愿景。從大的學校的共同愿景,到小的學科的“共同愿景”,一點一點地落實,學習共同體的人,要以寬廣的胸懷、寬闊的視野面對成長中的失敗與榮譽。任何環境,最怕心胸狹窄之人。這種人,讓別人不舒服,心情壓抑。心有多寬,境界就有多遠。不管擔任什么角色,我們都應敞開心胸,顧全大局,坦誠相對,惺惺相惜。應該看到,每一個人的進步,都是學校組織的進步,每一個人的榮譽都是學校集體的榮譽,千萬不要在學校發展的前景中夾雜個人的“小我”因素。

在學校里,無論領導還是教師,應該處處“愛惜人才”、“推崇人才”,而不是讓人才壓抑,被解構得七零八落。應該認識到,學校,應該是走專業化發展道路的學校,無論什么場合,大家都應當暢所欲言,“心無掛礙”——沒有后顧之憂。學校管理者要讓教師懂得,學校不是讓教師“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地方。必須煥發凝聚力、理解力,相互支撐,排除嫉妒與人性的丑陋,不讓陰暗的細菌侵蝕純潔的集體,這樣學校才能在“陽光”的照耀下健康地發展。

激發高度熱情。我們動不動就說,有什么樣的教師就有什么樣的學生。化用一下,有什么樣的共同體,就有什么樣的學校。團隊的激情能換來教師的熱情。讓我們回放一下校園中每一天的鏡頭,你會發現,大多教師的那張臉是麻木的,想想吧,時間長了,那表情就“板結”了,再長,心就僵硬了。試想,沒有熱情,哪里還會有激情來善待教學?現在的社會干什么都不輕松,服務員有熱情,是為了服務顧客,機關干部的熱忱,是為了服務民眾。那為“人師”的我們呢?要知道,每一位教師的身后,都有一群“嗷嗷待哺”的學生。我們不憑高度的熱忱去拼命“覓食”,怎么能“養活”(培育)自己的“孩子(學生)”?為什么,我們發現,大多數學校,往往是那些等待調入的人、那些有過“錯誤”的人,工作積極性更大呢。這,真值得我們深思。

要求一個人改掉所有的缺點,那么他同時也將喪失所有的優點。學校缺少了英雄,教師團隊就成了“烏合之眾”。教師的發展絕對不能你好我好的,大家老好。學校管理者應該敏銳地發現一個教師最突出的地方,揚長避短。對于那些好的教師,學校必須在具體的情景與氛圍中,讓他們看到付出的回報,同時充分利用他們身上的陽光去照亮周圍有待提高的老師。同時,學校要搭建更好的研究平臺,比如提供研究經費,給予老師們更多的科研機會或研討機會,讓更多的不同學科的教師們,自發地投入對教育教學的研究中來。

改善思維模式。在學習共同體中,必須明確,專業團隊是個人提高的重要職場,千萬不能把這種共同愿景曲解為“為了某個人利益”。團隊需要領袖,沒有核心、沒有共同體的靈魂,學校就是群龍無首。專業團隊的成員因角色不同,發揮的作用自然不同。面對團體中分工,教師正確的思維應該是——愿意用自己的優勢去引領別人,也愿意別人用自己的優勢啟發別人。但這里,需要提醒團隊中的靈魂人物——團隊不是權威所在地,發揮每一個人的作用,遠比發揮一個人的作用,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果一所學校一直只有一個學科帶頭人,那么這所學校教師的水平就永遠不會超越這個帶頭人的水平。作為一名團隊引領者,自己首先應當是學習者、真理尋求者(而非掌握者)、教育實踐者(而非詞語販賣者)。而不同基礎、類型、素質的教師的教學資源,不論對于團隊中的領導者,還是對于團隊中的普通一員而言,都應當成為可供獲取資源的廣闊的“田野”。

具備上述三點,學校或許才能有資格稱之為學習的共同體。所以學習型組織,不能僅憑形式上的為自己貼金,而要真正貫徹這樣一種理念——共同創造智慧、共同享受教育。教學領導者,要幫助規劃學校發展的基本理念,參與學校課程的設計、評價,要對學校的課程資源進行整合,既鼓舞教師實現自身教學水平提高的小的愿景,更要有專業犧牲精神,甘心默默無聞地帶領教師為實現學校大的專業愿景而努力。更重要的是,還要采取有力措施,把想到的,真正做出來,推動管理方式的真正變革。

 

的確,在學校里,教師專業發展大概屬于非常重要但不緊迫的事,可能你今天不抓,明天還能過得去。但是這個不緊迫但重要的事必須抓好,這樣才可能使得那種緊迫的事不會發生。所以學校工作中的“第一要事”,或許就是給教學定位的要事。

也許,也必須——在以上前提下,開展我們的教學、我們的工作,除此,別無他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語文專業考生自我介紹范文
淺談新課程下的小學教師222
進修學校聽課學習心得
基于群體教師敘事的名師成長法則——以紹興第二輪名師培養對象為例
自我教育 讓我的教育人生如此美麗
教師個人專業發展計劃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邢台县| 雅安市| 利川市| 海淀区| 四川省| 阆中市| 宁都县| 河西区| 普兰店市| 顺义区| 聂荣县| 长宁县| 柯坪县| 碌曲县| 米易县| 托克托县| 法库县| 全椒县| 太仓市| 阳泉市| 荆门市| 景宁| 定襄县| 阿拉善盟| 合阳县| 乾安县| 佛冈县| 建平县| 奎屯市| 侯马市| 嵊州市| 东安县| 天门市| 陇川县| 卢湾区| 万源市| 灵武市| 平顺县| 庐江县| 廉江市| 平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