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在戰國時期,縱橫家鼻祖鬼谷子為了考驗他弟子們的水平,就出了一道考題,說誰有辦法讓他從屋子里走出來,誰就通過了這場考試,方法和時間均不限定。
鬼谷子的大徒弟龐涓和一些師弟們用水沖、火燒等方法,總之想盡了各種辦法,都沒有讓鬼谷子從屋子里出來。
這時,他的小徒弟孫臏,知道用強硬或威脅的方法是無法讓他的老師從屋里出來的,于是就想出了一個妙計。孫臏跑到屋子里,在鬼谷子的面前跪下,并誠懇的說道“老師啊,我是想不出辦法讓你從屋子里出來,但是,我有辦法能讓老師從屋子外走進屋子里來。”鬼谷子看著孫臏的誠懇的樣子,就哈哈大笑的說道:“你說的是真的嗎?你連讓我走出屋子的方法都沒有,又怎么會有辦法讓我從屋子外走進來呢?”
孫臏認真的答道:“老師,我絕對有辦法的,不信您試試。”鬼谷子聽了孫臏的話,心想,這小子既然說有辦法,那就讓他試試吧,于是就半信半疑的站起來,走到屋子外,說:“好了,我倒要看看你有什么辦法能讓我走進屋子里去?”
這時孫臏看見鬼谷子已經走到屋外來了,就急忙的跪下磕頭說:“老師,對不起!我欺騙了您,我沒有辦法讓您走進屋子里去,但是,我現在不是已經把您從屋子里請出來了嗎?”聽了孫臏的話后,鬼谷子和徒弟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是孫臏用的一個小計謀。
鬼谷子,春秋戰國時衛國人,姓王名詡,為縱橫家之鼻祖,縱橫家所崇尚的是權謀策略及言談辯論之技巧。他有四個得意學生,就是孫臏與龐涓、張儀與蘇秦,現在我們來聽聽孫臏龐涓的故事。
孫臏、龐涓是同門師兄弟,孫兄龐弟。某年,魏國國君廣求天下奇才,龐涓決定下山尋仕途,并說若有成就,定當引薦師兄,共同建功立業。龐涓到了魏國,大展治國安邦,統兵打仗之才,魏王大悅,封為元帥。一舉打敗了強大的齊國,聲威大震,大有普天之下舍我其誰的氣概。
這期間,孫臏卻仍在山中跟隨先生鉆研。他原來就比龐涓學得扎實,孫臏此刻的才能更遠遠超過龐涓了。
孫臏姓孫名武,臏是他受剔去膝蓋骨酷刑后的稱乎。孫武出生于齊國景公時,祖父孫書,父親孫憑皆是軍事家,可說是家學淵源。「孫子兵法」就是他的著作,《孫子兵法》約六千一百字,這部兵書包含了豐富的軍事思想,因此書,孫武被中國乃至世界譽為偉大的「兵圣」。他十八歲時離開齊國到吳國,在伍子胥引薦下見到吳王闔閭,吳王閱讀了他的十三篇兵書,從此展開了他的實戰軍事生涯。
不久,主「兼愛、非攻」的墨翟(音敵)向魏王推薦孫臏,魏國大臣專程禮聘孫臏出仕,孫臏誤以為是師兄請他共創大業,孫臏于是秉承師命,隨魏國使臣下山。孫臏到魏國,先去看望龐涓,龐涓表面熱誠歡迎,但心里很是不安、惟恐孫臏搶奪他一人獨尊獨霸的位置。又得知孫臏在先生教誨下,學問才能更高于從前,而魏王對孫臏很敬重,更引起他不能與之共存,產生除之而后快之心。
兄弟之情敵不過權力之爭,終以污陷孫臏通敵不忠于魏,激怒了魏王,以極刑剜剔孫臏的膝蓋骨。在他昏迷中,龐涓又在其臉上刺上“私通敵國”四字。此后孫臏再也不能走路,成了廢人。龐涓刻意照顧孫臏的生活細節,孫臏很感動,總想為龐涓做點什么。龐涓卻只要他好好養傷,經孫臏再三要求,龐涓才說:就請將你的「孫子兵法」十三篇寫出來給我吧,吾兄定可揚名于萬代千秋!孫臏就日以繼夜地在木簡上寫將起來。
一個照顧孫臏的男孩,和龐涓貼身衛士聊天,那衛士說:「孫臏好可憐,只要兵書一寫完,龐將軍就會殺了他的,不如慢慢寫吧。」小男孩兒一聽,大驚,偷偷把這消息告訴了孫臏,他突然警覺,原來一切都是師弟的設計!
第二天,孫臏忽然大叫一聲,昏倒在地,醒來后,卻神態恍惚,推翻了書案桌椅,又抓起好不容易寫成的部分孫子兵法,一齊扔到火盆里。還把身子撲向火,頭發胡子都燒著了。那些書簡則已化成灰燼。
龐涓懷疑孫臏是裝瘋,就命令把他丟到豬圈里。孫臏渾身污穢不堪,披頭散發,全然不覺地在豬圈泥水中翻滾。有人故意撿起豬糞、泥塊給他。孫臏接過來就往嘴里塞,毫無感覺的模樣。龐涓相信孫臏是真的瘋了。
這時,真正知道孫臏是裝風避禍的只有一個人,就是了解孫臏的才能與智謀、向魏王推薦孫臏的墨翟。他把孫臏的境遇告訴了齊國大將田忌,又講述了孫臏的杰出才能。田忌把情況報告了齊威王,齊威王要他無論用什么方法,也要把孫臏救出來,為齊國效力。田忌到了魏國,利用夜晚,叫人假扮瘋了的孫臏把真孫臏換出來,脫離龐涓的監視,然后快馬加鞭迅速載著孫臏逃出了魏國。龐涓發現時,已經晚了。孫臏到了齊國,齊王十分敬重。田忌更是禮遇有加。
孫臏賽馬:齊國君臣常以賽馬賭輸贏為戲。田忌總是輸給齊王。孫臏乃教以必贏之道。孫臏對田忌說:「現在用你的下馬和他們的上馬比,必輸。再用你的上馬和他們的中馬比,必贏,最后用你的中馬和他們的下馬比,必贏。」三次比賽田忌一敗兩勝,終于拿到了齊威王的千金賭注。
圍魏救趙:在孫臏被救不久,龐涓又興兵伐趙國。趙國派人到齊國求救。于是齊王命田忌為將,孫臏暗中協助田忌,為他出謀劃策。認為魏以精銳攻趙,國內一定空虛,遂引兵攻魏,果然龐涓趕回應戰。孫臏又在途中伏襲,大敗魏軍。結果,不費吹灰之力使趙國脫離了危險。這就是著名的「圍魏救趙」之計。
減灶誘敵:龐涓屢敗后驚覺是孫臏的計謀。龐涓決心與孫臏拼個你死我活,拼命追擊。孫臏并以減灶之策誘敵,即在第一天挖10萬人煮食用的灶,第二天減少只足5萬人用,第三天又減少至僅足3萬人用,造成齊軍士卒四散逃走,兵力不足的假象。龐涓一如孫臏所料,果然中計,接連追擊齊軍3天,龐涓再也抑制不住沖動,下令不顧一切,盡快趕過去,務必活捉孫臏!再說孫臏,他在馬陵道設下埋伏。馬陵道,是夾在兩山間的峽谷,進易出難。孫臏又在一棵大樹上寫上“龐涓死此樹下”六個大字,然后在附近安排五千弓弩手,聽鑼聲放箭!龐涓趕到馬陵道,已黃昏時分。正快速前進,忽然被一棵大樹擋住去路,隱約見到樹身有字跡。此時天色已黑,無星無月,只冷風颼颼,山鳥驚啼。龐涓令人點亮火把,上前看清樹上的字,立刻大驚失色:“我中計了!”話音未落,一聲鑼響,萬弩齊發,箭如驟雨,龐涓栽倒在地,馬陵之戰以魏軍大敗而告結束。
傳說很早以前,有一年冬天,鬼谷子命令兩個徒弟孫臏、龐涓去找“無煙柴”。
孫臏決心一定要找到“無煙柴”,而龐涓卻為人十分狡詐,借故不去找。
孫臏找了好多天沒找到,忽然飛來一群烏鴉,一邊飛,一邊“哇喲”、“哇喲”地叫著。孫臏一聽,“哇喲”、“哇喲”不就是“挖窯燒炭”嗎?于是他挖了個土窯,又在山上砍了一些木頭砍成一段一段的,裝入窯中。
點火后,幾天功夫,就把一窯木炭燒成了。他用火點燃一試,果然沒煙。“無煙柴”找到了。
鬼谷子對孫臏十分滿意,而龐涓對孫臏也就更加忌恨了。從此,人們把孫臏尊為燒炭業的祖神。
孫臏的故事
孫臏,齊國阿(今山東陽谷東北)人,孫武的后代,大致與商鞅、孟軻同時,為戰國時兵法家。他曾與龐涓同學兵法,當龐涓作魏惠王將軍時,忌其才能,把他騙到魏國,處以臏刑(即去膝蓋骨),故稱孫臏。后經齊國使者秘密載回,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協助齊將田忌,設計大敗魏軍于桂陵、馬陵。他繼承和發展了孫武的軍事理論,把“道”看作戰爭客觀規律,提出了以寡勝眾、以弱勝強的戰法,主張以進攻為主的戰略,根據不同地形,創造有利的進攻形勢,重視對城邑的進攻和對陣法的運用。著有《孫臏兵法》一書,亦稱《齊武子》。
1.
孫臏是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他在跟老師鬼谷子學藝的時候,有一天,老師把孫臏和另一個弟子龐涓叫到身旁,說要考考他們的智慧,老師出的題目是“你們兩個到院子里去,然后想辦法把我從屋子里叫到院子里”
當時是寒冬臘月,天空還下著小雪,兩個人想這是什么考試啊但是又不得不認真去做。于是兩個人來到院子里,龐涓首先叫老師,“老師快出來,山上老虎正在捉兔子呢,快來啊。”“哎呀,我看到······”任憑龐涓用盡心思想辦法,老師就是紋絲不動,最后龐涓敗下陣來。
孫臏想了想,沒有像龐涓那樣去騙老師,只見他走到門前對老師說:“老師啊,此刻天正下雪呢,屋外比屋里要冷好多啊,你在屋里怎樣能出來受凍呢能不能用別的方式啊”老師一聽覺得也有道理,就問:“那你說用什么方式啊”孫臏說:“外面冷,屋里暖和,誰都想在屋里暖和,如果我們能把你從院子里叫進屋里來,這樣公平些,老師你認為呢”老師說:“好吧!我到外面去,看你們兩個到時候服不服。”但是當老師推開門走出來時,孫臏立刻上前深鞠一躬說:“老師您交給我們的任務完成了。”
2.
孫臏(-前316年),其本名孫伯靈(山東孫氏族譜可查),是中國戰國時期軍事家,漢族,山東鄄城人。生于戰國時期的齊國阿鄄之間(今山東省的陽谷縣阿城鎮,鄄城縣北一帶)。
生平孫臏是孫武后代,曾與龐涓為同窗師從鬼谷子學習兵法。后龐涓為魏惠王將軍,因嫉賢妒能,恐孫臏代替他的位置,騙孫臏到魏使用奸計,孫臏被處以髕刑。齊欣賞其兵法韜略后被齊國使者偷偷救回齊國,被田忌善而客待。后透過田忌賽馬被引薦與齊威王任為軍師。馬陵之戰,身居輜車,計殺龐涓,打敗魏軍。著作有《孫臏兵法》,部分失傳。1972年山東省臨沂銀雀山漢墓中挖掘出土有《孫臏兵法》殘簡,現藏于臨沂金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其書有一萬一千余字。
軍事思想縱觀《孫臏兵法》十六篇,在繼承孫、吳軍事思想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首先,孫臏在《威王問》中闡述了戰爭是政治斗爭工具的戰爭觀。
他明確地說,戰爭不是什么別的,而是先王傳布"道",即政治的工具。先王不是不想要"責仁義,式禮樂,垂衣裳,以禁爭奪",為社會創造和平的生活環境,但是,依靠空口說教辦不到,所以才"舉兵繩之",用戰爭的手段禁止爭奪。然而,戰爭作為政治斗爭的工具,并不是能夠經常使用的。戰勝固然能夠"存亡國,繼絕世",而一旦戰敗,則會"削地而危社稷"。所以,對待戰爭"不可不察",要慎之又慎。喜好戰爭的國家必須滅亡,貪圖勝利的人必須受辱。孫臏的這種戰爭觀顯然比《司馬法》所說的"以戰止戰"的思想更加深刻。
戰爭作為布"道"的手段,進行戰爭必須要合于"義","戰而無義,天下無能固且強者"。經濟是戰爭的基礎,只要有充足的物質準備,小城照樣能鞏固堅守。在《強兵》篇,孫臏又進一步提出,要想強兵,當務之急在于"富國",明確揭示了戰爭對于經濟的依靠關系,在理論上發展了孫武所提出的"因糧于敵,取用于國"的論題。
其次,發展了孫武"任勢"的軍事理論,明確提出了"因勢而利導之"的作戰原則。《呂氏春秋·不二篇》說:"孫臏貴勢",這指明了孫臏兵法的特點。勢是戰爭態勢,是敵我雙方軍事實力(包括兵力、武器裝備、軍事物資等)的布局。孫武早在十三篇中就提出了"任勢",即駕馭戰爭態勢的思想。孫臏則在"任勢"的基礎上,提出創造和爭取有利作戰態勢的各種原則。他在《威王問》中說:"勢者,所以令士必斗也",而士的斗都應當在創造優勢的條件下進行。如齊威王問:敵我兩軍實力相當,兩軍將領相望,陣勢都很堅固,誰也不敢先動,就應怎樣辦孫臏回答:先派少量部隊,由賤而勇敢的將吏率領去試探攻擊,接戰后只許敗,不許勝,把主力部隊隱蔽地布好陣勢,待敵軍分兵追擊我小部隊時,我軍從側翼攻擊敵軍主力,就可獲得大勝。在應付"敵眾我寡,敵強我弱"的戰爭態勢時,孫臏提出要"讓威"。即避開敵人鋒芒,隱蔽好后續部隊,以便使我軍能隨時轉移。主力部隊將持長兵器的戰士排在前面,持短兵器的戰士排在后面,選派弩機手援救危急。等待敵人攻擊潛力下降,再行反擊。這也是充分利用敵我雙方的條件,造成有利于我的態勢,以扭轉敵眾我寡的不利形勢。
戰爭是瞬息萬變的,所以要及時抓住有利戰機。孫臏把弓弩比喻為"勢",也正在于說明戰爭就是要爭取發射弩矢的那一最有利的瞬間。
孫臏還注意利用各種地形創造有利的態勢。他在《官一》篇說:在山險中作戰,要放開谷口,把敵人引出山谷來交戰。在雜草叢生的地方作戰,要虛設旌旗,誘敵深入,進行消滅。"易(地形平坦)則多其車,險(地勢險阻)則多其騎,厄(山陵狹谷地帶)則多其弩。"自己要搶占有利地勢,攻擊處于不利地勢上的敵人,這叫做"居生擊死"總之,孫臏主張把握有利戰機,利用一切可能的條件,創造有利于我、不利于敵的態勢,以爭取戰爭的勝利。
3.
戰國時期的齊國,在遠離齊都臨淄的一個偏僻山村里,晚年的孫臏深居簡出,潛心于軍事理論的研究和著述。時值深秋時節,這一天,孫臏從堆滿簡牘的幾案上抬起頭,望著窗外瑟瑟的秋風中紛紛飄落的枯葉,目光不由地轉到了那雙殘廢的雙腿上,昔日那些艱難坎坷、令人難以忘懷的歲月,仿佛又一幕幕浮此刻他的眼前。
下山遇害壯志不泯
孫臏,齊國阿地(今山東陽谷縣東北)人。他的真實名字今已不可知,因為他曾遭受過臏刑(被去掉膝蓋骨),所以后人就稱他為孫臏。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說,孫臏是孫子的后代,孫子死后一百多年而有孫臏。
孫臏在青年時期,曾和魏人龐涓一齊拜鬼谷子為師,學習兵法。這鬼谷子是位德行高深的隱士,有通天徹地之才。他精通數學,日星象緯,占往察來,言無不驗;又廣記多聞,明理審勢,出詞吐辯,莫口難當;還精通出世學,修真養性,服食導引,祛病延年;尤其精通兵學,六韜、三略,變化無窮,布陣列兵,鬼神莫測。據說,他的弟子眾多,戰國時代著名兵家尉繚和縱橫家蘇秦、張儀等,都出于他的門下。孫臏為人淳樸厚道,謙虛謹慎,加上學習勤奮刻苦,頗得鬼谷子的器重。一天,鬼谷子對眾弟子說:“我夜間厭惡聽到老鼠的聲音,你們輪流值宿,替我驅鼠。”這天夜里,輪到孫臏值宿,鬼谷子將孫臏叫到跟前,從枕下取出一卷文書,對他說:“這是你的祖先孫子留下的《孫子兵法》13篇。當年你的祖先曾將它獻給吳王闔閭,闔閭用其策,大破楚軍。后閹閭惜此書,不欲廣傳于人,乃置于鐵柜,藏于姑蘇臺屋楹之內。自越兵焚臺,此書不傳。吾向與汝祖有交,求得此書,親為注解;行兵秘密,盡在其中,未嘗輕授一人。今見子心術忠厚,特以付子。”并告誡道:“得此書者,善用之為天下利,不善用之為天下害。”于是,孫臏攜歸臥室,晝夜研習。3日之后即能背誦無誤,對答如流。鬼谷子逐篇盤問,孫臏對答如流,一字不遺,并都有獨到的見解和
深刻的發揮。鬼谷子很是驚訝,高興地說:“你能如此用心,你的祖先孫武先生后繼有人了。”
誰知,此事后被龐涓所知,龐涓對孫臏頓生嫉恨之心。此人本來就生性奸詐,嫉賢妒能,怎能容忍孫臏超過自己。然而,他十分善于偽裝自己,曾與孫臏結為兄弟。一天,弟子們下山汲水,聽到路人傳說魏國厚幣招賢,訪求將相,龐涓心動,欲往魏國應聘。鬼谷子見貌察情,早知其意便放龐涓下山去了。下山前與孫臏相約,此行倘有進身之階,必當舉薦孫臏,同立功業,如若失言,當死于萬箭之下。孫臏感佩莫名,揮淚與其告別。
時值戰國中期,秦齊楚燕韓趙魏七雄爭立,都想依靠武力一統天下。當時戰國七雄里頭要數魏國最強。魏惠王聽說有個自稱鬼谷子的弟子前來應聘,便欣然接見了他。龐涓拜見魏惠王,指畫敷陳,傾倒平生所學,惟恐不盡。魏惠王問道:“我們的東邊有齊國,西邊有秦國,南邊有楚國,北邊有韓國、趙國、燕國。周邊都是大國,我們怎樣能在列國之中站穩腳跟呢”龐淚大夸海口:“大王要是讓我做將軍的話,我敢說,就是把他們滅了都不難,還用得著怕他們嗎”要是辦不到,我情愿受罰。”魏惠王很高興,便拜龐涓為大將,另兼軍師之職。他的兒子龐英、侄兒龐蔥、龐茅都當上了將軍。這一批“龐家將”整日操練兵馬,雄心勃勃。不久,便率軍進攻較弱的衛、宋等國,屢屢獲勝,還擊退了前來進犯的齊國。一時間,龐涓名聲大噪,魏惠王也更加信任龐涓了。
龐涓在魏國受到重用后,并沒有實現邀請孫臏下山的諾言。之后魏惠王聽說孫臏很有才能,就讓龐涓寫信邀請,龐涓只得照辦。
孫臏接到龐涓的信后,感念龐涓的舉薦之恩,立即打點行裝奔赴魏國。龐涓見到孫臏后,假意歡迎,并盛情款待。然而不久,龐涓便偽造書信,設計陷害孫臏。在魏惠王面前詆毀孫臏,說其私通齊國。惠王一氣之下,要處死孫臏。龐涓為了騙取孫臏所學的兵法,又假惺惺地以同學的面孔向魏王求情,把死刑變成了臏刑。挖去了孫臏的雙膝蓋骨,又用針刺面,然后以墨涂之。孫臏變成了一個廢人,天天依靠著龐涓過日子,老覺得對不起人家。為了報答龐涓的恩情,他答應把《孫子兵法》13篇背誦下來寫在竹筒上。
孫臏每一天都忍痛拼命抄寫。在一旁侍奉他的童仆實在看不下去,便把實情告訴了孫臏。直到此時,孫臏才恍然大悟,看清了龐涓的真面目,真是追悔莫及。如今被龐涓控制著,膝蓋已去,兩腿無力行走,好不凄慘。但孫臏是個意志非凡的人,并沒有因此消沉下去,他把仇恨深深地埋在了心里。他一方面與龐涓巧妙周旋,-方面在努力尋找時機,盡早擺脫龐涓的監視,心想有朝一日馳騁縱橫,報仇血恥。他開始裝瘋,把剛寫成的幾篇兵書一片一片地燒毀,一會大哭,一會兒大笑,一會兒又做出各種傻相:不是唾沫橫流,就是張目亂叫不絕。來人驚恐萬狀,急忙將此事告知龐涓。龐涓親自察看,只見孫臏痰涎滿面,時而伏地哈哈大笑,時而又嚎啕大哭起來。龐涓生性狡黠,恐其佯狂,遂命左右將他拖人豬圈中,孫臏披發露面,倒身臥于糞穢之中。龐涓仍半信半疑,但看管則較從前大為松懈了。孫臏整日狂言誕語,或哭或笑,白日混跡于市井之間,晚間仍歸豬圈之內。數日后,龐涓始信其瘋。
之后,齊威王派辯土淳于髡到魏國去拜訪魏惠王。孫臏乘人不備,秘見齊使,以刑徒的身份,慷慨陳詞,打動了齊使。于是,淳于髡偷偷將孫臏帶離魏國,回到
田忌贏馬初試鋒芒
齊使把孫臏帶到齊國后,把他推薦給將軍田忌。田忌很欣賞孫臏的才能,也很同情孫臏的不幸遭遇,招他為賓客,以上禮待之,言聽計從。當時,在齊國的王室貴族之中,流行一種賽馬游戲。田忌與齊威王賽馬時勝少負多。孫臏在場觀察了多次,發現雙方出場的馬大致可分為上、中、下三種水準,每一種水準的馬力相仿,于是對田忌說:“下次賽馬,我能夠使將軍獲勝,賭注不妨下得大一些”。田忌十分高興,和齊威王賽馬“逐射千金”。比賽當天,孫臏給田忌出了個主意,讓田忌用上等馬對齊威王的中等馬;用中等馬對齊威王的下等馬;最后再用下等馬對齊威王的上等馬。田忌恍然大悟,依計而行,結果,田忌兩勝一負,贏得了千金的賭注。這就是“田忌賽馬”故事的來歷。這個小故事揭示軍事上一條很重要的規律,就是在戰爭中要從全局著眼,善于統籌,為了總體的勝利,能夠犧牲局部利益。正確地運用這一規律,就能夠從全局上看處于劣勢的-方,采取出奇致勝的戰術,做出某種讓步,而最終取得全面的勝利,到達的以弱勝強的預期目的。正因為“田忌賽馬”這個小故事里蘊含著真理的內核,所以一向傳為佳話,流傳深遠。另外,孫臏在“田忌賽馬”中所采用的方法,也被視為“策對論”的最早運用。
其實,對孫臏來說,幫忙田忌在賽馬中獲勝但是是略施小計,田忌卻由此對孫臏更加折服,并把他正式推薦給齊威王。齊威王和他交談兵書戰策,孫臏盡吐平生所學,兩人談得十分投機,齊威王認為孫臏是個難得的軍事天才,真有相見恨晚之感,于是立即拜孫臏為軍師。這樣,透過這次賽馬談兵,孫臏一鳴驚人,由-個“刑余之人”一躍而成為統帥齊國大軍的首領,在戰國群雄角逐這個動蕩的大舞臺上,開始嶄露頭角,大顯身手。
圍魏救趙桂陵大捷
戰國中期,魏國已發展成為中原大國,國勢日強,曾先后攻占過秦、楚、齊等國的大片土地,對趙國更是覬覦已久,早有獨霸之野心。周顯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將龐涓統兵8萬、戰車500乘大舉進攻趙國。魏軍長驅直入,很快就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西南),企圖一舉滅趙。邯鄲守將連戰連敗,情勢萬分危急,趙成侯急忙派人火速前往齊國求救。齊威王自知唇亡齒寒的道理,答應救趙,擬拜孫臏為大將。孫臏辭謝道:“臣乃刑余之人,而使主兵,顯齊國別無人才,為敵所笑,請以田忌為將。”齊威王于是聽從了孫臏的推薦,拜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居于輜車之中,出謀劃策,率領8萬齊軍大舉攻魏。
出兵前,田忌與孫臏一齊研究作戰方針。田忌認為就應率軍北上直趨邯鄲,與魏軍決一死戰,以解趙圍。孫臏不贊成這種打法,他審時度勢,提出了一個“批亢搗虛”,“圍魏求趙”的作戰策略。他對田忌說:“目前的形勢猶如絲線夾纏成一堆,如要解開,萬萬不能使力亂扯。人家打架,你想拔刀相助,但不能不弄清情勢就揮拳加入毆斗。如今魏國把整個戰斗力全部投入了這場戰爭,國內只留下了一些不堪一擊的老弱病殘之兵。如果我國趁虛率兵攻向魏都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占據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后方,那么魏軍主力必然要放棄攻打邯鄲而回師自救。這樣,既可解邯鄲之圍,到達救趙的目的,又可在魏軍長途跋涉,疲于奔命之際,抓住時機,狠狠打擊魏軍,這不是一舉兩得嗎”田忌聽罷,心中大喜,立即采納了孫臏的計謀。
為了迷惑龐涓,使其無法把握齊軍的真正意圖,孫臏又對田忌說:“請將軍先向南進攻魏國的平陵。平陵這地方,城邑雖小,但管轄的范圍卻很大,人口眾多,兵強馬壯,是東陽這個地區的戰略重鎮,很難攻取。我準備用假象來迷惑敵人。我們去進攻平陵,途中必經魏國的市丘,我軍的糧食補給道路肯定會被魏軍輕易切斷。我們進攻平陵就是為了向敵人顯示我們不懂軍機的假象。”于是,田忌率齊軍拔營,以急行軍的速度直趨平陵。大軍快到平陵時,田忌把孫臏請來問道:“此刻該怎樣辦”孫臏說:“你看軍中諸大夫中誰是不通曉軍機的一勇之夫”田忌不知其意,隨口答道:“齊城;高唐兩位大夫能夠。”孫臏說:“請命令你所選的齊城、高唐兩位大夫,各率所屬部隊在平陵城邑的外圍進行包圍封鎖,隱蔽地從四面繞過環涂,列好進攻平陵的陣勢.并把陣勢的薄弱易攻的部位暴露給環涂的魏軍”。田忌更是不解,孫臏望著田忌困惑的神情,、進一步解釋道:“環涂是魏軍的駐扎地,我軍的前鋒要猛烈進攻平陵,后續部隊亦不斷增援;駐在環涂的魏軍,必須會攻擊我軍陣勢后背的薄弱之處,這樣,兩位大夫便能夠被魏軍擊敗了。”田忌聽完孫臏解釋,如墜五里煙云,疑惑地問道:“我們此次出兵援救,應力克平陵守敵,以壯軍威,為什么反而故意敗給魏軍,
示弱于敵呢”孫臏笑而未答,只是頗有些神秘地說了句:“將軍依計而行就是了。”田忌心中雖然不甚明了孫臏的意圖,但深知孫臏的智謀,也不追問,下去布置去了。于是,田忌將齊城、高唐的部隊分為兩路,直奔平陵。齊軍將士們像螞蟻一樣,攀登云梯攻打守城魏軍。挾茁和環涂兩地的魏軍,果然從背之后夾擊齊軍,齊城和高唐兩位大夫在城邑的大道上大敗而歸。
其后,將軍田忌又把孫臏請來,問他說:“我軍進攻平陵沒有取勝而損失了齊城、高唐兩位大夫的部隊,在城邑的大道上吃了大敗仗,下一步該怎樣辦”孫臏說:“請將軍再派遣出游用的輕車向西直奔魏都大梁城郊,以此激怒敵人。只派少數部隊跟隨在車后,以顯示我軍力量單薄。”田忌依計而行。
再說龐涓見齊軍攻打平陵連遭敗績,認為齊兵并無多強的戰斗力,根本沒把齊軍放在眼里,于是集中兵力進一步猛攻邯鄲,想一舉攻下邯鄲。在激烈的鏖戰中,魏軍損失慘重。龐涓竭盡全力,付出了巨大代價后最后于周顯王十六年(公元前353年)攻克了趙國都城邯鄲。就在龐涓陶醉于勝利之時,魏惠王派人告急,說齊軍以輕銳之師進逼大梁,命龐涓火速班師自救。大梁乃魏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其得失關乎魏之存亡。龐涓剛剛拿下邯鄲正在得意忘形,忽聞齊軍兵臨大梁,真是又氣又急,顧不得休整軍隊,更顧不得將士們的疲憊和損傷,日夜兼程,回兵援救大梁。
龐涓放棄了隨軍輜重,晝夜不停地急行軍,趕來與齊軍決戰。但他萬萬沒有料到,攻擊大梁的齊軍僅僅是齊軍的一部分,其主力早已在桂陵(今山東菏澤縣東北)埋伏妥當,以逸待勞,只等魏軍鉆進口袋。當龐涓匆匆渡過黃河,剛剛走到桂陵時,戰斗力相當旺盛的齊軍潮水般地從四面涌過來,直殺得魏軍丟盔卸甲,四處逃散,幾乎全軍覆滅,龐涓只帶了少數殘兵敗將逃出重圍。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桂陵之戰”。這次戰爭的勝利,充分顯示了孫臏出色的軍事智謀和才干。孫臏所制定的圍魏救趙的戰略,成為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的一個著名的戰例。
“桂陵之戰”后,魏惠王被迫講和,把邯鄲歸還趙國,趙國也因齊軍的援救而復存。
減灶誘敵設伏馬陵
魏國在桂陵之戰后,盡管遭受了挫敗,元氣卻并未大傷,久霸中原的余威還在,稍加休整后,便又恢復了生機。桂陵之戰的第二年,即公元前352年,魏國便聯合韓國在襄陵打敗了齊、宋、衛的聯軍,齊國不得不與魏國講和。周顯王十九年(公元前350年),魏國又向西邊的秦國反攻,不但收復了失地,還圍攻秦國的定陽(今陜西宜川縣西北),鬧得秦孝公寢不安席,食不甘味,也被迫與魏國講和。周顯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召集了逢澤(今河南開封市東南)之會,參加會盟的共有12個諸侯國,會后還一同去朝見周天子。至此,魏惠王獨霸中原的野心又開始膨脹了。
周顯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40年),即桂陵之戰后13年,魏惠王以韓國沒有參加當年的逢澤之會為由,派太子申和龐涓率兵大舉進攻韓國,企圖一舉亡韓。在魏軍的強大攻勢下,弱小的韓國岌岌可危。眼前魏軍兵臨國都,韓哀侯異常恐慌,遣人星夜告急于齊,求其出兵相救,以存社稷。
齊宣王早就想侍機再攻魏國,所以理解韓國告急后,便決定發兵擊魏救韓。齊宣王召集群臣,共議國策。宰相鄒忌認為,韓魏相煎,這是齊國之幸,能夠隔岸觀火,齊國自身也需要加強治理,以不發兵相救為宜。大將田忌則認為,魏韓相斗,韓敗魏勝是其必然的結果,魏國的勢力就會因此大增,則禍必殃及齊國,絕不能袖手旁觀,坐失攻魏良機。兩人爭執不下,齊宣王征詢孫臏的意見,說道:“軍師不發一言,難道說救與不救,二策都不妥當嗎”
孫臏說道:“魏國自恃其強,伏趙之后又起傾國之兵伐韓,其野心須臾也未忘記伐齊。如果任韓降魏,只能使魏國更加強大,從而構成對齊國的巨大威脅,因而棄韓不救是不明智的。然而,齊國的軍隊務必為齊國的利益而戰,如果過早地出兵救韓,就等于齊國代替韓國作戰,韓享其安,我受其危,主客顛倒,那對齊國是十分危險不利的。”齊宣王聽罷,頻頻點頭。之后問道:“軍師所言極是,那到底該怎樣辦呢”孫臏說道:“從齊國的根本利益出發,就應許韓必救,以安其心。韓知有齊相救,必然盡全力抗魏以自衛,魏軍見韓不降定然會傾其全力以攻韓。待魏韓兩軍撕殺實力消耗殆盡之際,我們再出兵攻擊疲憊的魏國,拯救危亡的韓國,用力少而見功多,才會收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齊宣王聽了孫臏的推薦,十分高興,熱情地接待了韓國使者,并答應說:“齊救兵旦暮將至。”韓哀侯大喜,奮力抵抗進犯的魏軍。然而畢竟弱不勝強,前后交兵五六次之后,韓軍盡皆大敗,不得不再次派使來齊,請求齊宣王速發救兵。魏軍在激烈的戰斗中也有必須的傷亡,實力有所削弱。于是,齊國抓住韓危、魏疲的最佳時機,任命田忌為大將,田嬰為副將,孫臏為軍師,統兵數萬,兵車數百乘,浩浩蕩蕩地離齊攻魏救韓。
孫臏認為:“夫解紛之術,在攻其所必救,今日之計,惟有直走魏都耳!”所以,這一次,孫臏又一次采取了“圍魏救趙”的戰術,大軍直奔魏都大梁。魏惠王見齊軍又殺氣騰騰地直撲大梁而來,鑒于13年前桂陵之敗的慘痛教訓,再也不敢讓魏軍在韓戀戰,急令調回魏軍主力。龐涓傳令大軍離韓歸魏;率兵10萬企圖與齊軍進行一次殊死決戰。
孫臏冷靜地分析了敵我雙方的狀況,認為這一次魏軍有必須的準備,兵力也較多較強,而且是主動迎擊齊軍,來勢兇猛。于是,他決定改變戰術,以計勝之。他對田忌說:“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兵法上也說,被利誘而深入百里,去追擊敵軍,必喪失大將;追擊50里,勢必折損-半士兵。我們就要在這上面想辦法。”田忌問道:“如何因勢利導呢”孫臏胸有成竹地說道:“彼三晉(那里專指魏)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我軍便將計就計,主動引兵東撤,裝作懼怕魏軍的樣貌,設法誘其中計。”田忌又問:“依軍師之計,具體就應如何做呢”孫臏說道:“我們不妨在退兵途中,第一天造10萬人做飯用的鍋灶,第二天減為5萬人的鍋灶,第三天減為3萬人。魏軍追兵見我軍鍋灶逐日減少,必須認為齊軍怯戰,逃亡過半,從而助長其驕傲輕敵的思想,誘其拚命猛追,其力必疲,然后再以計取之。”田忌聽罷大喜,決定依計而行。
再說龐涓怒氣沖沖地率兵以急行軍的速度從韓返魏,望西南而行,快要抵達大梁城時,不料齊兵又撤退逃竄,于是整頓兵馬,緊緊追趕。龐涓生性狡黠多疑,惟恐齊兵有詐,開始追擊時還是比較謹慎的,行軍速度也不算快,各隊之間聯絡照應有致。之后他發現齊兵的鍋灶一天比一天減少,這才放下心來,以為齊軍果然怯弱,聞魏兵將至竟不戰而逃亡過半,土氣已經低落到不堪一擊的程度,這是雪桂陵之恥的天賜良機。處于亢奮之中的龐涓當即傳令,將步兵留后繼行,自己親率精銳騎兵,馬不停蹄,晝夜兼程地沿著齊軍撤退的方向猛追不舍。
田忌與孫臏從容地率兵撤退,同時派出許多偵探,觀察并隨時報告魏軍動態。當孫臏得知魏軍已過沙鹿山時,屈指計程,料定魏軍日暮必到馬陵(今河南范縣西南)。馬陵地勢險峻,一條窄道夾在兩山中間,道旁樹木叢生,是設伏殲敵的好戰場。于是孫臏命令齊軍停止前進,砍伐樹木,堵塞道路,設置障礙,布下重重埋伏,準備圍殲追敵。孫臏還特意命兵士把路旁的一棵大樹刮去一段樹皮,在白色的樹干上用黑煤書寫了8個大字:“龐涓死于此樹之下”。一切準備就緒后,孫臏挑選了弓弩手1萬人,埋伏在山路兩旁。然后對弓箭手發出命令說:“天黑時候,只要看見火把就一齊射箭!”
果然不出孫臏所料,龐涓率領魏軍黃昏時分趕到了馬陵道,其時十月下旬,又五月色。魏軍人困馬乏,極度疲勞,都想停下來歇歇腳。這時,前軍回報說,有斷木塞路,難以前進。龐涓以為是齊兵懼怕魏軍追趕,故設障礙,便命人搬木開路,忽然抬頭看見樹上砍白處,隱隱有字跡看不真切,龐涓命軍士取火照之,眾軍士一齊點起火來,龐涓于火光之下,看得分明,大驚中計,急令退兵,怎奈為時已晚。齊軍萬名弓弩手一見火光立刻萬弩齊發,喊聲四起。魏軍頓時大亂,被齊軍四面圍住,既無法抵抗,又無路可逃,死傷殆盡。龐涓在亂軍中,身中數箭,自知“智窮兵敗”,無法挽救危局,仰天長嘆道:“吾恨不殺此刖夫,遂成豎子之名!”說罷拔劍自刎而死。龐涓所率精銳被殲后,齊軍乘勝發起進攻,魏兵心膽俱裂,無人敢戰,各自四散逃生。10萬魏軍以前不可一世,如今尸橫遍野,全軍覆滅,統帥太子申成了俘虜,魏軍輕重軍器,車馬糧草,盡歸于齊,齊軍取得了戰略決戰的勝利。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馬陵之戰。
馬陵之戰,孫臏因勢利導,又一次靈活地運用“圍魏救趙”之戰術,以強示弱,減灶誘敵,設伏馬陵,一舉全殲了魏軍,取得了決戰的勝利。馬陵之戰,同桂陵之戰一樣,是孫臏軍事生涯中的“杰作”,也是我國軍事戰爭史上的兩朵并開的“奇葩”,充分顯示了孫臏過人的軍事謀略和杰出的指揮才能。馬陵之戰后,魏國元氣大傷,國勢從此一蹶不振,失去了中原霸權。齊國則聲威大振,威服諸侯,稱霸于中原。孫臏則由此而名揚天下,實現了他平生的抱負。
急流勇退兵書傳世
再說田忌等班師回國,齊宣王大喜,設宴犒賞全軍將士,并親自為田忌、田嬰、孫臏把盞斟酒。相國鄒忌妒火難忍,自思昔日私受魏賄,制造謠言,陰謀陷害田忌之事,心中有愧,于是稱病辭去了相位。齊宣王就拜田忌為相國,田嬰為將軍,還要加封軍師孫臏。孫臏不愿受封,而且去意已決,便親手把《孫子兵法》13篇寫出來,獻給了齊宣王。齊宣王懇詞慰留,田忌也苦心相勸,卻都動搖不了他激流勇退的決心,他對宣王說:“臣以廢人,過蒙擢用,今上報主恩,下酬私怨,于愿足矣。臣之所學,盡在此書,留臣亦無用,愿得閑山一片,為終老之計!”宣王只好設宴送行,并把石閭之山封給了孫臏。孫臏隱居山中,不知所終。一代杰出的軍事家就這樣在激烈爭斗的戰國政治舞臺上消失了。后人曾有詩贊道:“孫子知兵,翻為盜憎;刖足銜冤,坐籌運能。救韓攻魏,雪恥揚靈;功成辭賞,遁跡藏名。揆之祖武,何愧典型!”
孫臏死后,給后人留下了一部珍貴的軍事著作--《孫臏兵法》。《孫臏兵法》古稱《齊孫子》。原有89篇圖4卷,資料十分宏博,可惜在東漢末年失傳。直至1972年4月,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了部分孫臏談兵的竹簡,經專家們長期研究整理,最后確定為16篇。這16篇雖然遠非《齊孫子》的原貌,但理論價值卻十分珍貴。它總結了戰國中期以前的超多戰爭實踐,從基本理論到戰術原則,都進一步繼承和發展了《孫子兵法》。例如,《孫臏兵法》提出“戰勝而強立”的戰爭觀,充分肯定統一戰爭的進步好處和作用,極力主張用統一戰爭去克服戰國七雄并立的封建割據局面,這較之《孫子兵法》“兵者,國之大事”的認識前進了很大一步。《孫臏兵法》提出以“道”制勝的原則,強調務必遵循戰爭本身固有的客觀規律去指導戰爭,奪取勝利,這顯然是對《孫子兵法》中“兵者,詭道”、“兵以詐立”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以“道”制勝較之以“詭”、“詐”制勝體現了更為深刻的理性認識。
《孫臏兵法》提出“必攻不守”的作戰指導理論,其實質就是運用大規模機動野戰的作戰方式,在戰略和戰役上實施廣泛的“批亢搗虛”、“圍魏救趙”、爭取主動、避免被動,這也是對《孫子兵法》避實擊虛理論的重要繼承和發展。《孫臏兵法》提出“富國”而“強兵”的國防思想,對當時和后世,都有巨大而深遠的好處和影響,較之《孫子兵法》中“因糧于敵”的思想,更是一個重大的繼承、發展和進步。《孫臏兵法》中有專講軍政訓練的《五教法》一篇,提出對部隊實施嚴格的政治教育、隊列訓練、行軍訓練、陣法訓練、戰法訓練,這是我國先秦時期最完整系統的軍隊教育訓練理論,較之《孫子兵法》中“令之以文,齊之以武”的治軍思想,無疑是更全面的繼承、發展、豐富、提高。《孫臏兵法》與《孫子兵法》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所以自古以來人們即把兩“孫子”并稱,說二者是“一家”之言的“孫氏之道”。在《漢書·藝文志》中則更為明確,把《孫子兵法》列為所有兵書之首,而《齊孫子》則位居第二,在吳起兵法、范蠡兵法以及其他所有兵法之上。
孫臏的故事精選(五):
孫臏的故事
戰國時期的齊國,在遠離齊都臨淄的一個偏僻山村里,晚年的孫臏深居簡出,潛心于軍事理論的研究和著述。時值深秋時節,這一天,孫臏從堆滿簡牘的幾案上抬起頭,望著窗外瑟瑟的秋風中紛紛飄落的枯葉,目光不由地轉到了那雙殘廢的雙腿上,昔日那些艱難坎坷、令人難以忘懷的歲月,仿佛又一幕幕浮此刻他的眼前。
下山遇害壯志不泯
孫臏,齊國阿地(今山東陽谷縣東北)人。他的真實名字今已不可知,因為他曾遭受過臏刑(被去掉膝蓋骨),所以后人就稱他為孫臏。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說,孫臏是孫子的后代,孫子死后一百多年而有孫臏。
孫臏在青年時期,曾和魏人龐涓一齊拜鬼谷子為師,學習兵法。這鬼谷子是位德行高深的隱士,有通天徹地之才。他精通數學,日星象緯,占往察來,言無不驗;又廣記多聞,明理審勢,出詞吐辯,莫口難當;還精通出世學,修真養性,服食導引,祛病延年;尤其精通兵學,六韜、三略,變化無窮,布陣列兵,鬼神莫測。據說,他的弟子眾多,戰國時代著名兵家尉繚和縱橫家蘇秦、張儀等,都出于他的門下。孫臏為人淳樸厚道,謙虛謹慎,加上學習勤奮刻苦,頗得鬼谷子的器重。一天,鬼谷子對眾弟子說:“我夜間厭惡聽到老鼠的聲音,你們輪流值宿,替我驅鼠。”這天夜里,輪到孫臏值宿,鬼谷子將孫臏叫到跟前,從枕下取出一卷文書,對他說:“這是你的祖先孫子留下的《孫子兵法》13篇。當年你的祖先曾將它獻給吳王闔閭,闔閭用其策,大破楚軍。后閹閭惜此書,不欲廣傳于人,乃置于鐵柜,藏于姑蘇臺屋楹之內。自越兵焚臺,此書不傳。吾向與汝祖有交,求得此書,親為注解;行兵秘密,盡在其中,未嘗輕授一人。今見子心術忠厚,特以付子。”并告誡道:“得此書者,善用之為天下利,不善用之為天下害。”于是,孫臏攜歸臥室,晝夜研習。3日之后即能背誦無誤,對答如流。鬼谷子逐篇盤問,孫臏對答如流,一字不遺,并都有獨到的見解和
深刻的發揮。鬼谷子很是驚訝,高興地說:“你能如此用心,你的祖先孫武先生后繼有人了。”
誰知,此事后被龐涓所知,龐涓對孫臏頓生嫉恨之心。此人本來就生性奸詐,嫉賢妒能,怎能容忍孫臏超過自己。然而,他十分善于偽裝自己,曾與孫臏結為兄弟。一天,弟子們下山汲水,聽到路人傳說魏國厚幣招賢,訪求將相,龐涓心動,欲往魏國應聘。鬼谷子見貌察情,早知其意便放龐涓下山去了。下山前與孫臏相約,此行倘有進身之階,必當舉薦孫臏,同立功業,如若失言,當死于萬箭之下。孫臏感佩莫名,揮淚與其告別。
時值戰國中期,秦齊楚燕韓趙魏七雄爭立,都想依靠武力一統天下。當時戰國七雄里頭要數魏國最強。魏惠王聽說有個自稱鬼谷子的弟子前來應聘,便欣然接見了他。龐涓拜見魏惠王,指畫敷陳,傾倒平生所學,惟恐不盡。魏惠王問道:“我們的東邊有齊國,西邊有秦國,南邊有楚國,北邊有韓國、趙國、燕國。周邊都是大國,我們怎樣能在列國之中站穩腳跟呢”龐淚大夸海口:“大王要是讓我做將軍的話,我敢說,就是把他們滅了都不難,還用得著怕他們嗎”要是辦不到,我情愿受罰。”魏惠王很高興,便拜龐涓為大將,另兼軍師之職。他的兒子龐英、侄兒龐蔥、龐茅都當上了將軍。這一批“龐家將”整日操練兵馬,雄心勃勃。不久,便率軍進攻較弱的衛、宋等國,屢屢獲勝,還擊退了前來進犯的齊國。一時間,龐涓名聲大噪,魏惠王也更加信任龐涓了。
龐涓在魏國受到重用后,并沒有實現邀請孫臏下山的諾言。之后魏惠王聽說孫臏很有才能,就讓龐涓寫信邀請,龐涓只得照辦。
孫臏接到龐涓的信后,感念龐涓的舉薦之恩,立即打點行裝奔赴魏國。龐涓見到孫臏后,假意歡迎,并盛情款待。然而不久,龐涓便偽造書信,設計陷害孫臏。在魏惠王面前詆毀孫臏,說其私通齊國。惠王一氣之下,要處死孫臏。龐涓為了騙取孫臏所學的兵法,又假惺惺地以同學的面孔向魏王求情,把死刑變成了臏刑。挖去了孫臏的雙膝蓋骨,又用針刺面,然后以墨涂之。孫臏變成了一個廢人,天天依靠著龐涓過日子,老覺得對不起人家。為了報答龐涓的恩情,他答應把《孫子兵法》13篇背誦下來寫在竹筒上。
孫臏每一天都忍痛拼命抄寫。在一旁侍奉他的童仆實在看不下去,便把實情告訴了孫臏。直到此時,孫臏才恍然大悟,看清了龐涓的真面目,真是追悔莫及。如今被龐涓控制著,膝蓋已去,兩腿無力行走,好不凄慘。但孫臏是個意志非凡的人,并沒有因此消沉下去,他把仇恨深深地埋在了心里。他一方面與龐涓巧妙周旋,-方面在努力尋找時機,盡早擺脫龐涓的監視,心想有朝一日馳騁縱橫,報仇血恥。他開始裝瘋,把剛寫成的幾篇兵書一片一片地燒毀,一會大哭,一會兒大笑,一會兒又做出各種傻相:不是唾沫橫流,就是張目亂叫不絕。來人驚恐萬狀,急忙將此事告知龐涓。龐涓親自察看,只見孫臏痰涎滿面,時而伏地哈哈大笑,時而又嚎啕大哭起來。龐涓生性狡黠,恐其佯狂,遂命左右將他拖人豬圈中,孫臏披發露面,倒身臥于糞穢之中。龐涓仍半信半疑,但看管則較從前大為松懈了。孫臏整日狂言誕語,或哭或笑,白日混跡于市井之間,晚間仍歸豬圈之內。數日后,龐涓始信其瘋。
之后,齊威王派辯土淳于髡到魏國去拜訪魏惠王。孫臏乘人不備,秘見齊使,以刑徒的身份,慷慨陳詞,打動了齊使。于是,淳于髡偷偷將孫臏帶離魏國,回到了齊國臨淄。
田忌贏馬初試鋒芒
齊使把孫臏帶到齊國后,把他推薦給將軍田忌。田忌很欣賞孫臏的才能,也很同情孫臏的不幸遭遇,招他為賓客,以上禮待之,言聽計從。當時,在齊國的王室貴族之中,流行一種賽馬游戲。田忌與齊威王賽馬時勝少負多。孫臏在場觀察了多次,發現雙方出場的馬大致可分為上、中、下三種水準,每一種水準的馬力相仿,于是對田忌說:“下次賽馬,我能夠使將軍獲勝,賭注不妨下得大一些”。田忌十分高興,和齊威王賽馬“逐射千金”。比賽當天,孫臏給田忌出了個主意,讓田忌用上等馬對齊威王的中等馬;用中等馬對齊威王的下等馬;最后再用下等馬對齊威王的上等馬。田忌恍然大悟,依計而行,結果,田忌兩勝一負,贏得了千金的賭注。這就是“田忌賽馬”故事的來歷。這個小故事揭示軍事上一條很重要的規律,就是在戰爭中要從全局著眼,善于統籌,為了總體的勝利,能夠犧牲局部利益。正確地運用這一規律,就能夠從全局上看處于劣勢的-方,采取出奇致勝的戰術,做出某種讓步,而最終取得全面的勝利,到達的以弱勝強的預期目的。正因為“田忌賽馬”這個小故事里蘊含著真理的內核,所以一向傳為佳話,流傳深遠。另外,孫臏在“田忌賽馬”中所采用的方法,也被視為“策對論”的最早運用。
其實,對孫臏來說,幫忙田忌在賽馬中獲勝但是是略施小計,田忌卻由此對孫臏更加折服,并把他正式推薦給齊威王。齊威王和他交談兵書戰策,孫臏盡吐平生所學,兩人談得十分投機,齊威王認為孫臏是個難得的軍事天才,真有相見恨晚之感,于是立即拜孫臏為軍師。這樣,透過這次賽馬談兵,孫臏一鳴驚人,由-個“刑余之人”一躍而成為統帥齊國大軍的首領,在戰國群雄角逐這個動蕩的大舞臺上,開始嶄露頭角,大顯身手。
圍魏救趙桂陵大捷
戰國中期,魏國已發展成為中原大國,國勢日強,曾先后攻占過秦、楚、齊等國的大片土地,對趙國更是覬覦已久,早有獨霸之野心。周顯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將龐涓統兵8萬、戰車500乘大舉進攻趙國。魏軍長驅直入,很快就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西南),企圖一舉滅趙。邯鄲守將連戰連敗,情勢萬分危急,趙成侯急忙派人火速前往齊國求救。齊威王自知唇亡齒寒的道理,答應救趙,擬拜孫臏為大將。孫臏辭謝道:“臣乃刑余之人,而使主兵,顯齊國別無人才,為敵所笑,請以田忌為將。”齊威王于是聽從了孫臏的推薦,拜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居于輜車之中,出謀劃策,率領8萬齊軍大舉攻魏。
出兵前,田忌與孫臏一齊研究作戰方針。田忌認為就應率軍北上直趨邯鄲,與魏軍決一死戰,以解趙圍。孫臏不贊成這種打法,他審時度勢,提出了一個“批亢搗虛”,“圍魏求趙”的作戰策略。他對田忌說:“目前的形勢猶如絲線夾纏成一堆,如要解開,萬萬不能使力亂扯。人家打架,你想拔刀相助,但不能不弄清情勢就揮拳加入毆斗。如今魏國把整個戰斗力全部投入了這場戰爭,國內只留下了一些不堪一擊的老弱病殘之兵。如果我國趁虛率兵攻向魏都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占據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后方,那么魏軍主力必然要放棄攻打邯鄲而回師自救。這樣,既可解邯鄲之圍,到達救趙的目的,又可在魏軍長途跋涉,疲于奔命之際,抓住時機,狠狠打擊魏軍,這不是一舉兩得嗎”田忌聽罷,心中大喜,立即采納了孫臏的計謀。
為了迷惑龐涓,使其無法把握齊軍的真正意圖,孫臏又對田忌說:“請將軍先向南進攻魏國的平陵。平陵這地方,城邑雖小,但管轄的范圍卻很大,人口眾多,兵強馬壯,是東陽這個地區的戰略重鎮,很難攻取。我準備用假象來迷惑敵人。我們去進攻平陵,途中必經魏國的市丘,我軍的糧食補給道路肯定會被魏軍輕易切斷。我們進攻平陵就是為了向敵人顯示我們不懂軍機的假象。”于是,田忌率齊軍拔營,以急行軍的速度直趨平陵。大軍快到平陵時,田忌把孫臏請來問道:“此刻該怎樣辦”孫臏說:“你看軍中諸大夫中誰是不通曉軍機的一勇之夫”田忌不知其意,隨口答道:“齊城;高唐兩位大夫能夠。”孫臏說:“請命令你所選的齊城、高唐兩位大夫,各率所屬部隊在平陵城邑的外圍進行包圍封鎖,隱蔽地從四面繞過環涂,列好進攻平陵的陣勢.并把陣勢的薄弱易攻的部位暴露給環涂的魏軍”。田忌更是不解,孫臏望著田忌困惑的神情,、進一步解釋道:“環涂是魏軍的駐扎地,我軍的前鋒要猛烈進攻平陵,后續部隊亦不斷增援;駐在環涂的魏軍,必須會攻擊我軍陣勢后背的薄弱之處,這樣,兩位大夫便能夠被魏軍擊敗了。”田忌聽完孫臏解釋,如墜五里煙云,疑惑地問道:“我們此次出兵援救,應力克平陵守敵,以壯軍威,為什么反而故意敗給魏軍,
示弱于敵呢”孫臏笑而未答,只是頗有些神秘地說了句:“將軍依計而行就是了。”田忌心中雖然不甚明了孫臏的意圖,但深知孫臏的智謀,也不追問,下去布置去了。于是,田忌將齊城、高唐的部隊分為兩路,直奔平陵。齊軍將士們像螞蟻一樣,攀登云梯攻打守城魏軍。挾茁和環涂兩地的魏軍,果然從背之后夾擊齊軍,齊城和高唐兩位大夫在城邑的大道上大敗而歸。
其后,將軍田忌又把孫臏請來,問他說:“我軍進攻平陵沒有取勝而損失了齊城、高唐兩位大夫的部隊,在城邑的大道上吃了大敗仗,下一步該怎樣辦”孫臏說:“請將軍再派遣出游用的輕車向西直奔魏都大梁城郊,以此激怒敵人。只派少數部隊跟隨在車后,以顯示我軍力量單薄。”田忌依計而行。
再說龐涓見齊軍攻打平陵連遭敗績,認為齊兵并無多強的戰斗力,根本沒把齊軍放在眼里,于是集中兵力進一步猛攻邯鄲,想一舉攻下邯鄲。在激烈的鏖戰中,魏軍損失慘重。龐涓竭盡全力,付出了巨大代價后最后于周顯王十六年(公元前353年)攻克了趙國都城邯鄲。就在龐涓陶醉于勝利之時,魏惠王派人告急,說齊軍以輕銳之師進逼大梁,命龐涓火速班師自救。大梁乃魏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其得失關乎魏之存亡。龐涓剛剛拿下邯鄲正在得意忘形,忽聞齊軍兵臨大梁,真是又氣又急,顧不得休整軍隊,更顧不得將士們的疲憊和損傷,日夜兼程,回兵援救大梁。
龐涓放棄了隨軍輜重,晝夜不停地急行軍,趕來與齊軍決戰。但他萬萬沒有料到,攻擊大梁的齊軍僅僅是齊軍的一部分,其主力早已在桂陵(今山東菏澤縣東北)埋伏妥當,以逸待勞,只等魏軍鉆進口袋。當龐涓匆匆渡過黃河,剛剛走到桂陵時,戰斗力相當旺盛的齊軍潮水般地從四面涌過來,直殺得魏軍丟盔卸甲,四處逃散,幾乎全軍覆滅,龐涓只帶了少數殘兵敗將逃出重圍。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桂陵之戰”。這次戰爭的勝利,充分顯示了孫臏出色的軍事智謀和才干。孫臏所制定的圍魏救趙的戰略,成為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的一個著名的戰例。
“桂陵之戰”后,魏惠王被迫講和,把邯鄲歸還趙國,趙國也因齊軍的援救而復存。
減灶誘敵設伏馬陵
魏國在桂陵之戰后,盡管遭受了挫敗,元氣卻并未大傷,久霸中原的余威還在,稍加休整后,便又恢復了生機。桂陵之戰的第二年,即公元前352年,魏國便聯合韓國在襄陵打敗了齊、宋、衛的聯軍,齊國不得不與魏國講和。周顯王十九年(公元前350年),魏國又向西邊的秦國反攻,不但收復了失地,還圍攻秦國的定陽(今陜西宜川縣西北),鬧得秦孝公寢不安席,食不甘味,也被迫與魏國講和。周顯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召集了逢澤(今河南開封市東南)之會,參加會盟的共有12個諸侯國,會后還一同去朝見周天子。至此,魏惠王獨霸中原的野心又開始膨脹了。
周顯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40年),即桂陵之戰后13年,魏惠王以韓國沒有參加當年的逢澤之會為由,派太子申和龐涓率兵大舉進攻韓國,企圖一舉亡韓。在魏軍的強大攻勢下,弱小的韓國岌岌可危。眼前魏軍兵臨國都,韓哀侯異常恐慌,遣人星夜告急于齊,求其出兵相救,以存社稷。
齊宣王早就想侍機再攻魏國,所以理解韓國告急后,便決定發兵擊魏救韓。齊宣王召集群臣,共議國策。宰相鄒忌認為,韓魏相煎,這是齊國之幸,能夠隔岸觀火,齊國自身也需要加強治理,以不發兵相救為宜。大將田忌則認為,魏韓相斗,韓敗魏勝是其必然的結果,魏國的勢力就會因此大增,則禍必殃及齊國,絕不能袖手旁觀,坐失攻魏良機。兩人爭執不下,齊宣王征詢孫臏的意見,說道:“軍師不發一言,難道說救與不救,二策都不妥當嗎”
孫臏說道:“魏國自恃其強,伏趙之后又起傾國之兵伐韓,其野心須臾也未忘記伐齊。如果任韓降魏,只能使魏國更加強大,從而構成對齊國的巨大威脅,因而棄韓不救是不明智的。然而,齊國的軍隊務必為齊國的利益而戰,如果過早地出兵救韓,就等于齊國代替韓國作戰,韓享其安,我受其危,主客顛倒,那對齊國是十分危險不利的。”齊宣王聽罷,頻頻點頭。之后問道:“軍師所言極是,那到底該怎樣辦呢”孫臏說道:“從齊國的根本利益出發,就應許韓必救,以安其心。韓知有齊相救,必然盡全力抗魏以自衛,魏軍見韓不降定然會傾其全力以攻韓。待魏韓兩軍撕殺實力消耗殆盡之際,我們再出兵攻擊疲憊的魏國,拯救危亡的韓國,用力少而見功多,才會收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齊宣王聽了孫臏的推薦,十分高興,熱情地接待了韓國使者,并答應說:“齊救兵旦暮將至。”韓哀侯大喜,奮力抵抗進犯的魏軍。然而畢竟弱不勝強,前后交兵五六次之后,韓軍盡皆大敗,不得不再次派使來齊,請求齊宣王速發救兵。魏軍在激烈的戰斗中也有必須的傷亡,實力有所削弱。于是,齊國抓住韓危、魏疲的最佳時機,任命田忌為大將,田嬰為副將,孫臏為軍師,統兵數萬,兵車數百乘,浩浩蕩蕩地離齊攻魏救韓。
孫臏認為:“夫解紛之術,在攻其所必救,今日之計,惟有直走魏都耳!”所以,這一次,孫臏又一次采取了“圍魏救趙”的戰術,大軍直奔魏都大梁。魏惠王見齊軍又殺氣騰騰地直撲大梁而來,鑒于13年前桂陵之敗的慘痛教訓,再也不敢讓魏軍在韓戀戰,急令調回魏軍主力。龐涓傳令大軍離韓歸魏;率兵10萬企圖與齊軍進行一次殊死決戰。
孫臏冷靜地分析了敵我雙方的狀況,認為這一次魏軍有必須的準備,兵力也較多較強,而且是主動迎擊齊軍,來勢兇猛。于是,他決定改變戰術,以計勝之。他對田忌說:“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兵法上也說,被利誘而深入百里,去追擊敵軍,必喪失大將;追擊50里,勢必折損-半士兵。我們就要在這上面想辦法。”田忌問道:“如何因勢利導呢”孫臏胸有成竹地說道:“彼三晉(那里專指魏)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我軍便將計就計,主動引兵東撤,裝作懼怕魏軍的樣貌,設法誘其中計。”田忌又問:“依軍師之計,具體就應如何做呢”孫臏說道:“我們不妨在退兵途中,第一天造10萬人做飯用的鍋灶,第二天減為5萬人的鍋灶,第三天減為3萬人。魏軍追兵見我軍鍋灶逐日減少,必須認為齊軍怯戰,逃亡過半,從而助長其驕傲輕敵的思想,誘其拚命猛追,其力必疲,然后再以計取之。”田忌聽罷大喜,決定依計而行。
再說龐涓怒氣沖沖地率兵以急行軍的速度從韓返魏,望西南而行,快要抵達大梁城時,不料齊兵又撤退逃竄,于是整頓兵馬,緊緊追趕。龐涓生性狡黠多疑,惟恐齊兵有詐,開始追擊時還是比較謹慎的,行軍速度也不算快,各隊之間聯絡照應有致。之后他發現齊兵的鍋灶一天比一天減少,這才放下心來,以為齊軍果然怯弱,聞魏兵將至竟不戰而逃亡過半,土氣已經低落到不堪一擊的程度,這是雪桂陵之恥的天賜良機。處于亢奮之中的龐涓當即傳令,將步兵留后繼行,自己親率精銳騎兵,馬不停蹄,晝夜兼程地沿著齊軍撤退的方向猛追不舍。
田忌與孫臏從容地率兵撤退,同時派出許多偵探,觀察并隨時報告魏軍動態。當孫臏得知魏軍已過沙鹿山時,屈指計程,料定魏軍日暮必到馬陵(今河南范縣西南)。馬陵地勢險峻,一條窄道夾在兩山中間,道旁樹木叢生,是設伏殲敵的好戰場。于是孫臏命令齊軍停止前進,砍伐樹木,堵塞道路,設置障礙,布下重重埋伏,準備圍殲追敵。孫臏還特意命兵士把路旁的一棵大樹刮去一段樹皮,在白色的樹干上用黑煤書寫了8個大字:“龐涓死于此樹之下”。一切準備就緒后,孫臏挑選了弓弩手1萬人,埋伏在山路兩旁。然后對弓箭手發出命令說:“天黑時候,只要看見火把就一齊射箭!”
果然不出孫臏所料,龐涓率領魏軍黃昏時分趕到了馬陵道,其時十月下旬,又五月色。魏軍人困馬乏,極度疲勞,都想停下來歇歇腳。這時,前軍回報說,有斷木塞路,難以前進。龐涓以為是齊兵懼怕魏軍追趕,故設障礙,便命人搬木開路,忽然抬頭看見樹上砍白處,隱隱有字跡看不真切,龐涓命軍士取火照之,眾軍士一齊點起火來,龐涓于火光之下,看得分明,大驚中計,急令退兵,怎奈為時已晚。齊軍萬名弓弩手一見火光立刻萬弩齊發,喊聲四起。魏軍頓時大亂,被齊軍四面圍住,既無法抵抗,又無路可逃,死傷殆盡。龐涓在亂軍中,身中數箭,自知“智窮兵敗”,無法挽救危局,仰天長嘆道:“吾恨不殺此刖夫,遂成豎子之名!”說罷拔劍自刎而死。龐涓所率精銳被殲后,齊軍乘勝發起進攻,魏兵心膽俱裂,無人敢戰,各自四散逃生。10萬魏軍以前不可一世,如今尸橫遍野,全軍覆滅,統帥太子申成了俘虜,魏軍輕重軍器,車馬糧草,盡歸于齊,齊軍取得了戰略決戰的勝利。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馬陵之戰。
馬陵之戰,孫臏因勢利導,又一次靈活地運用“圍魏救趙”之戰術,以強示弱,減灶誘敵,設伏馬陵,一舉全殲了魏軍,取得了決戰的勝利。馬陵之戰,同桂陵之戰一樣,是孫臏軍事生涯中的“杰作”,也是我國軍事戰爭史上的兩朵并開的“奇葩”,充分顯示了孫臏過人的軍事謀略和杰出的指揮才能。馬陵之戰后,魏國元氣大傷,國勢從此一蹶不振,失去了中原霸權。齊國則聲威大振,威服諸侯,稱霸于中原。孫臏則由此而名揚天下,實現了他平生的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