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能使人進步,能讓人開拓視野,這是學生時代就已被驗證的事實。
然而社會生活豐富,純粹的閱讀時間愈發少,所以我們需要提高閱讀效率,掌握閱讀方法。方法無對錯,但是效率有高低。
今天將分享6位名人實踐后的閱讀方法,希望能幫助大家提高閱讀效率。
魯迅先生說:“若是碰到疑問而只看那個地方,那么無論到多久都不懂的。
所以跳過去,再向前進,于是連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
這種方法可以節省時間、提高閱讀速度,并把精力放在書籍的整體理解和最重要的內容上。
華羅庚主張:讀書要扎扎實實、追根求源、徹底弄清。
一本薄薄的書被添加了很多豐富的內容,就變“厚”了;
在這一步上進行歸納分析,抓住本質,把握整體,即變“薄”了。
老舍說:“我讀書似乎只要求一點靈感。‘印象甚佳’便是好書,我沒功夫去細細分析它……
‘印象甚佳’有時候并不是全書的,而是書中的一段最入我的味;因為這一段使我對全書有了好感;
其實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壞了全體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歡兩天的,我就感謝不盡。”
楊振寧教授認為:既然知識是互相滲透和擴展的,掌握知識的方法也應該與此相適應。
在專于一本書時,如果遇到其他專業的問題,可以適當延伸,稍作研究,可以幫助讀者理解更多、開闊視野。
著名史學家白壽彝認為:“讀書之讀,似應理解為書法家讀貼讀碑之讀,畫家讀畫之讀,而不是一般的閱覽或誦習。”
讀書要認真、要有鉆研刻苦的勁頭,掰碎了嚼爛了方能領會其精華。
余秋雨說:“應該著力尋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閱讀成為一種既親切又需花費不少腦力的進取性活動。
盡量減少與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閱讀層面,樂于接受好書對自己的塑造。
我們的書架里可能有各種不同等級的書,適于選作精讀對象的,不應是那些我們可以俯視、平視的書,而應該是我們需要仰視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