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考試是中國封建社會選拔官吏的一種考試制度,它始于隋煬帝時期,一直沿襲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歷時1300多年。古代科舉制度還組織通過科舉考試的士子參加由官方、朝廷主辦的盛大慶祝宴會,以示恩典,這就是著名的科舉四宴。由于科舉制度自唐代以來,分設文武兩科,故四宴中鹿鳴宴、瓊林宴為文科宴,鷹揚宴、會武宴為武科宴。
鹿鳴宴
“鹿鳴宴”是為鄉試后新科舉人而設的宴會。起于唐代,明清沿用,而取名為“鹿鳴宴”則是因為要在宴會上唱《詩經·小雅》中的“鹿鳴”之詩:“悠悠鹿鳴”……有祝賀之意,因為鹿與祿諧音,新科中舉乃是入“祿”之始。此宴設于鄉試放榜次日,由地方官吏主持,宴請之人除新科舉子外,還有內外簾官(考場工作人員)等。據《新唐書·選舉志》載:“每歲仲冬,州、縣、館、監舉其成者送之尚書省……試已,長吏以鄉飲酒禮,會屬僚,設賓主,陳俎豆,備管弦,牲用少牢,歌《鹿鳴》之詩,因與耆艾敘長少焉。” 韓愈在《送楊少尹序》中也寫到“楊君始冠,舉于其鄉,歌鹿鳴而來也。”
瓊林宴
“瓊林宴”是為殿試后新科進士舉行的宴會,始于宋代。宋太祖規定,在殿試后由皇帝宣布登科進士的名次,并賜宴慶賀。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以前,賜宴都是在著名的皇家花園'瓊林苑'舉行,故該宴有“瓊林宴”之稱。《宋史·樂志四》又載:“政和二年,賜貢士聞喜于辟雍,仍用雅樂,罷瓊林苑宴。”所以政和二年以后,又改稱“聞喜宴”。元、明、清三代,又稱“恩榮宴”。雖名稱不同,其儀式內容大致不變,仍可統稱“瓊林宴”。據載,遼也曾設宴招待新科進士,地點在內果園或禮部,但也沿襲宋人,稱之為“瓊林宴”。
鷹揚宴
“鷹揚宴”是武科考鄉試放榜后而設的宴會。清制,武鄉試放榜后,考官和考中武舉者要共同參宴慶賀,其宴就叫“鷹揚宴”。 “鷹揚”,乃是威武如鷹之飛揚之意,取自《詩經》“維師尚父,時維鷹揚”之句。清吳榮光《吾學錄·貢舉》載:“武鄉試揭曉翼日,燕(宴)監射主考執事各官及武舉于順天府,曰鷹揚燕(宴),儀與鹿鳴燕(宴)同。”
會武宴
“會武宴”是武科考殿試放榜后舉行的宴會。這在清吳榮光的《吾學錄·貢舉》中也有記載:“《通禮》武殿試傳臚后,燕(宴)有事各官暨諸進士于兵部,曰會武燕(宴)。”清梁章鉅《浪跡叢談·武生武舉》也云:“文稱鹿鳴宴,武稱鷹揚宴,人皆知之;文進士稱恩榮宴,而武進士稱會武宴,則罕有知者。”
武科殿試不同于武科鄉試,故會武宴的規模比鷹揚宴要氣派得多,排場浩大,群英聚會,盛況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