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晉侯、秦伯:指晉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時諸侯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寡人:諸侯謙稱,寡德之人。中國古代的君主分為皇帝和國王.從秦始皇開始,把原來每個人都能自稱的“朕”用于皇帝的專稱,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不能用。國王則不一樣,古代中國的國王(要是秦朝以前的國王和后來分封的諸侯國王)不稱“朕”,而是稱“寡人”“孤”“不轂”等等。
太子:古代儲君稱謂。商周時期天子及諸侯的嫡長子,稱太子或世子。自秦朝開始,只有皇位的繼承者,才能稱太子或皇太子,而諸侯王或藩王的正式繼承人只能稱“世子”。封建社會的太子,其地位僅次于皇帝,并擁有類似于朝廷的東宮。至于金元小說中的“四太子兀術(shù)(儀為皇子)”,是誤用,歷史上沒有此稱謂。
子:古代對男子的尊稱。
卿:古代對男子的敬稱。
足下:敬辭。古代下稱上或同輩相稱都可用足下。
豎子:對人的蔑稱。
陛下:對帝王的尊稱。
臣:最初指男性奴隸,跟女性的“妾”相對。后來成為君主時代官吏和百姓的統(tǒng)稱。另外,“臣”又是表示謙卑的自稱。
執(zhí)事:辦事的官吏。也指對對方的敬稱。
中庶子:管理國君的車馬之類的官。
參乘:亦作驂承,古時乘車,站在車右擔(dān)任警衛(wèi)的人。乘,四匹馬拉的車。
將軍:春秋時代以卿統(tǒng)軍,故稱卿為將軍;一軍之帥稱將軍。到戰(zhàn)國時代始為正式官名,而卿仍稱將軍。自唐以后,上將軍、大將軍、將軍,或為環(huán)衛(wèi)官,或為武散
官。宋、元、明三朝,多以將軍為武散官;殿廷武士也稱將軍。明清兩代,有戰(zhàn)事出征,置大將軍和將軍,戰(zhàn)爭結(jié)束則免。清朝,將軍為宗室爵號之一;駐防各地的軍事長官也稱將軍。
諸侯:古代中央政權(quán)所分封的各國國君的統(tǒng)稱。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漢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諸侯名義上需服從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貢、述職、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漢時諸侯國由皇帝派相或長吏治理,王、侯僅食賦稅。
自刎:自割其頸。即自殺。自刎是中國古代武將絕望時最常使用的自殺報國的手段。
賓客:春秋、戰(zhàn)國時多用稱他國使者及貴族的門客、策士;東漢以后用以稱依附世家豪族的人;官名,太子賓客的省稱。
祖:古代踐行時的儀式,即出行之前祭祀路神,引申為在半路上為別人設(shè)宴送別。
詔:帝王的命令或文告。分為即位詔,遺詔,表詔,伏詔,密詔,手詔,口詔等。始于秦始皇,終于清朝,是一種命令文體。
朝服:又稱為“具服”,是古代在大祀、慶成、正旦、冬至、圣節(jié)及頒詔開讀、進(jìn)表、傳制等重大典禮時使用的禮服。
九賓:賓,同“儐”。九賓是我國古代外交上最為隆重的禮節(jié),有九個迎賓贊禮的官員司儀施禮,并延引上殿。
變徵:是徵音的變調(diào),聲調(diào)悲涼。古時音樂分宮、商、角、徵、羽、變宮、變徵七音。
郡縣:中國古代繼宗法血緣分封制度之后出現(xiàn)的以郡統(tǒng)縣的兩級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秦漢。郡縣制是古代中央集權(quán)制在地方政權(quán)上的體現(xiàn),它形成于春秋戰(zhàn)
國時期。
箕踞:坐在地上,兩腳張開,形狀像箕。這是一種輕慢傲視對方的姿態(tài)。
幸:寵愛,指封建君主對妻妾等的寵愛。封建時代稱皇帝親臨也叫幸。·
壽:以酒或物向別人祝福。
跽:跪起,準(zhǔn)備起身,膝尚在地上。跽,是受驚而聳身欲起的樣子。這種動作因與跪的動作相似,因而也叫“長跪”。
再拜:拜兩次,古代隆重的禮節(jié)。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禮節(jié)的方式,就是行禮叩頭。不同的場合,用不同的拜禮。《周禮·春官·大祝》:“辨九拜,一日稽首,二日頓首,三日空首,四日振動,五曰吉拜,六日兇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日肅拜。”褒拜,即報拜,再拜是也。
【延伸】
宗法
宗法:舊時以家族為中心,按血統(tǒng)遠(yuǎn)近區(qū)別親疏的法則。它包括封建社會規(guī)定的嫡庶、系統(tǒng)的法則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慶吊、送終等事情的家法。這種制度是為維護(hù)封建等級制度、鞏固貴族世襲統(tǒng)治服務(wù)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會中長期保存。
嫡子:封建宗法社會中指正妻所生的兒子。有時也指正妻所生的長子,即“嫡長子”。從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長子世襲,直至清末。
宗子:指嫡長子。依宗法,嫡長子要繼承大宗,為兄弟族人所共尊。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權(quán),要繼承特別多的遺產(chǎn),應(yīng)受小宗的尊敬。宗子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別高貴,故又叫“宗主”。
庶子:封建宗法社會中指妾(小妻)生的兒子。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襲,諸侯的君位也如此。宗法社會以“殺嫡立庶”為非法。
眾子:指嫡長子以外的諸子。包括長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小妾(妻)所生的庶子。
六親:泛指親屬。但具體說法不一:按《左傳》說,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亞;按《周易》說,指父子、兄弟、夫婦;按《老子》說,指父母、兄弟、妻子;等等。
三黨:指父黨、母黨、妻黨,亦即父族、母族、妻族。
考妣:舊時父親死后稱“考”,母親死后稱“妣”。古代也有用以稱在世的父母。
昭穆: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廟排列的次序。始祖廟在中間,以下各代按照輩分,分別列于兩側(cè):二世、四世、六世居左,為昭;三世、五世、七世居右,為穆。后由宗廟的
次序,又推廣到墳地葬位和祭祀時的排列順序,后又泛指一般宗族的輩分。
喪服:舊時居喪時穿戴的服飾。根據(jù)與死者關(guān)系的親疏,分為五等,稱作“五服”,包括“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sT)麻”。喪服制度反映了男尊女卑的觀念,也反映了血統(tǒng)親疏的等級。習(xí)慣上以五服之內(nèi)為親,五服以外為疏。
太廟:天子的祖廟。
三綱:封建時代的一種道德規(guī)范,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合稱。意思是臣要絕對服從君,子要絕對服從父,妻要絕對服從夫。最先由漢代董仲舒提出,后經(jīng)歷代封建統(tǒng)治階級加以系統(tǒng)化,成為禁錮人們思想的一套封建教義。
五常:①即“五倫”,是封建禮教所規(guī)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的倫理關(guān)系,即君臣有義,父子有親,長幼有序,夫婦有別,朋友有信。這些人倫關(guān)系,反映了封建社會的等級觀念。五倫中君臣關(guān)系居于首位,故又叫“大倫”。②即“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zhì)。③指仁、義、禮、智、信。
五教:是父、母、兄、弟、子五者之間的封建關(guān)系準(zhǔn)則,即父義、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
七出:封建社會遺棄妻子的七種借口:無子、淫浹、不事舅姑(即公婆)、口舌、盜竊、妒忌、惡疾。有其中之一就可以遺棄。又叫“七去”“七棄”,是為維護(hù)夫權(quán)而制定的迫害婦女的禮教。
三從四德:“三從”與“四德”的合稱。“三從”指幼從父、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三從四德是封建倫理道德奴役婦女的精神枷鎖。
伯仲叔季:古代兄弟或姊妹間依長幼排行時,習(xí)慣上以伯、仲、叔、季為序。一般來說,“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兄弟姊妹中年紀(jì)最大的稱“伯”,有時也稱“孟”,但二者有區(qū)別:嫡長子稱“伯”,庶出長子稱“孟”。另外,因“伯”指老大,“仲”指老二,所以后代常用“伯仲”指兄弟或表示不相上下。
二
卜:用火燒龜板,根據(jù)龜板上的裂紋推斷禍福。
筮:用蓍草的莖占卦。
體:卜筮的卦象。
總角:古代少男少女把頭發(fā)扎成丫髻,叫總角,后來
‘總角”指代少年時代。
狁:獫狁。我國古代北方少數(shù)民族。
繩墨:木匠畫直線用的工具,俗稱墨斗,比喻準(zhǔn)繩、準(zhǔn)則。
長跪:指挺直上身而跪,表示恭敬。
流觴: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從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誰的面前,誰就取來飲酒。
朕:第一人稱代詞,自秦始皇起專用作皇帝的自稱。
妾:舊時婦女謙卑的自稱。
某:古人作文起稿,寫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謄寫時才把姓名寫出。根據(jù)書稿編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樣。
詩書:古代常指《詩經(jīng)》和《尚書》。
初七:指農(nóng)歷七月初七,舊時婦女在這天晚上乞巧。
下九:古人以農(nóng)歷每月的二十九為上九,初九為中九,十九為下九。在漢代,每月十九日是婦女歡聚的日子。
癸丑:這里指永和九年。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字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字循環(huán)相配來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既望:指農(nóng)歷十六日。(農(nóng)歷每月的第一天稱“朔”,農(nóng)歷每月的十五稱“望”,十六稱“既望”,農(nóng)歷每月的最后一天稱“晦”。)
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我國古代為了觀測天象及日、月、五星的運行,選取二十八個星官作為觀測時的標(biāo)志,稱為“二十八宿”。它又平均分為四組,每組七宿,與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和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龜蛇合稱)等動物形象相配,稱為“四象”。
結(jié)發(fā):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發(fā)。
青廬:用青布搭成的篷帳,行婚禮的地方,東漢至唐有這種風(fēng)俗。
合葬:指夫婦死后葬在一起。
黃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在迷信中指所謂陰間。
廬冢:也作“廬墓”。指古人在服喪期間,為守護(hù)父母或師長的墳?zāi)苟w的房舍。“廬”,房屋;“冢”,墳?zāi)埂?/span>
修禊:禊,一種祭禮。古時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三國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種風(fēng)俗,三月三日人們到水邊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災(zāi)。
【延伸】
一、禮俗
禮俗,即禮儀習(xí)俗。泛指婚喪、祭祀、交往等的禮節(jié)與習(xí)俗。
五禮:五種禮的合稱。古代以祭祀的事為吉禮,冠婚的事為嘉禮,賓客的事為賓禮,軍旅的事為軍禮,喪葬的事為兇禮。
六禮:有兩種解釋:1.指冠禮、婚禮、喪禮、祭禮、鄉(xiāng)飲酒禮、相見禮。2.指婚姻成立的手續(xù),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冠禮:古代男子成年時舉行加冠的禮儀。古代未成年的男子束發(fā),不戴冠,行過加冠禮后則標(biāo)志著進(jìn)入成年了。舉行加冠禮的年齡,有20歲和l9歲兩種說法。后代冠禮雖廢,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未冠”等說法。
笄禮:古代女子到了成年時舉行的盤發(fā)插笄(即簪子)的禮儀。舉行笄禮的年齡一般在15歲時,表示年屆成人,可以結(jié)婚。后來女孩子到了成年又稱“及笄”
“笄年”。
合巹(m):指結(jié)婚。古時把一個匏分為兩個瓢叫“巹”,舉行結(jié)婚儀式時,一對新人各執(zhí)一瓢而醑(用酒漱口),就叫“合巹”。后世遂以“合巹”為結(jié)婚的代稱。
文定:相傳周文王卜得吉兆納征訂婚后,親迎太姒至渭濱。后世因此以“文定”代稱訂婚。
朝:周代各國的諸侯,按規(guī)定的時間覲見周天子,叫“朝”。每次朝見天子,都要帶著玉帛、獸皮、珍玩和土產(chǎn)等貢品,叫做“朝貢”。
覲:朝拜皇帝。古代諸侯朝見天子稱覲。諸侯春見日朝,秋見日覲。諸侯朝見天子的儀式稱覲禮。覲禮規(guī)定,天子不得下堂見諸侯,下堂而見諸侯天子失禮。
聘:天子派卿大夫見諸侯叫“聘”。諸侯派大夫見別國諸侯也叫聘。諸侯之間相互來往朝聘,也有一定名稱。由本國到別國去叫如,由別國到本國來叫朝聘。
誓:用語言相互約束去示決不違背信約叫“誓”。諸侯之間舉行這種儀式,叫“誓禮”。舉行這種儀式,不用殺牲、歃(she.)血(以牲血涂抹口上)。
盟:兩國以上或兩人以上互相宣誓約定來協(xié)同辦事叫“盟”。盟與誓不同之處就在于舉行儀式時要殺牲、歃血。遇有急難,諸侯之間會見,舉行盟禮,共同約定,相互援助,就叫“會盟”。
免胄:胄,盔。按古代禮法,諸侯的軍隊過天子門,戰(zhàn)車上的左右衛(wèi)士必須脫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車步行而過,以示對天子的尊敬。
封禪: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禮叫做“封禪”。一般都是由帝王親自到泰山上舉行。先要到泰山頂上舉行祭天的儀式,以報答天之功,叫封。然后再到泰山腳下的一座小山——梁父山上舉行祭地的儀式,以報答地之功,叫做禪。
釁鐘、釁鼓:用牲血涂器祭祀。
社稷:古代帝王、諸侯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后來就以“社稷”代表國家:
犧牲:古代祭祀時把宰殺的牛、羊、豬等牲畜叫做“犧牲”。做祭祀用的毛色純一的牲畜叫“犧”;體全叫“牲”。古代又有“三牲”之說,指祭祀用的牛、羊、豬。后來也以雞、魚、豬為“三牲”。
崩:本指山倒塌。古時用來比喻帝王和王后的死。
薨(h6ng):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
棺槨:“棺”是裝殮死人的器具,即棺材。“槨”是外棺,即棺材的套棺,用以保護(hù)棺材。上古貴族的墓里大多有槨。
殉葬:指古代用活人或器物從葬的一種風(fēng)俗。
殮:指給尸體穿衣下棺。也叫“入殮”。
殯:古代指殮而未葬。后世把送靈柩到埋葬的地方叫“出殯”“送殯”。
喪禮:古代“兇禮”之一。舊時處理死者殮殯奠饌和跪拜哭泣的禮節(jié)。
稿葬:庶人死了至多用“稿葬”。“稿葬”就是用草苫子裹住尸體埋葬。
坐:以兩膝著地,兩股貼在腳跟上,是“坐”。
跪:與坐不同,往往有急事或表示謝罪之時,直身,兩股也離開了腳跟。所'以前人指出跪與坐二者的區(qū)別是“跪危而坐安”。跪又表示對長者的尊敬。
揖:古代作揖與后世不同,古人作揖是推手。古人作揖,根據(jù)對象的不同,推手時有高平下之別。
執(zhí)手:表示親呢的行禮方式,和現(xiàn)在的握手相似。
趨:臣見君時的禮節(jié)。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郊迎:到郊外等候迎接,以表敬重。
萬福:舊時婦女對人行禮,口里說著“萬福”,后來用“萬福”作為行禮的代稱。
二、紀(jì)年紀(jì)時
1.紀(jì)年。
古人紀(jì)年,主要有干支紀(jì)年和帝王紀(jì)年兩種。
(1)干支紀(jì)年。干支紀(jì)年,是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兩兩相配而成的一種紀(jì)年方法。如“壬戌之秋”“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千支紀(jì)年,六十年周而復(fù)始。
(2)帝王紀(jì)年。帝王紀(jì)年,是按照帝王即位的年次或年號來紀(jì)年的。如“慶歷四年春”。
(3)帝王紀(jì)年和干支紀(jì)年并用。如“永和九年,歲在癸丑”。
2.紀(jì)月。
古人紀(jì)月,除了用序數(shù),還有一些特殊的稱謂。古人把四季中每個季節(jié)的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區(qū)分。如春天分為孟春、仲春、季春。
3.紀(jì)日。
古人用“朔”(初一)、“望”(十五)、“晦”(月末)等名稱來標(biāo)識日期。如“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
4.紀(jì)時。
(1)特定稱謂紀(jì)時法
古人主要根據(jù)天色把一晝夜分成若干段。一般地說,日出時叫旦、早、朝、晨,日人時叫夕、暮、昏、晚,太陽正中叫日中,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太陽西斜叫做昃(太陽偏西)。
古人一日兩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這段時間叫食時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這段時間叫晡時。日入以后是黃昏,黃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分別是雞嗚和昧旦,這是天將亮的時間。此后是平旦、平明,這是天亮的時間。
(2)十二地支紀(jì)時法
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恰好等于現(xiàn)在的兩個小時。這兩個小時,古人把第一個小時叫做初,第二個小時叫做正。例如子時兩個小時就叫子初、子正。
十二時辰表
夜半——子——23—1雞鳴——丑——1—3
平旦——寅——3—5日出——卯——5—7
食時——辰——7—9隅中——巳——9—11
日中——午——11—13日昃——未——11—13
晡時——申——17—19日入——酉——17—19
黃昏——戌——19—21入定——亥——21—23
三
粟:谷子,脫殼后稱為小米,也泛指谷類。
谷:糧食的通稱。
庠序:庠、序,都是學(xué)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進(jìn)士: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后一級考試殿試者,稱為進(jìn)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意為可以進(jìn)授爵位之人。
太學(xué):古代設(shè)在京城的全國最高學(xué)府。明清時最高學(xué)府稱國子監(jiān),入監(jiān)讀書的人稱監(jiān)生。國子監(jiān)掌管人員為祭酒、司業(yè);教學(xué)人員為教授、博士、直進(jìn)、助教等。
孝廉:漢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舉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被舉薦的人稱為“孝廉”。
黎民:即“平民”“眾民”之意。也稱“蒸黎”“黎元”等。
黔首:戰(zhàn)國時秦國及后來秦王朝對平民的賤稱。黔,黑色。黔首,猶如黑頭。據(jù)說秦尚黑色,當(dāng)時平民皆用黑布包頭,故名。
布衣:即平民。古代平民穿麻布葛衣,故“布衣”成了平民的代稱。
氓隸:下層人民。
君子:特指有學(xué)問的人。
巫醫(yī):古代巫和醫(yī)不分。巫的職業(yè)以祝禱、占卜等為主,也用藥物等為人治病。
樂師:以演奏音樂為職業(yè)的人。
跬步:古代稱跨出一腳為“跬”,跨兩腳為“步”。
神明:①天地間神的總稱;②道德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③人的精神。
句讀:古人指文辭休止和停頓處。文辭語意已盡處為句,未盡而須停頓處為讀。
六藝:①指六經(jīng):《詩》《書》《禮》《樂》《易》《春秋》。《樂》已失傳,這是沿用古代的說法。②指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種學(xué)問和技能。
河內(nèi):今河南境內(nèi)黃河以北的地方。
河?xùn)|:黃河以東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黃河流經(jīng)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稱山西境內(nèi)黃河以東的地區(qū)為河?xùn)|。
西河:又稱河西,黃河以西的地區(qū)。
山東:指崤山以東,也就是函谷關(guān)以東地區(qū)。作為一個地理區(qū)域的名稱,最早始于戰(zhàn)國時期,當(dāng)時秦人稱崤山、函谷關(guān)以東的地區(qū)為“山東”,為一個地域性的泛稱。有時“山東”也指太行山以東的地區(qū)。
八荒:原指八方最邊遠(yuǎn)的地方,后泛指周圍、各地。
中原:中原最基本的意義是指黃河中下游一帶地區(qū),意為“天下至中的原野”,這一地區(qū)為中華文明的發(fā)源地,在古代被華夏民族視為天下中心。
四海:泛指天下,古以中國四境有海環(huán)繞,各按方位為“東海”“南海”“西海”“北海”,但亦因時而異,說法不一。
六舍:①上下和東西南北四方,即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②指結(jié)婚選好El子,要年月的干支都相}適合。
連衡:秦國采用的一種離間六國,使它們各自同秦國聯(lián)合,從而各個擊破的策略。也作“連橫”。
舍從:是六國聯(lián)合起來共同對付秦國的策略。從,通“縱”。
入朝:指屬國、外國使臣或地方官員謁見天子。
胡人:狹義也就是指匈奴人,后泛指北方少數(shù)民族。“胡”是古代北方游牧漁獵民族的自稱。J
蠻夷:泛指華夏中原民族以外的少數(shù)民族。古代往往用蠻、夷、戎、狄、胡、越等來泛指四方異族。
陶朱:春秋時期越國的范蠡,他幫助越王勾踐滅吳后,離開越國到陶(今山東定陶西北),自稱陶朱公,他因善于經(jīng)營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為富人的代稱。
宗廟:古代帝王、諸侯祭祀祖宗的廟宇。帝王的宗廟制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不準(zhǔn)設(shè)廟。宗廟也是朝廷和國家政權(quán)的代稱。
七廟:歷代帝王為維護(hù)宗法制度,設(shè)七廟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廟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后以“七廟”為王朝的代稱。
鞭笞:古刑罰。
【延伸】
一、古代刑罰
髡(kQn):又稱髡首,剃去犯人頭發(fā)的刑罰。
黥(qfng):古代的一種刑罰,即墨刑,是古代五刑之一。即用刀刺刻犯人額頰等處,再涂上墨,作為懲罰的標(biāo)記,用來懲治犯有輕罪的人。古書記載“臣不正君,服墨刑,鑿其額,涅以墨”,指的就是墨刑,即黥刑。
劓(yi):古代五刑之一,是一種割鼻子的刑罰。這種刑罰大約起刁i商代。《史記·商君列傳》記載:“行之四年,公子虔復(fù)犯約,劓之。”
笞刑:古代的一種刑罰,是一種用小荊條或小竹板抽打臀、腿、背的刑罰。隋代把它定為五刑之一,一直沿用到清代。
杖刑:一種用大荊條或大竹板打臀、腿、背的刑罰。隋代把它定為五刑之一,沿用到清代。
刖(yu6)刑:古代的一種酷刑,是一種砍掉腳的刑罰。“昔卞和獻(xiàn)寶,楚王刖之”二句中記載的就是這種刑罰。
臏刑:是古代的一種剔去膝蓋骨的酷刑。《漢書·司馬遷傳》中“孫子臏腳”即指臏刑。
宮刑:是破壞人的生殖機能的一種酷刑。司馬遷曾受宮刑。
大辟:古代五刑之一,是一種砍頭的刑罰。周、商、春秋、戰(zhàn)國等時期,為死刑的通稱。
炮烙(p60lu6):相傳為商代紂王所用的一種酷刑。用炭燒銅柱使之熱,令有罪者爬行其上。人墮入火炭中被燒死。’
湯鑊:古代的一種酷刑,是把人投入到滾湯中煮死。
車裂:古代的一種酷刑,即將人頭、四肢分別拴在五輛馬車上,同時分馳,撕裂肢體。也稱“轅裂”,俗稱“五馬分尸”。“秦惠王車裂商君”,商鞅就是受車裂之刑而死的。
凌遲:古代最殘酷的~種死刑。五代時開始在刑法外另設(shè)立凌遲二條。宋代凡是犯所謂“大逆”及“逆?zhèn)悺钡茸锏娜硕嘤么诵蹋鷮⒘柽t(俗稱“剮刑”)正式列入刑法之內(nèi),明清兩代沿用。
腰斬:古代的一種酷刑,即將罪人從腰部斬斷。《史記·商君列傳》:“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
棄市:古代在鬧市執(zhí)行死刑,并將尸體暴露在街頭的一種刑罰。秦、漢、魏、晉各代,這種刑罰極為流行。隋唐兩代以后,雖然沒有列為刑罰種類,但是執(zhí)行死刑,一般都用棄市。
梟首:將斬下的首級懸于高處示眾。
菹醢(zūhǎi):一種酷刑,把犯人剁成肉泥。
二、科舉
科舉制,即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設(shè)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十而得名。明清形成了完備的科舉考試制度。共分四級(見后表)。漢代已有考試取士之法,但系臨時措施,并未形成定制。隋文帝廢除世族壟斷的九品中正制,于開皇七年(587)設(shè)志行修謹(jǐn)、清平干濟二科。煬帝時始置進(jìn)士科。唐代于進(jìn)士外,復(fù)置秀才、明法、明書、明算諸科,又有一史、三史、開元禮、童子、道舉等科。諸科之中,唯進(jìn)士科為常設(shè),最為重要。宋以后
各朝科舉制僅有進(jìn)士科。唐宋進(jìn)士科主要考詩賦。宋神宗熙寧時,王安石改用經(jīng)義。元、明、清均用其法。明清兩朝的經(jīng)義以“四書”“五經(jīng)”的文句為題,規(guī)定文章的格式為八股文,解釋須依朱熹的《四書集注》等書。光緒二十四年(1898),一度改變科舉辦法,廢止八股。變法失敗后復(fù)舊。光緒三十一年(1905)推行學(xué)校教育,科舉制度即被廢除。
三、姓名字號
古代人的名字和現(xiàn)代有很大的差別。古人有取字、號的習(xí)慣。
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單指名。古人通常在表示對對方的尊敬時稱自己的名,表示自己謙卑時也稱自己的名。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就是項羽自呼己名,表示對對方的尊敬。
字:字是20歲舉行加冠儀式之后才起的,是對名的解釋和補充。有的“名”和“字”詞義相近或“字”是對“名”的進(jìn)一步闡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寬闊平坦的意思。有的“名”和“字”意思相反。例如,曾點,字皙。后人取字,通常是以兩個字為“字”。例如,諸葛亮,字孔明。
號:又稱別字。號是名和字以外的稱號。古時,人們?yōu)榱俗鹬貏e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稱其字,而稱其號。例如,陸游,號放翁;蘇軾,號東坡居士。字?jǐn)?shù)多的別號有時可以壓縮為兩個字,如蘇東坡。此外,有人認(rèn)為稱別人的字、號還不夠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職、籍貫來稱呼,如稱杜甫為杜工部,稱柳宗元為柳河?xùn)|。
謚號:古代帝王、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據(jù)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謚或謚號。謚號是對死者生前事跡和品德的概括。
廟號: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供奉時特起的名號,如高祖、太宗等。從漢代起,每個朝代一般是第一個皇帝的謚號太長,不便稱呼,所以唐宋以來的皇帝都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兩代才用年號來稱呼。
年號:是紀(jì)年的名稱,也是帝王用的,如“貞觀”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
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變紀(jì)年的年號,稱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時也可以改元,如漢武帝改了十一次年號,唐高宗用過十四個年號。到了明代以后,才規(guī)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號來稱呼皇帝。如清高宗的年號是乾隆,清高宗就被稱為乾隆皇帝。
尊號、徽號:“尊”為尊敬,“徽”為美好。“尊號”和“徽號”都是為尊者加上的號,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號起于唐代。皇帝和皇后往往在生前就有尊號。如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受尊號為開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那拉氏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號為“慈禧”。封建時代帝后的尊號可以加幾次,實際上都是臣子對他們的阿諛奉承。現(xiàn)代也有贈送徽號這種情況,但性質(zhì)和內(nèi)容已不一樣,如孫炳文曾贈給郭沫若一個徽號——“戎馬書生”。
四
舍人:隨侍身邊的親近屬官的通稱。戰(zhàn)國及漢初王公貴族都有舍人。
有司:官吏的通稱。古代設(shè)官分職,各有專司,所以稱官吏為“有司”。
郎:官名,漢代專指皇帝的侍從官。
單于:匈奴的最高首領(lǐng)。
丈人:對老人和長輩的尊稱。
齋戒:舊時祭祀鬼神時,穿整潔衣服,戒除嗜欲(如不喝酒、不吃葷、不妄行動、不狂言戲笑等等),以表示虔誠。
親戚:在古代,“親”表示的親屬關(guān)系比較廣泛,兒女對父母可以稱“親”,父母對兒女也可以稱“親”。“戚”表示親屬關(guān)系時比“親”疏遠(yuǎn)些,使用頻率極低。漢代以后,“親”主要表內(nèi)親,“戚”表外親。“親”與“戚”連用時,有時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親屬,有時指內(nèi)外親屬,包括本宗與外姻,即同姓本族與異姓外族姻親。
持節(jié):節(jié),旄節(jié),以竹為竿,上綴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憑證)。
后土:相對皇天而言,指地神。
下車:指官吏初到任。
【延伸】·
一、官職
吏部: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課、升降、調(diào)動等事務(wù)。六部之一,下設(shè)四司:明清為文選清吏司、驗封司、稽勛司和考功司。司的長官為郎中,副長官為員外郎,其屬官有主事,令史,書令史等。文選清吏司掌考文職之品級及開列、考授、揀選、升調(diào)、辦理月選。驗封司掌封爵、世職、恩蔭、難蔭、請封、捐封等事務(wù)。稽勛司掌文職官員守制、終養(yǎng)、辦理官員之出繼、入籍、復(fù)名復(fù)姓等事。考功司掌文職官之處分及議敘,辦理京察、大計。
戶部:為掌管戶籍財經(jīng)的機關(guān),六部之一,長官為戶部尚書,曾稱地官、大司徒、計相、大司農(nóng)等。明清時期戶部掌全國疆土、田地、戶籍、賦稅、俸餉及一切財政事宜。其內(nèi)部辦理政務(wù)按地區(qū)分工而設(shè)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錢糧外,亦兼管其他衙門的部分庶務(wù),職責(zé)多有
交叉。
禮部:南北朝北周始設(shè)。隋唐為六部之一。歷代相沿。長官為禮部尚書。考吉、嘉、軍、賓、兇五禮之用;管理全國學(xué)校事務(wù)及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禮部下設(shè)四司,明清皆為:儀制清吏司,掌嘉禮、軍禮及管理學(xué)務(wù)、科舉考試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禮、兇禮事務(wù);主客清吏司,掌賓禮及接待外賓事務(wù);精膳清吏司,掌筵饗廩餼牲牢事務(wù)。
兵部:隋始置,六部之一,掌管選用武官及兵籍、軍械、軍令等。源于三國魏五兵制。曹魏始置五兵(中、外、騎、別、都)尚書,另有有關(guān)軍事的駕部、車部、庫部等曹。各曹設(shè)郎。隋始合為兵部,以尚書為主官,侍郎為次官。迄至清末,歷代沿襲,職權(quán)則不盡相同。宋、遼、金、元兵部不轄兵政。明代兵部尚書號為“本兵”,權(quán)最重,凡武衛(wèi)官軍選授簡練,均為其掌。清光緒三十二(1906),廢兵部,改設(shè)陸軍部。
刑部:隋文帝定六部制度,后代均以刑部掌法律刑獄,與最高法院性質(zhì)的大理寺并列。明清兩代,刑部作為主管全國刑罰政令及審核刑名的機構(gòu),與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審理和復(fù)核,共為“三法司制”。刑部的具體職掌是:審定各種法律,復(fù)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會同九卿審理“監(jiān)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審理京畿地區(qū)的待罪以上案件。
工部:為掌管營造工程事項的機關(guān),六部之一,長官為工部尚書,曾稱冬官、大司空等。工部起源于周代官制中的冬官,漢成帝置尚書五人,其三日民曹。后漢以民曹兼主繕修、功作、鹽池、園苑之事。西晉以后置田曹掌屯田,又有起部掌工程,水部掌航政及水利。后周依
《周官》,置冬官府,長官為大司空。隋代開皇二年始設(shè)立工部,掌管各項工程、工匠、屯田、水利。
太史令:也稱太史。西周、春秋時太史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編寫史書,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歷法、祭祀等,為朝廷大臣。秦漢設(shè)太史令,職位漸低。明、清兩代,修史之事則歸于翰林院,所以對翰林亦有“太史”之稱。
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gòu)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wù)的人。有時稱相國,常于宰相通稱,簡稱“相”。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后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后來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設(shè)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
學(xué)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后指翰林學(xué)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nèi)相”之稱。明清時奉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xué)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xué)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wù)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樞密副使合稱“宰執(zhí)”。
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wù)機構(gòu)。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xué)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
御史:本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于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
樞密使: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dān)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擔(dān)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wù)機構(gòu)之一,樞密使的權(quán)力與宰相相當(dāng),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
左徒:戰(zhàn)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后世左右拾遺相當(dāng)。主要職責(zé)是規(guī)諫皇帝、舉薦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大夫中最高的官階,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內(nèi)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guān)的要職。
士大夫: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歷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后設(shè)太史令,其職掌范圍漸小,其地位漸低。
長史:秦時為丞相屬官,兩漢以后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
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后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的副職。
侍中:原為正規(guī)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后,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郎中:郎中屬員外級,就是分掌各司事務(wù),其職位僅次于尚書、侍郎、丞相的高級官員。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從官的通稱。其職責(zé)原為護(hù)衛(wèi)、陪從,隨時建議,備顧問及差遣。
參軍:“參謀軍務(wù)”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晉以后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漸成為地方官員。
令尹:戰(zhàn)國時楚國執(zhí)掌軍政大權(quán)的長官,相當(dāng)于丞相。明清時指縣長。
都尉:職位次于將軍的武官。
司馬: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zhàn)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
節(jié)度使:唐代總攬數(shù)州軍政事務(wù)的總管,原只設(shè)在邊境諸州;后內(nèi)陸也遍設(shè),造成割據(jù)局面,因此世稱‘鎮(zhèn)”。
經(jīng)略使:也簡稱“經(jīng)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并置。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wù)時特設(shè)經(jīng)略,宮位高于總督。
刺史: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后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
巡撫:明初指京宮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級地方長官,地位略次于總督,別稱“撫院”“撫臺”“撫軍”
校尉:兩漢時期次于將軍的官職。
教頭: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
提轄: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xùn)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wù)。
從事: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
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
縣令: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
里正:古代的鄉(xiāng)官,即一里之長。
里胥:管理鄉(xiāng)里事務(wù)的公差。
二、官職變動詞語
1.表授予官職的詞語。
征:由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充任官職。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薦舉,任以官職。
薦、舉:由地方官向中央舉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
拜:授予官職。
選:通過推薦或科舉選拔任以官職。
除:任命,授職。
授:授予官職。
賞:指皇帝特意賜給官銜或爵位。
封:指帝王將爵位或土地賜給臣子。
起:起用人任以官職。
2.表罷免官職的詞語。
罷:免去,解除官職。
黜:廢掉官職。
免:罷免。
奪:削除。
革:革除官職。
3.表提升官職的詞語。
升:升官。
擢:在原官上提拔。
拔:提升本來沒有官職的人。
遷:一般指提升。
陟:進(jìn)用。
加:加封,即在原來的官銜上增加榮銜。
4.表降低官職的詞語。
謫:因罪被降職或流放。
貶:降職。
左除、左降、左轉(zhuǎn)、左授、左宦、左遷:降職。
出、出宰:離開京城外調(diào)。
廢:廢黜,放逐。
5.表調(diào)動官職的詞語。
徙:一般的官職調(diào)動。
調(diào):變換官職。
轉(zhuǎn):調(diào)動官職。
補:補充空缺官職。
改:改任官職。
6.表兼、代官職的詞語。
兼:兼任。
攝:暫代官職。
守:暫時署理職名。多指官階低的人署理官階高的職務(wù)。
領(lǐng):兼任。
行:代理官職。
署:代理、暫任。
權(quán):暫代官職。
判:高位兼低職。
7.表辭去官職的詞語
懸車:辭官居家。
解官:辭去官職。
致仕:交還官職,即退休。
乞骸骨:自請退職,意為請求使骸骨歸葬故鄉(xiāng)。
乞身:古代認(rèn)為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請求退職為“乞身”。
請老:告老,古代官吏請求退休。
移痛:上書稱病,為官者要求隱退的委婉語。
8.其他
視事:任職。
解褐:脫去粗布衣服,喻入任為官。
五
三徑:西漢末,兗州刺史蔣詡隱居后,在院里竹下開辟三徑,只與求仲、羊仲來往。后來,三徑便成了隱士住處的代稱。
三江:泛指長江中下游地區(qū)。
弱冠:指20歲,古代以20歲為弱年,行冠禮,為成年人。
期功:古代喪服的名稱。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個月)、小功服(五個月)的親族。
洗馬:太子洗馬,太子的侍從官。
秀才:漢代以來選拔人才的一種察舉科目。與后代
科舉的“秀才”含義不同。
東宮:太子住所,也指太子。
伏惟:古時下級對上級表示恭敬的用語,奏疏和書信里常用。
表:是中國古代向帝王上書陳情言事的一種特殊文體。是封建社會臣下對皇帝有所陳述、請求、建議時用的一種文體。在古代,臣子寫給君王的呈文有各種不同的名稱。戰(zhàn)國時期統(tǒng)稱為“書”,如樂毅《報燕惠王書》、李斯《諫逐客書》,“書”是書信、意見書的總稱。到了漢代,這類文字被分為四個小類,即章、奏、表、議。劉勰在《文心雕龍·章表》里說:“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zhí)異。”可見,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達(dá)臣子對君主的忠誠和希望。統(tǒng)觀眾多表文,盡管具體內(nèi)容不同,但都離不開抒情手法的運用,因此,“動之以情”也可以說是這種文體的一個基本特征。此外,這種文體還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開頭要說“臣某言”,結(jié)尾常有“臣某常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之類的話。
【延伸】
一、地理常識
古代地理知識,包括地區(qū)名、政區(qū)名、城市村鎮(zhèn)名、山川關(guān)隘名等。
(一)地區(qū)名
1.江表:指長江以南的地區(qū)。在中原人看來,該地區(qū)在江外,故稱“江表”。
2.江東:一名江左。長江在蕪湖、南京之間作西南偏南、東北偏北流向,自蕪湖以下的長江南岸地區(qū)(即今蘇南、浙江及部分皖南地區(qū)),司慣上稱為“江東”。
3.關(guān)中:指函谷關(guān)以西的地區(qū)。
4.河北、河南:分別指黃河以北和黃河以南的地區(qū)。
5.中國:指中原地區(qū)。
(二)政區(qū)名
1.九州:古代天下分九州,即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一般地說,“九州”泛指中國。
2.八州、八荒:泛指中國。
3.郡:行政區(qū)域。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
4.國:漢代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區(qū)。國的區(qū)域略大于郡,所以“郡國”連稱。
5.道:唐代的道是監(jiān)察區(qū),相當(dāng)于漢代的州。唐代先分天下為十道,后又分為十五道。
6.路:宋代的路最初是征收賦稅、轉(zhuǎn)運漕糧的,后來帶有行政區(qū)和軍區(qū)的性質(zhì)。
7.省:本是官署名稱。元代以中書省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分設(shè)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后來行省成為正式的行政名稱,簡稱省。
8.縣:地方基層行政區(qū)域。
(三)山川關(guān)隘名
1.江:指長江。
2.河:指黃河。
3.觳:指崤山。
4.函:指函谷關(guān)。
5.岱:指泰山。
6.五岳: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7.四岳: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8.四瀆:指長江、黃河、淮河、濟水。
9.大澤:指云夢(在今湖北.省長江南北,本為兩澤,江北為云,江南為夢。后來淤為陸地,今洪湖等是其述跡)、洞庭、彭蠡(今鄱陽湖)、具區(qū)(又名震澤,今太湖)。
10.五湖:一般指具區(qū)、洮涌(即太湖附近的洮湖幣涌湖)、彭蠡、青草(在洞庭湖東南)、洞庭湖。
11.有古稱、別稱的地名
(1)南京:又稱建康、建業(yè)、金陵、江寧、白下、石羅城等。
(2)杭州:又稱臨安、錢塘、武林等。
(3)福州:又稱三山。
(4)鎮(zhèn)江:又稱京口。
(5)開封:又稱東京。
(6)揚州:又稱廣陵、淮上、江都、維揚。
(7)蘇州:又稱姑蘇、吳郡。
(8)武漢:又稱夏口、江夏。
12.三都、兩都、三輔
(1)三都:東漢的三都指東都洛陽、西都長安、南者宛。唐代的三都指東都洛陽、北都晉陽和京都長安。
(2)兩都:漢代指長安、洛相。又叫“兩京”。
(3)三輔:漢太初元年,置京兆尹、左馮翊(Pingyi和右扶風(fēng)三個相當(dāng)于郡的政區(qū),因為是管轄京都及其阿近地區(qū),故合稱“三輔”。
13.畿:古代王都所在的千里地面。后多指京城管幕的地區(qū)。
二、年齡稱謂
1.襁褓:本義是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后來以止來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
2.孩提:指二三歲的兒童。
3.齒齔·齠齔(ti60chin):指兒童換牙時,五六歲。
4.總角·垂髫:指幼年兒童。
5.豆蔻年華:指女子十三四歲。
6.笄年:指女子十五歲。
7.束發(fā)·成童:指男子十五歲。
8.冠·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歲。
9.而立之年:三十歲。
10.不惑之年:四十歲。
11.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五十歲。
12.花甲·花甲子:六十歲。天干地支按順次組合歲六十個紀(jì)序名號,自甲子到癸亥,錯綜參互相配,故稱花甲或花甲子。
13.耆艾:古指六十歲為耆,五十歲為艾。
14.古稀:七十歲。
15.耆耋:指高壽,老年。耋指七十歲(一說八十歲)。
16.耄耋:指高壽,老年。耄指八十歲(一說九十歲)。
17.期頤:一百歲。
六
廟祝:廟堂中管香火的人。
治:舊時稱地方政府所在地為“治”。
錙錸:古代重量單位,一錙等于六銖,一銖約等于后來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
獨夫:①獨身男子。②殘暴無道、眾叛親離的統(tǒng)治者。
避諱:避諱實際上是一種反映封建禮法的忌諱,即遇到與君主、尊長的名相同的文字就采用某種方法回避。主要分兩大類:一是國諱,指詩文中不直書在位甚至前朝某些君主及其親屬的名;一是家諱,或稱為私諱,即說話行文中,避免提到自己的父名、祖名。避諱的方法:
(1)改字法,就是把帝王及所尊者之名改用其他字來代替。
(2)空字法,即將應(yīng)避諱的字空而不書,或作“某”,或作“口”。。
(3)缺筆法,即對所避之字少寫一兩筆。
(4)改音法,就是讀書時遇到諱字,就改變聲調(diào)或讀別的字音。
折節(jié):改變以往的志向行為。
方山冠:古代的一種帽子。漢時為祭祀宗廟時樂工舞女所戴。唐宋時隱士多戴這種形狀的帽子。
伶官:封建時代稱演戲的人為伶,在宮廷中授有官職的伶人,叫做伶官。
牢:本來是養(yǎng)牲畜的圈,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古代祭祀用牛、羊、豬各一頭叫“太牢”,用豬、羊各一頭叫“少牢”。古人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告廟:天子或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廟。
俳優(yōu):以樂舞諧戲為業(yè)的人。
雜戲:古代娛樂形式之一,包括百戲、雜樂、歌舞戲、傀儡戲等。
祭文:祭奠死者的一種文體。
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為序。
大決:封建時代,對判死刑的人,在每年秋季行刑,叫大決,又叫秋決。
勾者:立即被施刑的人。勾,勾決,皇帝在犯人的名字上畫鉤,批準(zhǔn)立刻行刑。清制,每年秋季,由刑部會同九卿各官,詳審全國判死罪者的名冊,一一詳議,分別歸人“情實”“緩決”“可矜”“可疑”四類,情實者奏請勾決。
西市:清京城行刑的地方,今北京宣武區(qū)菜市口街上。
上聞:上奏的文書。
舍利:梵語“身骨”的譯音。佛教徒死后火葬,身體內(nèi)一些燒不化的東西,結(jié)成顆粒,成為“舍利子”。
小相:諸侯祭祀或會盟、朝見天子時,替國君主持贊禮和司儀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個等級,小相指最低的士這一級。
笏:古代大臣上朝拿著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記事。古時候文武大臣朝見君王時,雙手執(zhí)笏以記錄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將要對君王上奏的話記在笏板上,以防止遺忘。
【延伸】
古代文體
(一)韻文:即講究押韻的文體,包括詩、詞、曲、賦、銘等。
(二)駢文:源于漢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基本上用對偶句構(gòu)成,講究用典,詞藻華麗,因大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又稱“四六文”,也是介于詩歌和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阿房宮賦》便是此種文體。
(三)散文:古代散文種類很多,辯、說、論、奏議、序跋、贈序、銘、祭文、雜記、童話、民間故事、寓言、傳說、傳奇等都屬于散文的一類。.
(四)小說:小說是古文學(xué)體裁的一種,我國古代小說的發(fā)展,大致經(jīng)歷了上古到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唐代、宋元、明清五個階段。
(五)古籍注釋體例
1.傳:傳述之意,主要用于解釋經(jīng)書,闡明經(jīng)義。例如:《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
2.注:本義是用水灌注。水道阻塞,用水灌注才能渝通。引申為對古籍中難懂的字、句加以解釋、疏通。仍如:《水經(jīng)注》《禮記注》。
3.箋:指對前人的解釋加以訂正、引申、補充或發(fā)揮。例如:《詩經(jīng)》有漢代毛亨傳,漢代鄭玄箋。
4.疏、正義:唐代出現(xiàn)的一種注釋名稱。這種注釋不僅解釋正義,還對前人的注釋作注釋。例如:《詩經(jīng)》有唐孔穎達(dá)疏,《左傳》有晉杜預(yù)注、唐孔穎達(dá)五經(jīng)正義,《史記》有唐張守節(jié)正義。
5.詮?解釋詞義、字。《康熙字典》說:“詮,謂具說事理也。”如楊樹達(dá)的《詞詮》是解釋文言虛詞的。
6.義疏:古書的注釋體制之一,內(nèi)容為疏通原書和舊注的文意,闡述原書思想,或廣羅材料,對舊注進(jìn)行考核、補充辯證。如南朝梁皇侃的《論語義疏》。
7.義訓(xùn):指不通過對語音和字形的分析而解釋詞義的釋詞方法。是訓(xùn)詁的基本方法。具體形式有:用同義詞解釋,如《爾雅·釋言》:“逆,迎也。”用反義詞加否定詞來釋詞,如《說文解字》日部:“旱,不雨也。”用下定義釋詞,如《說文解字》口部:“口,人所以食言也。”用古今詞語對照來釋詞,如《論語·子路》鄭注:“古者日名,今世日定。”用指出事物的類屬來釋詞,如《說文解字》木部:“杏,果也。”用說明事物的性質(zhì)狀貌來釋詞,如《說文解字》:“芋,大葉實根駭人,故謂之芋也。”
▍ 來源:綜合網(wǎng)絡(lu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