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心理學教育專家在給學生家長上課時,出了一道小學算術題。結果,幾乎所有家長都指出專家將第四題算錯了。專家問家長們:“前三道題不是都算對了嗎?怎么沒人提出表揚?”專家的話引起家長們的深思。
其實,很多時候,家長犯了同一類的錯誤:孩子很多題都做對了,家長卻沒有表揚;有一道題沒有做對,有一個字沒有寫好,立馬就會遭到一片呵斥聲、批評聲、埋怨聲。于是,自家的孩子就變成了“問題孩子”;“別人家的孩子”,便成為表揚的對象。恨鐵不成鋼的心情,當然可以理解,那你理解過孩子嗎?為什么沒有看到他點滴的努力和進步呢?
白巖松說,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言之教”,是父母身體力行帶給孩子的夢想。他打了一個比方,我是阿根廷隊的球迷,我和妻子在家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除了看足球比賽,我們很少看電視,我從來沒有引導孩子喜歡哪一支球隊,也沒有說過你要喜歡看書等。現在我的孩子是阿根廷隊的球迷,他從來不看電子書,房間里堆滿了紙質書。晚上坐電梯上樓,走出電梯時,我通常會將樓層按鈕按在“1”,因為很多人需要從一層上去,后來,這也成了孩子的一個習慣。要不怎么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最好的榜樣呢?
俞敏洪在《教育十講:給孩子一個幸福的世界》一書中寫:“父母讀書的習慣很重要,父母喜歡讀書對孩子很重要。但是,如果只是父親喜歡讀書,母親不喜歡讀書,基本沒用。因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母親不管多忙,都是主要照顧孩子的,母親影響孩子更多,母親的言行、情緒、志向胸懷,都很重要。在新東方的教師當中,母親喜歡讀書的,她的孩子的成長也比較順利。”這不僅是“經驗之談”,更是許多成功的范例。毛澤東在成長過程,受到母親的影響最大。母親樂于助人的品行影響了毛澤東的思想和性格的形成和成熟。毛澤東六七歲在私塾讀書,一天,向母親提出帶午飯到學校。文七妹以為兒子為節省往返時間和精力,利用這段時間多讀點書,于是同意了兒子要求。以后連續幾天內,文七妹發現兒子帶的午餐一次比一次量多,晚上放學回家依舊很饑餓的樣子。她細細盤問毛澤東,毛澤東如實告訴母親:“媽媽,我們私塾新近來了一個叫黑皮伢子的同學,他家里很窮,每天都沒有午餐吃。我見到他總是挨餓。于是我就想自己帶午飯去,好和黑皮伢子兩個人勻著吃。”聽完兒子這番話,文七妹不但沒有責備兒子,反而感到非常欣慰。她告訴兒子說:“你應該早一點告訴我。你這樣做是對的,我很高興。但是以后要帶夠兩個人的午飯,免得兩個人都半饑半飽的。”
老師、家長對孩子說的話,往往有很強的心理暗示作用,甚至會直接對孩子形成影響。如果孩子沒考好,老師、家長評價的方式又不對,會讓孩子認為自己很笨。一旦孩子認定自己笨,那就會讓孩子背上包袱,感到壓力,這對孩子進步是一種負能量。
有一段時間,俞敏洪的孩子數學不好。俞敏洪說數學差沒事,我數學也差,這是俞敏洪灌輸了錯的意念,孩子會認為這是天生的。后來俞敏洪改變了方式,拿10道孩子不會的題,教會后讓他第二天再重做之前做的題目,兩個星期之后,他的數學成績提高了,他覺得自己勤練是可以把數學學好的。看來,世上,沒有不可雕塑的孩子,只有笨家長。
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讓孩子學會自信。父母的身體力行、言傳身教、對孩子的鼓勵、肯定,不僅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甚至影響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完善。“有其父必有其子”,是有道理的。俞敏洪的母親從小教他早上起來掃完地才能上學,所以他家里成為全村最干凈的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