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跬”到“步”話長短
荀子在《勸學》中告誡人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其中的“跬”與“步”均為長度單位,但二者有著長短的區(qū)別:古代稱人行走,舉足一次為跬 (半步),兩足各跨一次叫步,今指行走時兩腳之間的距離。
中國古代常見的長度單位除了“跬”與“步”外,還有“黍”“尋”“仞”“咫”“扶”“常”“庹”“匹”“舍”等。了解這些長度單位,有助于理解古文的內(nèi)容。
古代的長度單位,都以“黍”為準。長度取黍的中等子粒,一個縱黍為一分,一百黍為一尺。《核舟記》一文中有:“舟首尾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二黍許”,即“二分左右”。十分為一寸。《核舟記》中有“而計其長曾不盈寸”,即“可是計算它的長度竟不滿一寸”,可見核舟之小。
《詩經(jīng)·魯頌》中的“是尋是尺”,《大戴禮記》中的“舒肘知尋”,其中的“尋”表示長度單位,一尋等于八尺。“仞”又寫作“軔”,古代以七尺或八尺為一仞。《愚公移山》中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高萬仞”形容太行、王屋二山之高。
“咫”是婦女手伸展后從拇指到中指的距離,因而稍短于尺。作為長度單位,周制八寸,合今市尺六寸二分二厘。《說文》中對“咫”的表述是“中婦人手長八寸,謂之咫,周尺也。”后來咫尺連用,表示距離短,如“近在咫尺”。
四指并攏的寬度為“一扶”,古代有“一指為寸,一扶四寸”的說法。《韓非子》“故上失扶寸,下得尋常”一句中的“扶”“寸”“尋”“常”,均為長度單位。《小爾雅·廣度》中有“尋舒兩肱也,倍尋謂之常”的表述,可知一常等于二尋。古代以八尺為一尋,那么一常就是一丈六尺。古詩文中多以“千尋”形容極高或極長。如左思《吳都賦》中的“擢本千尋,垂蔭萬畝”,劉禹錫 《西塞山懷古》中的“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以及林則徐《輿纖》中的“一線劃開云徑曉,千尋曳入洞天秋”等。
“庹”是成人兩臂左右平伸時兩手之間的距離,約合五尺。在平常的估計中,估長用庹。《字匯補》中對“庹”的解釋為:“庹,兩腕引長謂之庹。”
古時行軍三十里為一舍。《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避之,所以報也。”“三舍”即“九十里”。
各個時代不同名稱的長度單位,常見于各類古詩文中,對此進行適當?shù)牧私猓兄谖覀冊陂喿x古代史料和典籍時避免主觀妄斷,從而更為準確地把握文意。
來源 | 《語文報·高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