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情端午,粽葉飄香。
端午節是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每到這一天,古人會在門窗掛上艾蒿;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人們還要吃粽子;在我國的南方還要舉辦龍舟大賽......
詩言志、詞言情;那些最打動中國人的詩篇,陪伴我們度過端午節的酷暑天:
汩羅江神
余光中
............
昔日你問天,
今日我問河 ,
而河不答,
只悲風吹來水面,
悠悠西去依然是汨羅。
所有的河水,滔滔,都向東
你的清波卻反向而行
舉世皆合流,
唯你患了潔癖;
眾人皆酣睡,
唯你獨醒。
逆風而飛是高昂的令旗,
逆流而泳是矯健的龍舟。
急鼓齊催,千槳競發,
…………
百舸爭渡,
追蹤你的英烈,
要找回失傳已久的清芬,
旗號紛紛,
追你的不僅是
三湘的子弟,
九洲的選手,
不僅李白與蘇軾的后人,
更有惠特曼與雪萊的子孫。
投江的烈士,
抱恨的詩人,
長發飄風的渺渺背影,
回一回頭吧,揮一揮手,
在浪間等一等我們。
這是詩人余光中在汩羅江畔朗誦的一首端午節詩作。表達了他對愛國詩人屈原的追思。余光中說他的血液里流淌著“黃河的支流”,“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
端午日賜衣
杜甫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
意內稱長短,終身荷圣情。
端午節這天,皇帝賜給杜甫一件宮衣,常寫苦情詩的杜子美,這次心里美滋滋,下筆如有神。
過三閭廟
戴叔倫
沅湘流不盡, 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風起, 蕭蕭楓樹林。
這是作者過三閭(l)廟:即屈原廟寫下的一首感懷詩,因屈原曾任三閭大夫而得名,在今湖南汨羅縣境。端午節懷念屈原,詩寫得深情而憂郁。
浣溪沙·端午
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
佳人相見一千年。
蘇軾在這首詞里生動地描繪了宋代端午節的一些民俗,如:用芳蘭草沐浴、纏五彩繩等,很多習俗保留至今。
乙卯重五詩
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重五”即五月初五,此時火紅的石榴花已漫山遍野。陸游吃過了粽子、在高冠上插了艾蒿,又忙著儲藥、配藥方......忙完了這些,已是太陽西斜時分,家人早把酒菜備好,他便高興地喝起酒來。在這質樸的敘述中,字里行間皆流露出一種閑適的態度,情真、詩美。
南鄉子·端午
李之儀
小雨濕黃昏,重午佳辰獨掩門。
巢燕引雛渾去盡,銷魂。
空向梁間覓宿痕。
客舍宛如村,好事無人載一樽。
唯有鶯聲知此恨,殷勤。
恰似當時枕上聞。
世人皆知“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彼淖髡呔褪抢钪畠x。端午節是熱鬧的,但是李之儀的端午,卻偏偏下起了雨。看著外面細雨紛飛,作者內心生出憂愁。在這樣的節日里,自己卻孤身一人,沒有知己好友陪伴,唯有鳥鳴聲聲入耳,不禁肝腸寸斷。
午日處州禁競渡
湯顯祖
獨寫菖蒲竹葉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甌江死,舟楫何勞吊屈來。
這首詩中,湯顯祖一開始寫了為端午節做的準備:置辦菖蒲、竹葉、雄黃酒等,可后兩句卻畫風陡轉,懷念起了投江而死的屈原。
端午即事
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
丹心照夙昔,鬢發日已改。
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
文天祥一生命運多舛,端午節這天,他想起屈原,寫下了這首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漁家傲
歐陽修
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
五色新絲纏角粽。
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
葉里黃鸝時一弄。
猶瞢忪,等閑驚破紗窗夢。
歐陽修感情豐富,這一次,縱情山水的他,把情感寄托在“榴花”“角粽”這些端午節特有的事物中,表達了在節日當天的喜悅之情。接著又寫到人們沐浴更衣,飲下雄黃酒,忽然轉而又寫到一位閨中女子、夢醒后意欲外出踏青的情景,可謂妙筆生花。
臨江仙
陳與義
高詠楚詞酬午日,天涯節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紅,無人知此意,
歌罷滿簾風。
萬事一身傷老矣,戎葵凝笑墻東。
酒杯深淺去年同,試澆橋下水,
今夕到湘中。
陳與義是南宋詞人,他的詞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這首《臨江仙》既憑吊屈原,也抒發了作者內心的感傷和愛國之情,一句“試澆橋下水,今夕到湘中”將滿腔的愛國之情都傾注在了對屈原的懷念之中!
七律·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這是作家老舍1942年在重慶寫的一首端午節七律,苦中作樂,意味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