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洪武帝、明太祖,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國瑞,生于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人,政治家,戰(zhàn)略家,軍事統(tǒng)帥,明朝開國皇帝。
1344年,入皇覺寺,25歲時參加紅巾軍起義反抗元朝,1356年,被奉為吳國公。1368年初,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同年秋攻占大都,結(jié)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tǒng)治,后晉割讓的幽云十六州也被收回。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歲,廟號太祖,謚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圣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明孝陵。
馬皇后(明太祖孝慈皇后)一般指孝慈高皇后(明太祖孝慈高皇后馬氏)
明太祖孝慈高皇后馬氏(1332年一1382年)八月初八,本名馬秀英,是歸德府宿州人,滁陽王郭子興的養(yǎng)女,明太祖朱元璋的結(jié)發(fā)妻子。
1352年(至正十二年),在郭子興的主持下,馬氏嫁給了時為紅巾軍將領的朱元璋。馬氏婚后與朱元璋感情深厚。在朱元璋平定天下、創(chuàng)建帝業(yè)的歲月里,馬氏和他患難與共。
1368年(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登基于應天府(今南京),國號大明,建元洪武,冊封馬氏為皇后。朱元璋對馬皇后一直非常尊重和感激,對她的建議也往往能認真聽取和采納。朱元璋幾次要尋訪她的親族封官加賞,都被馬皇后勸止。對于朱元璋屠戮功臣宿將,馬皇后總是婉言規(guī)勸,使朱元璋有所節(jié)制。
馬氏保持節(jié)儉樸實的生活作風,冊后以后,仍親自帶領公主、嬪妃刺繡和紡織。她自己也是以身作則,平時粗茶淡飯,縫補舊衣。嬪妃皆敬服,都將她比擬為東漢時的明德皇后。
1382年(洪武十五年)農(nóng)歷四月,馬皇后突然抱病。八月,病逝,年51歲。同年農(nóng)歷九月葬于明孝陵,謚號孝慈皇后。1403年(永樂元年)上尊謚號:孝慈昭憲至仁文德承天順圣高皇后。1538年(嘉靖十七年 [2] )加上尊謚號:孝慈貞化哲順仁徽成天育圣至德高皇后。
馬皇后病逝后,朱元璋非常傷心,從此再也沒有立過一個皇后。
建文帝(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出生于應天府(今南京),明興宗朱標次子,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明朝第二位皇帝,年號建文。
1398年建文帝繼位,在位期間增強文官作用,寬刑省獄,嚴懲宦官,改革弊政,史稱“建文新政”。靖難之役后下落不明,被追謚孝愍皇帝,廟號神宗,壬午以后謚不行。至南明弘光元年七月,以與顯皇帝廟號復,改廟號惠宗,后世稱為明惠帝,謚號為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清乾隆元年上謚號為恭閔惠皇帝,簡稱惠帝。
孝愍讓皇后,吳氏,真名失考,明宣宗朱瞻基賢妃,明景帝朱祁鈺生母,丹徒人。父為吳安,祖父為吳彥名。
宣德三年(1428年),吳氏生朱祁鈺。據(jù)《明史》后妃傳,吳氏是宣宗為太子時的侍女,生朱祁鈺同年冊封為賢妃,但依然住在宮外?!蹲镂╀洝穭t指出吳氏本是明宣宗之叔朱高煦的妾侍,明宣宗殺叔后占有了吳氏,私生一子,即朱祁鈺,母子長期隱藏宮外,至宣宗死前才得到承認。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景帝即位,尊母親吳賢妃為皇太后。奪門之變中英宗復位,景帝崩后,追廢景帝為王,并降稱景帝生母吳太后為宣廟賢妃。天順五年(1461年)十一月,宣廟賢妃吳氏逝世,謚號榮思賢妃。
南明弘光帝即位后,于崇禎十七年十月重新為吳氏尊謚孝翼溫惠淑慎慈仁匡天錫圣皇太后。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出生于應天(今南京),朱元璋第四子,被稱作“永樂大帝”。
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奪取皇位。在位時,政治上設置內(nèi)閣;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并于邊境地區(qū)和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設立特殊管理機構(gòu)。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締造永樂盛世。1424年駕崩,謚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圣武神功純?nèi)手列⑽幕实郏瑥R號太宗。后明世宗改謚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圣武神功純?nèi)手列⑽幕实?,改上廟號為成祖。
仁孝文皇后(1362年-1407年8月15日),明成祖朱棣結(jié)發(fā)妻子,中山武寧王魏國公徐達長女,母謝夫人。洪武九年(1376年)被冊封為燕王妃,建文四年(1402年)被冊立為皇后,永樂五年(1407年)七月崩于南京,壽46。永樂十一年(1413年)二月葬于長陵。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仁宗上尊仁孝皇后謚號曰:“仁孝慈懿誠明莊獻配天齊圣文皇后”。祔太廟。
朱高熾(1378年-1425年),即洪熙帝,出生于中都鳳陽,明成祖長子,其母為仁孝文皇后,徐達外孫,明朝第四位皇帝(在位十個月)。
仁宗生性端重,喜文厭武,以致身體肥胖,屢屢鎮(zhèn)守后方,施監(jiān)國之職[2]。靖難之役中其鎮(zhèn)守北平,以萬人成功抵御李景隆50萬的軍隊。在位期間,他重用“三楊”等賢臣,減賦稅、收開支、赦免罪臣、反冤案,開啟了“仁宣之治”。1425年,他猝死于欽安殿,終年47歲,謚為孝昭皇帝,廟號仁宗。
明仁宗誠孝張皇后(?-1442年11月20日),名不詳,永城(今河南永城高莊鎮(zhèn)張大廠村)人 ,指揮使張麒之女,明仁宗朱高熾元配,明宣宗朱瞻基之母,明英宗朱祁鎮(zhèn)之祖母。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封燕王世子妃,永樂二年(1404年)進封皇太子妃。明仁宗即位,冊立為皇后。宣宗即位,尊為皇太后。明英宗即位,尊為太皇太后,由于英宗年幼,張皇后便成為實際上的攝政。她信用“三楊”、張輔、胡濙等五大臣輔政,使正統(tǒng)初年的朝政相對清明。
正統(tǒng)七年(1442年),張皇后崩逝,謚號“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啟圣昭皇后”,葬于獻陵。
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3月16日-1435年1月31日),出生于北平燕王府,明仁宗朱高熾長子,明朝第五位皇帝(在位10年),被尊為“章皇帝”。
早年數(shù)度隨朱棣征討蒙古。即位后,御駕親征平定番王叛亂,并重用“三楊”等賢臣,改組內(nèi)閣,減免賦稅,使得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yè),經(jīng)濟得到空前發(fā)展,與其父一起開創(chuàng)了“仁宣之治”。1435年駕崩,終年38歲,葬景陵,廟號宣宗,謚號憲天崇道英明神圣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
”恭讓章皇后“胡善祥(1402—1443年),明宣宗朱瞻基的元配妻,錦衣衛(wèi)百戶胡榮的第三女。胡氏以賢聞名,選為皇太孫妃。明宣宗即位,立為皇后。宣德三年春,被廢為道姑。天順七年閏七月,英宗為其恢復皇后位份,上尊謚曰“恭讓誠順康穆靜慈章皇后”,修陵寢,不祔廟。
孝恭 孫皇后 孝恭皇后,孫氏, 鄒平人, 永城縣主簿孫忠女。年幼時,因容貌俊美,被誠孝皇后張氏的母親彭城 伯夫人看中,常常入宮說孫忠有個好女兒,遂被選入宮內(nèi),當時年僅10余歲, 成祖命養(yǎng)在張氏宮中。后宣宗(當時為 皇太孫)到了結(jié)婚年齡,濟寧人胡氏,被選為皇太孫妃,孫氏被選為嬪。宣宗即位,冊封胡氏為皇后,孫氏為貴妃。 按照舊時的宮廷禮制,皇后被冊封后賜金冊寶(印),貴妃以下有冊無寶。孫氏入宮后,極受宣宗寵愛,宣宗遂破格于 宣德元年(1426年)五月,向太后請示,制金寶賜與孫氏。此后,明代諸帝貴妃被冊封,均冊、寶俱備?! ?胡皇后沒有生育,貴妃也無子,而是暗取宮人子,宣稱是自己的兒子,即 明英宗 朱祁鎮(zhèn)。宣宗愈發(fā)寵愛她,以胡皇后無子所以理應讓賢,逼胡皇后上表遜位?! ?宣德三年(1428年),宣宗廢胡皇后,冊立 孫貴妃為皇后。 宣德十年(1435年),宣宗卒,張?zhí)罅⒒侍又炱铈?zhèn)為 皇帝,尊張?zhí)鬄?太皇太后,孫皇后為 皇太后?! ?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zhèn)被俘, 朱祁鈺即位,為景泰皇帝( 明景帝)。十二月加上尊號“上圣皇太后”?! ?天順元年(1457年)正月, 英宗復辟為帝,廢景泰皇帝為郕王。給孫太后上 徽號曰“圣烈慈壽皇太后”。明代后宮的徽號自此開始?! √祉樍辏?462年)九月,孫太后崩逝。全謚為孝恭懿憲慈仁莊烈齊天配 圣章皇后,附太廟?! ≈钡綄O太后死后,英宗才知道自己并非太后親生,但生母是誰,已經(jīng)查不出來了。
孝翼太后吳氏(?—1462年),即吳賢妃。明宣宗朱瞻基的妃妾,明景帝(明代宗)朱祁鈺的生母,丹徒人。
宣德三年(1428年),吳氏生朱祁鈺,冊封為賢妃。《罪惟錄》指出吳氏本是明宣宗之叔朱高煦的妾侍,明宣宗殺叔后占有了吳氏,私生一子,即朱祁鈺。因此母子長期隱藏宮外,至宣宗死前才得到承認。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景帝即位,尊母親吳賢妃為皇太后。'奪門之變'中英宗復位,景帝崩,追廢為郕王,并降稱景帝生母吳太后為宣廟賢妃。天順五年(1462年)十一月,吳氏逝世,謚號榮思賢妃。
南明弘光帝即位后,于崇禎十七年十月重新為吳氏尊謚'孝翼溫惠淑慎慈仁匡天錫圣皇太后'。
朱祁鎮(zhèn)(明英宗,1427年11月29日-1464年2月23日),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前后在位22年),明宣宗朱瞻基長子,明代宗朱祁鈺異母兄,明憲宗朱見深之父。
其9歲即位,由誠孝昭皇后與賢臣“三楊”輔政。親政后,寵信太監(jiān)王振,導致宦官專權,發(fā)生土木堡之變。后在1457年復位,初期勵精圖治穩(wěn)定西南疆域,晚年聽信納諫,仁儉愛民,廢除了殉葬制度。1464年病逝,廟號英宗,謚曰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实?,葬于裕陵。
孝莊?;屎箦X氏(?-1468年),海州(今江蘇連云港)人。明英宗原配,都指揮僉事錢貴之女。
錢氏于正統(tǒng)七年(1442年)被立為皇后。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英宗在土木之變中為瓦剌所俘,為迎英宗回朝,錢氏耗盡所有資財,想要贖回英宗;他縮衣節(jié)食,終日悲哭,祈求神靈保佑英宗能平安返回,累了便就地而臥,以致傷殘了一條腿,又哭瞎了一只眼睛。明代宗繼位,錢氏被尊為太上皇后。英宗回歸后,她與丈夫一起在南宮被囚七年,彼此相依為命。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復辟,錢氏重新被立為皇后。天順八年(1464年),英宗崩逝,遺詔:“錢皇后千秋萬歲后,與朕同葬。”明憲宗即位后,尊其為皇太后,加“慈懿”徽號。
成化四年(1468年)六月,錢氏病逝,謚號“孝莊獻穆弘惠顯仁恭天欽圣睿皇后”。九月,下葬于裕陵。神主附廟。
孝肅皇后(1430年-1504年),周氏,明英宗朱祁鎮(zhèn)貴妃,明憲宗朱見深生母,昌平人。父周能后追贈為寧國公,弟周壽后封為慶云侯,周彧后封為長寧伯。周貴妃曾經(jīng)再三破壞禮法與英宗的遺愿、排擠并欲取代錢皇后的嫡后地位。最終的謚號為孝肅貞順康懿光烈輔天承圣皇后。
畫像是明宮廷畫師繪,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朱祁鈺(1428年—1457年),即明代宗,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鎮(zhèn)異母弟。母賢妃吳氏,明朝第七位皇帝,在位時間1449年―1457年,年號景泰(1450年—1457年)。
朱祁鈺生于宣德三年,長兄明英宗即位后封其為郕王。正統(tǒng)十四年,明英宗在土木堡之變中被瓦剌俘虜。為免主少國疑,于謙等大臣勸服孫太后,立郕王朱祁鈺為帝,次年改元景泰。
朱祁鈺在位期間,知人善任,啟用于謙等正直之人,勵精圖治,選將練兵,擊退了瓦剌的入侵,使得江山社稷轉(zhuǎn)危為安,又對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方面進行了整頓和改革,使當時明朝社會由亂而治漸開中興,可謂英明之主。但是在天性之間未能盡善盡美,因而使得奸臣乘機作亂。
景泰八年正月,奪門之變爆發(fā),明英宗復位,改元天順。二月,明英宗廢朱祁鈺為郕王,軟禁于西苑。不久朱祁鈺去世,享年三十。明英宗上謚號曰戾,按親王禮葬在北京西山,即景泰陵。明憲宗追認其皇帝之位,謚曰恭仁康定景皇帝。史稱明景帝、景泰帝。朱祁鈺是明朝遷都北京之后,僅有的一個沒有被葬于明十三陵的皇帝。
貞惠安和景皇后,汪氏(1427年—1506年),明景帝朱祁鈺廢后,順天人。生于宣德二年,逝于正德元年,活了八十歲。(《萬歷野獲編》)正統(tǒng)十年,冊汪氏為郕王妃。正統(tǒng)十四年冬,明英宗朱祁鎮(zhèn)被俘,郕王朱祁鈺登基為帝,冊汪妃為皇后。汪皇后甚有賢德,看到京師諸死事及老弱遇害者暴骨原野之時,心懷不忍,令官校掩埋安葬。汪皇后只生了兩個女兒,無子。景泰三年,杭妃生子朱見濟,景帝欲立為太子,而廢原太子朱見深(英宗長子),汪皇后執(zhí)意不可。于是觸怒景帝,廢汪皇后,改立杭妃為皇后。
朱見深(朱見濡,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即明憲宗(1464-1487年在位),明英宗朱祁鎮(zhèn)長子,母孝肅皇后周氏。
其本為太子,土木之變后,叔父朱祁鈺即帝位,其被廢為沂王。1457年英宗復辟,被復立為太子。他英明寬仁,在位初年恢復朱祁鈺的皇帝尊號,平反于謙冤案,任用商輅等治國理政,社會經(jīng)濟漸漸復蘇。1487年9月9日病逝,廟號憲宗,謚號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圣孝純皇帝,葬在明十三陵的茂陵。
吳廢后,明憲宗朱見深的結(jié)發(fā)妻、廢后,順天人。天順八年(1464年)七月立為皇后,僅一個月后就蒙冤被廢。史稱“吳廢后”。
明孝宗在冷宮出生后,吳氏曾偷偷撫養(yǎng)過幾年。孝宗即位念及吳氏的恩情,命服膳皆如母后禮。正德四年(1509年)吳氏逝世。劉瑾欲焚之。大學士王鏊力持不可,以妃禮下葬,無謚號。
孝貞純皇后,王鐘英(1450——1518),中國明朝時期皇族女性,衢州市衢江區(qū)全旺鎮(zhèn)樓山后村人。為明憲宗朱見深第二任皇后。
憲宗為太子的時候,明英宗為其選擇合適的配偶,于是選出十二名美女,最后留王氏、吳氏、和柏氏三人于后宮。明英宗中意王氏,但在太監(jiān)牛玉的勸諫下,最后由錢太后、周太后選中吳氏。
天順八年(1464年)七月,冊立吳氏為皇后。一個月之后,憲宗欲廢去吳皇后,周太后疼愛兒子,便隨著憲宗廢黜吳氏,改冊王氏為皇后。萬貴妃寵冠后宮,王皇后不妒不鬧,從不要萬貴妃對自己執(zhí)妃妾之禮。憲宗多次欲廢王皇后改立萬貴妃為皇后,但王皇后為人非常小心隱忍,無故可廢,因此王皇后終于得做皇后二十余年,但期間被臨幸僅僅數(shù)次。
明孝宗即位后,尊嫡母王皇后為皇太后。明武宗即位后,尊王氏為太皇太后。正德五年(1510年)十二月,上徽號曰太皇太后。正德十三年(1518年)二月,王太皇太后逝世,年60多歲,上尊謚曰皇后,合葬茂陵,祔太廟。
孝穆皇后,明憲宗妃,明孝宗生母,1451年生于廣西賀州(一說廣東連山),因曾封淑妃,故稱“紀淑妃”。本為蠻族土官的女兒,成化年間,明憲宗征討蠻族,紀氏被俘虜后入了宮廷。
紀氏本為蠻族 土官之女, 成化年間,憲宗征討蠻族,紀氏故鄉(xiāng)被毀,與其他女子一同被俘虜后入了宮廷。由于紀氏警敏通文字,且長得美麗機敏,因而成為負責管理內(nèi)藏的女史。 時 萬貴妃專寵,又善妒,對于后宮有孕的女子都加以迫害。 憲宗偶到內(nèi)藏,與紀女史談話,喜愛紀氏的才華因而臨幸之。事后紀氏發(fā)現(xiàn)自己懷孕,恐慌不已,服用墮胎藥,但未成功。
萬貴妃知道紀氏有妊后,非常憤怒,命宮女前去究治。 宮女憐憫紀女史,于是向萬貴妃謊報紀女史得了一種肚漲的病痞,而非有娠。萬貴妃相信了,就將紀氏打發(fā)到 西內(nèi)安樂堂居住。 之后,于 成化六年( 1470年)七月生下皇三子 朱祐樘。紀氏大懼,要守門宦官 張敏把嬰兒抱出去溺死。張敏說:“皇上還沒有兒子,為什么要放棄?”于是把嬰兒藏于他室,瞞著萬貴妃用粉餌飴蜜哺之。朱祐樘直至五六歲,還不敢剪胎發(fā)。 當時 吳廢后廢居西內(nèi),離安樂堂很近,知道這件事,往來哺養(yǎng),憲宗一直不知道。
孝惠皇后(15世紀?-1522年)邵氏,明憲宗朱見深貴妃,明世宗朱厚熜的祖母,杭州昌化人。父為邵林。嘉靖元年,上尊號曰壽安太后。十一月逝世,世宗本來想在第二年二月遷葬茂陵,大學士楊廷和等說道:“祖陵不當數(shù)興工作,驚動神靈。”不從,還是葬入茂陵。謚曰孝惠康肅溫仁懿順協(xié)天祐圣皇太后,別祀奉慈殿。嘉靖七年七月,改稱孝惠康肅溫仁懿順協(xié)天祐圣太皇太后。嘉靖十五年遷主陵殿,稱皇后,與孝肅周太后、孝穆紀太后一樣。終謚為孝惠康肅溫仁懿順協(xié)天祐圣皇后。
朱祐樘(明孝宗,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年號弘治,明憲宗第三子,生母為孝穆紀太后。朱國楨曾評價:“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
1487年即位。在位期間躬行節(jié)儉,勤于政事,重視司法,努力扭轉(zhuǎn)朝政腐敗狀況,驅(qū)逐奸佞,勵精圖治,史稱“弘治中興”,雖末年寵信宦官李廣,但是立刻改過自新。1505年,駕崩于乾清宮,在位18年,葬泰陵,廟號孝宗,謚號“建天明道誠純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明孝宗朱祐樘與張皇后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里,男人三妻四妾是常事,也是舊倫理道德體制允許,并受國家法律保護。一般講,身為皇帝九五之尊之人,更是三宮六院女人成群,其中佼佼者像唐玄宗和晉武帝之流,其后宮佳麗數(shù)量足可組建一個整編師。即使差到像光緒一樣慘,也有一后二妃共三人,所謂一夫一妻似乎永遠跟皇帝們無關。
但事實往往就存在例外,朱佑樘就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用實際行動實踐男女平等的皇帝。他一生只娶了一個張皇后,從不納宮女,也不封貴妃、美人,每天只與皇后同起同居,過著平常百姓一樣的夫妻生活,實在不易。
孝宗和張皇后是患難之交,一對恩愛夫妻。從接受的教育看,他也很早就懂得若想當個好皇帝,就不能愛美人廢江山的道理。兩人每天必定是同起同臥,讀詩作畫,聽琴觀舞,談古論今,朝夕與共。這不經(jīng)意間的舉動,創(chuàng)造了古往今來一個特殊的紀錄,也算是朱祐樘作為一代明君的佐證之一。
正是由于孝宗堅持只寵皇后一人,使得他成為歷代皇陵中只葬著夫妻兩人的絕無僅有的典型,給他明君賢主色彩頗濃的一生更加平添了許多亮色。
朱厚照(明武宗,1491年10月26日-1521年4月20日),出生于北京,祖籍安徽鳳陽,是明孝宗朱祐樘和張皇后的長子,是位極具個性的皇帝。
兩歲被立為皇太子,少時聰慧,卻玩物喪志,稱帝后,更是無心政事。1517年御駕親征,大敗蒙古侵略。1519年,親征寧王叛亂,后由親征變巡游,回程中路過清江浦,不慎落水,受驚后染上肺炎,1521年3月駕崩于豹房,葬于康陵,廟號武宗,謚號武宗承天達道英肅睿哲昭德顯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孝靜毅皇后(1492年~1535年)夏氏,生于應天府上元縣,明永樂年間北徙順天府大興縣,明武宗朱厚照的皇后,有貞靜之德。
正德元年(1506年),夏氏被冊立為皇后,無子女。嘉靖元年(1521年),明武宗駕崩后,由武宗堂弟——興獻王世子朱厚熜繼承皇位,是為明世宗。而夏氏因為與世宗之間為叔嫂關系,依照中國歷代皇室的傳統(tǒng),只有帝王之母可稱太后,故身為嫂嫂的夏氏不得稱皇太后,但又要與明世宗的陳皇后有所區(qū)別,因此上徽號稱莊肅皇后。嘉靖十四年(1535年)正月,夏皇后薨,與武宗合葬康陵,神主升祔太廟。
明世宗(即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生于湖廣布政司安陸州(今湖北鐘祥),明憲宗之孫,明孝宗之侄,興獻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堂弟,年號嘉靖。
朱厚熜1521年繼承皇位。在位早期開創(chuàng)了嘉靖中興的局面。后期崇信道教、寵信嚴嵩等人,導致朝政腐敗。1542年“壬寅宮變”中幾乎死于宮女之手,此后長期不理朝政,“南倭北虜”始終困擾。1566年于乾清宮去世,廟號世宗,謚號欽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葬于永陵。
孝潔肅皇后(1508年-1528年)陳氏,明世宗朱厚熜第一任皇后,大名府元城(今河北省大名縣大街鎮(zhèn)陳墳村)人。
嘉靖元年(1522年),陳氏經(jīng)選美入宮,九月冊立為皇后。1522至1528年之間,嘉靖皇帝親自主持的大禮并常常由陳皇后陪同,帝后相處地一直很融洽,后來一件小事徹底毀了這對美滿的夫妻。嘉靖七年(1528年)九月辛卯日,嘉靖帝與陳皇后同坐,張順妃、方妃進茗,帝循視其手。陳皇后恚(生氣),投杯,起。帝大怒。陳皇后驚悸,墮娠,不久崩。很多年以后,嘉靖帝很為自己年輕時候的輕浮、暴躁及不理智而多次懊悔,思念陳皇后的美好并厚待陳皇后的家人。
嘉靖七年(1528年)十月,陳皇后崩。世宗下令喪禮降等,謚“悼靈”,葬天壽山襖兒峪。嘉靖十五年(1536年),禮部尚書夏言上奏說:“先皇后正位中宮,母儀天下七歲,夭崩謚悼,雖侔古法,而靈義有六,類非美稱,請下翰林更謚?!庇谑牵闹u為“孝潔”。
明穆宗即位,禮臣上議,“孝潔皇后,大行皇帝(明世宗)元配,應該合葬祔廟。若遵遺制祔孝烈(世宗遺旨想讓方皇后祔廟),則舍元配也,若同祔,則二后也。大行皇帝升祔時,宜奉孝潔配,遷葬永陵,孝烈主宜別祀。”穆宗從之。隆慶元年二月,上尊謚曰孝潔恭懿慈睿安莊相天翊圣肅皇后,合葬,祔太廟,遷葬永陵。
嘉靖元年(1522年)張氏姿色美麗,肌膚白皙,選美入宮,九月冊封為順妃。嘉靖七年,因嘉靖帝在喝茶時偶爾循視順妃的手,懷孕的陳皇后見之大怒,投杯起立。嘉靖帝見狀也大怒,陳皇后因驚流產(chǎn),因此病死。三個半月后,嘉靖帝立張順妃為皇后。
是時,世宗追古禮,令皇后率嬪御在北郊親手喂蠶,又命皇后率六宮聽講章圣《女訓》于宮中。嘉靖十三年正月初六,廢張皇后,改居別宮。
張皇后被廢史書上沒有記載原因,但有一說為:與嘉靖帝關系惡劣的皇伯母皇太后張氏(明孝宗之妻)請托張皇后為其弟說情,張皇后因此觸怒嘉靖帝,因而被廢。嘉靖十五年閏月十二月(1537年),張氏薨,年約30歲左右,葬于金山,喪葬儀禮皆比同明宣宗的胡廢后。
孝烈皇后方氏,世宗第三后,江寧人,左都督安平侯方銳女。世宗即位10年,尚未得子。大學士張孚敬上言:“古者天子立后,并建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婦、八十一御妻,所以廣嗣也。隆下春秋鼎盛,宜博求淑女,為子嗣計。”世宗遂于嘉靖十年(1531年)三月,選方氏(即方皇后)、鄭氏、王氏、閻氏、韋氏、沈氏、杜氏、九人冊封為九嬪。
方氏被冊封為嬪后的第三年,世宗的第二位皇后張氏被廢。方氏因“端慎不怠,甚稱帝意”,被冊立為皇后。并冊僖嬪沈氏為辰妃,麗嬪閻氏為麗妃以副之。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十一月十八日,方氏逝世,世宗因她在嘉靖二十一年的“宮婢之變”中救過自己的命,下令以元配皇后禮儀葬永陵,并命將其棺槨停放于皇堂(玄宮主室)棺床上左側(cè),經(jīng)禮部大臣建議,仍命放置右側(cè)。謚孝烈皇后。隆慶初,上尊謚“孝烈端順敏惠供誠袛天衛(wèi)圣皇后”。
孝恪皇后杜氏(?—1554年),明世宗嘉靖帝妃嬪之一,明穆宗生母。嘉靖十年,封康嬪。十五年,進封康妃。三十三年正月薨,賜謚“榮淑”,葬金山。穆宗立,上尊謚曰“孝恪淵純慈懿恭順贊天開圣皇太后”。遷葬明十三陵的永陵,祀主神霄殿。追封后父杜林為慶都伯,命其子繼宗嗣。
史籍記載
嘉靖十年三月二日,上欲仿古禮為九嬪之選,冊方氏為德嬪,與鄭氏、王氏、閻氏、韋氏、沈氏、盧氏、沈氏、杜氏同冊為賢嬪、莊嬪、麗嬪、惠嬪、安嬪、和嬪、僖嬪、康嬪。冠九翟冠,大采鞠衣,圭用次玉?文,冊黃金涂,視皇后殺五分之一。帝袞冕告太廟。還服皮弁,御華蓋殿傳制,遣大臣行冊禮。既冊,從皇后朝奉先殿。禮成,帝服皮弁,受百官賀,蓋創(chuàng)禮也。(毛奇齡《彤史拾遺記》)
《明史》列傳二記載如下:
孝恪杜太后,穆宗生母也,大興人。嘉靖十年封康嬪。十五年進封妃。三十三年正月薨。是時,穆宗以裕王居邸,禮部尚書歐陽德奏喪儀,請輟朝五日,裕王主喪事,遵高皇帝《孝慈錄》,斬衰三年。帝謂當避君父之尊。大學士嚴嵩言:“高帝命周王橚為孫貴妃服慈母服,斬衰三年。是年,《孝慈錄》成,遂為定制,自后久無是事。及茲當作則垂訓于后。”帝命比賢妃鄭氏故事:輟朝二日。賜謚榮淑,葬金山。穆宗立,上謚曰孝恪淵純慈懿恭順贊天開圣皇太后,遷葬永陵,祀主神霄殿。追封后父林為慶都伯,命其子繼宗嗣。
朱載坖(明穆宗,1537年3月4日-1572年),明朝第十二位皇帝(1566年-1572年在位),明世宗朱厚熜第三子,生母杜康妃。
朱載坖性格仁厚而平庸,因景王朱載圳去逝而被立儲君。他即位后親賢遠佞,平反冤獄,免除田賦和欠賦,解決“南倭北虜”問題,廢除海禁,史稱隆慶新政,奠定了萬歷朝繁榮的基礎。 但他卻沉迷媚藥,導致身體衰弱,最終因病去世,終年36歲,葬于昭陵,廟號穆宗,謚號契天隆道淵懿寬仁顯文光武純德弘孝莊皇帝。
孝懿莊皇后李氏,北京昌平人,錦衣衛(wèi)百戶李銘(后以女顯貴,官至錦衣衛(wèi)副千戶,封德平伯)之女。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九月,世宗傳諭禮部,皇三子(即穆宗)、皇四子(景王)年已長成,理宜婚配,命將京城凡年齡在14至16歲的未婚女子全部送至二王館以備選取。三天后,禮部奉詔選得良家女1200人,李氏被選為裕王妃,暫住宮內(nèi),第二年二月行迎親禮,正式冊為裕王貴妃。
成婚兩年后,李氏生子朱翊 ,嘉靖三十六年正月復生皇長女,嘉靖三十七年四月十三日,病故于裕王府。世宗皇帝為其親定喪儀規(guī)制。同年七月葬于京西金山豐???。穆宗即位后,于隆慶元年(1567年)二月追謚為孝懿皇后。隆慶六年七月,神宗又上尊謚為“孝懿貞惠淑靜賢禧康成肅敦端和順哲恭仁儷天襄圣莊皇后”,遷葬昭陵。
明孝安皇后一生多病,并備受冷落,明神宗即位對其多有關心,是她臨終前感受溫暖。
明孝安皇后陳氏,北京通州人,國子監(jiān)監(jiān)生陳景行(陳氏入選裕王繼妃后,授中城兵馬指揮司指揮,后改授錦衣衛(wèi)副千戶,封固安伯)之女。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九月選為裕王繼妃,隆慶元年(1567年)冊立為皇后。陳氏無子,且多病,頗受穆宗冷落。隆慶二年,穆宗沉湎酒色,陳氏微諫,被責令遷居別宮。隆慶三年正月,御史詹仰庇巡視皇城,遇醫(yī)官從皇宮出來。醫(yī)官透露宮內(nèi)情況,說皇后居處別宮,病情十分沉重。
詹仰庇隨即上疏對穆宗說:皇后是先帝為陛下所選,是宗廟、社稷之主,也是四方家人效法的榜樣?,F(xiàn)在皇后遷居別宮已近一年,以致抑郁成疾,皇上卻從來不聞不問,將來一旦傳揚出去,豈不有損于皇帝的圣德,被天下的人譏諷嗎?請陛下收回成命,讓皇后回到中宮(坤寧宮)調(diào)養(yǎng)。穆宗卻說:皇后侍聯(lián)多年,沒有生子,最近又得了病,移居別宮,是為了有個安適的環(huán)境,以便養(yǎng)病。給事中王之垣也勸穆宗,穆宗仍固執(zhí)己意。
穆宗死后,神宗繼位,尊陳皇后為“仁圣皇太后”,居慈慶宮。萬歷六年(1578年)加尊號“貞懿”,十年加“康靜”。史載,神宗對這位非親母親也十分孝敬。神宗早在當太子時,每天早晨 過奉先殿(皇宮內(nèi)祭祖之所),拜見過父母之后,總要到陳皇后哪里去問候一下。陳皇后每聽到神宗走來的腳步聲,就十分高興。萬歷二十四年七月十三日,陳皇后病故。神宗上尊謚為“孝安貞懿恭純溫惠佐天弘圣皇后”,葬昭陵。
孝定皇后(1546年―1614年),李氏,漷縣人,明神宗生母。為人十分嚴謹,對于明神宗十分嚴厲,后來明神宗統(tǒng)治的繁榮也有她的輔佐之功。
十五歲進入裕王府,為裕王朱載坖生第三子朱翊鈞,進而由都人(宮女)升為側(cè)妃。裕王登基后被封貴妃,地位僅次于陳皇后。萬歷元年(1573年),朱翊鈞即位,是為明神宗,為母親李氏上尊號為慈圣皇太后。六年三月,加尊號曰慈圣宣文皇太后。十年,加尊號曰慈圣宣文明肅皇太后。十二年,與陳太后一同謁山陵。二十九年,加尊號曰慈圣宣文明肅貞壽端獻皇太后。三十四年,加尊號曰慈圣宣文明肅貞壽端獻恭熹皇太后。四十二年二月崩,上尊謚曰孝定貞純欽仁端肅弼天祚圣皇后,合葬昭陵,別祀崇先殿。
朱翊鈞(萬歷帝,1563年8月27日-1620年7月21日),即明神宗,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載垕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后李氏,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隆慶二年(1568年),被立為皇太子,正位東宮。隆慶六年(1572年)即位,年號萬歷,在位48年,親政初期,勤于政務,在軍事上發(fā)動“萬歷三大征”,對外幫助朝鮮擊敗侵朝日軍。后期荒于政事,使明朝逐漸走向衰亡。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明神宗崩,終年56歲,廟號神宗,謚號范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葬十三陵之定陵。
孝端顯皇后王氏(1565年一1620年),名喜姐,明神宗朱翊鈞皇后,余姚(今浙江余姚)人,生于京師。萬歷六年(1578年)正月,冊立為皇后。生有皇長女榮昌公主。
孝端顯皇后王氏(1565年一1620年),名喜姐,明神宗朱翊鈞皇后,余姚(今浙江余姚)人,生于京師。萬歷六年(1578年)正月,冊立為皇后。生有皇長女榮昌公主。
王喜姐成為皇后后,行事端謹小心,頗有慈孝的美名,事婆母孝定太后(神宗生母)得其歡心;明光宗為太子的時候,數(shù)度危疑,皇后調(diào)護備至;鄭貴妃專寵,皇后百事容讓從不嫉妒;因此她正位中宮四十二年,雖然無寵無勢但后位卻一直沒有動搖。她又將常年強裝笑臉的壓抑怨氣發(fā)在下人身上,被她杖殺的宮中婢仆不下百人。
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四月,王喜姐崩逝,年57歲。謚號孝端皇后。明光宗即位,上尊謚曰孝端貞恪莊惠仁明媲天毓圣顯皇后。光宗在位月余暴崩,待明熹宗即位后,才有時間上冊寶,合葬定陵,神主祔廟。
孝靜皇后,高氏,齊獻武王之第二女也。天平四年,娉以為皇后。 王前后固辭,帝不許。興和初,詔侍中、司徒公孫騰,司空公、襄城王旭,兼尚書令、司州牧、西河王忭,兼太常卿及宗正卿元孝友等奉詔致禮,并備宮官侍衛(wèi),以后駕迎于晉陽之丞相第。五月,立為皇后,大赦天下。齊受禪,降為中山王妃。后降于尚書左仆射楊遵彥。
鄭貴妃(1565-1630年),京南大興人,由于鄭氏美貌端麗,善于逢迎,遂為明神宗所寵。鄭貴妃為了成為母儀天下的皇后,冊立兒子朱常洵為太子,一生費盡心機,野心勃勃。崇禎三年(1630年)七月,鄭貴妃病死,年六十五歲,謚曰恭恪惠榮和靖皇貴妃,葬銀泉山。崇禎十七年秋七月戊子,鄭貴妃的孫子南明弘光帝追尊祖母鄭貴妃為孝寧溫穆莊惠慈懿憲天裕圣太皇太后。
明光宗(朱常洛,1582年-1620年),出生于北京,明神宗朱翊鈞長子,生母恭妃王氏,明朝第十四位皇帝,因在位僅一個月,又被稱為“一月天子”。
1620年,朱常洛即位后,進行一系列革除弊政的改革措施,罷除萬歷朝的礦稅,撥亂反正,重振綱紀。但他沉于酒色,縱欲淫樂,致使身體羸弱。于1620年病逝,死因成謎,史稱“紅丸案”,終年38歲,廟號光宗,謚號崇天契道英睿恭純憲文景武淵仁懿孝貞皇帝,葬在明十三陵的慶陵。
皇后
孝元皇后郭氏,原配妻子、太子妃,生懷淑公主;
孝和皇后王氏,初為才人,生明熹宗朱由校;
孝純皇后劉氏,初為淑女,生明思宗朱由檢;
明熹宗(朱由校,1605年12月23日-1627年8月11日),明光宗朱常洛長子,生母選侍王氏,明思宗朱由檢異母兄。
明熹宗在16歲即位,在位七年,在位期間,魏忠賢與客氏專權,制造了“乙丑詔獄”“丙寅詔獄”等冤獄,殘酷迫害企圖改良明朝政治的東林黨人。天啟七年,落水生病的朱由校服用“仙藥”身亡,終年23歲。謚號達天闡道敦孝篤友章文襄武靖穆莊勤悊皇帝,廟號熹宗,葬于明十三陵之德陵。
張皇后,孝哀悊皇后(17世紀?-1644年?),姓張氏,名不詳,明熹宗皇后,天啟元年(1621年)二月選美入宮,四月冊為皇后,祥符人,其父張國紀以女貴封太康伯。思宗登基后尊為懿安皇后。
中國古代五大艷后之一
懿安皇后張嫣,是明天啟元年從全國初選的五千名美女中,連過“八關”選出的第一美女,被冊立為皇后。史載張嫣“頎秀豐整,面如觀音,眼似秋波,口若朱櫻,鼻如懸膽,皓牙細潔”。
熹宗懿安皇后張氏,祥符人。父國紀,以女貴,封太康伯。天啟元年四月冊為皇后。性嚴正,數(shù)于帝前言客氏、魏忠賢過失。嘗召客氏至,欲繩以法??汀⑽航缓?,遂誣后非國紀女,幾惑帝聽。三年,后有娠,客、魏盡逐宮人異己者,而以其私人承奉,竟損元子。帝嘗至后宮,后方讀書。帝問何書。對曰:“《趙高傳》也?!钡勰弧r宮門有匿名書烈忠賢逆狀者,忠賢疑出國紀及被逐諸臣手。其黨邵輔忠、孫杰等,欲因此興大獄,盡殺東林諸臣,而借國紀以搖動中宮,冀事成則立魏良卿女為后。順天府丞劉志選偵知之,首上疏劾國紀,御史梁夢環(huán)繼之,會有沮者乃已。及熹宗大漸,折忠賢逆謀、傳位信王者,后力也。莊烈帝上尊號曰懿安皇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陷都城,后自縊。順治元年,世祖章皇帝命合葬熹宗陵。
朱由檢(明思宗,崇禎皇帝,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字德約,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母為孝純皇后劉氏,是明朝作為全國統(tǒng)一政權的最后一位皇帝。
朱由檢繼位后大力鏟除閹黨,勤于政事,生活節(jié)儉,曾六下罪己詔,是位年輕有為的皇帝。在位期間爆發(fā)農(nóng)民起義,關外后金政權虎視眈眈,已處于內(nèi)憂外患的境地。1644年,李自成軍攻破北京時,于煤山自縊身亡,終年33歲,后謚為“懋孝烈皇帝”,葬于十三陵思陵。
孝節(jié)烈皇后(1611年—1644年),明思宗崇禎皇帝的皇后。孫承澤《思陵典禮記》記載:“后生辛亥(即1611年)三月二十八日子時?!薄俺鯙樾磐蹂?,曉書畫,亦諳藥性,在潛邸,與上甚和莊,既冊立,協(xié)謀去魏逆,稱賢功?!背绲澥吣昙咨曛冏钥O死,與崇禎帝和葬思陵。南明弘光帝上謚號孝節(jié)貞肅淵恭莊毅奉天靖圣烈皇后,清朝上謚號莊烈愍皇后。
周皇后是位美麗端莊的女子,皮膚潔白如玉,國色?!冻绲潓m詞》記載她:“皇后顏如玉,不事涂澤”。《舊京遺事》記載:“烈皇后圣質(zhì)端凝”,“皇后玉體,從容而定。初無金張四性之心,及進謁至尊之前,神人佑助,國色朝酣,見者識其有鳳翥之貴矣”。陳文莊仁錫,嘗舍于周皇親家,后少時出見仁錫,奇其容貌,謂后父曰“君女,天下貴人!” 周皇后年少時,“嘗歲時出拜親故,當之者輙暝眩不自持,貴后始知其異”。周皇后也是位仁心賢德的女子,掌管后宮之后,特別節(jié)約,削減了不必要的花費,也不為自己的親屬在皇上那里乞討恩澤。即使逢年過節(jié),大臣命婦們?nèi)氤瘏①R,她所給的賞賜完全按照禮節(jié)規(guī)定,從不濫加施予。
史料記載,朝廷為當時尚為信王的崇禎皇帝選妻之時,明熹宗的張皇后并不看好周氏,因為她年級最小,體質(zhì)也弱。但當時祖母輩的宣懿太妃劉氏(明神宗的昭妃)以忠厚謹慎著稱,掌管著皇太后印璽,對選立后妃有極大的發(fā)言權,她卻唯獨在三位應選的淑女里看中了周氏,對張皇后說:“周氏現(xiàn)在雖弱小,以后必然要長大的”,于是周氏被選中,冊為信王妃。
后來的事實證明,周皇后果然沒有辜負當初選她為信王正妃的劉太妃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