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種語言,匯成一句話,愛我中華,愛我中華,愛我中華……”
水長流,山巍峨,河水滔滔,江山多嬌。
神州大地,江河萬里。觀日升月落,看潮起潮平,思緒漸涌心頭;看錦繡大地,想華夏奇跡,悟文化意蘊。
踏野外,游勝景,記憶悄然浮出。山東與山西、湖南與湖北、河南與河北、廣東與廣西……一個個神奇的稱呼,一串串孿生的地名,一番番有趣詩話。
山東、山西,有關(guān)聯(lián)嗎?山,是指哪座山嗎?
山東、山西的山,是指太行山。
古代的所謂山東山西,就是太行山以東是山東,以西是山西。
太行山脈位于山西省與華北平原之間,縱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四省市,山脈北起北京市西山,向南延伸至河南與山西交界地區(qū)的王屋山,西接山西高原,東臨華北平原,呈東北——西南走向,綿延400余公里,是黃土高原的東部界線。
湖南、湖北,是指同一湖泊嗎?如果是同一湖泊又是指那個湖?
湖南、湖北,是指同一湖泊,就是指洞庭湖。
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朝,屬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后設(shè)湖南觀察使,為湖南得名的開始;宋時稱湖南路;元代,設(shè)嶺北湖南道;明又屬湖廣省,后改省為湖廣布政使司;清廷,分湖廣省置湖南省,省名遂延至今。
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唐朝,屬江南東道、淮南道和山南東道;宋時荊湖北路,簡稱湖北路,為湖北得名的開始;元代設(shè)江南湖北道;明又屬湖廣省,后改為省為湖廣布政使司;清廷,分湖廣省置湖北省,省名也遂延至今。
河,在我國歷史上沒有特別指明的河,基本上是指黃河。因為黃河是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
河南、河北,他們的命名源自于唐朝時期的河南道、河北道。其中,河南道轄境在黃河之南,所以得名,與此相對應(yīng)的是,河北道則因為在黃河之北而得名。后來,隨著區(qū)劃的不斷調(diào)整,現(xiàn)在的分界河更傾向于是漳河。
廣東、廣西。
廣,是山,是河?
廣,既不指山脈,也不指河流,而是指廣信這一地名。
早在漢武帝劉徹在位時,取“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之意,設(shè)立廣信縣,信縣治所建制在今廣西梧州市萬秀區(qū)。廣信長期是嶺南地區(qū)的經(jīng)濟、文化中心,前后歷經(jīng)300多年,也被譽為“嶺南古都”,廣東、廣西之名即由此得來。在歷史上,廣東始于廣南東路,廣西始于廣南西路。
敲響那一排排古老的編鐘,渾厚而清亮;音韻由遠及近,穿越五千年悠悠歲月。
河之洲,水之湄;山之陽,海之濱,泛起層層漣漪,凝結(jié)絕妙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