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姓氏,中華文化中的姓名文化最早要追溯到原始社會部落時期,早期的圖騰即為姓氏的符號表現。話說少典是原始社會時期有蟜氏部落首領,又稱有熊氏,封有熊國,后稱之為有熊國君主。其子黃帝,號有熊,黃帝部落由六小部落組成,六小部落分別以熊、羆、貔、貅、貙、虎為圖騰,是以'熊'之始,這便是'熊'姓源流說法之一。
自黃帝之后,經黃帝次子昌意—顓頊—稱—老童—吳回(祝融)—陸終—季連—附沮—穴熊—鬻熊一線,熊氏已是姓氏大族。
鬻熊是已知最早的道家人物之一,商朝末年作為姬昌老師,輔佐其起兵,封周文王。而后其嫡次子周武王姬發滅商建周王朝,并分封諸侯國。受封諸侯為紀念該封地將其作為姓氏,故中華姓氏文化迎來了第一次多元化的擴張。周成王時,成王感念鬻熊的功勞,封鬻熊的曾孫熊繹為子爵,楚始建國,占據了今丹陽南郡枝江這片富饒的江南地區。這便是'熊'氏廣為流傳的姓氏源流。
'熊'姓現多存于湖南、江西、湖北、四川境地,四省'熊'姓人口占全'熊'姓人口約百分之六十六。好友現居湖南,大學時期有一江西同學,見面便互稱老表。究其因,本是同源,貴為楚大國之后,皆是同袍。與好友閑聊中,偶然發現甚是喜歡的古龍先生本姓熊,后為方便取用筆名古龍。這著實讓我吃了一驚,想來這姓氏文化也是妙得很。
在了解'熊'氏一族的歷史源流后對好友發出了一聲感慨,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單是這姓氏一符號便能琢磨千年而不透,傳承千年而不絕,更何況是燦若繁星的其他文化呢。這便是中華文化魅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