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現代文閱讀(19分)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6分)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3題。 創造文藝精品是文藝工作者的基本職責,也是神圣使命。評價一個文藝工作者的藝術成就,關鍵是看他的作品成色如何、品質如何。“文藝工作者應該牢記,創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務,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靜下心來、精益求精搞創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 文藝精品是從生活的土壤之中拔節生長出來的,是對人民偉大實踐、偉大創造進行提煉和升華促成的。所以說,文藝創作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還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文藝工作者只有深入生活,感受生活,捕捉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凝聚生活中蘊含的樸素道理,才能讓文藝作品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也才能反過來服務于生活、作用于生活,引發廣大人民群眾的情感共鳴,為社會提供思想動力和精神滋養。 作家路遙說過:“為了保持生活的逼真感,常選擇在和作品很相似的環境中寫作,這樣可以隨時將作品的細節帶到環境中去印證,需要的時候可以立即到生活中去補充。”他舉例說,寫作中篇小說《人生》時,他住在陜北一個小縣城的招待所,出城就是農村。有一天晚上,他正好要寫德順爺帶著加林和巧珍去縣城拉糞的片段。為了逼真地表現這個情節,他當晚一個人來到城郊的公路上,走了很長時間,然后回到書桌旁,直接將剛才捕捉到的鮮活印象融入作品之中,“這比想象得來的印象更新鮮,當然也更可靠”。 文藝創作的基本道理是相通的,書法家歐陽中石多年以來勤勤懇懇,認真體察生活、感悟自然。2013年,他從歷年歌頌大好河山、國賢志士的詩作中精選《時代頌》《泰山頌》《長城頌》等九篇輯成《中華頌》,然后創作成書法作品,謳歌新時代的風貌,表達對祖國、人民的深厚摯愛之情。由于這部作品基于作者的親身感受,又生長在時代的新鮮空氣中,一經問世就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這些都充分證明,有火熱的現實生活打底子,文藝作品就有了根基,有了來源,有了氣色,有了魂魄。 優秀的文藝作品,重在發掘積極向上的正能量,體現個人的健康生活、高尚節操和理想追求,強調人、自然與社會的和諧共生和持續繁榮,激勵國家、民族的進步與正義事業,表現人對自身、宇宙萬物的終極關懷。要實現這樣的宏偉目標,作家藝術家應該具備豁達的境界襟懷和高遠的理想志向。清代詩評家沈德潛說過:“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學識,斯有第一等真詩。”“第一等襟抱”與“第一等學識”,是創造文藝精品的支柱和根基,讓文藝創作過程始終能保持正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