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題目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父母悄悄到孩子的學校探望孩子,卻遭到孩子的冷落,本準備送去驚喜卻反遭女兒抱怨。父親責問女兒為何如此冷漠,女兒說她本已和同學相約要去外地游玩,父母卻未經她的同意就來學校,這打亂了她的計劃。很多人不贊同女兒的做法,認為她不尊重父母,但也有網友認為父母的做法有待商榷。對此你怎么看?請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作文體現你的思考、權衡與選擇。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解析
這是一則社會熱點類作文題。我們用愛維系這個世界,而親子關系無疑是愛的基石。材料中的事件,學生并不陌生,甚至產生共鳴,父母子女事先顯而易見的零溝通狀態在生活中并不鮮見。材料中父母與孩子之間在溝通方式、交往觀念存在一些代際障礙。寫作時不妨就親子之間如何溝通這一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父母的委屈也可以作為寫作角度。父母的確忽視了女兒也有自己的生活安排。這篇議論文有很多思考與延展的空間。
范文展示
親子關系是一一個恒久的話題。當探望孩子的父母遭遇冷落,當送去關懷的雙親反受埋怨,又一次將親子交往的窘迫尷尬引人大眾視野。我以為,女兒對父母的埋怨冷落實屬不當。她應盡子女之責,以心之交流撫哀哀父母,填代際溝壑,莫使傷悲。
在社會日益開放的今天,我們承認每個個體都有獨立思想、自由行動的自主權。但諸如父母對孩子自主的“無視”“不尊重”導致親子關系疏離的看法,初聞有理,實則欠妥。
日本女詩人和泉式部曾言,心里念著人,澤上的螢火蟲也疑是自己夢游的魂。思念如此美好,正是這個對女兒思念的“魂”,引導著父母“未經女兒同意'便前去探望女兒。因此,當女兒冷言相對,父母心中如何不苦澀,怎能不傷悲?孔子云:“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女兒的冷漠恰是對父母情感的輕視,是抒發內心不滿的冷暴力,與“不敬”相去無多。在以家庭為單位的成員職責劃分中,故事中的女兒已然缺位。
交流在社會學中是雙方的信息交換,僅單向溝通無法帶來情感共鳴與同理感受,女兒的冷漠是宣布其對親情交流的不參與,是以不積極的姿態面對兩代人必然的視野、思想、觀念差異。希拉里說:“你第一次做我的女兒,我第一次做你的母親,讓我們彼此關照、共同成長?!币虼?,女兒的做法并不合情理。
當你舉起由厭煩與冷漠鑄成的長刀斬斷羈絆與牽掛時,同時割棄的還有那最柔軟溫暖的親情。
在親子責權界定日趨合理之際,調整親子關系的可行之策是在道德與法律的領域中給予父母最大程度的諒解,以心與心的交流構建美滿、治愈疏離,勿待雙親老矣,只可將“終夜長開眼”,回報“平生未展眉”。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莫使傷悲。唯盡子女之責,以心換心,方可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最近,許多讀者看到了一篇堪稱“聲淚俱下”的文字《我們如此深愛兒女,他們為何不“愛”我們?》,文章的作者記錄了自己的老友在國慶假期探望獨生女兒,想送去驚喜,反遭女兒冷落的故事,引發了網友的討論。
父母悄悄到孩子的學校探望,誰知卻遭到孩子的冷落。本想給女兒一個驚喜,卻碰了一鼻子灰,女兒非但不高興,反而滿肚子怨氣,責怪父母為什么不經她同意就來了,對她極不尊重。這讓父母很是傷心。為何父母如此愛女兒,女兒卻不“愛”父母。
說起此事,其實無論是作為父母還是作為女兒都該反思。父母對兒女的愛是無私的,而做兒女的同樣要愛自己的父母,要讓父母感受到溫暖。這才是真正的“天倫之樂”。任何愛都不該是“單向”的,唯有雙向的“愛”才是圓滿的。
父母愛兒女,但卻不能讓兒女無條接受。比如父母悄悄去看女兒,本來應該事先和女兒溝通,女兒已經和同學約好,那就無妨讓女兒快樂前去,或是征得女兒同意和他們一起游玩,而不是利用父母的“愛”,讓女兒爽約同學陪自己。同樣,父親專程去看女兒,固然可喜,但在以往,父親總是批評女兒,女兒巴不得離開父親,自然對于父親的探望沒有多少欣喜。
當家庭的感情不再融洽時,不要總想去指責對方,也不要覺得自己付出了愛,就該獲得回報。父母和兒女之間的愛是純真的,但這種感情雖然是“天然”的,是與生俱來的,但卻需要“溝通”和理解來澆灌。如果父母在女兒小的時候就注重溝通,經常能夠獲得愛的回報,那么女兒讀大學之后,這種感情仍然不變。如果以前沒有多少融洽,期望讀了大學之后突然之間變得很好,這幾乎也是不可能的。
父母探望獨生女兒遭冷落,作父母的,自然覺得委屈,但首先要問問自己,是否從小培養了女兒感恩意識,是否給予女兒足夠的尊重,是否和女兒有足夠的溝通,更重要的是,不要以為生了孩子、養了孩子,對孩子的愛索取就是理所當然的,如果是這樣,早晚會被兒女嫌棄;作為兒女的,也應該反思,對于父母的關愛是否太少了。如果現在不陪陪父母,當父母離世之后,想要陪也沒有辦法。與其將來后悔,不如從現在開始多些愛父母。
父母和兒女之間有矛盾非常正常。只是希望子女尚小的家長,早早及時補上這一課。學會多些理解和尊重子女,讓他們從小在理解與尊重的環境中成長,或許像《我們如此深愛兒女,他們為何不“愛”我們?》一文中所提及的親子現實,不會在更多的家庭再度上演。
德州晚報評論員 陳廣江
父母悄悄到孩子的學校探望,誰知卻遭到了孩子的冷落。最近,你們一定在朋友圈里看到過這樣一篇堪稱“聲淚俱下”的文字《我們如此深愛兒女,他們為何不“愛”我們?》,文章作者龍建剛記錄了自己的老友在國慶假期探望獨生女兒,送去驚喜反遭女兒冷落的故事,引發了網友們的大討論。
如文章作者所說,他點破了“皇帝的新衣”,類似故事可能在很多家庭都存在。父母千里迢迢探望兒女,本以為會送上驚喜,結果碰了一鼻子灰,兒女要么抱怨父母未經允許貿然而來,要么寡言少語獨自玩手機……“熱臉貼冷屁股”,讓滿懷期待的父母情何以堪?雖然文中的獨生女最后向父母道歉了,但這種“聲淚俱下”令人五味雜陳。
可以肯定,如此冷淡深愛著自己的父母,并非兒女們不愛父母,否則這篇文章也不會刷屏了,網友的熱議恰恰說明在乎父母、在乎親情。問題究竟出在哪里?有人批評孩子不懂事,也有人說家長缺乏溝通,而文章作者將癥結歸結到了“獨生子女”問題上。其實,獨生子女的問題也是父母的問題,如何做獨生子女以及如何做獨生子女的父母是問題的正反面?!澳阍诰W上這么孝順,你爸媽知道嗎?”曾幾何時,我們的孝心在網上爆棚,在父親節、母親節、重陽節等節日,人們在網上盡情抒發對父母的愛,而現實中又有意無意地冷落父母,以致父母感受不到兒女的愛。這種反差,不是兒女虛偽,也不僅僅是溝通的問題,而是長期以來沒有處理好子女關系帶來的后果。
父母深愛兒女,但這份愛很多時候過于沉重甚至專斷,常常不為子女所接受。從幼兒園到大學,子女的一舉一動都受制于父母,生活被父母包辦甚至綁架,被“一切都為你好”、“爸媽打拼都為了你”、“你一定要爭氣”等壓得喘不過氣來。沒有尊重,缺乏溝通,孩子的成長權被父母以愛的名義剝奪;長大成人后,還要面對父母的催婚催子催工作……兒女究竟需要什么樣的愛、是否快樂幸福,不少父母幾乎是想當然。
父母深愛兒女,兒女為何不“愛”父母?兒女當然要反思,要學會體諒父母,但上述“中國式家教”以及父母之愛如何表達與釋放,無疑也值得深思。人間最溫暖的是親情,父母與子女產生了隔閡,不妨先從自身找問題,并試著理解對方。對父母來說,不能一味“聲淚俱下”地訴苦,試問:你們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