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小池塘里住著魚和青蛙,它們倆是好朋友,都想出去看看。因魚不能離開水,只好讓青蛙獨自走了。這天青蛙回來了。
青蛙告訴它,外面有許多新奇有趣的東西。“比如說牛吧,”青蛙說,“它的身體很大,頭上長著兩只彎彎的犄角,吃青草為生,身上有著黑白相間的斑塊,長著四只粗壯的腿……”。
這時,在魚的腦海里,出現的“牛”的形象是——魚牛:在魚的身體上,加上了它聽到的牛的特征。對于魚來說這種結果是合理的,它根據從青蛙那里得到關于牛的部分信息,并將該信息與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相結合,構建出了魚牛的形象。但對于青蛙來說,魚理解的牛根本不是它所要表述的牛,或者說魚認識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牛。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更深入的思考:如果把魚看成教育的對象學生的隱喻,青蛙看成是教師的隱喻,牛是教學內容的隱喻,那么這個故事不正是向我們揭示了一個孩子建構其認知世界的道理嗎?
學習強國-《課堂問答的智慧與藝術》
思考一:任何學習,學習者都具有經驗,不是被動的接受學習,而是再創造
正如魚一樣,它不是簡單地接受青蛙所灌輸給它的概念,它在建構牛的概念時,融入了自己的理解,雖然那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牛,但至少是魚認知層面上的牛。
我們的學生是一個發展的人,他們的生理和心理、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在不斷成熟和發展;是一個獨立的人,每個都有其獨特的個性,有各自的需要、各自的好惡,有自己的現有知識背景,有各自的情感世界和情感傾向;是其生活、學習的主人,他們在活動中有根據自己的需求、興趣和能力選擇活動的權力和能力;在接受外界事物的刺激時,具有一種內在的能動的反應。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教學內容的,是具有主觀能動性。一方面他是有選擇地接受外來刺激的,選擇那些他感興趣的事物,另一方面他對外界事物的接受是依賴于他原有的知識背景的。
思考二:任何教學,教育者都具有經驗,不是全部灌輸,而是再創造
教學就是基于經驗、改組經驗和提升經驗。我們不僅要充分承認學生不是一張白紙,還要盡可能了解學生已經有了哪些顏色,懂得哪些筆畫,甚至是技巧;我們不能一味地將孩子作為一個容器,簡單地將知識傾注進去,要考慮到孩子的接受能力和興趣指向,尊重孩子的意愿;關注學生的已有經驗,充分調集和展示學生的經驗,不斷激活孩子的“內存”。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注重教學內容生活化;關注學生的年齡特點,注重教學內容趣味化;關注學生的社會環境,注重教學內容時代化;關注學生的發展差異,注重教學內容彈性化。隨著網絡興起,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網絡帶來了豐富多彩的知識,學生的學習方式更具有多樣性,知識來源渠道寬廣;雖然教育者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是面對不同的學生,更需要因材施教,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教學過程中再加工再創造,這樣才能呈現豐富多彩的課堂。
思考三:實踐是認識的基石,只有到真實的情境中才能認識真實的事物
如果有人告訴魚,大象就是比牛多了個長鼻子,那么魚腦中的大象與實際的大象更是相差甚遠了,錯上加錯了。魚牛的故事和皮亞杰的建構式學習理論說明:要想更準確的理解概念、把握規律必須有足夠的認知來提供支撐,“惟有從生活中多方面去體驗,把社會所得一點一點地積累起來,積累得多了,了解才越見深切。教學中要善于捕捉“生活現象”,還原“生活畫面”,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認知停靠點,激發學生的學習心向。盡可能做到讓學生在“情境教學”中學習,在“主動”中發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索”中創新。讓他們像青蛙一樣,走出自己的小天地,依靠自己的體驗去獲取知識,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實驗讓學生做,問題讓學生提,思路讓學生找,錯誤讓學生析,是非讓學生辨,異同讓學生比,好壞讓學生評,最大限度恰到好處地給學生提供自我學習、自我調控的機會。
當然,為人師,也要像青蛙一樣,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走出自己思維的局限,走到社會大課堂,大視野的舞臺,利用網絡學習平臺,不斷的學習新知識,充實自己的大腦,豐富自己的閱歷,擴展自己的思維,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這樣教在今天,想在明天,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真正成為有實力、有能力、有活力、有潛力、有魅力、有創造力的教師。
思考四:學知識需要互動,課堂教學需要交流,質疑反思教學相長
如果小魚學生不把心中的“魚牛”說出來或者畫出來,青蛙老師知道小魚的“牛”嗎?肯定不會。
課堂教學需要交流,交流作為一種學習方式,是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前提下,主動與他人交換意見,感受同伴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也使自己的策略和想法得到詳細的檢查、提煉和完善。
課堂上的“有效交流”,不僅僅是讓學生大膽充分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和思維結果的單向傳輸,而是一種對話——多種觀點的分享、溝通和理解,更是多種觀點的分析、比較、歸納、批判和整合的互動過程,最終形成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學生,在“有效交流”中活躍思維、增值知識,課堂,在“有效交流”中靈動生成、智慧閃耀,教學由此而精彩無限。
在我們的課堂上,只有讓學生把自己的理解說出來,把自己的疑惑提出來,我們才能了解學生對“新知”的認知情況,當發現學生建構的是“魚牛”時,我們的講解和引導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要不為預設的“教學目標”所困惑,轉換角色、引導探究、延遲判斷、橫向處理、插問導引、應和鏈接、點睛升華、課外遷移。
教師的課堂教學要善于培養學生的交流能力。選擇交流內容,讓學生樂于交流。創設寬松、和諧的交流氛圍,讓學生敢于交流。把握交流契機,讓時機適合交流。教給學生方法,讓學生學會交流。教師參與,促進交流。
思考五:問題是關鍵,問題是思考的結果,是深入思考的開始,“有問題”才是創造的開始。
美國教育學家布魯納說,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而這個問題往往指的不是教師的問題,而是學生的問題。人的學習就是自己不斷提問,不斷解答的過程。
問題是思考的結果,是深入思考的開始,“有問題”才是創造的開始。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不僅僅應提高解決別人給出問題的能力,提高思考問題的能力,還應保持永不滿足的好奇心,大膽的發現問題,提出自己的問題,分析問題,通過學習解決問題,養成“問題意識”,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思考六:關注核心素養,核心素養要在教學中落實與實踐。
核心素養是黨的教育方針的具體化,是連接宏觀教育理念、培養目標與具體教育教學實踐的中間環節。黨的教育方針通過核心素養這一橋梁,可以轉化為教育教學實踐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體要求,明確學生應具備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從中觀層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樹什么人”的根本問題,引領課程改革和育人模式變革。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關注學生的各個方面能力的提升和擴展,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在不斷的思維碰撞中,激發出學生的學習熱情,擴展學生的學習興趣,落實核心素養。
學習強國-《課堂問答的智慧與藝術》
魚牛的故事非常簡明但富含哲理,就如學生的認知過程,看似簡單卻錯綜復雜。做為教育者的我們,或者參與教育的人,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和教育觀,真正把孩子的發展放在首位,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名優秀教育者。
備注:1,《課堂問答的智慧與藝術》是針對教師群體的網絡公開課,以課程問答的各個環節為線索,結合案例剖析與實踐操作,力求學員能夠將理論與實踐更好地結合,切實改善課堂問答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