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而給孩子立規矩,最好“趁早”,否則,壞習慣養成了,日后“改造”起來就麻煩了。
立規矩也有預備階段
孩子多大開始學規矩?我們不妨把1~2歲看做寶寶學規矩的“預備階段”,從1歲起一點點地把“規矩”的概念有意識地滲透給寶寶,即使他還對此一知半解。
你的做法:
讓表情說話1歲寶寶的理解力還處于萌芽狀態。所以,與其讓他明白你的語言,不如讓他看懂你的表情。比如,應對他搶小朋友玩具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把他手里的玩具還給人家,而且要態度嚴肅、語氣堅決。
溫故知新這么小的寶貝就是“沒腦子”,你剛剛告訴了他不能摸電源插座,可不出10分鐘他就有可能重蹈覆轍。耐心地重復同一條規則,是父母們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這有助于寶貝“溫故而知新”,把一些規則積累下來,慢慢學會避免危險、保護自己,學會與人交往的規矩和基本的社交禮儀。
繞開“暗礁”:
“知道了”就是明白了不要以為孩子答應“知道了”,就真的明白了。當他以點頭的方式回應父母的“不能把水灑到床上”時,他實際上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限定游戲區域是個不錯的辦法,比如在浴缸里放上了水,再準備些瓶瓶罐罐,創造一個戲水的空間。
“約法三章”進行時
“我不想睡覺”、“我不愿意把布娃娃還給甜甜”……聽到父母的要求,2歲多的寶寶說得最多的就是“不!”這時你就該列出一系列的“注意事項”,幫助孩子學會管住自己、服從規矩。
你的做法:
立規矩看年齡要求2歲的寶寶不能咬人,比讓他們學習“守時”要容易得多,畢竟,“時間”這個概念對他們來說還是太抽象了。孩子認知能力和行為能力的發展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讓他們在自己能力范圍內學習守規矩,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簡潔明了孩子需要得到最直接、明白、簡單和容易操作的信息。當然,在保證你的要求一清二楚的前提下,別忘了用三言兩語把立規矩的意圖向孩子講明白,便于孩子理解你的要求。比如,打開煤氣灶的開關能點燃火,那是很危險的。
有言在先防患于未然,比臨時抱佛腳更容易使寶寶自覺地按規則做事,父母也不至于把自己陷入被動狀態。比如,帶孩子去玩具店之前,說好只允許他挑一件小玩具;如果他在玩具店哭鬧,其結果是一樣也不買。
把后果擺在面前不守規矩會怎樣?這個后果在立規矩時就該明確地給寶寶描繪出來。假如星期天的早晨孩子磨磨蹭蹭不梳洗、不吃早飯,父母的警告就是:“再耽誤時間,超過了9點,我們就取消去動物園的計劃!”并“狠心”地說服自己有令必行。
鼓勵讓孩子嘗到“甜頭”孩子需要不斷的鼓勵和獎勵作為好行為的營養劑。如果他能在按時上床后聽到媽媽講一個故事,那么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就愿意在規定的時間乖乖地躺下。因為,一個個故事給了他成就感和滿足感,使他發自內心地樂于配合父母的要求。
給孩子一定的自由度有一個回旋的余地,往往比簡單的命令更容易達到讓孩子守規矩的目的。面對孩子不想穿你準備好的衣服,與其強硬地命令,不如允許他自己去換,不過要補充一條:“以后你都要在前一天晚上自己準備好第二天的衣服?!?/div>
繞開“暗礁”:
強硬才有效果寶寶其實很在乎父母的態度,緊張的表情、暴唳的聲音、連珠炮似的批評,最終把孩子引向和你對著干的泥潭;而采用心平氣和的方式,反到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眉毛胡子一把抓太多的規矩容易讓孩子陷入茫然和“重壓”之下,萌生逆反,其結果是哪一項都很難落到實處。與其“大而全”,不如“重點突出”、“個性鮮明”,挑出一些比較重要的規則或針對寶寶最明顯的問題立規矩,比如不可以咬人、不能把別人的東西拿回家。對規則的貫徹與實施,少即是多!
孩子的討價還價大一點的孩子學會討價還價了,他最終會把你的耐心耗盡。實際上,你不必大動肝火,只要堅決地亮出底牌就可以了:“現在結束討論,就這樣做!”
父母的毅力是孩子的動力從學規矩到“按規矩辦事”,寶寶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其間父母始終如一、耐心地引導,是寶貝最終走入“正軌”的關鍵?!?59】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