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彰顯著中國文化獨特的魅力,同學們從小到大一直在學,隨著語文課程改革的推進,統編教材中古詩詞的內容占比更是大幅提升,縱觀歷年中考試題,古詩詞賦分雖有大小,但卻從未缺席,而學好古詩詞,并不僅僅是為了背誦,更重要的是體會古詩的情感,“立足在中考,著眼在人生”。接下來,小編將從十二個“考點”,為大家展示古詩詞之美。
考點四 畫面描繪01 考點闡釋 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詞中重要詩句所表現的畫面。
02 精題回放 例1 (2019?湖北鄂州)這首詩的頸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意境優美,請用生動的語言加以描繪。例2 (2019?浙江溫州)請你完成這首詩歌的微電影鏡頭腳本設計,來展現詩歌的意境。(原詩為張籍《玉仙館》:長溪新雨色如泥,野水陰云盡向西。楚客天南行漸遠,山山樹里鷓鴣啼。)
鏡頭腳本設計(部分)
景別 攝法整體
畫面 配音預期
效果
遠景從人物后面拍攝①水流聲、鷓鴣聲 ②
03 解題方略 答題時首先要對全詩的主旨和意境氛圍有一個準確的判斷,同時在描繪畫面的過程中,要對原詩內容進行合理的想象與補充。在答題中一定要注意題目要求,嚴格按照命題的題干指令規范答題。如例2,除了理解原詩主旨氛圍外,還需根據電影鏡頭腳本的要求作答。考試中還有一種畫面賞析,要在描述畫面的基礎上,簡要分析其創設的氛圍或對于情感表達的作用,這其實就是鎖定了答題的方向和要求,如果考生置若罔聞,則失分在所難免。
參考答案:例1: 示例:蒼涼雄渾的大漠之上,一縷孤零零的烽煙像根柱子,筆直地伸向天空。彎彎曲曲的黃河似一條金帶,平躺在大漠遠方。一輪渾圓的紅日,正靜靜地懸掛在西邊的地平線上。例2: ①新雨后溪水湍急,混濁如泥,天上陰云向西奔涌。“楚客”孤獨一人,漸行漸遠,在山林小徑中留下一個模糊的背影。②用聲音、遠景鏡頭從后面拍攝的方法營造出悲涼氛圍,表現出楚客思鄉不得歸的落寞、悲苦的心境。
考點五 詞句欣賞01 考點闡釋 對詩詞中精美詩句或精當詞語的運用進行賞析。
02 精題回放 例1 (2019?湖南長沙)請賞析頷聯“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中加點疊詞的表達效果。(原詩為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業暮鐘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
例2 (2019?湖北咸寧)有人評價這首詩具有“以聲寫靜、以動襯靜”的藝術特色,你贊同這個觀點嗎?請簡述理由。(原詩為王維《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03 解題方略 答題前仔細研讀原詩,準確理解詩詞主旨或情感;認真審讀試題,準確把握題目要求的賞析角度和相關要求。對原詩中相關的表現形式(例如疊詞的運用、色彩的搭配、畫面的建構、動靜結合等手法的運用等),注意不僅要分析其語言形式,更要結合語境寫出其表達效果。
參考答案:例1:“漠漠”“冥冥”生動形象地展現了水氣迷茫和天色昏暗的景象,渲染出濃濃的離愁別緒,使感情更加纏綿濃重;同時也為詩歌增添了音韻美。例2: 示例:贊同。①詩人在寫月夜幽林的同時,又寫“彈琴”“長嘯”,這是以聲響托出靜境,即“以聲寫靜”;②以動態的景物“彈琴”“長嘯”來渲染、反襯靜態的景象,烘托出一種更寧靜的環境,即“以動襯靜”。
考點六 手法品析01 考點闡釋 對詩詞中運用的修辭手法、表現手法進行辨識和分析。
02 精題回放 例1 (2019?湖北十堰)白居易極其欣賞這首詩的頸聯,稱贊它“神妙”。這一聯景、情、理結合,將思想性和藝術性巧妙融為一體。請你任選角度賞析此聯。(原詩為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例2 (2019?湖北荊門)詩歌的前兩聯運用了什么表達技巧?請作簡要賞析。(原詩為宋之問《題大庾嶺北驛》: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
03 解題方略 辨識修辭手法和表現手法一般沒有問題,分析其表達效果時須以對全詩主旨、意境和情感的準確把握為基礎。例1除了正確辨識比喻修辭外,還需對作者劉禹錫的人生境遇及其思想有所了解,這與平時的文化積累很有關系。答題的時候,一般在準確辨識之后,需結合具體語境略作闡釋,然后再結合全詩或作者經歷寫出其表達效果。
參考答案:例1: 哲理:這兩句詩包含著一種新陳代謝的自然規律,常用來說明:沒落的事物就由它沒落吧,新生的事物依然要接著自己的規律發展下去。(個人的得失算不了什么,社會總是要向前發展的,新事物也必將取代舊事物。未來總是有希望的,前景將無限美好。) 情感:詩人通過寫沉舟側畔仍有千帆競發和病樹前頭依舊萬木皆春的情景,表達了自己身處逆境仍能自信樂觀、豁達灑脫的情感。修辭:以沉舟、病樹比喻自己,詩人對世事的變遷和仕宦的浮沉表現出曠達的襟懷。景:沉舟的旁邊千帆過往,病樹前面萬木向榮,描繪出一幅境界開闊、生機勃勃的畫面,給人以鼓舞。例2: 對比手法。大雁南飛,飛到此處就不再飛了;詩人行到此處卻要繼續南行。開頭四句通過人與雁的對比,寫出了詩人遠度荒蠻之地的悲苦凄涼心情。
來源 | 摘自《語文報·中考版》2020年3-4月份文言專號,轉自語文報編發快訊微信公眾號,轉載時請事先申請授權并標明準確完整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