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收藏周刊記者為親睹出土于秦墓烙印“蕃禺”的漆奩,專程到廣州博物館走訪,可惜在展廳并未看到此實物。據(jù)了解,這件文物,是嶺南地區(qū)目前所見到的最早印章實物。
當然,年代稍晚點的西漢南越王墓,出土了多枚南越國璽印,較為全面地體現(xiàn)了兩千多年前嶺南地區(qū)的印章藝術水平。
及至宋代,印章逐漸作為文人的書畫款使用,文人開始參與印章的篆稿創(chuàng)作,明清則更是“文人篆刻”的時代。
將近一百年前,1921年的“廣東省第一次美術展覽會”展出了廣東印人的篆刻作品,篆刻以獨立的形式與美術作品一起參與官方的展覽,開風氣之先,為中國篆刻展覽的濫觴。
通過這一期的走訪,當代嶺南印壇,研究成果越發(fā)喜人,但也有學者提出,因尚未建立專門的篆刻組織,并不利于篆刻的發(fā)展,更有學者認為,篆刻的理論梳理更有待進一步投入,把篆刻研究做到真正的“方寸之間,有容乃大”。
■統(tǒng)籌:李世云 ■采編:潘瑋倩 陳福香 梁志欽 曾貴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