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的老子石雕像,號稱“老子天下第一”,在福建泉州人的母親山,泉州市北門外清源山右峰南麓。
露天的老君石像高5.1米,寬7.3米,厚7.2米,是由一塊天然巖石略施雕琢而成。在平臺邊上立有一塊石碑,上面刻著“老子天下第一”。
雖然這個中國現存最大的道教石雕,堪稱“老子天下第一”,但說實話,這尊老君巖神像絲毫沒有老子天下第一的派頭。
一雙招福耳朵,美髥飄逸,笑容可掬;衣袖的線條簡約流暢,坐姿灑脫,笑看蒼生。如此超凡脫俗,如此淡泊寧靜,有神仙氣度卻無神秘色彩。
他甚至沒有眼珠,卻能讓人們看到他深邃的目光,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言不辯,大智若愚。因此“大視”即“無視”。
你看現在,我國所保存的那些古代老君石刻造像,哪一個不是頭戴冕冠,莊嚴肅穆的帝王形象,或者就是頭上挽發,身穿道袍的道士形象。像清源山這尊老君巖像,一副慈祥歡樂、長壽老人的形象,實為罕見,具有極高的藝術魅力。
老君巖造像早在1988年就定為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是老君巖造像是什么時候建的?誰建的?還沒有一個具體的說明。
只知道老君造像雕于宋代,具體年份不知。根據《泉州府志》記載:“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那么,這一好事者究竟是誰呢?
有人說,清源山老君巖造像,又豈能是好事者就能造出來的,這肯定得需要一定的財富,也要花上很大的力氣呢,所以啊,也絕不是普通人就能造出來的。
不過不管是誰造的,可以說明兩點,第一就是此人巖石雕刻技術高超;第二,這位雕琢的好事者應該是位信奉道教的人。
關于它的來歷,泉州本地人給了一個說法:據說是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后不知所蹤,閩南人說他就在這里羽化登仙了,所以就略施雕琢而成“老君巖”。
還有的人講了另一個傳說的故事。說老君是個老頑童,每天活的十分瀟灑快樂,經常從天庭偷偷溜出去欣賞人間的風光。
這一天,老君又偷偷溜到人間,來到了泉州清源山欣賞風景。正當他陶醉在這如詩如畫的山景中時,突然傳來一陣刺耳的尖叫聲和驚天動地的響聲。這下打擾到了老君的雅興。
老君怒氣沖沖地朝聲音的位置飛去,他看見一個大火球朝地上的人們撲去,頓時怒火沖天,便與火球打斗了起來。前幾個回合,一時難分高低,老君只好使出絕招,大招一放,猛打一通,就將火球打回了原形。
火精元氣大傷,深知自己打不過老君,便急中生智,朝老君背后叫了聲:“師傅!你終于來了!快救救我!”老君心想:還有師傅?轉頭一看,“什么嘛,哪里有什么師傅啊?”
等老君回過頭來,火精已經逃之夭夭了。
老君為了火精不再來騷擾人民,便舍身化成一尊神像,從此鎮守在清源山腳下。而清源山的人們也十分感謝、敬佩老君,便將這座神像稱做老君巖,現在也成為了著名的風景區!
關于老君巖,泉州還有句方言,叫做:摸到鼻,吃百二;摸到目,吃百六。摸老君石刻的肚臍,可以發財。因為在閩南語中,肚臍的發音與發財相似。只不過現在,老君巖早已禁止攀爬,更不用說摸到耳鼻了。
在以前,據說老君巖外面還有石屋石室,能起到保護的作用。
在南宋的時候,就建有石室保護,但屢建屢毀。到了正德年間,進士、會稽人季本有詩曰:“出門未數武,翼然見新宮,內有老子像,炳然生龍光。”
雖然明朝萬歷年間“巖宇復新”,但到了崇禎年間,黃克晦、詹仰庇、林孕昌等人去瞻仰時,發現石室已經不存在了。
根據專家推測,這個石室不保的原因有兩種。
一種是因為地震,在明朝萬歷年間,泉州就發生過強烈的地震。不過清源山的其他兩處石室都幸存下來了,比如彌陀巖、瑞像巖。而且后代還有地震,所以這個地震的說法顯得不那么靠譜。
第二種就是虎患。虎患什么意思,顧名思義就是有老虎。這種說法書上倒是有記載。在明代何喬遠的《閩書》中說:“又傳不敢屋也,屋則大蟲至。”大蟲就是老虎的意思。
明代林孕昌的《大笑集》也稱:“初傳不敢屋,屋則大蟲至,此一奇也。”
根據舊志記載:“每給老君像蓋屋,即必有老虎至。”意思就是說,這石室殿宇只要建成,山中的老虎就聞風而來,霸占殿宇,所以殿宇就因此荒廢或拆毀了。
有人從保護的角度說,其實應該給老君像建立一個遮風擋雨的屋子或者亭子,不然久了就被風雨侵蝕了。現在的老君像其實胡須已經脫落有恙,風化得厲害了。
不過也有人說,老君像經風歷雨,存在至今,老子是處身大自然的,這不正是道家思想天人一體的文化內涵的體現嘛,如果真的給老君像加上一個保護罩,似乎有所不妥,有點多此一舉的意味了。
不管怎么說,這尊身材略顯肥大,面容和藹,姿態安祥的老君像,已然成為了清源山的代表,不禁又想起進山之前,在門口看到的易中天先生寫的一句話:走進清源山,你會與歷史文化撞個滿懷......
既如此,最后不妨來欣賞一下當代詩人李祚忠先生寫的《游泉州老君巖》:
清源山上老君巖,靜坐千年看變遷。
西去青牛何至此?東來紫氣滿松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