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使用“古代漢語”這個術語時,在不同的語境中賦予了它三個不同的含義:古代的漢語、上古漢語和文言。古代漢語首先是指“古代的漢語”。這就是說,鴉片戰爭以前漢族人所使用的語言都可以泛稱為古代漢語。古人的口語,我們是聽不到了,甲骨文,從甲骨文算起,這樣的古代漢語大約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跟任何事物無不發展變化一樣,語言也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三千多年來,漢語有了很大的變化。根據漢語語法、詞匯和語音變化的情形,學者將古代漢語分為三個發展時期:上古期、中古期和近代期。上古期是指西元3世紀以前,即歷史上商、周、秦和兩漢時期;中古期是指西元4世紀到西元12世紀,即歷史上的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兩宋、遼、金時期;近代期是指西元13世紀到19世紀,即歷史上的元、明、清時期。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離、行文簡練。
文言的特點,是相對白話(包括口語和書面語)而言的,主要表現在語法與詞匯兩方面。
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常用實詞,就可以算是基本上讀懂了文言文。在文言文中,文言實詞是主要的語言材料,也是我們閱讀時遇到的較大障礙,而學習實詞的難度比起學習虛詞來又小得多。所以,有目的、有重點、有系統地積累一些常用文言實詞對學習文言文時很有幫助的。
那么,如何積累和掌握文言文中的常用實詞呢?基本步驟應該是:逐步積累,反復鞏固,擴展延伸。同一個常用實詞,在這篇課文復習到時,可以想一想其它課文中是否見過,如果其它課文中見過,再想一想,這篇課文和其它課文中出現的這同一個詞用法是否相同。若用法相同,則鞏固舊知識;若用法不同,看一看不同在哪里,有什么規律可循。用這種方法,既省時間,又見效果。
所謂虛詞,就是指那些不能夠單獨成句,詞匯意義又比較抽象,但能通過它把實詞組織在一起,完成句子結構的詞類。在文言文中,虛詞的使用頻率很高,用法靈活,因此要想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就要了解文言虛詞的用法和意義。
這是表示動作行為、發展變化、心理活動等意義的詞,動詞經常作謂語,其中及物動詞可以帶賓語,不及物動詞不可以帶賓語。
主語、賓語一般是由名詞或代詞來充當的,在文言文中,動詞如果處在了主語或賓語的位置,有時前面又有“其”字或“之”字,這樣的動詞常常活用為名詞。例如:“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禪山記》)中,動詞“至”處在了主語的位置,它活用為名詞,翻譯時要譯為“到的人”。
不及物動詞如果帶了賓語,則要活用為使動用法。例如:“項伯殺人,臣活之”(《鴻門宴》)中,不及物動詞“活”就要譯為“使……活”;《小石潭記》中的“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中的“凄”就是“使.........凄涼”。
這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狀、性質、狀態、顏色等的詞,形容詞都能作定語,大多能作謂語。
在文言文中,形容詞如果處在了主語或賓語的位置,有時前面有“其”“之”或數詞,就活用為名詞,這一點和動詞有些相近。例如:“兼百花之長而各去其短”(《芙蕖》)中,形容詞“長”“短”,就要譯為名詞“長處”和“短處”。
形容詞是不能帶賓語的,文言文中,形容詞的后面如果出現了賓語,這個形容詞必然要活用,具體來說有三種情況。
1、活用為一般動詞。例如:“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屈原列傳》)中,形容詞“短”的后面由于出現了賓語“屈原”,就活用為一般動詞,譯為“詆毀、說壞話”。
2、活用為使動詞。例如:“春風又綠江南岸”(《泊船瓜洲》)中,形容詞的后面由于出現了賓語“江南岸”,活用為使動詞,譯為“使……綠”。
3、活用為意動用法。例如:“孔子登東山而小魯”(《孟子·盡心上》)中,形容詞“小”的后面有賓語“魯”,這里活用為意動詞,譯為“認為……小”。
著名語言文學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漢語》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后來歷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語言”[3]。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寫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歷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為一種定型化的書面語言,沿用了兩三千年,從先秦諸子、兩漢辭賦、史傳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屬于文言文的范圍。也就是說,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書面語言,是現代漢語的源頭。
第一個“文”字,為“紋”,修飾之意。“言”字,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文言”兩字,就是修飾過的語言,即書面語言,是相對于“口頭語言”而言,在中國古代長期占據統治地位。五四運動以后,白話文才取得正式書面語的資格。 最后一個“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語言文章”。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比如像說,“你吃飯了嗎?”。
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頭語言”(口語)、“書面語言”(書面語)來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面語言進行表述,卻是“飯否?”。“飯否”就是文言文,這里,“飯”名詞作動詞用,意思為吃飯。
中國在1918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書面語言寫成的。現當代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
在中華數千年歷史中,語言的口語變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卻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讓不同語言使用者“筆談”,是一種具有固定格式、卻不會非常困難的溝通方法。
錄
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號、官名、書名、物名、度量衡單位、器具、數量詞、廟號、謚號、特殊稱謂、專門術語等專有名詞,都可照原文抄錄。此外,古今詞義一致,如“山”、“火”、“車”、“問”、“逃”等,也無需翻譯。
釋
這是用得最多的一種手段;運用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語來解釋古文中的單音節詞語。對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的活用,用法多樣的一些虛詞等要特別注意,一定要聯系上下文,選準它的確切解釋。
理
調整、理順譯文的詞序。大多數文言詞句的詞語排列次序和現代漢語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說》),原次序譯作“苛酷的統治兇狠比老虎”,這不符合現代語習慣,應把“比老虎”調整到“兇狠”之前。
添
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內容,使譯文通順、明確。如“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口技》),其中“撫尺”和“一下”之間缺一個動詞“響”,翻譯應加上。又如“嘗貽余核舟一,……”(《核舟記》),譯文時,句前應加主語“王叔遠”,“一”字之后應加量詞“枚”。
刪
有些詞語僅有語法作用而無法譯出的,可刪去不譯。如“夫大國,難測也”(《曹劌論戰》)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銘》)中的“之”,“學而時習之”(《論語》)中的“而”都屬于這一類。
縮
文言文有些句子,為了增強氣勢,故意用了繁筆,翻譯時可將其意思凝縮。如:(秦)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現代漢語中很難找到四種不同說法來譯“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三個短句,在翻譯時可凝縮為“秦有并吞天下、統一四海的雄心”)
總之,我們要做好文言文的翻譯題,除了要扎扎實實地掌握古漢語常用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外,還要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識,我們才能更準確、更明白、更符合現代漢語規范地譯出古文,做到“信”“達”“雅”。
《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詩經》《千家詩》
《孝經》《易經》《論語》《禮記》《尚書》《春秋》《戰國策》《老子》《莊子》《韓非子》《孟子》《墨子》《荀子》《孫子兵法》《三十六計》《鬼谷子》 《大學·中庸》 《朱子家訓》《顏氏家訓》《呂氏春秋》《楚辭》《忍經》《金剛經》《資治通鑒》《菜根譚》《圍爐夜話》《小窗幽記》《格言聯璧》 《百家姓》《幼學瓊林》《聲律啟蒙》《六韜·三略》《百戰奇略》《龍文鞭影》《呻吟語》《幽夢影》《傳習錄》《智囊》《曾國藩家書》《世說新語》《對聯》《閑情偶寄》《夢溪筆談》《隨園詩話》《文心雕龍》《笑林廣記》《浮生六記》等
《史記》《三國志》《漢書》《后漢書》《舊唐書》《清史稿》等
其中《文心雕龍》和《龍文鞭影》是教導后人如何行文下筆的,對古文的研究很有幫助。《對聯》和《格言聯璧》則更像是古文語法。
另外,小學語文(人教版)五年級下冊中的《楊氏之子》,小學語文(人教版)六年級上冊中的《伯牙絕弦》和小學語文(人教版)六年級下冊中的《學弈》、《兩小兒辯日》
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常用實詞,就可以算是基本上讀懂了文言文。在文言文中,文言實詞是主要的語言材料,也是我們閱讀時遇到的較大障礙,而學習實詞的難度比起學習虛詞來又小得多。所以,有目的、有重點、有系統地積累一些常用文言實詞對學習文言文時很有幫助的。
那么,如何積累和掌握文言文中的常用實詞呢?基本步驟應該是:逐步積累,反復鞏固,擴展延伸。同一個常用實詞,在這篇課文復習到時,可以想一想其它課文中是否見過,如果其它課文中見過,再想一想,這篇課文和其它課文中出現的這同一個詞用法是否相同。若用法相同,則鞏固舊知識;若用法不同,看一看不同在哪里,有什么規律可循。用這種方法,既省時間,又見效果。
所謂虛詞,就是指那些不能夠單獨成句,詞匯意義又比較抽象,但能通過它把實詞組織在一起,完成句子結構的詞類。在文言文中,虛詞的使用頻率很高,用法靈活,因此要想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就要了解文言虛詞的用法和意義。
這是表示動作行為、發展變化、心理活動等意義的詞,動詞經常作謂語,其中及物動詞可以帶賓語,不及物動詞不可以帶賓語。
主語、賓語一般是由名詞或代詞來充當的,在文言文中,動詞如果處在了主語或賓語的位置,有時前面又有“其”字或“之”字,這樣的動詞常常活用為名詞。例如:“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禪山記》)中,動詞“至”處在了主語的位置,它活用為名詞,翻譯時要譯為“到的人”。
不及物動詞如果帶了賓語,則要活用為使動用法。例如:“項伯殺人,臣活之”(《鴻門宴》)中,不及物動詞“活”就要譯為“使……活”;《小石潭記》中的“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中的“凄”就是“使.........凄涼”。
這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狀、性質、狀態、顏色等的詞,形容詞都能作定語,大多能作謂語。
在文言文中,形容詞如果處在了主語或賓語的位置,有時前面有“其”“之”或數詞,就活用為名詞,這一點和動詞有些相近。例如:“兼百花之長而各去其短”(《芙蕖》)中,形容詞“長”“短”,就要譯為名詞“長處”和“短處”。
形容詞是不能帶賓語的,文言文中,形容詞的后面如果出現了賓語,這個形容詞必然要活用,具體來說有三種情況。
1、活用為一般動詞。例如:“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屈原列傳》)中,形容詞“短”的后面由于出現了賓語“屈原”,就活用為一般動詞,譯為“詆毀、說壞話”。
2、活用為使動詞。例如:“春風又綠江南岸”(《泊船瓜洲》)中,形容詞的后面由于出現了賓語“江南岸”,活用為使動詞,譯為“使……綠”。
3、活用為意動用法。例如:“孔子登東山而小魯”(《孟子·盡心上》)中,形容詞“小”的后面有賓語“魯”,這里活用為意動詞,譯為“認為……小”。
在古代漢語中,有些字可以用聲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這種現象叫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假借。古漢語中的通假字有三種情況:同音通假、近音通假和變音通假。通假字的讀音應讀被通假字的讀音,解釋也應按被通假字的字義解釋,表達時一般用“通”的解說形式。
我國的文字用法極為復雜,一個字詞往往有很多的意義與用法。一詞多義的現象在古代漢語乃至現代漢語都是極其普遍的。一詞多義也是我們平時在閱讀文言文、考試中經常遇到的問題。把握一詞多義,要注意了解詞的本義、引申義、比喻義和假借義。了解詞的本義和引申義是掌握一詞多義的基本方法,一個詞的基本義稱為“本義”,由本義生發延伸出來的意義稱為引申義。另外,比喻義是通過打比方產生的詞義,假借義是利用假借字形成的詞義。
文言句式與現代漢語句式基本相同。他們都分單句和復句,都有主謂賓和定狀補六大成分。句子的語序也基本相同。當然,他們之間還有相異的地方,學習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現代漢語句式的相異點。雖然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句子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文言文有些實詞和現代漢語用法不同,因此就出現了一些特殊句式。要想學好文言文,正確理解句子含義,領會文章內容,就必須掌握文言特殊句式。我們常講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被動句和固定句式。
編輯
而:表并列、遞進、承接、轉折、假設、修飾、因果關系。且:相當于“啊”
何:什么;怎么樣;哪里;多么;為什么;怎么;啊;通“呵”,喝問。若:如同,像
乎:表疑問;相當于“嗎”;表感嘆;表祈使或命令,相當于“啊”“呀” 。所:也
乃:你,你的;他的;此,這;這樣,如此。
其:他(的),她(的),它(的);其中;難道;怎么。
常見的虛詞還有:也、則、以、者、因、之、為、于、兮、焉、與、莫等。
點擊鏈接,即可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