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地名根據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而不斷變化,有的舊地名消失了,而新的地名又出現了,還有的雖然名稱相同,但所指的地方不同,“薊”字地名的使用,有薊、薊國、薊城、薊邱、薊門、薊縣、薊州、薊鎮等。特別是薊縣這個名稱在古書中經常出現,并使用至今。歷史上在薊這個地方發生了許多事件,史書上也多有記載,往往人們一看到薊就以為是今天的薊縣,而有相當部分的志書也是這樣記載的。把“周武王封帝堯之后于薊”,“漢高祖元年,封臧荼于薊”,“獻帝初平四年,瓚據薊,建安五年袁紹滅瓚有其地”的薊,都說成是現在的薊縣,《天府廣記》如此。明、清《薊州志》,民國《薊縣志》也是如此。因而,對薊確有考究之必要。
“薊”作為行政區域的名稱,有一個從薊或薊國——薊縣——薊州——薊縣的演變過程(至于薊城、薊邱、薊門、薊鎮等名稱不在本文考證之內),薊作為地名最早出現在周初,那是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封的一個諸侯國,《史記正義》曰:“封帝堯之后于薊一一水經注云薊城內西北隅有薊丘,因取名焉。”這就是薊作為地名的由來,那么薊作為封國存在多久,又是什么時候消失的呢?史書沒有確切的記載,但《史記正義》有這樣一段記載,能夠說明薊國的存在和消失的原因,“按周封以五等之爵,薊、燕二國俱武王立,因燕山,薊丘為名,其地足自立國。薊微燕盛,乃并薊居之。薊名遂絕焉。”這段文字記載清清楚楚地告訴我們,因為薊國的弱小,后來被逐漸強盛的燕國吞并,燕國不但吞并了薊國的土地,而且還把國都遷到薊城。薊城就是這樣成為了燕國的國都。關于薊在什么位置的問題《辭源》是這樣解釋的“古地在今北京市德勝門外”,“德勝門外有土城關,相傳古薊門遺址,亦曰薊丘。”
從薊到薊縣,又經歷了很長一段歷史時期。這還需追溯到郡、縣制的形成過程,縣是地方行政區劃名,始于春秋時期,最初設置在邊地,到春秋后期,各國才把縣制逐漸推行到內陸,而在新得到的邊遠地區置郡,郡的面積雖較大,但因地廣人稀,地位要比縣低。戰國時期,邊地逐漸繁榮,才在郡下設縣,產生了郡、縣兩級制。秦統一六國,乃確立郡縣制,縣隸屬于郡。薊縣作為古縣名,《辭海》是這樣說的:“薊,古縣名,秦置,治所在今北京城西南。遼改析津。秦漢時為廣陽郡,燕國、燕郡治所,隋時歷為幽州,逐郡治所,唐五代與幽都同為幽州治所。”
歷史發展到唐代,出現了薊州的名稱,據《太平寰宇記》記載:“開元十八年分幽州之漁陽、三河、玉田三縣置薊州,取古薊門關以名州。”州治設在漁陽縣(今薊縣)。州是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始于京師附近地區外分境內為十三個監察區,稱為“十三州”置刺史,巡視境內。東漢末始成為郡以上的一級行政區劃。唐代以后就出現了薊縣和薊州兩個地名同時用一個薊字的情況,這是薊作為地名的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一個幽州薊縣在今北京。一個薊州州治在今薊縣,這種局面持續了三百年之久。到了遼代北京那個薊縣“改薊為析津,而薊之名沒”,遼以后,薊才與北京脫離關系。
從薊州到薊縣又經過了若干年的時間。這需要從今薊縣的建置沿革說起,今薊縣的建置沿革簡單的說,西周屬燕國,春秋中期稱無終子國,戰國后期稱無終邑,秦至隋初稱無終縣,隋大業末始改名漁陽,唐為薊州漁陽郡漁陽縣,五代以后名薊州漁陽縣,到明代,撤漁陽縣入薊州,清代仍稱薊州,乾隆八年變成散州,不再轄縣,民國初年改稱薊縣。可以這樣說, 從唐代開始薊的名字才指到現在的薊縣來。總之,薊、薊縣作為地名,雖然經過二千多年的發展變遷,薊縣的名稱還在使用,但卻東西有別,兩地相距90公里。
從歷史研究的角度講,將古薊縣與今薊縣的地理位置、歷史沿革搞清楚,目的是把歷史上發生在兩地的事件和有關的人物搞清,防止出現張冠李戴的錯誤,并從中發掘文化內涵。
通過分析使人們清楚了,古薊縣就在北京城西南角。所說 “封臧荼于薊為燕王” 。據《史記》曰: “臧荼反, 以盧綰代之,盧綰又反,周勃擊下薊, 漢高帝立其子為燕王。”這是在薊這個地方發生的事,并且同燕聯系在一起的,是封燕王,以薊為都。所謂 “公孫瓚據薊”,原來公孫瓚是幽州牧劉虞的部下,瓚殺虞而占有其地,以后袁紹又滅公孫瓚。這個薊是東漢末幽州刺史駐地,是幽州薊縣。上述所說發生在薊的事件,都是古薊縣(今北京)。
以唐代和遼代為界,因時間前后的不同, 而薊的地理位置也東西有別。那么在唐和遼這段歷史時期兩地同時名薊如何判定呢?那就得看具體情況了, 一般地說薊還是指北京的多,薊縣還是說漁陽的多,因為薊指北京,那是一個具體的地方。薊指薊州一個概括的領域。薊州,管轄著幾個縣,具體的還是說漁陽。但是一些古代文人在文學著作中都喜歡寫一個古代地名,好像是一種習慣,這就要看情況而定了。總之,唐后遼前,對于薊,大多數是指北京。如果說薊州, 無疑是指薊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