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給學生講課外文言文,非常幸運地接觸到了一篇很好的文章,它是東漢時期崔瑗寫的一篇座右銘,看了崔瑗的座右銘,再回想一下自己曾經(jīng)寫過的座右銘(加油,你是最棒的),發(fā)現(xiàn)自己low爆了。
當然兮兮老師寫這篇文章,并不是來吹爆崔瑗暴擊自己的,而是因為從中獲得了很多的共鳴,讀了他寫的這篇座右銘,兮兮老師內(nèi)心只有一種感嘆:哇,好有道理的樣子。崔瑗叔叔的境界很高,但骨子里種著中國文化根的我們每一個人,對他的每一句話,很容易產(chǎn)生一種文化的認同感。所以我們在弄懂他說的每句話之后,就會發(fā)出一種感嘆,“哇,太喜歡了?!保ㄖ辽傥沂沁@樣)
來了,它是這樣子的。
原文:
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世譽不足慕,唯仁為紀綱。隱心而后動,謗議庸何傷。
無使名過實,守愚圣所臧。在涅貴不緇,曖曖內(nèi)含光。
柔弱生之徒,老氏誡剛強。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
慎言節(jié)飲食,知足勝不祥。行之茍有恒,久久自芬芳。
啥意思???兮兮老師是這樣給學生解讀的。
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不要去說別人的短處,也不要去夸耀自己的長處。幫助別人不要老記在心里,但是受到別人的幫助,千萬不能忘記。)
世譽不足慕,唯仁為紀綱。隱心而后動,謗議庸何傷。(世人的贊譽不值得羨慕,只有“仁”是自己的行動綱要。做事之前自己在心里面先估量好然后才行動,“三思而后行”,那么別人的誹謗和議論何須擔心會傷害自己呢?)
無使名過實,守愚圣所臧。在涅貴不緇,曖曖內(nèi)含光。(不要讓名氣大過實際,保持糊涂是圣人所贊揚的,這個大家是不是感覺有點抽象,不過想想中國人還是認同這種“守愚”思想的,比如我們說“大智若愚”“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難得糊涂”是不是就有這種意味在。身處在黑色的染料中,卻不沾染黑色。這種說法是不是挺獨特的,其實就是周敦頤的那句——出淤泥而不染。曖曖內(nèi)含光,外表看起來比較暗淡,但內(nèi)心含有光。我給學生開玩笑舉了個例子,你們看老師我普普通通,黯淡無光,但其實我的內(nèi)心有一束光,是什么光呢,品德的光,才華的光,智慧的光。學生“咦……”)
柔弱生之徒,老氏誡剛強。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柔弱是生命長久的途徑,老子告誡人們不要太剛強。中國文化中有一種“中庸”“和”的思想,中國人主張柔和、謙卑、從容,主張以柔克剛,老子就說過“上善若水”,水是什么樣的,是流動是柔韌的。只有粗鄙的人性侵才會剛強,而且剛強的人,久而久之禍患無窮。)
慎言節(jié)飲食,知足勝不祥。行之茍有恒,久久自芬芳。(一個人要謹言慎行,要節(jié)制飲食。要懂得知足,這樣就能夠戰(zhàn)勝不祥。如果能一直這樣做下去,時間一久,自己就會散發(fā)出一種芬芳。這種芬芳不是噴香水,而是由內(nèi)而外散發(fā)出來的人格魅力。)
這篇短文是崔瑗的座右銘,是他的處事態(tài)度和行為準則的集中表現(xiàn)。崔瑗是東漢時期的文學家、書法家,這一篇座右銘是他的代表作。盡管過去了一千多年,我們現(xiàn)在再讀,依然能夠從中受到啟發(fā),產(chǎn)生共鳴,一是在于崔瑗的文字功底和人生智慧,二是在于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流淌著中華民族的血液,而血液中有一種基因,叫作中國文化。而這種文化的基因是不會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改變、而消逝。如果在有生之年,我們能夠通過讀經(jīng)典去觸碰這些思想精髓,去了解內(nèi)心最真實的追求,和最質(zhì)樸的審美,我想我們會是幸運的。
……
在教讀課外文言文時,遇到了這一篇《座右銘》,觸動很大。忍不住贊嘆:哇,太喜歡了!課上,用淺顯的文字給學生解讀,學生聽得很投入,精彩處點頭微笑,十四五歲的他們似乎也能理解這種深邃的思想。我不能說這一節(jié)課能給他們帶來多大的改變,也不能強迫他們像自己一樣喜歡這些文字,但至少能對他們的生命有些許的啟發(fā)。用中國文化經(jīng)典啟發(fā)和熏陶中國的孩子,給他們心中文化的根撒上一點養(yǎng)料,促進他們的文化覺醒,我想這是我作為語文老師的分內(nèi)職責,也是榮幸!
文章最后,兮兮老師想問問大家,你的座右銘是什么呢?歡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