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模擬題及范文:關于“感悟長大”的寫作指導(附:寫作指導及范文展示)
【試題呈現】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有人說,人會長大三次:第一次是在意識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時候,第二次是在發現努力不一定有成效、付出不一定有回報的時候,第三次是在明知沒有成效或回報卻依然傾盡全力的時候。
你經歷過哪幾次“長大”?有何人生感悟?請據此寫一篇文章。
要求: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襲、套作。(湖北省名師聯盟2020屆高三作文)
【材料分析】
與一般的任務驅動型作文的素材不同,該作文材料不是取自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存在的現象,而是直擊生命本體,即對“人自身的長大(成長)”的觀照。因為缺少現場感,所以解讀思考的角度就不同。不過,有了具體情境的設定,而且指向性比較明確,所以理解起來不是太艱澀。就完整的材料看,“三段式”是基本的結構:話題情境,以假托的方式——有人說,設置大的前提,隨之擺出話題——人會長大。“長大”是一個動態的詞,對一個人來說,其長大不是一下子完成的,而要經過反復的錘煉和磨礪。而去除外在的附加,一個人從青澀走向成熟簡單地要經歷三個階段。依據材料所說,三個階段分別是“首次意識到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努力付出與預期相悖”和“明知無所獲還全力以赴”。根據三個階段的表層意義可以推定出各自隱含的深層意義,即原本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是世界的主宰,一切都應該圍繞自己轉。可是,經過時間的檢驗和大量事實的驗證,證明自己的自我認定是錯誤的,自己并非很重要;在“一份付出,一分收獲”的激勵下,為了達成自己的目標,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不懈地努力。可是,現實的不確定性,導致付出不一定獲得相應的回報,要么回報甚少,要么一無所得;經過生活的歷練,心智日漸成熟,對現實與未來,以及自我人生價值的認識從感性回歸理性。即使多次品嘗付出與所得失衡的挫敗,但并沒有灰心喪氣,反而愈挫彌堅,勇敢地面對生活和人生的挑戰。
人生是一個動態發展,不斷經營的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年輪在不斷增加。除了年齡的增長,人之為人更重要的精神也應該不斷變得豐盈。正是思想的不斷成長,面對順逆窮達時才不至于變得無所適從。這當是“長大”的精義所在。剖析了話題材料的內容,再看看由話題所驅動出來的寫作任務——你經歷過哪幾次“長大”?有何人生感悟?兩個問題,來自于話題材料,也是寫作者需要回答的問題:“經歷過哪幾次”,隱含著過程性,言外之意自己經歷的幾次關鍵性的“長大”應是構思立意的主體,由此引發的“人生感悟”是需要重點突顯的,而這些都是從“你”——寫作者的角度展開的。至于寫作要求,即要求情境提出了四個方面的要求:構思立意、文體范式、字數范圍和文章禁忌(不仿、不套)。
【寫作指導】
王國維先生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從作文材料的內容看,一個人的成長也同樣需要經歷三個過程,才能達到更高的境界。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個人從“唯我”到“違我”,再到“有我”,是對自我認識從感性的模糊不清到理性的清楚明確的不斷深入的過程。對自我認識不斷的提升,其實就是不斷成長,逐步長大的過程。
從寫作角度看,讀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寫作的重要前提。讀懂材料必須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能從某一局部入手,只盯住只言片語不放,這樣極容易跑題。而要準確地理解材料,抓住材料中的關鍵詞或語句,深刻理解其本質意義是關鍵。對于組合型的材料,還要理清關系,切不可斷章取義,執其一端,要抓住重點。當然,對材料的理解,首先要透視文題的字面意義,即顯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內在的關系,即隱性要求。對顯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內容,對隱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現象或問題所表現出來的肯定或否定的態度。這是一則關于成長話題的材料作文,三次長大,是三次骨子里的成長和成熟。第一次“在意識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時候”,就應在被忽略中重新定位自我,重新定義自我的價值,重塑自我;第二次“在發現努力不一定有成效、付出不一定有回報的時候”,就不再過分強調結果,坦然面對挫敗,接納普通而又平凡的自我。第三次“在明知沒有成效或回報卻依然傾盡全力的時候”,這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執著,這是有犧牲自我成全他人的勇氣,這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的自我超越。基于此,寫作時可以從“自我定位、自我價值定義、坦然面對挫敗、接受平凡自我、犧牲自我成全他人、知其不可而為之”等角度構思立意。
【范文示例】
認清自我當奮進
“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帶有幾分戲謔,透析出的卻是對自我清醒定位的篤定。面對世界,不是主宰,只是可有可無的存在;但對生命個體,卻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生命的唯一性,注定行走在世上會留下只屬于自己的印記,深與淺取決于對自我的認識。井底之蛙沉醉于井底的安逸,它的世界只有那么大;翱翔蒼穹的雄鷹不屈服于風雨的肆虐,它用行動詮釋了勇敢的真意;我們無法改變自己的出身,但能夠改變的是在人生畫卷上揮毫潑墨的姿態。即使卑微的低入塵埃,但在風雨中守住自我,落入大地,也會擲地有聲。
“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有了千姿百態綠葉的裝點,大自然才富有生氣;正是有了盡態極妍花花草草生命的展演,才給人們帶來不一樣的審美享受。作為社會性的群體生物,我們是茫茫人海中普通的存在。但是,普通和平凡不代表庸俗與卑賤。一枚螺絲釘相較于直沖云霄的“北斗”,是微不足道的存在,但“一枚螺絲釘也可以拯救一個國家”。渺小與偉大,不是以體積的大小判定,而是以人生價值與意義彰顯的多寡來衡量。
“我是誰”,看似簡單的問題,但要真正認識自我,擺正自己的位置不是容易的事情。把自己看得太高、太重,可能會遭受當頭棒喝的痛擊;把自己貶得太低、太輕,因過于“自卑”而負重前行,讓自己身心俱疲。無法成為世界的中心,如果以主宰者的身份經營,讓世界圍繞自己轉,只能適得其反;成不了世界的中心,卻是無可替代的存在。“存在即合理”,在人生的園囿中精耕細作,付出與回饋很難實現無縫對接,但是在“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過程中,體驗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愜意。
有人說:“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傻子。”其實,對于“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人生而言,縱使無法“留得生前身后名”,只要活出真正的味道,體現生命的價值,也就不虛此行。人生就是從已知不斷向未知探索的過程。腳踏實地,立足當下的揮汗如雨,感受的是踏實;仰望星空,展望未來的美好懷想,體驗的是曼妙。只想不做是空想者的標配,敢想敢做是勇敢者的標識。“世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在沒有路的世界開辟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路,要經歷無數次的跌倒,無數次的爬起。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才會獲得成長,才慢慢長大。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