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儲備】
1.【初中常見八種修辭辨識】
名稱 | 定義及分類 | 教材中典型例句 |
比 喻 | 定義:根據事物的相似點,用具體的、淺顯的、熟知的事物來說明抽象的、深奧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分類: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體喻體都出現,中間用比喻詞“像、似、仿佛、猶如”等相聯結。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體喻體都出現,中間沒有 比喻詞,常用“是”“成了”“變成”等聯結。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現本體,直接敘述喻體。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兩事物相關點,借喻取兩事物的相似點。 | 【明喻】例句:從未見過開得這樣盛的藤蘿,只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 ——(宗璞《紫藤蘿瀑布》) 【暗喻】例句: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 ——(流沙河《理想》) 【借喻】例句: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魯迅《故鄉》) |
比 擬 | 定義:比擬就是把物當成人來寫,或者把人當成物來寫,或者把此物當成彼物來寫的一種修辭。 分類: ①擬人:把物當作人來寫,賦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寫人的詞來描寫物。 ②擬物:還有一種把人當做物來寫,或把甲物當乙物來寫。 | 【擬人】例句: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 ——(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擬物】例句:還有一問,是:“公理”幾塊錢一斤? ——魯迅《“公理”之所在》 |
排 比 | 定義:把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意思相關聯的三個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分類: ①成分之間的排比 ②句子之間的排比 | 【成分之間排比】例句:我想起紅布似的高粱,金黃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紅玉的臉龐,黑玉的眼睛,斑斕的山雕,奔馳的鹿群,帶著松香氣味的煤塊,帶著赤色的足金。 ——(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 【句子之間排比】例句:我應當怎樣來形容印度卡拉瑪姐妹的舞蹈?假如我是個詩人,我就要寫出一首長詩,來描繪她們的變幻多姿的旋舞。假如我是個畫家,我就要用各種彩色,點染出她們的清揚的眉宇和絢麗的服裝。假如我是個作曲家,我就要用音符來傳達出她們輕捷的舞步和細響的鈴聲。假如我是個雕刻家,我就要在玉石上模擬出她們的充滿了活力的苗條靈動的身形。 ——(冰心《觀舞記》) |
夸 張 | 定義:夸張是為達到某種表達需要,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著意擴大或縮小的一種修辭方法。 分類: ①擴大夸張:即將事物故意向大、多、高、強處說。 ②縮小夸張:即將事物故意往小、少、低、弱處說。 ③超前夸張:即故意將后出現的事說成之前或現在出現的。 | 【擴大夸張】例句:他每一天每一點鐘都要換一套衣服。人們提到他的時候總是說:“皇上在更衣室里。” ——(安徒生《皇帝的新裝》) 【縮小夸張】例句: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毛澤東《長征》) 【超前夸張】例句:農民們都說:“看見這樣鮮綠的麥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來了。 |
對 偶 | 定義:對偶是漢語所特有的,就是把字數相等、結構相同的兩個語句對稱地排列在一起,表達相對、相似、相關或相承的意思。 分類: ①正對:即上下兩句意思相似或相關,從兩個角度說明同一事理,互相襯托、互相補充。 ②反對:即上下兩句表示相反、相對的關系,互為比較、對照。 ③串對:即上下兩句存在著因果、假設、條件等關系,兩聯順連而下,又叫“流水對”。 | 【正對】例句: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澤東《改造我們的學習》 【反對】例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魯迅的《自嘲》 【串對】例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杜甫《春望》 |
反 復 | 定義:為了強調某個意思,某種感情,有意重復某個詞語或句子。 分類: ①連續反復:相同的詞語或句子連續出現兩次或兩次以上。 ②間隔反復:同一個詞語或句子不連續出現,有其他詞語或句子間隔在中間叫間隔反復。 | 【連續反復】例句: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朱自清《春》) 【間隔反復】例句:我們還在這樣世上活著;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必要了。離三月十八日也有兩個星期,忘卻的救主快要降臨了罷,我正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 ——(《紀念劉和珍君》) |
設 問 | 定義: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問題,然后自己回答。 | 【設問】例句: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不是。是自己頭腦里固有的嗎?不是。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只能從社會的生產斗爭、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這二項實踐中來。 ——毛澤東《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 |
反 問 | 定義:無疑無問,用疑問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問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問表肯定。 | 【反問】例句:心中的苦悶不在家信中發泄,又在哪里發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訴苦向誰訴呢?我們不來安慰你,又該誰來安慰你呢?我們不來安慰你,又該誰來安慰你呢? ——(傅雷《傅雷家書》) |
【課標要求】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解常用的修辭方法,體會它們在課文中的表達效果”,并在附錄中明確列出了“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八種常見的修辭方法。實際上在考試中很少單獨對修辭手法進行考查,常融合到其他題型和試題中,以考查綜合運用修辭手法的能力。
【考點透視】
(1)修辭手法的表達和應用;(2)賞析修辭或分析修辭的表達效果;(3)理解分析修辭手法的作用;(4)修辭手法的辨識
【題型概述】
根據對全國各地中考試卷結構的分析,中考試卷基本分為“基礎積累(積累運用)”“閱讀理解”“語言表達”“綜合性學習”“作文”這五大板塊。而修辭類題目在這五大板塊中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考查均有所涉及。考查方式主要以選擇、填空、表述形式為主。
【分類精講】
(一)修辭手法的表達和應用。即要能夠明辨常見修辭的特點,并能在語言交際的過程中靈活恰當地運用,特別是要注意各種修辭在表達上的作用。這一考查點所占比例最大,題型也更靈活一些。
例1.(2020·遼寧朝陽)下列句子修辭手法的運用,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
A.綠菌茵的草地,踩在上面軟軟的,空氣里彌漫著青草味兒,置身其中,我們仿佛回到了童年。(比喻)
B.我仿佛能看到富士山的雪峰,聽到恒河里的聲,聞到牛津的花香。(排比)
C.面對青春時光,我們必須堅持一個信念:珍惜,珍惜,再珍惜!(反復)
D.秋天的枯葉輕嘆一聲,從枝頭飄落,投入大地的懷抱。(擬人)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修辭手法的運用能力。其中A項中的句子沒有本體和喻體,雖然有比喻詞,但不能構成比喻修辭手法。故選A。
例2.(2020·北京)2020年“中國水周”的主題是“堅持節水優先,建設幸福河湖”。學校組織同學們參與“中國水周”的宣傳,準備舉辦“京華水韻”展覽。請你完成下列任務。
展覽內容分三個單元,同學們為這三個單元分別擬寫了標題和引言。閱讀文段,完成下面問題。
第三單元 人水相親,古都添畫意
①生態補水后的永定河重新煥發青春,綠頭鴨、白天鵝逐水而來,給京城增添了勃勃生機。②經過治理的大運河碧波蕩漾,人們可以觀賞白鷺在河面翩翩起舞,體會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③遁入地下多年的轉河“重見天日”,河水清淺,弱柳扶風,像一幅恢宏壯麗的畫卷,讓人們感到別樣的清新。④曾經被填埋地下近半個世紀的玉河,如今穿街走巷,波光粼粼,宛如鬧市中的一條玉帶,成為人們休憩的好去處。
第三單元引言的四個句子都運用了修辭方法,你認為其中修辭方法運用不恰當的一句是( )
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修辭方法的辨析能力。第③句中描寫遁入地下多年的轉河流動的情態“河水清淺,弱柳扶風”與后面的比喻“像一幅恢宏壯麗的畫卷”不搭配,描述的特點也不一致。故選C。
例3.(2019·北京)學校微信公眾號負責人準備做一期與本次活動相關的推送,向同學們征集圖文資料。閱讀同學們的來稿,完成下面小題。
下面是四位同學分別寫下的參觀感受,其中修辭方法或詞語使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
A.從路線示意圖上看,絲綢之路是一條迷人的曲線,扣人心弦,使人贊嘆,感人肺腑。
B.每當想到張騫、鄭和、馬可·波羅等奔波于絲綢之路的先賢,我的敬意就油然而生。
C.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文物精品,雖然經過千百年歲月,卻依然像璀璨的珍珠,彌足珍貴。
D.“一帶一路”的偉大倡議,必將在古老的絲綢之路上奏響和平、繁榮、文明的新樂章。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修辭與詞語運用正誤的判斷。A項中“扣人心弦”意思是“形容詩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動”。用在此處不合適;B項“油然而生”意思是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產生。用在此處符合語境;C項,比喻修辭運用恰當,把“文物精品”比作“珍珠”,突出其珍貴;D項,擬人修辭運用恰當,“倡議奏響新樂章”生動。故選A。
例4.(2020·北京昌平區二模)學校開展“知我長城,愛我中華”主題學習活動,請你完成下列任務。
下面是四位同學攀登長城后分別寫下的感受,其中慘辭方法或詞語使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長城,你是一條蜿蜒盤旋的巨龍!你翻越巍巍群山,穿過花草原,跨過浩瀚沙潢,奔向蒼茫大海。
B.長城,你歷經千年風霜、人世滄桑,你用厚重的歷史講述文明的發展,你就是一首清新淡雅的詩!
C.長城,你千百年來屹立于此,你那堅固渾厚的灰墻里蘊含著什么?難道不是我們古老民族的偉大精神嗎?
D.長城,你是舉世聞名的建筑,是華夏大地古老文明的象征。你雖歷經風雨,卻依然笑迎四方來客。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修辭與詞語運用正誤的判斷。B項,“歷經千年風霜、人世滄桑”和“清新淡雅”都是形容長城的,但是其展現的長城特點不一致,放在同一句話里就會使句意前后矛盾,故選B。
例5.(2020·重慶A卷)仿照畫線部分,補寫兩個句子,使之構成語意連貫的排比句。
握手,是心靈的交流。大千世界,常常因握手而孕育出美好的境界。微風與湖水握手,漾出輕柔的漣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云層與夕陽握手,渲染出繽紛的晚霞;茶葉與沸水握手,彌散出怡人的清香。
示例二:高山與薄霧握手,幻化出縹緲的云海;筆與紙張握手,描繪出動人的畫卷。
【解析】本題考查仿寫句子。實際上是考查對偶修辭的恰當運用。做此題時,要注意仿寫的句式必須和例句相同,即結構、修辭相同,內容相近,風格一致。這段話圍繞“握手”展開,描寫出的是“美好的境界”。例句“微風與湖水握手,漾出輕柔的漣漪”中,“握手”一詞運用的是擬人修辭,而且“微風”與“湖水”是有關系的,風吹湖水,于是“漾出輕柔的漣漪”。據此分析仿寫句子,意境要美好。如:細雨與小草握手,渲染出碧綠的草地;月兒與層云握手,勾勒出朦朧的夜空;蜜蜂與鮮花握手,釀造出香甜的蜂蜜。
例6.(2020·廣東)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
盛唐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全盛時期。山水詩清新閑雅,空靈淡泊。孟浩然的《春曉》借雨后的落花抒寫
淡淡的憐惜,玉維的《竹里館》借竹林的幽靜表現內心的澄明。邊塞詩雄渾開闊,悲壯高亢。高適的《別
董大》寫摯友離別,洋溢著前程萬里的信心;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描繪塞外奇觀,表現雪中送
客的不舍和為國戍邊的豪情。山水詩派的牧歌情調與邊塞詩派的英雄氣魄,構成了盛唐詩壇的別樣風貌。
根據材料內容,完成下面的對偶句。
田園騷客寄情山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邊塞詩人放歌風雪,《別董大》訴說離情,抒發戍邊人豪邁雄心。
【答案】示例:《竹里館》書寫幽美,描繪士大夫詩意生活。
【解析】本題考查對偶句子的仿寫。實際上是考查修辭手法的運用能力。要求句式相同、字數相同、詞性相對、內容一致。題干已經給出仿寫的句子及句式,結合材料,選取相關內容進行仿寫即可。聯系材料及題文,第二空可對:《竹里館》表現情懷;第三空可填“勾畫讀書人高雅情趣”。
例7.(2020·重慶A卷)將情思融入景物之中,景物就成了意象。請參照示例,從備選景物中任選-一個,
寫一句用意象表達情思的話,修辭和句式不限。
示例:月一一月,一條銀色的扁擔,這端挑著天涯,那端執著故鄉。
備選景物:落葉 大海 夕陽
【答案】示例一:落葉一一落葉在空中飛旋著,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要舞出生命的極致。示例二:大海——海面翻騰奔涌,潮起潮落,而心之深處一片寧靜。示例三:夕陽一一夕陽吻著山巒的額,遲遲不肯墜落。示范四:落葉——即使是離開,落葉也要以最美的姿態來告別。大海用自己寬廣的胸懷容納百川,給漂泊的游子以撫慰。示例五:夕陽一一夕陽總是紅的格外輝煌,也許是因為還沒有盡興。
【解析】本題考查句子的仿寫。其實質是考查修辭的恰當運用。答題要注意:選擇一個景物,寫一句帶有景物的話,賦予景物以情感,借景物表達一種感情。修辭和句式不限,最好有比喻、擬人的修辭。
(二)賞析修辭或分析修辭的表達效果。即能夠從修辭角度賞析語句或詞語。
例1.(2020·河北)下面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出現的標語,請你選出最喜歡的一條,并說出理由。
①與時間賽跑,同疫情抗爭。
②眾志成城,防控疫情。
③不要出門!不要出門!!不要出門!!!
④人多莫去湊熱鬧,出門記得戴口罩。
⑤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
我選第____條,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所有標語任選一個均可。理由言之成理即可。①、②、⑤句:語言簡練。句式工整。結構整齊。音韻和諧。③句:運用了反復的修辭手法。④句:語言獨具特色。通俗易懂,符合相應語境。
【解析】這道題考查賞析標語的能力。本題實際上是賞析修辭的效果。可以從修辭、語言、句式、結構、音韻等角度入手。①句“與時間賽跑,同疫情抗爭”:典型的對偶句,句式工整,語言簡潔,便于記憶;②句“眾志成城,防控疫情”:語言簡練、結構整齊、音韻和諧;③句“不要出門!不要出門!!不要出門!!!”運用反復的修辭,加上感嘆號的標點,語氣強烈,強化了提醒人們“不要出門”的效果;④“人多莫去湊熱鬧,出門記得戴口罩”:口語化的特色,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符合抗疫的語境;⑤“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運用排比的修辭,語言簡練,句式工整,突出了抗疫的緊迫性和生命的重要性。
例2.(2019·河北)請仔細觀察下面這幅書畫作品《松鶴延年》回答問題。
請從修辭角度賞析對聯“東海白鶴千秋壽,南嶺青松萬古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對聯使用了對偶、用典的修辭手法,“ 東海白鶴”和“南嶺青松”都是來自于歷史典故,都是長壽的象征。而且“千秋壽”和“萬古春”也都表達了長壽的意思,表達了對老人身體健康,延年益壽的美好祝愿。
【解析】本題考查賞析修辭及其表達效果的能力。首先確定對聯中所使用的修辭,一定含有對偶的修辭,讀起來朗朗上口;其次,這幅對聯中還使用了用典的修辭手法,“東海白鶴”和“南嶺青松”都是來自于歷史典故,都是長壽的象征。而且“千秋壽”和“萬古春”也都表達了長壽的意思。所以切合了標題的含義——表達出對老年人身體健康,延年益壽的美好祝愿。
(三)理解分析修辭手法及其作用。體會修辭方法的作用要根據每種修辭方法的基本特點和作用,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理解它們在文中的具體作用。修辭方法作用的答題要求是:既要點出該修辭方法的基本作用,又要寫出在文中具體的表達作用。從全國各地中考試題來看,重點是理解分析比喻、擬人、排比、夸張四種修辭方法的作用。
例1.(2020·北京燕山一模)3月17日開始,大批外省馳援武漢的醫護人員完成使命,陸續撤離。-位武漢網友寫了一段致謝的話,下面四個選項中對其理解不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一月的湖北格外陰冷。環湖大道上,秀頎的紅杉孤立湖畔;樹木掩映中,雄偉的黃鶴樓寂寞佇立;滔滔江水上,
宏偉的長江大橋黯然失神……
后來,你們來了!你們來了!席卷四面八方的暖流而來,懷揣醫者赤子之心而來,抱著不勝不還的誓言而來,如磐石,像泰山!你們用力量把力量傳遞,用勝命把生命點燃。雖不見面容,卻深信那防護服下有最美的面孔;雖不曾相逢,卻懂得那白衣之下有一顆顆滾燙的心!
如今,困局已破,歸期將至。千里馳援,你們用溫暖的手點亮荊楚大地;萬里相送,我們用虔誠之心感念英雄。
來年春日,相約武漢,看櫻花爛漫,敘兄弟情長!
A.第一段第二句運用擬人和排比,主要是為了表現冬天武漢環境的凄清。
B.“你們來了!你們來了!”運用反復的修辭手法,表達了人們對援漢醫療隊的期盼和醫療隊到來后人們喜
悅、激動的心情。
C.“如磐石,像泰山”既寫出了醫護工作者戰勝疫情的堅定信念,也暗示他們的到來堅定了疫區人民的信心。
D.文段多次使用感嘆號,感情強烈而真摯,主要表達了對醫護人員的感激、贊美之情。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分析理解修辭手法及其作用。經分析,A項有誤。這里的環境描寫是交代疫情的環境,為下文全國各地馳援武漢的醫護人員的臨危不懼、無私奉獻精神做鋪墊。
(四)修辭手法的辨識。多以選擇題的形式,要求對是否使用修辭手法進行選擇,或辨識句子所運用的修辭方法。從近年來各地中考語文試題來看,辨識類題目相對較少,并逐漸弱化。這類題目在近三年已經融入綜合性學習或語段閱讀中,在此不贅述。
例1.(2020·北京四中九年級階段測試)對下列句子運用的修辭手法,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對偶)
B.秘麗的春天躺在靜穆的晨光里,聽那只嬌柔獻媚的百靈鳥向它歌唱。(擬人)
C.在烏黑的無邊夜空中,李煜所見之月,如鉤,尖銳的鉤,勾人心魄。(比喻)
D.這是什么精神?這是國際主義的精神,這是共產主義的精神。(反問)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修辭手法的類型的辨析。D項,句中“這是什么精神”是一般疑問句,“這是國際主義的精神,這是共產主義的精神”是答語。此句是先問后答,所以此句運用的是設問的修辭。故選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