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世界各個國家,不論是法西斯陣營還是反法西斯陣營,都涌現出了非常多優秀的將領。相信大家對于咱們國家的開國十大元帥已經非常的了解了。
那么在今天小編就僅僅簡單介紹一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的十大元帥,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十、卡爾·鄧尼茨(Karl Doenitz,1891年9月16日—1980年12月24日),出生于德國柏林近郊小鎮格林瑙,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國杰出的海軍將領,著名的軍事家、統帥,德國總統、國防軍最高統帥、海軍元帥。
卡爾·鄧尼茨于1891年9月16日出生在柏林。在一戰中,他擔任潛艇艇長,1918年10月被英軍俘虜。直到1920年才返回德國,并再次加入德國海軍。回國后,鄧尼茨傾心研究潛艇戰術,研究潛艇,訓練潛艇人員,復蘇德國潛艇力量。二戰開始后,鄧尼茨成為德國潛艇部隊指揮官。他發明了“狼群戰術”。運用這一戰術,讓盟軍損失了2491艘艦船。1943年1月,鄧尼茨擔任海軍總司令,同年被授予海軍元帥軍銜。1944年1月30日希特勒曾送他一枚金質納粹黨章,因此他認為自己是納粹榮譽黨員。1945年4月20日,鄧尼茨被任命為德國北方部隊和民防司令。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殺,在死前留下了一份政治遺囑。在遺囑里,任命鄧尼茨為德意志帝國總統和國防軍最高統帥。在紐倫堡審判中,鄧尼茨被判處10年監禁。1956年10月1日,鄧尼茨被釋放,居住在德國北部的一個村子里。出獄后,繼續宣傳納粹精神及復仇主義。1980年12月24日,鄧尼茨因心臟病去世,享年89歲,是德國二戰時期的27名元帥(帝國元帥1名、陸軍元帥19名,海軍元帥2名,空軍元帥5名)中最后一個去世的。
九、埃里希·約翰·阿爾伯特·雷德爾(Erich Raeder,1876年4月24日—1960年11月6日),納粹德國海軍元帥,軍事統帥。為繼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后德國第一位獲此頭銜者。
雷德爾是一位對近代德國海軍產生過重要影響的人物。從1928年10月他擔任德國海軍部長開始,到1943年2月因與希特勒發生分歧主動辭去海軍總司令一職為止,雷德爾實際領導德國海軍長達15年之久。無疑,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德國海軍的重建和侵略擴張都深深打上了雷德爾的印記。
雷德爾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留任在魏瑪共和國海軍中,在成為海軍總司令后暗中重組了貧弱的德國海軍,為其往后擴軍時打下重要基礎,并要求全軍勿干涉政治。當希特勒上臺后,雷德爾向其提出建設龐大艦隊的Z計劃,但由于錯估與英國交戰的時間而令該計劃終止,只得以少量兵力應戰。
在二戰期間,雷德爾主要以巡洋艦和快速戰艦對盟軍交通線攻擊,雖小有斬獲卻未取得決定性勝利。之后還策劃了入侵挪威的“威瑟堡行動”和派遣耗費無數資源建造的俾斯麥號戰艦攻擊大西洋航線的“萊茵演習行動”,由于后者被英軍擊沉,從此希特勒對水面艦隊的信心盡失,將取得戰果的期望轉至卡爾·鄧尼茨的潛艇部隊,雷德爾也因此被冷落。1943年時,由于水面艦隊無法達成希特勒期望的戰績而被勒令拆解,雷德爾以辭職表示抗議,其職位被鄧尼茲所接替。二戰結束后,雷德爾被紐倫堡軍事法庭判處終身監禁,但于1955年獲釋,1960年11月6日病逝于基爾。
八、漢斯·京特·馮·克盧格(Günther·von·Kluge, 1882年10月30日-1944年8月19日),納粹德國陸軍元帥(1940.7.19),著名軍事家、統帥。人稱聰明的漢斯。以在政治上的搖擺和在東線的艱苦防御戰出名。
七、費迪南德·舍爾納(Ferdinand Schorner,1892年6月12日——1973年7月2日),出生于慕尼黑,德國陸軍元帥。
費迪南德·舍爾納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當時是一名年輕軍官,1941年任山地師師長、參加入侵希臘的行動。1942年任第19山地軍軍長、進犯蘇聯北極地區的摩爾曼斯克,1943年任駐烏克蘭第40裝甲軍軍長、1944年先后任陸軍總司令部國社黨指揮參謀部參謀長、南烏克蘭集團軍群司令、北方集團軍群司令。1945年1月任中央集團軍群司令,4月任陸軍總司令,晉升元帥。戰后作為戰犯在蘇聯被監禁10年。1955年獲釋去西德。1957年又因殺害東德士兵罪被判刑4年半。因健康原因1960年獲釋。1973年死于慕尼黑。
六、費多爾·馮·博克(Fedor von Bock,1880年12月3日—1945年5月5日),出生于勃蘭登堡省庫斯特林的軍人世家,德國元帥。
博克的父親曾升至少將,母親也是軍人家庭出身,博克從小就向往成為真正的軍人,在軍界大干一番。博克先后到格羅斯利希特菲爾德軍校和波茨坦軍校學習。1898年,博克以優異成績從軍校畢業,獲得少尉軍銜,1905年,任營部副官,1907年,任團部副官,1908年,晉升為中尉。1910年,博克調入總參謀部任職。1912年,博克晉升為上尉。1945年5月5日,博克死于英軍轟炸。博克生前在陸軍中獲得“庫斯特林的圣火”綽號。
五、奧托·莫里茨·瓦爾特·莫德爾,德國陸軍元帥,因為防御能力出色,被稱為“防守大師”、“希特勒的救火隊員”。
沃爾特·莫德爾元帥在德國陸軍元帥中算是一位后起之秀,但他在德國最后時刻所表現出的軍事才華,令盟軍指揮官們側目,他被希特勒本人稱為'東線的救星'。
1944年12月16日,他指揮的突出部之戰即阿登攻勢中,他的指揮和組織才華被淋漓盡致地發揮了出來,這一突如其來的進攻令西線盟軍戰線崩潰,德國最后的這場攻勢最終以慘敗收場。莫德爾元帥于1945年4月魯爾戰役失敗,無力回天,自殺身亡。
四、卡爾·魯道夫·格爾德·馮·倫德施泰特(德文:Karl Rudolf Gerd von Rundstedt,1875年12月12日-1953年2月24日),納粹德國元帥,軍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最能干的指揮官。曾指揮第2集團軍入侵捷克,指揮南方集團軍群入侵波蘭。對蘇聯的入侵期間,倫德施泰特指揮的南方集團軍群,圍殲了當時蘇聯元帥布瓊尼部隊的主力。暗殺希特勒的事件敗露后,倫德施泰特認為這是一種叛逆行為,他說:“作為一個軍人,要受宣誓效忠的約束。”1945年5月1日,倫德施泰特被美軍俘獲,后來又被引渡給英國人。1949年因身體虛弱,他在一所養老院里度過余生,1953年2月24日死于心臟病。
三、阿爾貝特·凱塞林(德語:Albert Kesselring,1885年11月30日-1960年7月16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空軍元帥。在橫跨兩次世界大戰的軍事生涯中,豐富的經驗和學識,使凱塞林成為了納粹德國最具指揮能力的將領之一,并躋身僅有27人的鉆石橡葉雙劍騎士鐵十字勛章獲得者之列。凱塞林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將領中最受歡迎的一位,其對手盟軍也給他取了個“微笑的阿爾貝特”的綽號。
1904年他以見習軍官的身份加入了巴伐利亞陸軍,服務于炮兵部門。1912年,完成了作為氣球觀測員的訓練。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曾在東西兩線服役過。之后,盡管未曾進入巴伐利亞軍事學院研修,凱塞林還是被分配至總參謀部服務。凱塞林在戰后留于德國陸軍中,于1933年離職,并赴任帝國航空部行政首長。并在1936至1938年期間擔任空軍參謀長。
二戰期間,凱塞林指揮空軍參與了波蘭與法國的入侵行動、不列顛戰役和巴巴羅薩行動;他亦曾擔任南方戰區總司令,指揮地中海和北非戰場全部的德軍部隊;在二戰最后幾天里,凱塞林還擔任德軍西線總司令。凱塞林的軍事才能與成就甚至贏得了盟軍的尊敬,但其名聲也因為屬下部隊在意大利的屠殺行徑而受損。
戰后,凱塞林被宣判戰爭罪,并判處死刑,但隨后改為無期徒刑。由于媒體宣傳與政治因素,官方對外聲稱因“健康理由”而將凱塞林于1952年釋放。凱塞林也是僅有的三位出版個人回憶錄的納粹德國陸海空軍元帥之一,其書名為《最后一日的士兵》。
二、埃爾溫·隆美爾(德語:Erwin Rommel,1891年11月15日——1944年10月14日),納粹德國陸軍元帥,軍事家、戰術家、理論家。
1910年7月從軍,一戰時隨軍開赴法國,后又在東線與羅馬尼亞人和意大利人作戰,被德皇授予藍馬克斯勛章。一戰后曾擔任過步兵營長、陸軍學院教官。1938年隆美爾少將任元首大本營司令。1940年2月任德軍第7裝甲師師長,使該師贏得了“魔鬼之師”的稱號。1941年1月希特勒挑選隆美爾中將任駐非洲軍團軍長。他到達北非后,不到兩個月,就迅速扭轉了北非戰局的初期局勢,被提拔為上將。
1942年6月被晉升為德國陸軍元帥。二戰期間,隆美爾被卷進了密謀推翻希特勒的計劃中,在希特勒的逼迫之下,隆美爾被迫于1944年10月14日在卡車上服毒自盡,時年53歲。
隆美爾綽號“沙漠之狐”、“帝國之鷹”,與曼施坦因與古德里安一起被后人并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的三大名將。對他的評價趨于兩極化,支持的人將其稱為納粹戰神,他高明的軍事素質和出色的戰術指揮才能,受到了許多軍事愛好者的尊崇,甚至是著名軍事家的尊敬和崇拜;反對的人根據他戰略的失誤,將其稱為“戰術上的巨人,戰略上的矮子”;鑒于隆美爾既曾經是希特勒麾下最得力的將領之一,又是納粹政權的侵略工具,因此也被稱為“二戰縱火犯”。
一、埃里希·馮·曼施坦因(德文:Erich von Manstein),原名埃里希·馮·萊溫斯基(德文:Erich Von Lewinski),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波蘭裔納粹德國高級指揮官,杰出的軍事家、戰略家,納粹德國德意志國防軍中最負盛名的指揮官之一。與埃爾溫·隆美爾和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并稱為二戰期間納粹德國三大名將。
曼施坦因1887年11月24日出生于德國柏林。1906年從柏林軍官學校畢業后在步兵團服役,1913年入軍事學院。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任副官和師作戰科長,參加東、西兩線作戰。1934年任第3軍區參謀長,1936年任陸軍總參謀部第一總軍務長,參與制訂入侵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法國的作戰方案。1938年任第18師師長,參加占領蘇臺德區的行動。
1939年9月任南方集團軍群參謀長,參加德波戰爭。10月調任西線A集團軍群參謀長,提出以裝甲部隊經阿登地區入侵法國的作戰計劃,為希特勒所采納。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后,率部參加對列寧格勒方向的進攻。9月任第11集團軍司令,在克里木作戰。翌年7月占領塞瓦斯托波爾,晉元帥。8月率部轉戰列寧格勒。11月奉命救援被合圍在斯大林格勒的第6集團軍,未果。1943年2月對蘇軍發起反攻,再克哈爾科夫。后在庫爾斯克會戰中失敗。1944年3月被解職,1945年被英軍俘獲。1949年被英國軍事法庭判處18年徒刑。1953年獲釋,成為了西德政府的高級顧問,并成為其名譽參謀長。1973年6月10日卒于慕尼黑附近的伊申豪森。著有戰爭回憶錄《失去的勝利》《士兵的一生:1887-1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