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暮鼓
鐵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時光里,她尤其喜歡這個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黃昏。
她穿上薄絨衣和哈倫褲,換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門。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體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邊的幾粒雀斑,其實無礙大局。當一個六十歲的女人敢于穿著質地柔軟、褲角裹腿、褲襠卻突然肥墜以模糊臀部的哈倫褲出行時,誰還會注意她臉上的雀斑呢?
她走上柿子林邊的這條小馬路時,發現馬路對面,一個老者幾乎正和她齊頭并進。老者拖著一把平頭鐵锨,鐵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讓人起雞皮疙瘩的噪音。他為什么不把鐵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點抱怨,由不得偏過臉掃了一眼老者——這老頭!她心說。
路燈及時地亮起來,在她斜后方的老頭停住腳,從衣兜里摸出一包煙和火柴,仿佛是路燈提醒了他的抽煙。他將鐵锨把兒夾在胳肢窩底下,騰出手點著一支煙,狠狠吸了一大口。借著路燈和老頭點煙的那一忽兒光亮,她看見老頭的齊耳短發是灰白色的中分縫,皺紋深刻的沒有表情的臉木刻一般。他咳著喘著向路邊半人高的冬青樹叢里吐著痰,確切地說,是向那樹叢吼著痰,費力地把喉嚨深處的痰給吼出來。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礪的吼,猶如老舊的輪胎隆隆碾軋著碎石。
她聞見一股子花椒油熗鍋的白菜湯味兒,網球館工地正在開飯。她看見一個體型壯實的工人正朝她和老頭這邊張望,望了一陣,就撲著身子快步朝他們走來。當他和他們相距兩三米的時候,她看出這是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只聽他急切地高喊起來:“媽!媽!”他喊著“媽”說,快點兒!菜湯都涼了!
她下意識地扭頭向后看,路上沒有別人。他是在喊她嗎?他錯把她當成了自己的媽?或者她竟然很像這位施工隊成員的媽?
這個端著空飯盆的年輕工人,就見他很確定地走到老頭跟前,從他手里接過鐵锨,又叫了一聲“媽”,他催促說快點兒!菜湯都涼了!“老頭”低聲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著兒子接過了鐵锨。
她從年輕人濃重的中原口音里,聽出焦急和惦記。他的頭發落滿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頭——不,應該是他的媽那齊耳亂發的顏色。
那么,他沒有把身穿哈倫褲的她錯認成自己的媽,他是在管那老頭叫“媽”;那么,她一路以為的老頭并不是個老頭,而是個老太太,是——媽。
年輕人扛著鐵锨在前,引著他的媽往一盞路燈下走,那兒停著一輛為工地送飯的“三馬子”,車上有一笸籮饅頭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銹鋼湯桶,白菜湯味兒就從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湯,每人又各拿兩個大白饅頭,躲開路燈和路燈下的“三馬子”,找個暗處,先把湯盆放在地上,兩人就并排站在路邊吃起晚飯。
她佯裝在近處溜達,觀察著從容、安靜地嚼著饅頭的這對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對父子。路邊的年輕人很快就把飯吃完,從地上端起媽那份菜湯遞到她手上。媽吃完饅頭喝完湯,拍打拍打雙手,在褲子兩側蹭蹭,從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兩只壯碩的胡蘿卜,遞給兒子一只,另一只留給自己,好比是飯后的獎賞。
她看見兒子拿著蘿卜,和媽稍做爭執,要把自己手中那個大些的塞給媽,換回媽手里那個小一點的。媽伸出舉著蘿卜的手擋了擋兒子,便搶先咬下一大口,很響地嚼起來。兒子也就咬著手中那大些的蘿卜,很響地嚼起來。在路燈照不到的暗處,那兩根在他們手中晃動的胡蘿卜格外顯出小火把似的新鮮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勁兒,讓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時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發著熒光的指揮棒。
會所傳來一陣鼓聲,是某個慶典或者某場歡宴開始了。會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區農民鼓隊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鎮上縣上的賽事都少不了那鼓隊。如今他將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進美優墅會所金碧輝煌的大堂,屏風似地豎在一側,讓擂鼓成為一些儀式的開場白,讓儀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擊鼓,如同證券交易所開市的鳴鑼。
她對會所的鼓聲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會所舉辦或者參加過這種儀式。雖然,和曠野的鼓聲相比,圈進會所的鼓聲有點喑啞,有點憋悶,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臉的人的吶喊。但鼓聲響起,還是能引人駐足的。她望望那路邊的母子,他們仍然站在黑暗中專注地嚼著胡蘿卜,對這近切的鼓聲充耳不聞。
她迎著鼓聲往回家的路上走,盡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緒形容成無聊的踏實。也許鼓聲早已停止,她聽見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間的聲響里,只有鼓聲才能讓她感覺到自己的心在跳。
(2015年榮獲首屆《作家》“金短篇”小說獎,有改動)
6.
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
小說中的“她”是一位城市的暮年女性,對自己保持整體的青春感頗為自信。“她”因“觀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生活和生命的啟迪。
B.
在“她”的眼里,那一對站在路邊嚼著饅頭的母子更像是一對父子,僅僅是因為老年母親的外貌和行為方式實在像一位父親。
C.
文章中描寫“那兩根在他們手中晃動的胡蘿卜格外顯出小火把似的新鮮光亮”,表達出城市的“她”對農民工母子生活方式的羨慕。
D.
會所里的暮鼓有點喑啞和憋悶,但依然是生命的勇敢吶喊,六十歲的“她”迎著鼓聲回家,此刻,生命的積極鼓點在她心中敲響了。
7.
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小說環境描寫關聯全篇,十分生動。如開頭“日落之后,天黑以前”的描寫,渲染了城市的“黃昏”氛圍,烘托人物暮年感傷的心理。
B.
小說人物描寫細膩傳神,體型壯實的兒子急切地反復呼喊“媽!媽!”“快點兒!菜湯都涼了!”,一個憨厚孝順的兒子形象躍然紙上。
C.
小說以“暮鼓”為題,富有藝術魅力,是串聯故事線索,使文章情節緊湊,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且在結束部分以此點明主旨。
D.
小說情節平實,語言簡約洗練,比喻生動形象,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瑣碎的日常讓人感動,字里行間讓人領會出人生啟悟。
8.
從“她”眼中的“老頭”到年輕人喊“媽”,這一情節設計十分巧妙。試結合全篇,分析這樣寫的好處。
9.
最后三段呼應標題,著意寫“暮鼓”。結合全篇,從不同層面探究“暮鼓”的意蘊。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導之從子也。父曠,淮南太守。幼訥于言,人未之奇。及長,辯贍,以骨鯁稱。尤善隸書,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云,矯若驚龍。深為從伯敦、導所器重。
既少有美譽,朝廷公卿皆愛其才器,頻召,皆不就。復授護軍將軍,又推遷不拜。揚州刺史殷浩素雅重之,勸使應命,乃遺羲之書。遂報書曰:“吾素自無廊廟志,不于足下參政而方進退。若蒙驅使,關隴、巴蜀皆所不辭。吾雖無專對之能,直謹守時命,宣國家威德,必令遠近戍知朝廷留心于無外,此所益殊不同居護軍也。若不以吾輕微,無所為疑,吾惟恭以待命。”既拜護軍,后又為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時殷浩與桓溫不協,羲之以國家之安在于內外和,因以與浩書以戒之,浩不從。及浩將北伐,羲之以為必敗,以書止之,言甚切至。浩遂行,果敗。復圖再舉,又遺浩書曰:“政以道勝寬和為本,力爭武功,作非所當。今軍破于外,資竭于內,保淮之志非復所及,莫過還保長江,都督將各復舊鎮。今亟修德補闕,廣延群賢,與之分任,尚未知獲濟所期。若猶以前事為未工,故復求之于分外,宇宙雖廣,自容何所!知言不必用或取怨執政然當情慨所在正自不能不盡懷極言若必親征未達此旨果行者愚智所不解也。愿復與眾共之。”又與會稽王箋陳浩不宜北伐,并論時事。時東土饑荒,羲之輒開倉振貸。然朝廷賦役繁重,吳會尤甚,每上疏爭之,事多見從。
雅好服食養性,不樂在京師,初渡浙江,便有終焉之志。會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嘗與同志宴集于會稽山陰之蘭亭,羲之自為之序以申其志。性愛鵝,甚以為樂。既去官,與東土人士盡山水之游,弋釣為娛。嘗嘆曰:“我卒當以樂死。”又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朝廷不復征之。年五十九卒,贈金紫光祿大夫。諸子遵父先旨,固讓不受。
(選自《晉書·王羲之傳》,有刪改
10.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
知言不必用/或取怨執政然/當情慨所在正/自不能不盡懷極言/若必親征/未達此旨/果行者愚智/所不解也。
B.
知言不必用/或取怨執政/然當情慨所在/正自不能不盡懷極言/若必親征/未達此旨/果行者/愚智所不解也。
C.
知言不必用/或取怨執政/然當情慨所在正/自不能不盡懷極言/若必親征/未達此旨/果行者/愚智所不解也。
D.
知言不必用/或取怨執政然/當情慨所在/正自不能不盡懷極言/若必親征/未達此旨/果行者愚智/所不解也。
11.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從伯,指父親的堂兄。“從”意為“堂房親屬”,類似表達還有“從弟”“從叔”等。
B.
廊廟,指殿下屋和太廟,后指代朝廷,意同《岳陽樓記》中“居廟堂之高”“廟堂”。
C.
東土,顧名思義,是指東方的國土區域。在文中,與西方相對而言,稱中國為東土。
D.
桑榆,指桑樹與榆樹。因日落時光照在桑榆的樹端,故代指日暮,可引申為人的晚年。
12.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王羲之幼時少言,后成大器。他長成后擅長書法言辭,深受族內長輩和朝中人士器重。
B.
王羲之性情真摯,不慕名利。朝廷多次征召他,他都沒有應允,在股浩勸說下才為官。
C.
王羲之關心朝政,胸懷家國。多次口頭勸說股浩北伐無果,最后一次則寫信再相勸告。
D.
王羲之生性天真,喜好山水。辭官以后,他游山玩水,漁獵取樂,朝廷也不再征召他。
13.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尤善隸書,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云,矯若驚龍。
(2)雅好服食養性,不樂在京師,初渡浙江,便有終焉之志。
14.
王羲之為什么要反復勸阻殷浩北伐?試結合全篇簡要作答。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送房明府罷長寧令湖州客舍
李嘉祐
君為萬里宰,恩及五湖人。
未滿先求退,歸閑不厭貧。
遠峰晴更近,殘柳雨還新。
要自趨丹陛,明年雞樹親。
【注】明府:唐時對縣令的通稱。要:應該。雞樹:古代中書省的別稱。
15.
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首聯對仗,意境闊大,句中“萬里”言距離之遙遠,“五湖”言房明府為官恩澤之廣大。
B.
“歸閑不厭貧”飽含了作者對朋友安貧樂道品格的肯定及今后閑居生活的祝福與贊美。
C.
“殘柳雨還新”以雨后柳色表惜別之情,與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前兩句有異曲同工之妙。
D.
本詩雖有罷官與送別的背景,但并沒有過多寫別情。情調較為輕快,別情并不凄惻低沉。
16.
元人范德璣說:“作詩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舒緩從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永。”本詩頸聯為“轉”,體現了怎樣的變化?請結合全詩從內容表達和情感抒發兩方面簡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的教育名言很多,如《論語·為政》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論述了學習與思考二者之間不可偏廢、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
(2)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從內、外兩個方面闡釋了國家滅亡的原因。
(3)陶淵明的《飲酒(其五)》中說雖然房屋建在人群密集的地方,“_______________”,恬靜閑適;而能夠擺脫塵世的干擾,過這種恬靜閑適生活的原因就在于“_______________”。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3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中國這樣的國家、這樣的政治制度,寧可犧牲一段時間的經濟,也要對人民負責,對世界負責。中國人民懷著強烈的家國情懷,_______________,共戰疫情。正如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賽感嘆的,由于中國為世界防疫事業設立的新標桿,而為國際社會共同對抗疫情創造了一個寶貴的窗口期。
實際上,西方對中國的文化偏見一直都在。只不過這次突然_______________的疫情,給了他們一個落井下石的新機會。不過,這一次他們被整個中國模式給震撼了,14億人同時戴口罩,可以一起宅在家里渡過這個難關,一批一批的醫務人員、解放軍、志愿者沖到前線,這在西方是_______________的。
在這個意義上,中國抗疫模式,就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際行動。這和美國那種美國優先、極端自私、_______________、零和博弈的模式截然不同。從短期來看,中國模式意味著中國一國承擔更多的責任和代價。但中國人相信“天下為公”,相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國推動著對整個人類負責的抗疫模式,必將得到更多的朋友與更廣泛的共同利益。俄羅斯政治學者馬爾科夫說,從中國的表現可以看出,這是一個真正偉大的國家,它獨自承受了打擊,保護了全人類。
18.
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
)
A.
同仇敵愾
暴發
望塵莫及
爾虞我詐
B.
眾志成城
爆發
望塵莫及
爾虞我詐
C.
眾志成城
暴發
不可思議
以鄰為壑
D.
同仇敵愾
爆發
不可思議
以鄰為壑
19.
文中畫橫線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
)
A.
因為中國為世界防疫事業設立了新標桿,所以也為國際社會對抗疫情制造了一個寶貴的窗口期。
B.
中國不是為國際社會對抗疫情制造了一個寶貴的窗口期,而是為世界防疫事業設立了新標桿。
C.
中國為世界防疫事業設立了新標桿,更是為國際社會共同對抗疫情創造了一個寶貴的窗口期。
D.
中國不僅為國際社會共同對抗疫情創造了一個寶貴窗口期,也為世界防疫事業設立了新標桿。
20.
下列各句中的引號和文中畫波浪線句子的引號作用相同的一項是(
)
A.
蘇炳添沒有摘金奪銀,但他的體育精神備受認可,被網友們親切稱為“蘇神”。
B.
真是“天涼好個秋”!長沙本地就有句這樣的諺語:“九月重陽,移火進房。”
C.
人們總是喜歡把生命的時間用“度日”來概括,其實,這好日子要停下來細細品嘗。
D.
還有幾位“大師”捧著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掛過去,叫做“發揚國光”。
(二)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2小題,11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濟南的秋天是詩境的。那么,請看吧。那顏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發的不同了。以顏色說吧,山腰中的松樹是青黑的,加上秋陽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淺的顏色,把旁邊的黃草蓋成一層灰中透黃的陰影。山腳是鑲著各色條子的,一層層的,有的黃,有的灰,有的綠,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兒。山頂上的色兒也隨著太陽的轉移而不同。山頂的顏色不同還不重要,山腰中的顏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幾句詩。山腰中的顏色是永遠在那兒變動,特別是在秋天,那陽光能夠忽然清涼一會兒,________________。這個變動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顏色覺得出這個變化,而立刻隨著變換。忽然黃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層看不見的薄霧在那兒流動,忽然像有股細風替“自然”調合著彩色,輕輕地抹上一層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兒。有這樣的山,再配上那藍的天,晴暖的陽光;_______________,可又沒完全綠;清暖得像要發燥了,可是有點兒涼風,正和詩一樣的溫柔;這便是濟南的秋。況且因為顏色的不同,_______________——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枝角曲線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
21.
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可改寫成:“山腳是鑲著一層層的黃色、灰色、綠色、藕荷色等各色條子的”。從語義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達效果更好,為什么?
22.
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每處不超過10個字。
四、寫作(60分)
23.
閱讀下面的圖文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東京奧運會早已落下帷幕,但這樣一組圖片又引發我們的記憶和感奮——
東京奧運期間,“央視奧運轉播”頻頻插播類似的電視廣告,一句“蓄過的力,是此刻的光”的廣告語深得網友點贊:應時應景,令人有感,給力……
讀過以上材料,你獲得了怎樣的啟示?或者生發出怎樣的聯想?請選擇最適合自己表達的角度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得套作,不得抄襲;不得透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參考答案
1.
B
2.
B
3.
D
4.
構建政策和法律保障體系,提供制度支撐。貫徹“大遺產”思維,進行開拓性和創新性實踐。設計“大戰略”理念,融入總體性和時代性部署。
5.
材料一,先強調《非遺法》的意義和作用,緊接著論述《非遺法》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最后分析未來修訂《非遺法》會涉及知識產權等一系列問題。
材料二,先分析現象(提出問題),即農村人口流失導致鄉村非遺傳承后繼乏人;再提出方法對策(解決問題),為解決非遺傳承的困局,要提升非遺在城市的共享度;接著分析為什么提升非遺在城市的共享度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困境,最后強調這一舉措的作用和意義。
6. D
7.
C
8.
情節上,運用戲劇性反差手法,設置懸念。推動情節發展,激發讀者閱讀興趣;人物上,突出了老母親作為打工人獨特的“男性化”外貌,側面描寫了農民工勞作、生存的艱辛;主題上,為后文體現“暮年而不屈服現實的倔強”的主題做鋪墊。“爸與媽”雙重角色統一在一個人身上,表現出打工老母親身上“父親般堅韌剛強”。
9.
“暮鼓”是黑暗中會所的演奏,更寓意【象征】著雖迫近黑暗卻堅強有力、催人振奮的生命鼓聲。“暮鼓”寓指打工母親雖已暮年卻不屈服現實,像父親一樣艱辛勞作的堅韌頑強的品格。“暮鼓”和暮鼓般的母親給“她”心靈的鼓舞,感悟到生活應具有老而不衰、頑強奮進的姿態。
10
B 11. C
12. C
13.
(1)特別善于寫隸書,為古今第一,評論者稱贊他的筆勢,認為像浮云一樣飄忽,像驚龍一樣矯健。
(2)(王羲之)平素【很】喜歡服食丹藥養生,不愿意留在京城,剛到浙江【錢塘江】就有在這里終老的念頭【意愿,想法,打算】。
14.
王羲之認為國家的安定在于內外交好,戰爭會帶來內憂外患;王羲之向來受到殷浩器重,私人感情不薄,覺得可以懇切勸說,并以此作為報答;王羲之性情天真恬然,樂在山水,厭惡戰爭。
15.
B
16.
內容表達:頸聯寫遠峰因晴顯得更近、柳樹因雨顯得清新,由上文記敘、議論結合轉為描寫景物,顯得波瀾起伏,避免平鋪直敘;情感抒發:由上文對眀友政績及品德的贊美,轉為表達對朋友的深情與不舍,也蘊含對朋友未來再展宏圖的美好祝福,情感變化自然,寫得鮮活動人。
17. 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入則無法家拂士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而無車馬喧 心遠地自偏
18.
C
19.
D
20.
B
21.
從情感表達看,原文自然流露出(融入)自己看到“各色條子”的欣喜和詩意。從句式特點看,原文每個修飾成分都單獨成小句,有強調作用,句子也更活潑。從語意層次看,原文表達出了感知“各色條子”的過程,層次感更加明顯。從語言風格看,原文表述與上下文語體一致,更口語化,描寫親切生動。
22.
忽然又溫暖一會兒藍得像要由藍變綠了那山的高低也更顯然【明顯】了。
23.例文:
蓄力厚積方能薄發光芒
第32屆奧運會在新冠病毒的肆虐下延期一年圓滿落幕了,16天的奧運時光,為之哭,為之笑,為之驚,為之喜,為之歡乎,為之雀躍,感受最深的還是“蓄過的力是此刻的光”這句伊利奶的廣告語。
是啊,世上沒有白走的路,吃過的苦,受過的累,都會寫在你的人生當中。奧運首金獲得者楊倩,甚至有網友如此拔苗助長一般地評價:“清華大學學霸楊倩,放暑假期間,順便拿了個奧運冠軍。”其實哪里有“隨便”二字啊,隨便查查資料,就可以看出楊倩是經過“過五關斬六將”通過層層選拔才最終走上奧運賽場的,這小姑娘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與她平時刻苦科學的訓練是分不開的,沒有平時蓄過的力,哪會在奧運賽場上閃閃發亮了!
萬丈高樓平地起。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經過長期的努力之后,才能真正獲得成功。古往今來,大到宇宙星空,小到世間萬物,似乎都在詮釋這“蓄力——發光”的真諦。
非洲草原上的尖毛便是自然界最好的例子。尖毛草在最初的半年時間里不斷擴展根的長度,等到雨季來臨之時能在短短的幾天時間里長到一二米的高度。它那驚人的生長速度令人贊嘆,我想正是因為它在早期不斷擴充根的實力,蓄積力量才能在短短幾天時間內長了一兩米的高度,深厚的積累鞏固才造就尖毛草薄發的光芒。
自然界的生物明白這個道理,同樣我們人類也自然明白這個道理的重要性。
科學家成功的背后必定有一個艱辛的積累的過程,著名科學家法拉第的電磁感應現象的成就為人們所熟知,而人們不知道的是,法拉第在做這個實驗時有一個本子上面幾乎寫滿了叉號。是這無數個叉號的積累才換來那令人驕傲的對號。正是法拉第在實驗時的積累才創造了電磁感應現象,如果法拉第在做實驗時并不重視這些積累的經驗,又何以在世界上聞名呢?他又怎能在物理史上為自己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呢?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成功的取得絕非易事,關鍵在掌握方法——蓄力厚積方能薄發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