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妙剪裁,詳略兩相宜
毛永健
何謂詳寫?即把能表現中心意思的主要素材具體生動地表現出來。何謂略寫?即把那些雖與中心有關聯,但沒必要詳寫的素材進行有目的的概述。《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對高考作文“發展等級”評分共有四個標準,分別為深刻、豐富、有文采、有創新。其中,“豐富”所涵蓋的材料豐富、論據充實、形象豐滿、意境深遠,以及“有創新”所包括的材料新鮮等,均與素材運用有著直接的關系,可見高考作文中用材之舉足輕重。
但是高考作文中的素材運用并非簡單的堆砌,而是要根據具體的文本進行詳略的搭配。簡言之,應該著力刻畫的,就大筆鋪陳,用墨如潑,詳寫;僅需點到為止的,就一筆帶過,惜墨如金,略寫。如此,才能體現出文章的張弛有度、收放自如。
一 題目是“眼睛”,凸顯素材側重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自然需要脈脈含情才好。而一個好的題目,除了吸引讀者外,最根本的還是要緊扣主旨。所擬之題若包含主旨,考生在行文中就只需扣題即可。基于此,文章的題目在一定程度上就決定了寫作的素材側重點,與題目關系密切的自然就詳寫,只起陪襯作用的當然就略寫。例如江蘇高考優秀作文《解讀語言的魅力》選段:
一種是賣臭豆腐干的。每天下午五六點鐘,弄堂口常有臭豆腐干擔歇著或是走著叫賣,擔子的一頭是油鍋,油鍋里現炸著臭豆腐干,氣味臭得難聞,賣的人大叫:“臭豆腐干!臭豆腐干!”態度自若。我以為這很有意思。“說真方,賣假藥”“掛羊頭,賣狗肉”,是世間一般的毛病,以香相號召的東西,實際往往是臭的。賣臭豆腐干的居然不欺騙大眾,自叫“臭豆腐干”,把“臭”作為口號標語,實際的貨色真是臭的……
題目為“解讀語言的魅力”,也即文章解讀的重點對象是“語言”。那具體是什么語言呢?文段開篇即明示為“賣臭豆腐干”者的語言。隨后,考生運用多種表達方式,非常詳盡地描寫了“賣臭豆腐干”者的情狀,并用反復手法凸顯其語言之“有意思”。而在之后對語言魅力的分析中,考生則只是簡明扼要地引用“說真方,賣假藥”“掛羊頭,賣狗肉”兩則俗語素材與“賣臭豆腐干”者的語言形成鮮明的對比,借以肯定“賣臭豆腐干”者的實事求是。題目旨在解讀語言的魅力,因而對重點素材“臭豆腐干”及相應分析予以詳寫,而作為側面陪襯的兩則俗語則僅作略寫。
二 中心是“靈魂”,鎖定素材主次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靈魂,行文中包括素材在內的所有文章建構要素都得圍繞中心展開,以緊扣命題,服務中心,深化主旨。從這個層面上看,那些最能表現文章中心的素材,自然應居于主要位置,必須詳寫;而對中心僅起到一般性作用的素材,必然居于次要位置,理應略寫。當然,就素材的主次而言,主要的不等于唯一的,次要的也不等于可有可無的,略寫更不等于不寫,考生要辯證地看待素材的主次問題,切不可絕對化。例如天津高考優秀作文《君子當為器》選段:
君子當為有用之器。《三字經》中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一句,教育人們要從小就努力學習,提升、改變自己,使自己變成有用之器。可見器作為教育目標對每個人的發展起著引導作用。三國時東吳大將呂蒙,自恃軍功不喜讀書,被人戲稱為“吳下阿蒙”,一日被吳王孫權批評后痛下決心,努力學習。之后他學問大增,連魯肅也驚嘆于他的變化之大,留下了“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這一佳話,傳流至今。人們對自己成器的強烈愿望能驅使人變得更加優秀。而眾所周知的仲永的故事,也告訴我們空有才華卻不接受教育,不自求上進,只會將我們的天賦消耗殆盡,空留遺憾。
文段的中心為“君子當為有用之器”,故而考生在引用簡短的名言素材論證分析“人們需要通過學習才能成為有用之器”之后,隨即列舉了呂蒙成大器的故事素材,正面論證中心。呂蒙作為論證中心的主要素材,考生予以詳寫。而仲永的素材作為反例則被考生一筆帶過,因該素材只起次要作用,故而不宜著筆過多,略寫即可。當然,呂蒙素材作為論據呈現,表達上是存在瑕疵的,當以敘例為好,此選段描寫偏多,就有“以記代敘”的嫌疑,容易導致文體不清。
三
文體是“根本”,定位素材繁簡
時下高考作文出現最多的文體有兩種,即論述文與記敘文。文體不同,考生對素材的選擇與使用自然有異。若為就事論事、就理說理的分析性論述文,一般僅用一句話概括的點例素材即可,決不能因素材過多而喧賓奪主,影響分析的深度;若寫普通的議論文,素材使用可繁可簡,具體應根據文本需要來確定。若為寫人記事摹景的記敘文,則可依據表情達意的需要來決定素材描寫的繁簡。考生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選擇什么樣的文體就必須選用與之匹配的素材,以及素材的繁簡及表達方式,譬如論述文的素材一般要“敘”要“簡”,記敘文的素材最好是“記”且可繁可簡。一旦選擇錯位,就會導致文體“四不像”,從而錯失基礎等級評分,損失慘重自不待言。例如北京高考優秀作文《綠水青山圖》選段:
劉青眼睛一亮,飛快地跟上了苗苗。走到河溝邊,苗苗擼起袖子,卷起褲管,將手伸進塘泥中去摸索著,劉青卻一動不動。他呀,此時正擔心沾一身泥呢。可一想到拍戲,咬咬牙也學著苗苗摸起了泥鰍。事不由人,眼看著苗苗都穿了好幾串泥鰍了,劉青還是一無所獲,不由得嘆了口氣。這時,手里有了動靜,劉青再也不敢放松,使出全身力氣,總算抓了條小泥鰍,這才心滿意足地走出河溝。
文段為記敘文,表達方式上自然多為記敘;而在素材的剪裁上,劉青與苗苗兩個人物的所作所為雖然夾雜在一起,難分彼此,但由于劉青是記敘的主要人物,故而詳寫了他的動作、心理、神態等;苗苗為記敘的次要人物,除了“擼起袖子”“卷起褲管”“將手伸進塘泥中去摸索”等幾個精彩的動作描寫以外,其余都是通過劉青的所見來呈現的,故而是簡寫。總之,人物在文中的地位有別,文字的繁簡自然就應該相異。
四
內容是“血肉”,兼顧素材點面
內容是文章的血肉,高考作文只有做到有血有肉,才能感動人、說服人。這就需要借助點面結合的素材。點面結合的用材方法,主要是就論述文而言的。何謂點?即考生為了闡明觀點而使用的一兩個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具體事例。點例的使用最好和命題材料中的內容“事件”構成類比。何謂面?即與文章論點具有本質關聯,且材料之間富含相似性、邏輯性的一組概括性事例。面例的好處是可以彰顯排山倒海般的論證力度,蓄積振聾發聵的深厚情理。在一般的論述文中,點例、面例均可作為擺事實講道理的論據內容;但是在特殊的論述文中,一般以運用點例進行論證較為妥當。為此,點面結合的素材大多出現在一般的論述文中,以使論據更直觀、更形象,論證更充分。例如2018年全國I卷高考優秀作文《追夢路上,有我,有你——寫給2035年時18歲的青年》選段:
“運海摶扶,必借垂天之羽;乘流擊汰,必佇飛云之楫。”在代代國人的追夢途中,我們欣喜地看到了祖國的成長。2008年,一聲巨響在汶川大地上撕開了深不見底的疤痕,我們勇敢面對;而此后幾個月,等待在鳥巢的是奧運圣火的熊熊燃燒,可謂扛得住災難,贏得起榮譽。“天宮一號”暢游太空,公路“村村通”接近尾聲,“精準扶貧”的春風拂遍華夏大地,而我們“世紀寶寶”也長大成人……時間軸上的標度正馬不停蹄地前進。伴著點點閃耀的燈光,“現在”已無限接近“未來”。
文段的內容重在表現“祖國的成長”,為了凸顯這一內容,考生先引入名句素材蓄勢,隨后即運用了“汶川大地震”和“舉辦奧運會”兩個點例來論證“祖國在成長中敢于面對災難,贏得榮譽”,既緊扣命題材料內容,又簡明扼要。接著,考生連續運用“天宮一號”“村村通”“精準扶貧”三個點例,構成面例,一氣呵成地多維度地呈現出了祖國在實現中國夢這一征途中的不斷成長與強大。考生將點例與面例進行有序與有機的組合,敘議結合,點面相映,有血有肉,共同豐富了“祖國的成長”這個核心內容,很有說服力。
五
結構是“骨架”,限制素材疏密
高考作文的結構支架以簡單清晰為要義。基于此,考生在思考寫什么與不寫什么、先寫什么與后寫什么的同時,還需要揣摩多寫什么與少寫什么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看,結構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素材的疏或密。就一篇文章而言,文本的呈現如果有疏有密、疏密相間,不僅能使主旨突出、中心分明,而且還能使文章虛實相生、濃淡相宜、波瀾起伏、錯落有致,達到勻稱和諧之境。例如2017年全國I卷高考優秀作文《苦辣酸甜神州味,生旦凈末華夏情》選段:
京劇生旦凈末丑,講究的無非是八個字:無聲不歌,無動不舞。以程派程硯秋大師的表演來講吧,那鳳眼傳神,柳眉入鬢,說不盡的“瑣窗風雨古今物,夢繞云山十二層”,看不夠的“綺羅人物,薄透凝脂”。程先生是乾旦,且身材高大,如何能如李碧華所言“一笑萬古春,一啼萬古愁”?個中關竅,便在“情境”之中。是以雖非鶯鶯小姐,亦能為閨房之秀;雖無草滿花盈,勝似萬紫千紅。
文段為總分結構,先點后染。考生先擺出觀點,京劇講究的是“無聲不歌,無動不舞”,言簡意賅,總領全文;然后詳寫程硯秋出神入化的表演,有肖像描寫,有詩詞引用,有名人評述,多角度多層面地展現了程硯秋的表演之高妙,用筆頗豐,不厭其詳,可謂密也;結尾處以鶯鶯小姐與草滿花盈類比程硯秋的演技,自然收束,寥寥數語,簡略至極,戛然而止,可謂疏也。考生根據結構的層次布局,如此“先議后描”,先觀點后事例,且在素材上先密后疏、疏密結合,讓文章充滿了靈動與張力。
六
讀者是“裁判”,影響素材取舍
高考作文的讀者為評卷者,大多為高中一線骨干教師,少數為大學中文系教師,為此,如果從謀取高分的功利角度看,迎合上述兩類閱卷者是考生的不二選擇。而所有閱卷者都喜歡的作文素材是什么樣的呢?無非就是“考試大綱”中規定的材料豐富、論據充實、形象豐滿、意境深遠、材料新鮮等。因此,就素材取舍而言,考生還是應以“淡妝濃抹總相宜”為標準,在詳略上做足文章,凸顯機巧。這樣,會更容易獲得閱卷者的認可。例如上海高考優秀作文《過幸福與快樂的人生》的開篇:
什么時候我們會感受到“被需要”呢?在老人跌倒的時候,在公交車上看到孕婦焦急地尋找著座位的時候,在同學苦思冥想解不出一道數學題的時候……當他們向你投來熱切的目光時,沒錯,你感覺到了自己“被需要”。
文章開篇,考生就不玩離奇的噱頭,不喊假大空的口號,而是由問句巧妙地引出中心論點,并用設問的手法,將“老人跌倒”“孕婦找座”“同學無解”三個生活中很普通但又與很多人息息相關的事例素材列舉出來,并自然地回扣“被需要”的論點。這種接地氣的素材運用,不花哨不做作,極易引起閱卷者的興趣,進而獲得他們的認同。
總之,高考作文的素材來源無非三條途徑,一是源于生活,二是源于媒體,三是源于課本,但不管是哪一種素材,考生在使用素材時終歸要在詳略問題上有“法”可依、有“技”可用。唯有如此,才可能讓素材為作文錦上添花。
特別是根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之要求,高考作文的測評方向最終會緊扣“情境”“任務”“思維”三個關鍵詞進行命制,這也是最近三年的高考作文命題集中呈現出情境任務型作文的根本緣由。在此背景之下,考生掌握運用素材的技巧更顯得重要。一句話,唯有詳略得當地運用素材,才可能讓作文得到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