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的病人常訴說反復頸痛(酸痛、刺痛),手臂局部成片的麻木、痹痛感。這種疼痛感、這種麻木感、這種痹痛感,誰痛過誰知道。而他們的忍耐力,小編表示十分敬佩:
通過收集這些病人的病歷信息,小編對病人的強大的忍耐力表示十萬分的震驚。難以想象他們是怎么忍受這些年或是麻木、或是痹痛的癥狀。
2010年前的某一天,鄭三爺突然發(fā)現(xiàn)左上肢麻木,以左手尺側手臂(小指那一側)及手指明顯。但65歲的鄭三爺這點麻木不是十分影響生活,能忍。這么將就著過了8年,在10天前(10月9日)竟然右手也開始麻了。這一次,73歲的鄭三爺在家人的陪同下,經(jīng)過熟人介紹,從潮州趕來廣州,找到南方醫(y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脊柱外科的張忠民主任醫(yī)師看診。
另一位方大爺, 3年前(2015年)出現(xiàn) 雙下肢麻木疼痛,以雙大腿、小腿后側明顯,活動時麻木疼痛癥狀加重。還有雙下肢乏力、酸痛感、足踩棉花感。
2年前(2016年)出現(xiàn)右上肢麻木感,以右手繞側(拇指一側)、拇指、示指、中指及環(huán)指明顯,伴有右手精細活動受限。 予以針灸、物理治療等對癥保守治療,效果不佳。上述癥狀逐漸加重。2個月余前(約2018年5月), 最長行走距離為100米時出現(xiàn)雙下肢麻木疼痛感。
▲ 方大爺:脊髓型頸椎病
以下三位脊髓型頸椎病的病人,病程在2-3年間。他們則以 頸痛和上肢麻木 為主要癥狀,前來手術的。
▲ 黃姨媽:左上肢麻木8年余,右上肢麻木10余天
ps:這“直棍子”樣的脖子,跟小編的一模一樣~
▲ 盧四爺:頸痛并雙上肢麻木3年余,加重1個月
▲ 胡二姨:頸痛并雙上肢麻木2年余,加重2月余
不過不必驚慌,不是所有反復頸痛的病人都像上訴病人一樣,需要手術。我們在門診每天都遇到反復頸痛2、3年的年輕人因擔心需要手術而十分焦慮。但其實,門診上90%因單純的頸痛前來就診的病人,無需手術,甚至還不需要特別的治療。這樣的頸痛,多是因為我們的頸椎生理曲度改變(有的變直,有的反屈),這,是與大家的工作、生活習慣密切相關。
同樣是頸椎病,有的患者以疼痛為主要困擾前來就診,但有的患者則是因“麻木”前來就診。像下面金二叔一樣:
1年前(2017年)在無明顯誘因下金二叔出現(xiàn)雙上肢麻木,以雙手掌、手指、左前臂、左臂明顯,以左手繞側手指(即拇指)麻木最為嚴重。曾于當?shù)蒯t(yī)院就診,患者要求保守治療,但是效果不佳。
這一年來病情逐漸發(fā)展。前來南方醫(y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脊柱外科就診時,患者的雙手已出現(xiàn)精細活動受限(即持物易墜落),左手較右手嚴重,伴有雙肩外側疼痛、左前臂發(fā)冷感。
▲ 金二叔:因“雙上肢麻木1年余”前來就診
和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的病人不同,脊髓型頸椎病的病人多以四肢力量或功能方面的癥狀為主要困擾。比如說,下肢乏力、雙腿發(fā)緊、抬步沉重,或者更嚴重的是足踩棉花感、走路打漂、容易絆倒、跛行(走一段路下肢乏力明顯,需要休息一段時間才能繼續(xù)行走)、上肢則出持物跌落。也就是說,疼痛并不是困到患者的主要癥狀,麻木感、乏力感才是。
▲ 陳三舅:因”右上肢麻木并四肢乏力1月余“前來就診
▲ 方二爺:因“右上肢麻木并四肢乏力1月余”前來就診
▲ 謝大奶奶:因“四肢麻木乏力4個月余”前來就診
▲ 陳小舅:因“頸部酸痛并四肢乏力2月余”前來就診
接下來,這4則病例的病人都比較“折騰”:從開始的保守治療(熱敷、止痛治療、牽引、脫水等)有效,逐漸發(fā)展到保守治療無效后尋求傳統(tǒng)醫(yī)學的針灸、推拿治療,效果不佳,最終熬不住了才“迫不得已”選擇手術。
這其中來自茂名市48歲的李三姨(化名)最為典型。
這10多年來,李三姨的左頸、肩背部反復酸痛,休息、熱敷甚至是止痛藥治療時可緩解。但是來院就診前1個月,突然出現(xiàn)左上肢放射性疼痛,于是在2018年8月28日前往當?shù)蒯t(yī)院診治。醫(yī)生予以中藥、針灸治療,但無效。
10天后,再次予以頸椎牽引治療,癥狀稍緩解,可是頸痛發(fā)作頻繁。經(jīng)過熟人介紹,特意從茂名來到廣州南方醫(y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找到張忠民主任醫(yī)師治療。在2018年9月20日在門診被主任以“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收治入院。10月3日手術,術后疼痛癥狀得到明顯改善。
▲ 李三姨:術前MRI與術后X光
和大部分病人一樣,為了避免手術治療,他們都“竭盡所能”。牽引、針灸、推拿治療是常見的保守治療方法,保守治療的效果如何,需要根據(jù)不同的病情來做判斷,在此按下不表。下面這位黃三叔經(jīng)過“脫水治療”,卻是效果欠佳。
▲ 黃三叔:術前MRI與術后X光
廖四爺(化名)4年前第一次發(fā)病:右上肢刮骨樣疼痛和乏力。而后的每一次發(fā)病,他都只接受牽引等保守治療,長達4年。可保守治療的效果逐漸減退。2018年8月23日前來就診時,廖四爺?shù)?strong>右上肢上臂已經(jīng)出現(xiàn)肌肉萎縮。
▲ 廖四爺上臂肌肉萎縮
▲ 廖四爺:術前MRI與術后X光
11月26日,在張主任的門診,廖四爺回來復診。情況還不錯,上肢刀割樣的疼痛已經(jīng)消失,照了CT內(nèi)固定也長得很好,但是萎縮的手臂還沒得到恢復,還需要接受康復治療。
寫到這里,大家發(fā)現(xiàn)了沒有?
使病人來就診的主要癥狀(主訴)都是類似的:多年反復的頸痛、四肢麻木疼痛、四肢乏力癥狀。但是病程長了后,多數(shù)的病人疼痛已經(jīng)消失,隨之而來的是麻木、乏力的癥狀。
達到手術指征的頸椎病,病程基本很長。頸椎病的治療其實是梯度療法。從出現(xiàn)初始癥狀開始,就應該積極進行保守治療,注意日常生活習慣,減緩病情發(fā)展。而不是抱著“忍一忍就過去”這樣的想法。
更加重要的是,頸椎病和腰椎間盤突出癥一樣(??下期預告:腰椎間盤突出癥為下期文章主要內(nèi)容),不要以為這是老年人的專屬病種。曾經(jīng),這是多發(fā)于老年人,因為老年人在年輕的時候多重體力勞動加上椎體的退行性變。隨著我們的生活習慣的改變(自愿的被網(wǎng)絡綁架、越減負越繁重的學習等等),伏案動作越多越多,無疑是的投身頸椎病的懷抱,頸椎病和腰椎間盤突出癥同樣有年輕化的趨勢。
看著不知道為什么突然暴漲的手術病人,看著滿眼紅血絲的我科醫(yī)生,內(nèi)心有點復雜。
我想,我們更有責任去科普如何防止頸椎病,如何選擇對頸椎最好的運動,如何進行對頸椎最好的生活,如何避免和我們打交道。所以我們在社區(qū)醫(yī)院、在學校、在工廠都開展了科普講座。
好的,感謝大家耐心看完。本期內(nèi)容到此結束,內(nèi)容稍長,希望能給大家?guī)硪恍︻i椎病及頸椎病手術的感性上、理性上進一步認知。最后奉上頸椎病最常見的兩種分型: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和脊髓型頸椎病的知識卡片。
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
脊髓型頸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