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增減掛鉤即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是指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將若干擬整理復墾為耕地的農村建設用地地塊和擬用于城鎮建設的地塊等面積共同組成建新拆舊項目區,通過建新拆舊和土地整理復墾等措施,在保證項目區內各類土地面積平衡的基礎上,最終實現增加耕地有效面積,提高耕地質量,節約集約利用建設用地,城鄉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標。

土地增減掛鉤即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是指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將若干擬整理復墾為耕地的農村建設用地地塊和擬用于城鎮建設的地塊等面積共同組成建新拆舊項目區,通過建新拆舊和土地整理復墾等措施,在保證項目區內各類土地面積平衡的基礎上,最終實現增加耕地有效面積,提高耕地質量,節約集約利用建設用地,城鄉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標。
根據政策發布情況,土地增減掛鉤在實際的運用中主要分為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試點階段(2004年——2007年)
2004年首次提出增減掛鉤試點工作。
2005年國土部發布《關于規范增減掛鉤試點工作的意見》。
2006年國土部發布增減掛鉤第一批試點:山東、天津、江蘇、湖北、四川
2007年國土資源部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工作的通知》。
第二階段、推進階段(2008年——2012年)
2008年6月,開始全面推廣增減掛鉤政策。
2009年國土部發布《國土資源部關于促進工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推動城鄉統籌發展的若干意見》
2010年12月國務院五月公布《關于嚴格規范增減掛鉤試點做好農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
2010年國務院出臺《增減掛鉤試點通知》,嚴格要求增減掛鉤項目的申報、實施和驗收工作
2011年山東省出臺《關于進一步規范增減掛鉤試點加強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的意見》
2012年山東省國土資源廳下發《關于下發<山東省增減掛鉤暫行實施辦法(試行)>的通知》,作為我省開展增減掛鉤工作的基本依據。
第三階段、加速階段(2013年——至今)
2016年國土部發布《關于用好用活增減掛鉤政策積極支持扶貧開發及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通知》
2016為進一步規范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工作,山東省國土資源廳研究制定了《山東省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管理辦法》
2017年國土部公布《國土資源部關于進一步運用增減掛鉤政策支持脫貧攻堅的通知》,允許增減掛鉤結余指標在省內流轉使用。
2018年3月國務院公布《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省域調劑管理辦法》,開啟跨省域交易增減掛鉤節余指標,加速增減掛鉤的進程,加速農村脫貧并且明確規定了結余指標的價格標準。
申報要求
規模控制:國土資源部每年分兩批向省下達總規模限制。
科學選定項目區、安置區、建新區要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合理確定安置區容積率和住宅高度、項目申報材料中必須附具社區建設詳規圖。
保護農民權益:項目區申報必須依法聽證、公示,經村民代表大會三分之二以上通過。項目申報材料中必須附具項目聽證、公示及不少于90%村民簽字表。
原則上每個新型社區作為一個項目區,避免項目過大。
指標的使用:項目區經過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復后,安置區可以直接建設不需要另行審批;建新區需要經過土地征收等手續后才可使用。指標須在三年內返還,即拆舊區須在三年內復墾完成驗收。
申報材料
設區市政府請示文
設區市政府批復文件
縣(市、區)請示文件
設區市匯總的項目申報表
設區市國土部門審查意見
設區市國土部門勘察報告
項目實施規劃
項目工作計劃
縣(市、區)人民政府批復的農村居民點改造的文件
縣(市、區)國土資源部門、鄉鎮政府、村委會簽署的復墾協議
項目公告、聽證、論證、村民代表大會意見、全體村民簽字
村集體土地權屬證明材料
項目區1:10000標準分幅土地利用現狀圖
不小于1:2000的項目拆舊區、安置區、建新區測定界圖
縣(市、區)1:50000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
安置區社區建設詳細規劃圖
資金測算
建新區(節余指標)=復墾耕地面積-安置區占農用地面積
復墾耕地=拆舊區面積-安置區占拆舊區面積
資金測算:根據**市的政策,每節余一畝周轉指標給予50萬元補助,政府補助資金=建新區(節余指標)×50萬
以此為例:建新區(節余指標)為11.3公頃,合169.95畝
政府補助資金=169.5畝×50萬=8497.5萬元。
2017年8月29日 山東省政府召開常務會議,圍繞“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市縣流轉使用支持脫貧攻堅和黃河灘區脫貧遷建”工作進行研究,提出了節余指標可以在省域范圍流轉使用的縣(市、區)名單。建議掛鉤節余指標流轉使用的縣(市、區)范圍為:
山東黃河灘區總面積1702平方公里,沿黃涉及市縣多,居住人口60多萬,涉及沿黃9個市、25個縣(市、區)。灘區遷建涉及濟南、淄博、東營、濟寧、泰安、濱州、菏澤7個市17個縣。
2018年12月4日,山東省政府批復德州、菏澤、威海、濰坊、濟寧、臨沂、日照、煙臺、棗莊、淄博等市跨省域調劑增減掛鉤節余指標建新方案。濰坊市占比20%,位列第一,其次是菏澤市,占比19%。
第一階段:成立公司,簽署協議(與縣區城投公司共同組建股份制公司負責項目投融資、建設開發、土地綜合整治)
合資公司與縣政府簽訂協議:安置方式、補償金額、手續辦理、土地復墾;
村民與村委簽訂協議:補償方式及金額,現有住宅情況等;
村委會與鎮政府簽訂協議:建設時間;安置,產權手續辦理;
村委會與新成立公司簽訂協議:補償方式及金額;建設期限;宅基地復墾;村民搬遷。
第二階段:增減掛鉤項目立項申請(申報規劃,申請指標,取得建設用地)
申報規劃:由區縣政府提報申請書:項目基本情況、土地和資金測算情況,投融資方式、實施步驟等;市政府批復后上報省政府,向省國土資源廳申請掛鉤指標。
合資公司具體實施:1.辦理前期開發手續、土地綜合治理;2.招投標確定施工企業,籌資建設。
第三階段:拆遷復墾,指標上繳
第四階段:安置區建設
合資公司為建設主體,承擔項目建設各項責任,確定施工單位、勘察單位、監理單位、相關設備及材料供應單位;
按照“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監理”原則施工建設;區縣市安監部門負責監督工程質量及安全生產;
地基、基礎、主體結構工程、基礎配套工程進行分階段施工;
竣工驗收。按合同約定期限交付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