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都不是用來評判的,本文不是給一個標準去衡量人,更多的是希望你在接下來的幾分鐘,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人生,也希望你在認真讀完后,發表你的看法。
假設你是一家銀行網點的負責人,你和你的下屬經營者自己的網點,網點連續多年被評為區域優秀。
可是最近,你發現存款計劃完成率、消費貸款完成率、優質客戶增長率....均下降,而且你還發現,互聯網對銀行網點的沖擊越來越大,小伙伴們的情緒也越來越低落,多多少少影響了對客戶服務的熱情,你剛準備發火時,一名客戶經理提出了辭職...
此時,你很苦惱,作為網點行長的你,該如何做?
你可能這樣做:
互聯網真的是大趨勢,我也無可奈何。
現在的年輕人,真的扛不住壓力,一有壓力,就想走。
你也可能這樣做:
優質客戶率下降,那就提升與客戶的觸點。
存款計劃完成率不高,那就多開展活動。
再或者:
你覺得要跟上時代,去學習新零售。
學習社群經營,打造體驗式新網點。
上帝視角or井底之蛙?
我們都知道:對于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抱怨環境,有的人更加努力,有的人學習方法...那到底哪種方式是正確的,又和我們說的第幾流人才,有什么關系。
這里我們需要先引出一個概念:NLP理解層次
NLP理解層次是說:對一件事物的理解,一般有六個不同的層次,而這六個層次有高低之分。如果從低層次看高層次,類似于井底之蛙,基本不能把問題解決。但從高層次看低層次,類似于上帝視角,一般當我們站在更高的層次看問題,很多問題就會變得很簡單,甚至問題本身都不是問題了。
NLP的由來: NLP主要的發現者是約翰·格林德和理查德·班德勒。格林德是世界最負盛名的語言學家之一,班德勒是一位數學家、完形心理學家和電腦專家。他們決定集兩人之力去進行一樁模仿他人的研究,對象是那些在多方面都甚有成就之人。他二人分析了一些成功的商人、醫師和其他行業中的佼佼者,試圖能從他們多年嘗試錯誤后的成功中,歸結出一些成功的模式。 目前該模型經過多年發展已經比較成熟,應用在各個領域。像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微軟領袖比爾蓋茨、大導演斯皮爾博格等許多世界名人都接受過 NLP培訓。
看了上面你可能還是一頭霧水,這不就是一個概念嗎?到底需要我思考什么?因而本文為了便于大家理解,因此把處在不同層次的人,分成不同的類型,并逐一展開敘述。
本文的核心:希望大家可以用上帝視角來觀察和解決問題,而不是用坐井觀天的方式自大和不知所措。
注:理解層次要求我們從上到下思考問題,但是它的逐級上升,不能脫離低層次而單獨存在高層次,不然就是空中樓閣,變得不切實際。
第五流人才
別名:怨婦
理解層次:環境
典型思考模式:都是你們的錯
遇到問題的反應:認為問題是因為環境(除去自己之外的都是環境——辦公環境、市場環境、家庭環境......)不好導致的。比如:認為工作不順利,都是因為領導無能;晉升困難是因為辦公室政治嚴重...
解決問題的方式:只會從改變環境角度思考解決辦法。比如:這家公司不好,我要跳槽;這次業績這么差,是因為競爭對手價格打壓!
總結:第五流人才,我們在生活著時常看到,滿滿負能量,充滿抱怨。此類人被環境所困,很難進行突破。不是他們不想突破,更多的是他們處在“環境”這一層次,他們對世界的理解被死死的困在了這個層次,并不是他們想抱怨,而是在他眼里,除了看到環境之外,再也無法看到其他的了。因此,他們能想到的最好辦法,也就只能是換個更好的環境了。
第四流人才
別名:行動派
理解層次:行為
典型思考模式:我還不夠努力
遇到問題的反應:認為產生問題,我們不能改變環境,但是可以改變自己,我這會沒成功,是因為我還不夠努力。比如:業績太差,是因為我還不夠努力;買不起車,是因為我還不夠努力...
解決問題的方式:發生問題時,總是先從自身找問題,問自己“是不是自己不夠努力”。比如:女朋友不理自己,就要多努力與她創造交流機會。業績差,那我就每天多加班一小時,多打電話邀約。
總結:越努力的人,獲得的成就也就會越大?努力,的確是成功的一個必要條件,但遠遠不是充分條件。為什么那么多人不喜歡雞湯?反對成功學?就是因為它們只告訴了你要努力,卻沒有給你方法,它們只是幫助你脫離了最低的“環境”層,來到了第二低的“行為”層!以為給你打一針雞血,你就開始奮斗了,就一定能成功了!問題的解決,時代的進步,并不是只靠努力就能完成的,一定有更重要的因素在背后推動,我們需要進入下一個理解層次...
第三流人才
別名:戰術家
理解層次:能力
典型思考模式:方法總比問題多
遇到問題的反應:當問題出現時,首先會把問題歸結為“是自己能力不夠”。
解決問題的方式:尋找更好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比如:業績不好,是不是因為自己的經營模式有問題,既然微信營銷、抖音營銷這么火,我能不能試一試。
總結:5000年前,你想要告訴一個人一件事情,你得策馬奔騰三天三夜,而現在通過互聯網不需要1秒鐘,互聯網擴展了你的溝通能力。能力就是你能用更簡單、更高效的方式解決同樣的問題,有選擇便是有能力。處在能力層次的人,注重把學習到的知識轉化為實際的操作,注重提升解決問題的效率,能做到這步一般都是銀行的中高層了。需要注意的是,沒提高一個層級依舊需要注重低層級,不能只有方法,沒有努力,和不注重環境。一般進入能力層級就是我們可以意識到的最高層級了,接下來要有所提高,就需要進入潛意識層級。有能力的人善于解決問題,但是我們常說重要的是發現問題以及發現問題中最重要的問題,方向不正確,能力越強,跑的越偏。
第二流人才
別名:戰略家
理解層次:BVR(信念、價值觀、規條)
典型思考模式:處在“BVR”層的人,當問題發生的時候,首先會先思考哪個是最重要的問題?除了我看到的這些問題,還有什么更重要的問題是我沒有看到的?
遇到問題的反應:這個表象問題的背后的本質問題是什么?我采取這個措施會產生什么影響?這一影響對后續事情又會產生什么影響?
解決問題的方式:處在這一層次的人,首先會分析哪幾個方面造成了目前的現狀。成本?團隊?市場?營銷?渠道?其次會想“我沒有看到哪些問題”?互聯網的優勢:使得交易結構發生變化,更加方便、快捷。線下門店的優勢:在于體驗。因此制定出相關策略:類互聯網和體驗消費兩大策略。
總結:理解層次在BVR層的人給出的是一種解決本質問題的辦法。而處在能力層的人很可能就會胡子眉毛一把抓,遇到問題解決問題,像攤大餅一樣,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看似有無窮的方法來應對,但問題卻也變得越來越多,永遠也解決不完。但是BVR層也有缺陷,可能會覺得這件事能解決,但是這么苦,我為啥不能給別人打工,這會輕松很多。
第一流人才
別名:覺醒者
理解層次:身份
典型思考模式:因為我是XX,所以我會XX
遇到問題的反應:這里我們首先要區別一下身份和角色的不同,角色是被動的(父親、兒子、學生、...這些你被動賦予的是角色),而身份則是主動的(是你主動想成為的人)。你對自己身份的定義不同,你就會做出不同的選擇。比如你想成為一名運動鞋設計師,你可能就會選擇去打工,而把門店關掉;而如果你想成為一位新品牌的創始人,你可能就會選擇去找代工廠,直接生產自己品牌的鞋子,短路掉所有中間環節,全渠道銷售;
解決問題的方式:當你想清楚自己的「身份」定位后,就應該圍繞它配套相應的BVR,再構建你的能力圈,并做出相應的計劃與行動,你就會成為第一流的人才!
總結:此層次的人能夠開創出一番自己的事業,設計出令人尖叫的產品,成為上市公司的領軍人物。而在他們之上,還存在一類人,他們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都屈指可數,他們創造著奇跡,他們改變著世界,他們引領著時代,他們可以為了理想,放棄自己的生命…
頂級人才
別名:領袖/偉人
理解層次:精神
典型思考模式:人活著是為了改變世界
遇到問題的反應:我來到這個世界是為了什么?為整個人類能帶來什么?這個世界會因為我有什么不同?在這個層次,所有的思考,都圍繞著2個字利他。
解決問題的方式:不明....
總結:....
說了這么多,我們如何成為頂級人才?
是像電影中一樣,層層打怪升級嗎?當然不是,我們絕大多數人最可悲的地方在于,在處于低層次的時候,我們的思維會被限制住,無法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就像處在環境層的人,經常抱怨而不自知,完全看不到上方還有行為層可以幫助自己改變現狀;更看不到能力層里還有其他辦法可以解決眼下的問題……
那我們應該怎么辦?
答:直接成為一流人才,從上到下為自己進行規劃。
精神:我的人生使命是什么?世界因為我變得有什么不同?
身份:為了達成這個使命,五年后我會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具體描述
BVR:一個怎么樣的信念、價值觀可以讓我配得上這個身份?我應該堅持與舍棄什么?
能力:為了達到這個身份和BVR,我應該去學習什么?掌握什么方法?不要去做什么?
行為:具體怎么做?第一步是什么?今年計劃如何安排?
環境:哪些人和資源能幫我實現目標?身邊現在有什么資源?
我們目前是第幾流人才不重要,關鍵是開啟自己的上帝視角,不斷追求卓越。
圖文來源: 零售金融頻道
審 核:孔德梅
編 輯:劉玥含
運 營:海西州銀行業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