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髖關節置換手術適應癥與禁忌癥
年齡在60歲以上,髖關節有嚴重疾患,伴有疼痛,關節活動受限,影響日常生活,且非手術治療無法緩解癥狀者,應考慮進行全髖關節置換手術。對于某些全身性切累及多關節疾病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強直性脊柱炎等)手術年齡可適當放寬,最常見的手術適應證和禁忌證如下:
適應癥:
1.原發性或繼發性骨關節炎
2.髖關節發育不良繼發性骨關節炎
3.類風濕性關節炎
4.強直性脊柱炎
5.股骨頸囊內骨折
6.髖臼骨折,脫位
7.創傷性骨關節炎
8.股骨頭無菌性壞死
9.某些類型的骨腫瘤
10.血友病性關節炎
11.慢性炎癥性髖關節病損
禁忌癥:
1.各種急性炎癥病變或髖部有感染灶者
2.髖部神經性病變
3.髖部肌力不足
4. 骨骼發育未成熟者
5.重要臟器疾病未得到有效控制者
6.難以配合治療者
7.病理性肥胖
8.下肢患有嚴重的血管性疾病
全髖關節置換手術效果有一定時限性,因此老年人是最佳的治療群體。老年人群的骨性關節炎發生率極高,嚴重影響著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生活質量。對患骨關節炎,并伴有癥狀的老年病人,只要不存在嚴重的全身器質性病變(如嚴重冠心病,未經系統治療的高血壓或糖尿病等),均可考慮施行關節置換手以緩解癥狀。
老年人股骨頸囊內骨折是極為常見的損傷,對有明顯移位或頭下型骨折,建議施行髖關節置換術或人工股骨頭置換術。這是因為:老年人尤其是伴有明顯移位的股骨頸囊內骨折,日后發生骨不連或股骨頭無菌性壞死的幾率很高,加上長期臥床還會產生諸多并發癥。髖關節置換術為老年病人的早日康復,提高生活治療提供了幫助。
人工關節置換術的適應證和禁忌證
不同病癥的人工關節有各自的適應證及禁忌證。除年邁病人外,人工關節置入后應要求具有20-30年的使用壽命。現在的人工關節并不能滿足這一要求。隨著植入時間的延長,可出現各種并發癥,而需再次甚至多次施行翻修手術或遺留嚴重的病殘。因此對人工關節置換術的適應證應嚴格掌握。特別是年輕病人,應持慎重態度。基本原因是應用于其它治療(包括手術)方法難以解決的病例。
[適應證]
人工關節置換術主要用于非手術治療或他種手術治療無效的,疼痛而功能喪失的關節疾病。不伴疼痛的活動限制、肢體不等長、X線片提示關節嚴重病損但無顯明臨床癥狀的病人,并不是人工關節置換術的指征。
1.關節疼痛難以控制且明顯影響功能的關節疼痛,是人工關節置換術最主要的適應證。(1)局部傷病所致的關節疼痛:國內以各種原因所致的繼發性骨關節炎最多,病因包括創傷、發育不良、軟組織病變所致的關節表面不平整、關節對合異常、肢體對線不良或關節失穩。(2)原發生骨關節炎:在歐美國家居人工關節置換術適應證的首位,國內統計一般均低于繼發性骨關節炎,但仍然是髖、膝人工關節置換術的常見指征。(3)系統性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等。其特點是常為多個關節損害、病人年輕和常伴有嚴重畸形。手術應在系統性疾病基本獲得控制后施行,并正確的結合病人情況安排手術計劃。如安排不當,將給手術操作和術后護理帶來困難。由于病人常伴有較嚴重的軟組織攣縮和關節畸形,手術難度較高。除輕度攣縮和畸形可在假體置換時一并矯正外,嚴重的軟組織攣縮和畸形均應先行矯正,然后作人工關節置換術。若期望通過假體置換一期解決,常難達到目的,且將增加術中、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2.累及關節的腫瘤關節及其鄰近骨的假體置換,是骨腫瘤保留肢體療法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術前術后常配合化學或放射治療。術中廣泛切除瘤段骨,然后以人工假體重建骨與關節。常使用定制型假體,以滿足不同病例需要。
3.感染性病變過去均被列為手術禁忌證。近年來將人工關節置換術用于感染已被控制病例的報告有增多趨勢,對化膿性感染也有人在抗生素保護下手術清除病變,充分沖洗后一期行假體置換。因感染失敗而作翻修手術的人工關節置換術病人,在歐洲有不少一期再置換獲得成功的病例,但多數作者仍主張在感染完全控制后1年以上再行手術。亞洲包括國內已有人在骨關節結核病灶清除的同時,行一期人工關節置換術,近期效果較好,遠期效果有待進一步觀察。
[禁忌證]
1.局部或其他部位尚有活動性感染。
2.局部皮膚、軟組織和血供條件很差,術后可能導致切口閉合困難或切口部軟組織和皮膚壞死者
3.神經源性關節病。
4.嚴重骨質疏松。
5.關節周圍肌肉麻痹,難以保持手術后關節穩定或難以完成關節主動活動者。
6.全身情況或伴發疾病使人難以耐受置換手術者
孫永強髖關節置換教學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