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氣暖和的日子,時常會見到一對母子在樓下小亭的石凳上看書,一人一本,在和煦的陽光下,一大一小的身影,顯得格外和睦。
我不知道母子倆是不是早就約好,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孩子一定是自己也喜歡讀書的,而這種愛好,與那個愛讀書的媽媽密不可分。
一個家庭中,父母是孩子最原始的老師,一言一行,都必會在孩子身上有所體現。可以說,父母是原件,孩子是父母的復印件......
2
最近在網上看了一個笑話,頗有意思。
一個孩子因為成績不好,被爸爸罵成是笨鳥。孩子很不服氣,說:“爸爸你知道嗎,世界上有三種鳥,一種是先飛的,一種是怕累不飛的。”
“那還有一種呢?”爸爸問。
“最后一種最討厭,自己不想飛,就在窩里下個蛋,讓下一代使勁飛。”兒子說。
笑話僅僅是是個笑話,但是嬉笑之余,更多的是警醒。我們在要求孩子要優秀、要上進的時候,自己是不是一直在停滯不前呢?
一個好的父母,首先得有一定的行動來感動自己,才有能力去感化孩子。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以身作則。
3
臺灣著名學者、詩人柳北岸老先生有一間書房,書房里密密麻麻的擺滿了書籍,與他而言,一日不可離書。他的幾個孩子,也都是手不釋卷之人。
柳老先生回憶自己是怎樣教育孩子的時候說:
“我買了大量的書,任由孩子們看,他們有時會把書籍翻得到處都是,我一聲不響的替他們收拾,我從來不強迫他們看書,但他們看我讀的津津有味,而滿屋子的書伸手可及,他們便成了愛讀書的人......”
三流的父母當保姆,二流的父母當教練,一流的父母當榜樣,無論在哪個國家,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是不容置疑的鐵律。
4
東漢的語言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這樣定義教育:“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
也就是說,真正的教育,要我們以身作則,孩子效仿。那么具體說來,我們應該怎樣做呢?
為孩子創造一個溫馨的環境
電視機旁、麻將桌邊,永遠培養不出愛學習的孩子。想要孩子更優秀,家長首先要為孩子創造一個好的環境,有書籍,有故事。
不斷更新自己的觀念,做個愛讀書的父母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提升自己的途徑,除了多做多想之外,就是多讀書。一個賣力讀書的父母,才會更有可能培育出一個愛讀書的孩子。
不抱怨,積極向上
抱怨世道不公,抱怨生活欠安,對著孩子抱怨,給孩子傳遞的是一種負面的情緒:困難的原因在于環境,而非自己不努力。久而久之,孩子也會這樣。
不在孩子面前爭吵
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就是爸爸愛媽媽,爭吵給孩子帶來的是內心的不安,心靈的恐懼,會讓孩子更加沒有安全感。
不在孩子面前隨便議論別人
閑談莫論人非,靜坐常思己過。一味的在孩子面前指責別人,孩子也會變的愛談論是非,不利于人際關系的維護。
當我們因為孩子淘氣而怒火沖天束手無策的時候,除了趕緊找到解決對策之外,我們更要反省一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