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漕運對清王朝至為重要,乃“天下之大命所系”。作為清朝征集漕糧的重要省份之一,漕運問題一直是江西的重中之重。漕運的變遷與江西地方社會的發展緊密相連。因此本文對建國以來國內清代江西漕運的研究作一個簡單概述。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9/view-941490.htm
關鍵詞:清代;江西;漕運
中圖分類號:Z22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9166(2009)026(C)-0073-01
漕運對清王朝至為重要,時人稱“天下之大命所系”。明清以降,江西的漕運在全國舉足輕重,漕額僅次于江南、浙江兩省。作為清朝征集漕糧的重要省份之一,漕運的變遷給江西地方社會的發展和基層民眾的生活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對此學術界給予了較多的關注。
20世紀50、60年代國內漕運研究陷入低谷。至70年代末,漕運研究又重新為國內史學界所重視。80年代以后,史學界對中國各朝代的漕運,從經濟內涵、社會意義以及與傳統社會變遷等方面展開了深入研究。在這些研究成果中,出現了幾部代表性的專著。
彭云鶴《明清漕運史》一書,對清代前期漕糧繁榮的原因、河道的管理。以及清廷對漕弊的整頓進行了分析。這是我國第一部系統論述明清漕運發展狀況的專著。李文治、江太新的《清代漕運》以清代漕糧制度為研究重點,對清代漕糧的賦稅制度、征收兌運和交倉制度、漕運官制和船制、運丁和屯田制度、運道等方面的問題,宏觀把握,精細分析,可謂清代漕運史研究和中國古代漕運制度斷代研究的力作。吳琦《漕運與中國社會》一書,從社會學、社會史的角度切入漕運研究,宏觀上把握漕運的特性及其社會能,深刻剖析漕運與封建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及漕運與社會制衡,漕運與封建社會的延續等一系列問題,發掘漕運與中國社會的內在聯系,進一步揭示中國封建社會的特性與機制。倪玉平的《清代漕糧海運與社會變遷》的出版,為清代漕糧海運專著的缺乏填補了空白。該書內容包括清代漕運規制,道光年問的漕糧海運,漕糧海運與經濟演變,漕糧海運與社會變動等,把這段時期清朝政府經濟、政治、外交、社會等各方面的變化都涵蓋進去,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此外相關的論文也為數不少。陳峰《清代漕運水手的結幫活動及其對社會的影響》、楊杭軍《嘉道時期漕運旗丁的若干問題》、吳琦《清代漕運水手行幫會社的形成――從庵堂到老堂船》,分別從水手、運丁的信仰組織,工作環境、僉選和其自身性質進行了論證。在漕運弊端的探討上,學界基本認為在這幾方面:州縣征漕的各種加派,官紳勾結貪索稅戶,土豪劣紳分肥,胥役對運丁的貪索,漕吏隱私舞弊,漕糧浮征勒折等。如李文治、江太新《論清代中葉后漕政的敗壞》,鄭師渠《論道光朝漕政》,陳峰《略論清代的漕弊》,楊杭軍《略論清朝嘉道時期漕運之弊及其影響》,倪玉平《嘉道之際的漕弊問題》等論文均有論述。從南北經濟交流角度論述的有張照東《清代漕運與南北物資交流》和陳峰《清代漕運運輸者的私貨運銷活動》。張文論述漕運在溝通南北物資交流方面的重要作用,指出河運的興衰對于運河沿線的南北物資交流,以及中央和各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有著密切的關系。而陳文認為清代官方性的漕運中,廣泛存在著各種以盈利為目的的私貨運銷活動,對此清廷采取現實態度,不斷放松對私貨的限制,遂使這種活動規模日益擴大,客觀上促進了南北商品流通和交換。從地方社會角度來研究清代漕運代表性的有:張小也《健訟之人與地方公共事務――以清代漕訟為中心》和吳琦、肖麗紅《清代漕糧征派中的官府、紳衿、民眾及其利益糾葛》。張小也在文中指出,健訟之人挺身抗幫,包攬訟詞,以獨特方式承擔了地方公共事務,這一點在漕案中有相當明顯的表現。而吳琦則以清代抗糧事件為中心,揭示在漕糧征派過程中,中央、地方州縣、紳衿胥吏與地方民眾等各階層之間的利益互動,并從一個側面透視清代漕政制度缺陷及其社會變化。
以上全國性的漕運的研究,為清代江西區域內的漕運研究奠定了豐厚基礎。僅就筆者資料所及,綜述如下:
第一,有兩部研究著作值得關注。龔汝富在《清代江西財經訟案研究》中對漕糧津貼糾紛案,漕賦訟案,軍役糾紛案等案情的分析,指出清代江西部分浮賦重稅的地區,繁重的稅負使地方社會陷入更為惡化的訟爭之中,圍繞稅負轉移而展開的各種訟案此起彼伏、紛繁復雜。這為我們了解當時因漕賦引起的民間訴訟和地方政治經濟狀況提供了一個生動的個案材料及剖析。但以上研究偏重于漕賦層面,并不側重研究運漕在地方社會中的歷史地位。沈興敬主編的《江西內河航運史》一書,對江西漕運歷史概況作一般性的梳理。尤其在論述明至鴉片戰爭時期江西航運的進一步演進時,將明清時期江西的漕糧運輸作為專題介紹,并對江西漕運機構的設置、漕糧及漕船數量、運丁和漕運費用、漕運方式及漕運路線的演變等作了簡要概述。
第二,江西漕運研究代表性的論文也有若干篇。戴鞍鋼《清代江西漕政述略》一文。該文較詳細地闡明了江西漕運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產生的弊病,并對清后期漕運改制中江西漕糧改折的原因、過程、效果等問題作了重點探討,突出說明清后期江西漕政由征收實物改為折征貨幣的重大變化;并指出江西漕糧改征折色后糧戶的抗漕斗爭始終沒有停息。而考察江西衛所與漕運的關系問題,臺灣學者于志嘉做出了很大貢獻。她的《清代江西衛所的沿革與人口分布》,對清代關于江西衛所的各種矛盾混淆的史料記載作了詳細分析,并考證了清代江西衛所的演變及其人口分布,實際上對清代江西運漕的基層組織進行了深入探討。再者,程玲《清代一場財稅歷史公案――贛人御史胡家玉奏減江西丁漕遭彈劾》一文,敘述了同治年問新建縣一則丁漕糾紛的個案,考察了清后期江西的財稅狀況及與中央財政的關系,反映了清后期在漕運改制過程中中央與地方在漕賦問題上的利害關系。
以上國內學術界對清代漕運的研究取得了矚目的成果。但這些成果主要局限于漕運制度的演變,運丁、漕弊、漕運與商品經濟的關系等方面。而筆者更希望看到漕運制度在江西區域內實際施行的情況及其歷史演變,并由此把握王朝制度下,漕運給地方社會帶來的影響等問題的研究。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