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男孩,點擊上方卡片一鍵關注
一個孩子的態度、專注力,和成績好壞,就藏在平時的小細節里。
——虎媽
來源丨網絡
都不對,最快速準確的方法是:看!橡!皮!
作為鉛筆盒里的必備文具,橡皮兼具實用性、柔韌性與美觀度,是學生上課開小差“必備良品”。
據說一位從事教育一線工作多年的資深教師,得出了一條重要定律:
家長想要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情況,不用打不用罵,看他的橡皮就知道了,準確率能高達99%!
操作步驟如下:打開鉛筆盒,取出橡皮。
圖一:不開小差,認真聽講,好好寫字。
圖二:偶爾無聊,開開小差。
圖三:經常走神,容易分心。
圖四:整節課都沒好好聽。
如圖五所示,打開鉛筆盒,連橡皮都找不到的。
此截圖一出,就在老師和家長的朋友圈里刷屏了。
當然,這個操作確實具有調侃性,但大家都覺得特別有趣。
不少人感慨:太形象了,我小時候就是這樣的。
由于沒有原圖,怕大家看不清楚,虎媽就找了幾塊橡皮來模擬配圖中的五種情況——
圖一:不開小差,認真聽講,好好寫字
這塊橡皮,形狀規整,表面平滑,沒有任何被掰斷、摳挖、涂抹的痕跡,一看就是由小主人細心呵護使用。
除了平時做作業,上課時想必都乖乖躺在鉛筆盒里,安靜地看著小主人認真聽課。
圖二:偶爾無聊,開開小差
相比其他,圖二也算是一塊“漂亮”的橡皮,小主人還有點“強迫癥”,平時上課偶爾開小差搓橡皮玩,把邊緣搓得圓圓潤潤以后,再心滿意足地繼續聽課。
圖三:經常走神,容易分心
這位學生很喜歡拿橡皮開小差,手里握著橡皮就忍不住開始“蹂躪”,結果一不小心攔腰截斷,好好一塊橡皮被掰成好幾份。
圖四:整節課都沒好好聽
小主人整節課也沒做別的事,光是在玩橡皮:
先用筆把橡皮點成“麻子臉”,搓幾下摳幾下,用力過度不小心掰斷,全班最慘的橡皮就是它了……
圖五:?????
遇到這種情況,家長通常會怒吼一句:又把橡皮弄丟了?!你怎么不把自己弄丟,啊?!
不少網友看完回憶起自己的童年。
有人說,自己小時候通常都是把橡皮切成骰子;還有人說會在橡皮上畫畫。
家長們也紛紛拿起孩子們的書包一探究竟,有家長留言:
“我們家孩子一年級,都幾塊橡皮沒了、尺子也沒了,問他就說放在文具盒里不知道怎么沒的。”
就想問一句,文具盒還在么……
某公辦小學龐老師在朋友圈轉發了這張截圖,不少家長留言,都說試了一下發現挺準的。
龐老師說:“除了橡皮,家長還可以看看孩子的作業本和課本,是否有涂鴉,也能快速判斷孩子上課是否專心。”
有家長留言道:
平時檢查孩子作業,經常發現作業本上出現亂涂亂畫,出現花朵、小貓小狗…… 以往只是提醒孩子應該愛惜作業本,卻忽略了這是孩子上課不專心的表現。
于是,虎媽也上網搜索了一番,結果徹底被孩子們的腦洞和技能折服。
孩子們不僅會在作業本上涂鴉,連教科書上的插圖以及試卷都成了他們的創作來源,紛紛露出了隱藏的技能,簡直讓人哭笑不得。
亞圣孟子、詩圣杜甫
還有這種的
教科書這么精彩
有些孩子走起神來
還有家長說,有時收拾孩子的書包,發現里面還藏著疊好的紙飛機。
真的是各種各樣的“熊孩子”都有啊,不過看在這創意的份上,老師家長就放他們一馬吧!
那么,用這種方式來判斷學生上課開小差,究竟有沒有道理呢?
來聽聽一線老師怎么說~
杭州長江實驗小學陳老師認為,用橡皮判斷開小差是一個比較形象的說法,因為孩子上課時開小差,主要就是在玩桌上的文具。
“最多的就是鉛筆、尺子、橡皮,有些男孩子會用它們做成飛機、蹺蹺板,女孩就喜歡玩橡皮屑。”
針對上課玩文具,陳老師還在班里立了一個規矩:
上課時如果不用寫作業,就把文具都收進抽屜,手放到桌上。
特級教師蔣軍晶曾在他的新書《讓孩子愛上寫作》第一章里描寫過他班上一個孩子上課的狀態:
他的桌面上永遠有三只鉛筆,四塊橡皮,五支修正帶,就這幾樣東西,搬來移去,他可以鼓搗出一場戰爭。
也有老師認為這個說法過于絕對:
“這其實有一定道理,但還是調侃性為主,用橡皮受損程度來確定孩子開小差程度,這是不絕對的。
家長快速了解孩子在校情況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直接的就是跟老師溝通,打電話、當面聊都可以。”
當然,無論是檢查孩子的鉛筆、橡皮,還是教科書、作業本,這些都只能作為一個相對直觀的參考,并非是每位孩子走神的標準。
良好的專注力對孩子非常重要,美國心理學家Michael Posner說,當一個孩子總能保持專注,會讓整個大腦興奮起來,這樣的孩子也往往擁有超強的問題解決能力。
超強的問題解決能力,常常被人認為是一個孩子最寶貴的能力。
研究顯示,寶寶專注力在不同年齡段是有差異的:
2歲以下:以無意識的注意為主 2歲:約7分鐘 3歲:9分鐘 4歲:12分鐘 5~6歲:15分鐘 6歲以上:逐步由15分鐘過渡到30分鐘或更長
但并不是等到孩子長大了,專注力就自然好了。
在孩子的專注力方面,“靜待瓜熟”是錯誤的,很多成年人的專注力也是很差。
父母需要從孩子小時候就有意識地引導。
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培養孩子的專注力真的這么難嗎?
“不難啊,我家小朋友可以不聲不響看一個小時電視,專注力很好吧?”
其實這不是專注力,看電視的時候大腦活動基本處于停滯狀態,活動量比睡眠時間還少呢!
“不難啊,我家小朋友可以在游樂場里high玩大半天呢,專注力很好吧?”
非也非也,這只是大腦一直處于興奮狀態而已!
其實,專注力就是孩子專心做一件事的能力,專注的時候,孩子是安靜的,眼神是平靜的,腦子是思考的!
你可以試著這樣改善孩子三分鐘熱度的問題:
1. 想辦法提升和刷新孩子的專注力。
比如:只給兩個玩具,換著玩。減少孩子在對于專注對象的選擇。
(以上的辦法也可以發掘出孩子對于哪一種玩具更加感興趣。)
2. 經常和孩子互動,陪玩。
3. 不要在孩子專注的狀態下,試圖轉移他的專注目標。
比如說孩子在專心進行涂鴉或一些需要全神貫注的事情的時候,突然要他去看書。
4. 找到孩子的興趣所在:不要過度的糾結孩子能在一件事上專注多久,我們更應該幫助孩子, 發掘他們的興趣。
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時,孩子才會更專心、更投入。
5. 孩子專注于一件事,并且努力完成之后,一定要記得給他鼓勵。
6. 爸爸媽媽不要因為嫌麻煩,把孩子丟在電視機或者電腦iPad前。
如果孩子已經上小學了,可以放學后在家每天練習10分鐘,下面這幾個小游戲:
1. 數字傳真
訓練方法:家長將數字讀一遍,孩子在聽完之后憑記憶寫下聽到的數字。
例如:家長讀68715,孩子聽完之后在紙上寫68715。
2. 聽字訓練
訓練方法:家長讀下列短文,孩子認真聽,當聽到一個“一”字就用筆在紙上打一個“√”,家長讀完后統計“一”字的個數,直到孩子記錄的個數與短文中“一”的個數相同為止。
有一小鳥,它的家搭在最高的樹枝上,它的羽毛還未豐滿,不能飛,每日只在家里嘰嘰地叫著,和兩只老鳥說著話兒,他們都是覺得非常快樂。
有一天早晨,它醒了,那兩個老鳥都找食物去了。
一看見火紅的太陽,它害怕了,因為太陽太大了,它看見一棵樹上有一片好大的樹葉,樹葉上站著一只小鳥,正在吃蟲子,蟲子吃了很多樹葉,大樹因此不能長大,大樹是我們的好朋友,每一棵樹都產生氧氣,讓我們每一個人呼吸。
這時老鳥馬上飛過去,與小鳥一起吃蟲子,吃得飽飽的。
3. 詞語思維
訓練方法:家長每念一個詞語,孩子認真聽,當聽到電器就馬上舉起右手,當聽到學習用品就馬上舉起左手。
就像我們看到的,三分鐘熱度本身并不是一個貶義詞,它或許是一種天性,但是天性可以通過后天的引導逐漸克服。
在小時候就提升的專注力,到了長大孩子會受益良多。
4. 買些智力訓練的書,每天堅持做練習
為孩子準備一些鍛煉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的圖文,如在規定的時間內把一頁圖中的物品記住,然后合上書讓他報出來,等等。
時間不可過長,但往后可延長練習時間,一定要每天堅持練。做對給孩子獎勵。
蒙特梭利有句名言:
“除非你被孩子邀請,否則永遠不要去打擾孩子。”
在孩子 0~3 歲期間,我們在生活中就可以做很多事情來培養孩子這方面的能力。
看看家里的小人,蹲地上玩汽車時那專注的小眼神、看繪本時入戲的神情,是不是迷人極了?
我們和孩子,終究還是兩個人,再怎么親密無間都需要保持距離。
給彼此適當空間,你覺得輕松,孩子也會舒服。
孩子的小小世界,自有他的精彩,給他一些空間好嗎?
請努力做一個不打攪孩子的家長。
孩子上課老走神,東張西望,
寫作業拖拉,粗心大意,
看書3分鐘熱度,好動坐不住?
3-7歲是孩子專注力訓練的黃金期
7-12歲是專注力不集中的矯正期
虎媽為你推薦《兒童專注力提升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