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無相生,明暗互存
上篇講到:人就倆工具,心和腦子
人心的明暗玩明白了,腦子就有的放矢,很容易觀動靜、察變化。
舉個例子:
事物結構變化的規則,就像汽車內部各種機械運轉,這是一種動態觀,是一種“不變的變化”。
在這個前提,會加入各種變量,風力、道路情況、可見度等等,汽車行駛有時候加速,有時候減速,汽車內部運轉邏輯并無變化,但駕駛汽車的人的心卻在不斷變化。
所以對于事物結構的變化,最大的變量其實就是人心。
再舉個例子: 人群與猴群有啥區別?
在社會組成的基礎邏輯上,本質都是搶地盤、暴力爭奪權力、以及搞分配。 但人類的集合之所以稱為社會而不叫動物園,是因為人心的復雜性,人心的明暗是社會運轉的最大變量(科技也要圍著人心轉)。
經典古籍講的最多的就是人性。
諸子們就干倆事:造規則+刺激動力。
有人就有江湖,就有這個系統,這是根子,幾千年來從未變過,弄明白后諸多問題都可以通路了。
造規則上法家勝出,流傳千古;刺激人心動力上儒家勝出,流傳千古。
當然,現在受到西方min主的攻擊,國家層面的競爭不光是政治經濟角力,更是文化意識xing態角力,老美搞電影傳教,我們也搞k子學院傳教,這屬于“東方亮還是西方亮”的問題。 制du的本質就就在人心明暗大法。
管理的本質就是搞心腦合一鎖死術,一虛一實并用。
世界的規則本就沒有對錯,只有木倉桿子才能決定對錯,手握木倉的用什么,當然個體就要研究什么啊,這就是“天”,大家“入世”都是靠天吃飯的。
管理者研究心腦鎖死術,個體也研究,研究的東西同頻共振,你就贏了,在現實世界的刨食領域,結構就平衡了!
一沙一世界,小與大本質是互通的,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這些聽起來很虛對吧?
其實一點不虛,因為這就是我們現實做人的境界目標——內外部結構的平衡。
世界有世界的結構,人有人的結構,當這種結構達到平衡,所謂天人合一的境界,人就舒服了!
人們總以為自身有很多選擇的權力,其實是沒有的,我們只能去平衡,而無法選擇。
我們所面對的現實世界均為心與腦所造,每個人從小就接受的認知養成、制度文化等運行的規則都是人造出來的,我們嘴里的“社會”是一個主觀的社會,研究社會=研究人的主觀=研究你自己。
這人想要上進,不是所謂努力蠻干就可以的,上進是個腦力活,更是心力活,需要悟性的,好好用用自己這倆工具,形成結構,眼中的世界就會變化了!
我們每個人眼中的世界都是不一樣的,人心中有什么,世界就呈現什么樣子,這也是“人內外部結構平衡”的結果。
智者無論看什么都很容易同頻共振,在思維上這叫洞察力,在情緒上這叫包容性,人的認知越高,共振的概率越大。
人們不但眼中的世界不一樣,連講話其實也都是不一樣的,語言系統不一樣,之間很難溝通理解,語言系統的內核又在命名系統上,我們所閱讀的絕大多數文字都具有“概念的遮蔽性”。
體制內外講話不一樣,外面刨食有刨食的概念,里面刨食要學習“會議精神”;白領和民工、一線與十八線、60后與90后等等,大家的命名系統都不一樣。
大多數古籍也都是有遮蔽性的,遮蔽性少的多看看兵家、法家和縱橫家,把人心明暗這個事物發展最大變量研究得透透的。
人提升認知就是為了打破各種命名系統,洞察本質,找尋事物的業力,無論脫沒脫衣服給你看,只要講話了,就能理解其背后的本意。
比如重要人物講樓市、股市、債市等應該怎么怎么辦,看表面是講這幾樣,其實本質是在講“分配”,如果人腦子里沒有分配觀,看這些東西就只能流于表面。
這世界每天的信息流大多是“包裝”過的,如不能洞察包裝規則,學會了其實也沒啥用,反而人們會越學越亂。
人想混口飯吃,只能在變量上玩花樣,也就是人心的明暗。
明,就是可以拿到臺面上來講的,這種“包裝”最NB的是無論在哪種利益角度,多數人都可以接受的。 各種社團宗教爭地盤,本質上都是搞信眾,比拼的是誰的“創造美好生活大法”更NB,信眾相信了,心腦就被鎖死,會一直沉浸在一種“生活景象”里。 政治與宗教的唯一區別就是宗教不搞“分配”,創造的美好生活更虛,不接地氣,人吃飽了才會去研究不搞分配的“生活”。
暗,就是臺面上看不到的,世界運行的暗在的、冰冷的邏輯,極少數人可以接觸得到。不相信各種“美好生活景象”,而且洞穿其各種包裝規則,就可以接近“暗”。
認知,就是接近真相的距離!
明的知識,因為要讓大多數人都接受它,所以要“包裝”。 我們每個人從小裝進腦子的,都是經過“包裝”的知識,時間久了就習慣了“包裝模式”,也就是認知形成慣性了。 習慣是個可怕的東西,一旦形成很難改變,能改變的人少之又少,需要顛覆根本觀念從內心上會很痛苦的! 包裝的東西都帶有人主觀的、人性化色彩的,用三眼的話講就是邏輯夾帶情緒。只有絕大多數人都可以接受的東西,才能“明”著講。 大多數人的交流溝通,都必須要依附在某一種情感上,或者情緒上,這相當于“話題引子”,如果沒這個引子,兩個心腦鎖死在不同世界的人很難愿意展開交流,直接“講干的”,普通人是接受不了的。
而暗的知識是沒有“包裝”的,就像人體直接裸露出血管、骨骼,看起來很“嚇人”; 而多數人所見到的人體,皮肉都很少看見,所看到的都是衣服裝飾而已,直接給他看人的內里,一時間是接受不了的。 經常看見血管、骨骼、內里,人就會慢慢變冰冷,反過來講,人也只有冰冷起來,才能看透表象直達內里。
道是很冰冷的,暗邏輯一定是客觀冰冷的,越沒人情味才能越接近于道。 人越冰冷,能識破的格局就越大。 越冰冷,就越能接近事物運行的規則本質。
冰冷是一種思維上的戰略,不是人性冰冷,而且恰恰相反,思維越冰冷才能越感知人性。世人講愛多為“小愛”,都是經過“包裝”的,心腦被鎖死的那種愛,愛狗和吃狗肉的區別;“大愛”是需要穿透冰冷邏輯,而后對于事物的愛。
小愛只需要情緒起伏,大愛需要有大智慧!
當然,悟道也受限于屁股坐的位置,大多人都心腦被鎖死,肉身也鎖死在一個分配流轉環節上,腦子很難開光,對于悟的要求更高。 這么講是不是很多人接受不了?心腦被鎖的越死,就越接受不了。
什么叫人情社會,就是大家都玩“包裝”,都要扮演小兔子小可愛,并管這個叫素質。 “包裝”又分成好多個圈,每個圈的素質玩法也都不一樣。
比如大洋彼岸的素質就與東土的素質講法不一樣,這是大圈子,在里面又有很多小圈子,愛狗的和吃狗肉的素質玩法也不一樣。 愛狗的就真的“愛”狗嗎?不愛狗的就真的不“愛”狗嗎? 眾生都是被各種“包裝”和“美好生活大法”給心腦鎖死的,其實大多數人都沒資格談“愛與不愛”,所謂愛大多都是被人設定好的。
越冰冷反人性,才能越有人性。 談善良、仁愛、人性等這種賦予責任意義的字眼,是需要一定資格的,不是扮演小兔子傻白甜就有資格談的。
世界都是演員,只有真相和表演。大多數人庸碌一生,都是在大社團、或者某個小組織的心腦鎖死術里扮演一個角色,而這個角色連其自己也不知道是啥。
身在廬山而不知廬山真面目才是眾生之本相!
禪宗講覺悟要經歷三個階段:最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階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階段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就是眾生在廬山中,以為這就是山;而后跳出廬山不是山;最后重新入世進入山,山還是山。但對于人心明暗之變化,已經形成了自身一套認知結構。
眾人以為把事物都按照數學那種邏輯去分析,就算客觀了,其實這是大錯特錯的。
比如經濟學,客觀嗎? 看似客觀,各種理論模型、數據推導的,其實一點不客觀。 經濟學的著述再多,也沒有一本書叫做《某帝王怎么利用經濟理論達到目的》。
知識只是一把“刀”,刀只是一個客體,只有有人去用它,才會產生對其用法的觀察,這才叫客觀。 什么是“用法”?就是揮刀舞弄人心之明暗!
武器研究得再透,不會使用也毫無戰斗力。 一本三國無數大師品,品來品去也不會有哪位大師把其中的人心明暗寫出來,都是講各種典故,各種謀略,各種神化了的東西,這些都是拿到臺面上來講的,可以當娛樂片看。
這個世界無不充滿“雙標”,沒有什么真理學科,都是詭辯學,只有人心明暗的不斷變化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