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北宋
尺寸:高277厘米,下寬106厘米
收藏單位:昭陵博物館
《昭陵六駿碑》高277厘米,下寬106厘米,碑額篆題“昭陵六駿”,碑面內容分為上下兩部分,上段為游師雄題記,正書25行,滿行11字,記述刻石原由;下段為昭陵六駿線刻畫及馬贊、馬名和立功事跡。此碑由刁玠書,蔡安時篆額,武功游宗道刊,醴泉知縣呂由圣立石。碑陰右側鐫宋紹圣四年(公元1097年)唐景武公李靖裔孫與唐獻公薛收第十四代孫薛嗣昌題記。左側鐫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劉仲游《題唐太宗昭陵》七絕一首。
游師雄
游師雄,字景叔,京兆武功(今陜西武功縣)人,張載弟子,治平元年鄉居進士第一,為儀州司曹參軍。其后二十余載,多在西北幕府任職,以文武才略聞名。元祐七年任陜西轉運副使,九年奉詔赴闕任衛尉少卿?!端问贰酚袀鳌?/span>
趙崡《石墨攜華》稱游氏:“表章古跡,自周秦以唐,無不題識,至今尚存焉?!?/span>
畢沅《關中金石記》云:“余集陜西金石目錄,見(游氏留遺墨跡幾廿(nian)種。其才略風概,瑰偉卓犖(luo),宋時少其儔(chou)匹。采錄之余,令人企慕久之。
昭陵六駿是六塊浮雕駿馬石屏,每塊石屏長約200厘米,高約150厘米,厚約35厘米。六匹浮雕駿馬的原型是唐太宗在統一全國的戰爭中騎過的六匹戰馬,它們各有名號,各有一段參戰立功的故事。貞觀十年,唐太宗首葬文德皇后于昭陵后,令大畫家閻立本將自己在戰爭中所騎六駿繪制圖形,詔令石工鑿于青石屏上,陳列于昭陵北司馬院內。六駿石屏分為東西兩列,馬頭皆朝南,即所謂“朕所乘戎馬,濟朕于難者,刊名鐫為真形,置于左右”。當初鐫刻六駿石屏時,在每屏石刻上方留有一塊,于周邊相平,上面刻有由唐太宗撰文,歐陽詢書丹的馬名及馬贊。高宗時,又詔令殷仲容用八分隸屬在每屏底座上書丹馬名及贊語,鐫之入石。
宋元祐四年,游師雄在陜任運判奉儀,因六駿石屏立于昭陵北闕,往來觀瞻不便,乃令醴泉縣令呂由圣于縣城唐太宗廟立《昭陵六駿碑》,把昭陵六駿按比例縮成線描畫,刻于石碑上,又將每匹駿馬的名字、毛色、所處位置、馬贊以及立功簡況照錄刻于線刻畫旁,游氏還親自撰寫了一篇短文,對其此舉進行說明。要說的是,游氏刊刻《昭陵六駿碑》時,昭陵六駿石屏上歐陽詢所書的馬名及贊語已經被毀,但高宗詔令殷仲容在石屏底座上所書馬名及贊語還在。宋元以后,連殷仲容在六駿屏底座上書丹的馬名及贊語也都因風雨剝蝕而模糊不清。
后來,《全唐文》等書及明、清、國民之際有關昭陵六駿的各種記載,無不以《昭陵六駿碑》為藍本。要不是該碑保存完好,恐怕有關昭陵六駿的許多問題將會不得而知。
據《昭陵六駿碑》記載,游師雄除了刊刻線刻六駿圖以外,還用泥塑的方式仿制了昭陵六駿。但這一組作品,未能流傳下來。
故而,該碑為宋元以后歷朝政府所重視,更被金石學家所青睞,早在1956年,此碑就列入了《陜西省名勝古跡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名單》?,F在為國家一級文物。
白蹄烏:純黑色,四蹄俱白,平薛仁杲時所乘。
贊文:倚天長劍,
追風駿足。
聳轡平隴,
回鞍定蜀。
特勒驃:黃白色,喙微黑色,平宋金剛時所乘。
贊文:應策騰空,
承聲半漢。
入險摧敵,
乘危濟難。
颯露紫:紫燕騮,平東都時所乘。前中一箭。
贊文:紫燕超躍,
骨騰神駿。
氣詟三川,
威凌八陣。
青騅:蒼白雜色,平竇建德時所乘。前中五箭。
贊文:足輕電影,
神發天機。
策茲飛練,
定我戎衣。
什伐赤:純赤色,平世充建德時乘。前中四箭,背中一箭。
贊文:瀍澗未靜,
斧鉞伸威。
朱汗騁足,
青旌凱歸。
拳毛騧:黃馬黑喙,平劉黑闥時乘。前中六箭,背二箭。
贊文:月精按轡,
天駟橫行。
弧矢載戢,
氛埃廓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