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們講了太陽病的總提綱: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這一篇我們繼續講下一個條文。
我們先來看條文內容:
二、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條文一開始先說了太陽病,那么一說到太陽病,就已經暗示有“脈浮,頭項強痛,惡寒”。就是說,在上面這些癥狀的基礎上再加上“發熱,汗出,惡風,脈緩”,這個情況就是“中風”。
這一條文顯然是在說“中風”的各種癥狀。但這里要特別說一下,此處講的“中風”跟我們平時說的,因腦溢血、氣血逆亂、血脈痹阻等原因造成的半身不遂、肢體麻木、舌蹇不語,口舌歪斜、偏癱,這一類現代中風疾病是不同的東西。
這里的“中風”是傷于風的意思。這個條文表面上的意思是說,一個人不注意,受了風,或者運動后汗出當風,然后出現了這么一系列的癥狀。但其實一個人生病,都是由內外因素綜合在一起產生的。
或者說得更明顯,一個人有”發熱,汗出,惡風,脈緩“這一系列癥狀,不一定就是因為受了風。一個人生病因素非常多,為此筆者認為,這里只是給這一系列癥狀做了一個命名而已。而且這里的”風“還有更深一層的含義,后面我們會說到。
我們說一下”發熱“
六經中三陽之病,通常都會伴隨有發熱的癥狀,特別是在太陽病中,人的氣血能量還是比較充足的狀態,那么正邪交爭于體表,能量集中于體表,往往就會出現發熱這一現象。但這里的“發熱”,不會出現大熱的現象,一般比正常的體溫,高出大概一二攝氏度的樣子。
為什么在這種情況不會出現高熱的現象?
那么在這里,我們回到中風這個“風”字,中醫認為風為陽邪,說到陽邪,這不容易讓人理解。我們用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就是一個人受到風的侵襲,皮膚毛孔不會緊閉阻塞,它不會跟后面說到的太陽傷寒一樣,受到寒,寒則縮,那么皮膚毛孔緊閉,閉塞不通。
然后再加上出汗,已經出了病汗(得到太陽中風時出的汗),說明內外還是比較通透的,不會有很強烈的、很激烈的正邪交爭,不會出現那種因為體表緊閉,里面的陽氣能量無處宣泄的高能態勢。我們平時也有切實的體驗,人體一出汗,溫度就降了下來。所以在這里基本不會出現高熱的情況。
接著說一下”汗出“
這里的“汗出”,是病汗。就是說一個人,天氣也不熱,也沒有運動等能讓肌體正常出汗的動作,但卻出現流汗這么一個癥狀。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情況往往是出的小汗,一般不會流大汗,而且往往可能這個汗的味道還比較重一些。
這里的汗出,其實是身體自己的機能,想要把外邪排出體外的一種現象。所以我們中醫是非常科學和人道的,我們順勢利導,利用處方來給身體再次發汗,幫助肌體驅除外邪。
這里有一個很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身體本來已經出了汗,應該把外邪排出體外了,但實際卻并不然,身體汗出,熱卻不減,出了汗仍然發熱,說明在這種情況,身體氣血能量沒有非常充足,光靠身體的機能,不能完全把疾病驅除出去,所以會出現身體出了汗,熱卻不退,其他癥狀也一樣還存在。
所以在上邊這種情況下,我們會借助經方的力量來幫助身體驅除疾病,利用藥物君臣左使的完美搭配,一邊把身體流失的正氣補回,固護胃氣,一邊幫助身體重新發汗,再次把疾病驅除出去。
我們再看一下”惡風、脈緩“
這里需要說一下的是,不是因為人受了風,然后就是“惡風”,不是這個事。而是因為一個人無論受沒受到風邪的侵襲,只要他出汗,那么皮膚毛孔就是疏松的,一切的外邪都容易直入皮表,往肌體更深一層的地方去。
皮表疏松毛孔開,只是其中一個因素,還要加上另外一個因素,那就是這個人表虛了,在表的氣血能量不足了,正氣已經往里退守了,衛氣不能守護人的體表了。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嘛,全身上下,無論哪個地方,只要氣血能量不足,邪氣就會往那里跑。所以為什么健康的人,出了汗,被風吹了也沒感覺有多難受,反而覺得涼爽,因為健康的人衛氣充足,保護著人的體表。
綜合以上,得到太陽中風,不但有惡寒現象,還有更明顯的惡風癥狀!
我們看下“脈緩”,這個也是因為人體出了汗,內外還是比較通透的,已經沒有了很強的正邪交爭的態勢,而且汗出后,血管里面的水分少了,向外的勢能弱了,脈就變得緩和了,這其實反映的是正氣已經退敗了,汗出而熱不退,這是正氣退守,外邪停留的一種情況。
如果對比后面的太陽傷寒的脈,就更容易理解了,傷寒無汗,正邪交爭非常激烈,皮膚毛孔緊閉,血管水分大量增加,有非常強的向外的勢能,那么脈就變得很緊繃,這其實反映的是人的正氣非常充足,正氣沒有退守,跟外邪斗爭非常激烈的情況。
那么太陽中風的一系列癥狀,就大致說到這里。接著我們再說一下中風的另外一些東西。
上面我們已經說到,其實中風是說明正氣退守,邪氣停留甚至已經深入的情況。中風其實
正邪交爭已經進入到肌肉這一層了,是營分不是衛分。
我們知道桂枝湯是中風專用方,桂枝湯是解肌的,而且《傷寒論》里面通常說發表,一般都指的是麻黃湯,解的是皮表,開玄府,也就是開毛孔。
所以太陽中風,體表汗出,皮膚毛孔疏松,汗出則正氣進一步流失,邪勝正退,退守到營分。所以桂枝湯是治療太陽中風,解肌專用方。
太陽中風就大致講到這里,后續內容,我們下一篇再見。
如果覺得文章不錯,麻煩轉發,并點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