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顧
作者:馬明高
七
說到文聯的工作,編好《孝義文藝》,這應該是日常最主要的一個工作。我從小喜歡《孝義文藝》這本至今已經創辦了五十多年的文藝刊物。所以,我在這本刊物上下得功夫最多。那時的文聯工作人員少,編輯就我和侯燕同志,散文、詩歌由她初審,我負責小說、評論等稿件的初審和所有稿件的復審。我常常是這樣工作的:平時有作者寄來或送來的小說、評論等稿件,我是隨時看見了,當時就讀完了,把能刊用的放在一個柜子里,把不能刊用的放在另一個柜子里。侯燕同志把她初審的散文、詩歌送給我后,我也是當日就抽下班時間全部看完,也是把能刊用和不能刊用的就分類了。我們的刊物是季刊,三個月一期,到每季快要編輯出刊的前一個月,我就會抽一個星期天,用半日的時間把已經積存的準備刊用的稿件再看一次,同時進行劃版編輯,然后送印刷廠排版出樣。出樣后,再根據頁碼的多少再做些調整。這樣,編輯起來就毫不費力了。二校稿樣出來后,我、侯燕和馬一平三個人就開始分頭校對, 最后我守在印刷廠排版電腦前進行最后一次的校對。這樣刊物就出爐了。封面、封底可以說是一個文藝 刊物的臉面。一個小地方的文藝刊物,又是三個月才出一期,一開始我總是想如何增加刊物的信息量和新聞性。所以,1995 年至1997年的刊物,我總是把封面、封二、封三、封底最大化地使用,刊發些近期孝義重大活動的新聞照片。這三年的十二期刊物,我刊發了孝義首屆文代會、孝義市全民義務修路、孝義市省道孝午改線工程、電視劇《百歲老人侯右誠》開拍、孝午公路全線正式通車、民間舞蹈《復活》榮獲全國“群星獎”、山西省新生代作家創作研討會、創建文明城市省級驗收、先進文化市創建工作等重大社會活動新聞照片,起到了當時孝義缺乏紙質新聞媒體的及時宣傳作用。1998年,隨著《孝河報》《孝義報》的創刊發行,我認為文藝刊物的作用不再是它的新聞性,而是它持久的藝術性和欣賞性。我逐步開始改變《孝義文藝》 封面、封底的特色,我更多是編發一些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藝術攝影和美術作品。1998年的全年四期刊物,封底發的都是孝義傳統古村落的黑白藝術攝影作品。封底是清雅優美、空靈幽靜的山水樹木風光攝影作品和藝術質感較強的寫實性油畫作品。封二、封三都是孝義近期的書法、美術、皮影作品。同時,我還在封二不定期地推出《勝溪藝術家檔案》,對在國內外影響較大的馬烽、許石清、張思聰、張鳴琴、李愛梅、侯丕烈等孝義籍的藝術家進行了較為詳盡的介紹,讓更多的人了解孝義的這些文藝杰出人才,增強自己的文化自信。如何能更好地使這本地方的文藝刊物更具有強烈的藝術感和持久的藝術生命力,始終是我在頭腦中琢磨的問題。從1998年秋之卷直至2004年我編輯完夏之卷,我在每期的封面開始了“詩配畫”的封底設計風格。每期刊物的封底都是選發一張 或攝影或油畫或中國畫的優秀藝術作品,然后根據這張藝術作品的內涵意蘊,配發一首全國詩 人優秀詩作中的重點段落。一開始是孝義呂梁等本地作者的作品,如老墻的油畫《歲 月》《怪圈》,郭志誠的攝影《快樂》,曉荷的《陽光、瀑布與峽谷》等,配發的詩亦很短,諸如博爾赫斯的“夕陽西下,一代代人盡去/沒有開始的日子”,遠人的“我感到一種生活為時已晚/我感到我度過的那些激情澎湃的/晝夜,沒有用一把會靜的尺子/準確衡量我的思想和存在的經驗”。
在我選發的藝術作品中,我最喜歡陳逸飛、劉元壽、王遠珍和何家英的油畫和中國畫。他們的作品所攜帶的強烈的生活氣息、幽遠沉靜的藝術風格以及憂傷曠遠的思想內涵和藝術深意,總是深深地打動著我那浮躁而干枯的心靈,讓我有片刻或者更長時間能夠享受到“人類詩意的居住”。在配發的詩歌中,我喜歡娜夜、郁蔥、葛平、代微等詩人的作品。比如在何家英那幅清淡雅致的中國畫《少女與花》下面,我配發了娜夜的《親吻》:“我親吻了這個春天的第一朵綠芽/這個春天的第一根神經/ 我親吻了像孩子的老人/脫去笨重棉衣的早晨/親吻使溫暖更暖/使明亮更亮/我親吻了內心的殘雪冰碴/我親吻了第一朵綠芽的呼喚 /春天了 /我要向你交出 /做人的快樂”。比如我市畫家在西藏采風攝回一張藏民在 寺院親切交談的照片,我把這張具有油畫質感的攝影命名為《快樂》, 在它的下面配發了郁蔥的巜我感受到生命如此短暫》:“人們在博大的空間里尋找永恒/天堂和地獄,距離曾那么遙遠/面對生,死是如此遙不可及/一些生命如同我見過的石頭/一一一它的堅硬、 執著、沉實而久遠//生長經歷,生長思想/生長哲理,生長情感/生長連人類自身都目瞪口呆的神圣的教義/生命的力量甚至可以延續時光/使所有有限成為無限”。我把在綿山大峽谷拍攝的一張有巖石、 瀑布,還有陽光像碎銀似的或像利劍射在石頭、瀑布上奇妙光影,命名為《陽光、瀑布與峽谷》,下面配發了宗志剛的《我一直這樣寫著》:“上升和隕落。我一直這樣寫著,風暴般的/詞語/掠過街道,湘江、公共汽車/留在體內的能量/像歡迎閃電,歡迎一次怒吼/我一直這樣寫著,激情陌生而神奇//我必須克制奔放的愛/必須記住憂傷/這是很小的一部分,我一直寫著/一日三餐/我才看見全部的命運/平凡的面容/和樸素的衣著/忽略了自己才看清自己,我的內心/第一次看 見遠方/憂郁而幸福的遠方/遠方遠而又遠/我一直這樣寫著……"這首詩的意境內涵仿佛我現在的寫作和以前的第一次寫作。
對于如何辦好個地方性 文藝刊物,我的想法就是“貼近生活,貼近時代,貼近社會,貼近讀者”。所以,我把《孝義文藝》辦刊宗旨確定為:“力爭培養文藝人才, 力爭辦出孝義特色,力爭辦出高品位和雅氣質。”我喜歡刊發什么樣的作品呢?從1994年1月,開始編輯《孝義文藝》時,我在《卷首語》中就寫道: “盡管每一位讀者都有自己的情感遭遇,都有自己對世界獨特的感知方式,但是我們歡迎那些能將自己的精神體驗和生存狀態與普通人民的生活狀態融成一體的文藝作品,歡迎那些能夠反映新時代的普遍心態和共同情緒的文藝作品。我們尤其歡迎那些描述20世紀90年代中國社會經濟和文化變遷所引起孝義人民的生存和情感變化的現實主義的文藝作品。”首先,我們歡迎孝義的作者寫孝義生活的文藝作品。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孝義開始了承上啟下的轉折性的大變化,不僅一掃以前的沒落情緒,而且為以后的發展奠定了決定性的基礎。所以,我在1996年冬之卷的卷首語《把最好的精神食糧獻給人民》中說:“只要是一 個善良而正直的人,就不能不承認,孝義近年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孝義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孝義市五套班子是一 個團結拼搏、真抓實干的領導集體。此時此刻,人民的精神需要振奮,群眾的斗志需要鼓舞,民眾的力量需要凝聚,社會的活力需要激發,人們的精神需求需要滿足,孝義的大局形勢呼喚優秀的作品,孝義的人民渴求高層次的精神食糧。”我提出了希望和要求:“我們孝 義的文藝工作者,要對我們腳下的這一方土地和人民有 真切的同情和理解,要熱愛生活,熱愛培育我們的土地,從而從自己熟悉的勝溪土地上汲取創作的靈感,寫出生活原生態的堅實和厚重,寫出復雜紛擾的城鄉景觀和典型深刻的民眾心志,以樸素的寫作姿態,去樸素地寫人物,寫故事,寫生活,寫大地。我們腳踏的大地就是茫茫的人心。”我編發了“孝義市全民義務修路文藝作品” 專輯,舉辦“勝溪杯文學藝術大賽”“祖國頌散文詩歌征文” 活動、“汾孝杯文學作品有獎征文” 活動、“國旗頌詩歌散文征文大賽”,刊發了現代戲《孝河兒女》,長篇報告文學《勝溪紀事___對孝義市五年義務修路的一 種考察與理解》 長篇小說《顫動與嘆息》《馬家坪》, 四集廣播刷《鄉村三姊妹》,大型現代戲劇本《酸棗坡》(上、 下集)等孝義作者創作的孝義當代現實生活的各類作品。其次,是孝義作者創作的寫其他題材的文藝作品,我們連載了《橫跨兩洋話美國》和《魯院紀事》,寫白太沖先生的巜故土春深總是情》和《三訪馬烽》《舉人杜唐鑒及儒商門風》《郝 文燦與郝家寨》《億施林杉先生》巜孝義清代學人遺蹤》《“杏花村”里的孝義人》等具有深厚人文精神色彩的作品。再次,我們歡迎外地作者寫孝義或寫外地生活的優秀作品,我編發了毛守仁、許建斌、閆文盛、楊占平、楊桂欣、介子平、葛平、王春林、王旭東等一大批外地作家的優秀作品,給我們的《孝義文藝》增添了光彩。尤其值得一提的章霍生書記給我們送來了三篇稿子《馬躍奇老人的十塊錢》《不朽的民魂》和《藍天下不應有陽光照不到的地方》。我都在“本刊特稿”和“全民義務修路專輯”中編發。我在《卷首語》中寫道:“作為一 個市委書記,他牢記黨的宗旨,不忘人民群眾,走出市委大院,深人基層,走近群眾,走進火熱的生活,用自己的情、自己的筆去寫群眾。這說明他心里有孝義三十八萬人民,有民心,而沒有官氣,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坦蕩胸懷,表現了一個領導干部講政治、講正氣的赤誠之心。我們衷心希望全市更多的領導干部,都能用自己的情,拿出自己的筆,寫出更深刻更優秀的真情之作。"
文學藝術是一種多元化而沒有固定化模式化的精神歷險,所以我在編發這些“貼近生活,貼近時代,貼近社會,貼近讀者”的文藝作品的同時,也編發一些 富有精神探求的先鋒作品。因為,我喜歡博爾赫斯說過的一句話:“我不是為了少數精選的讀者而寫作,這種人對我毫無意義。我也并非為了那個獻媚的柏拉圖式的整體,它被稱為“群眾"。我不相信這兩種抽象的東西,它們只被煽動家們所喜歡。我寫作,是為了我自己和我的朋友們;我寫作,是為了光陰的流逝使我安心。”所以,我也喜歡發那些不看別人眼色,不看權威、專家和刊物喜好厭惡眼色,不看“讀者”“群眾” 或“人民”眼色的“自由寫作”和“民間寫作”的文藝作品。只要是你心靈的真誠寫作,不論文體是什么,不論作者是誰。我編發了中篇散文《我的父親》《我這大半輩子》,小說《懸浮的影子》,詩論《阿文論詩》。札記《籍草而語》《散文十二章》, 隨筆巜SARS:改變了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對話《關于皮影藝術的對話》,情書《文學的愛與愛的文學》,評論《愛是什么樣的感覺》,隨筆《對人與事物的另類思考》和《撫摸的疼痛與憂傷___與我生活有關的100個詞》等作品,大大豐富《孝義文藝》的藝術寬度、廣度和深度。
這樣,《孝義文藝》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的喜歡,受到了越來越遠的人的青睞。有來自北京《人民文學》的,來自廣西的,來自江蘇的、山東的,來自山西太原的、汾陽、晉城、平遙、介休的電話和信函,很多很多,有鼓勵,有期冀,有肯定。這些令人尊敬的作家、編輯家、詩人、讀者的來信、來電和郵件,成為我們編輯部所有同志精神享受上最幸福的事情。至今,我都記得現任《山西文學》的主編,當時還是編輯的魯順民先生給我來的一封長信。信中說:“明高見如晤:屢屢收到惠贈的《孝義文藝》,十分感謝仁兄的抬愛。出自仁兄之手的刊物,是每期必看的,看的可算是認真之至。冬之卷(指2000年第4期),看到仁兄寫的卷首語(指《我們與文學、與寫作》),持這種文學觀與寫作態度的相信還有相當多的人。如是,則文學的火種是不會熄滅的。西諺云:一個向上的民族需要藝術的指引,一-個墮落的民族才鄙棄藝術。時代盡管有時墮落,但我們的民族總是向上的。盡管同仁兄的觀念有相左的地方,但看完刊物,我也是不能說什么話了。向你致敬!不屈的寫作者永遠是可敬的。樊墩寫父親的那篇文章真好,話至滄桑詞便工,誠有靈也。而張樸老先生的回憶文章雖然有些可以推敲的地方,但讀起來總讓人鼻子發酸。而葛平的篇什,是如人一樣的美麗。你們讀林清玄的感受,讓人感到他山之石真可以攻玉的。果然也就攻出玉來...…"我把他的來信在2001年的卷首語巜共同搭構我們的精神家園》中引用了兩段。真的,最使我們心動的是一種人與人精神上的理解與溝通。有的人,共事多年,形同路人:有的人相識甚短,甚至未曾謀面,卻好像已是多年的朋友。精神能否相融是其關鍵。通過作品,編輯與讀者可以讀作家;通過刊物,讀者可以讀編輯:通過反饋信函意見,編輯也可以讀作者。是共同的精神追求,將《孝義文藝》的作家、編輯和讀者連在一起。我們真正是通過《孝義文藝》以文會友,以情感人,晶味藝術,品味人生,陶冶情操,修養精神。
八
很早以前,張愛玲在給胡蘭成的照片后面,曾經寫了這樣一段話:“遇 見你我變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塵埃里去, 但我的心是歡喜的,并且在那里開出一朵花來。”我很喜歡這段話中的 “低到塵埃里,并在塵埃里開出花來”這一句。我的寫作從一開始就是底層的寫作,我總是抑制不住自己的,不知不覺的和作品中的人物一起體驗著現實生活中的庸常、煩瑣、忙亂、痛苦、無奈、不屈、抗爭。所以,我的小說中,寫的大都是些社會底層的弱小群體的生存境遇問題。所以,我的小說中充滿了塵煙四起,充滿了滾滾紅塵,充滿了強烈的“世俗心”,寫的都是這些卑微農民和小市民的喜怒哀樂與悲歡離合,呈出的是當代農村所特有的尖銳矛盾,表現的是歷史轉型期間農村現實生活的嚴峻性,自然小說文本中充滿了一種隱忍的憤怒、抑制的吶喊和無聲的質問。但是,我也常常在自己的靈魂中充滿了憂傷和悲憫,“悲憫心”是我直至目前各種文體寫作的內在情感。我想通過對現實底層中卑微生命的書寫,呼喚出一種美好而強健的人生,想讓更多的讀者在我的小說背后看到作者那顆正直、善良的心,看到他對正義、公平和良知的呼喊,看到他的赤誠之心。正如一位讀者在對我作品的評論中所說:“我的眼前總會出現一雙遙遠的憂郁的灰色的眼睛,一雙真誠的可以kissfire (吻火)的眼睛。
我在市文聯工作期間寫的小說,大部分在《孝義文藝》刊登過,后面漸漸地又從《孝義文藝》走向了山西的許多地方,走向了全國的一些文學刊物。山西的《山西文學》 《黃河》 《晉陽文藝》 《鄉土文學》《漳河水》 《呂梁文學》等都發過我的小說。北京的《人民文學》、寧夏的《黃河文學》、遼寧的《海燕》、四川的《青年作家》、湖南的《書屋》、河北的《社會科學論壇》、深圳的《深圳特區報》《中華文學選刊》《世界華文論壇》等刊物都發表過我的小說、隨筆和散文。我這段時期的小說有長篇小說《顫動與嘆息》和中短篇小說集《尷尬之后是滄桑》。電視劇本《田野的風》 收入之中, 電影劇本和廣播劇、戲劇劇本收錄《城市與人》一書。有散文集《生命之旅》巜事物、風景與人》《黑夜里, 我睜大眼睛》《漫步時光》 《漫話孝義》《徜徉孝河》 《鄉音老腔》。有文學評論集《懷抱佛心愛情和浪漫》《清歡中的悲憫和優傷》。有理論著作《馬烽電影藝術論》《電影美學》和《思想集》共十五種書籍出版。
有一些小說沒有收入我的小說集,是因為那時候我還不大懂得小說、散文為何物。我開始真正懂得小說、散文是什么時候,是20世紀90年代讀了沈從文和蕭紅的作品開始的。在21世紀初我讀到沈從文的《湘行書簡》,才更清楚我該寫什么了。沈從文在給他的愛人張兆和書信中的兩段話,對我的文學寫作觀產生了很大很深的影響。現抄錄如下。其一為1934 年冬天寫給張兆和信中的一段話:“我們平時不是讀歷史嗎? 一本歷史書除了告訴我們些另一時代最笨的人相斫相殺以外有些什么?但真的歷史卻是一條河。從那日夜長流千古不變的水里石頭和砂子,腐了的草木,破爛的船板,使我觸著平時我們所疏忽了若干年代若干人類的哀樂!我看到小小漁船,載了它的黑色鸕鶿向下流緩緩劃去,看到石灘上拉船人的姿勢,我皆異常感動且異常愛他們。我先前一時不還提到過這些人可憐的生,無所為的生嗎?不,三三,我錯了。這些人不需要我們來可憐,我們應當來尊敬來愛。他們那么莊嚴忠實的生,卻在自然上各擔負自己那份命運,為自己,為兒女而活下去。不管怎么樣,卻從不逃避為了活而應有的 一切努力,他們在他們那種習很生活里,命運里,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對于寒暑的來臨,更感覺到這四時交替的嚴重。三三,我不知為什么,我感動得很!我希望活得長一點,同時把生活完全發展到我自已這份工作上來。我會用我自己的力量,為所謂的人生,解釋得比任何人皆莊嚴些與透入些!”其二為1951年沈從文寫給愛人張兆和信中的一段話:“世界在動中, 一切存在都在動中,人的心機和由于長期隔離生分,相爭相左的得失愛憎積累,在長長的時間中,不同情感愿望中,繼續生長存在的,彼此儼若無關又密切聯系,相激相宕形成的不同趨勢,是和風甘雨有助于這個莊稼的成長,還是迅雷烈日只做成摧殘和萎悴?有沒有人可以前知。我常說人之可恫而在此。人實在太脆弱渺小。”
我的那些小說、散文和評論不知道還有多少值得一讀,有多少純粹就是“印刷的垃圾”。但是,只要有一少部分、一小點點有人喜歡,我就知足了。我的文學老師、我尊敬的作家毛守仁先生2002年曾經在一篇名為《無法消散的怨恨》文章中,寫道:“在明高的隨筆中,我喜歡他對于文學現象的思索《文學的邊緣化與文學邊緣化的我》;在明高的評論中,我喜歡他讀60年代的作家的《永遠的憂傷》;在明高的小說中,我喜歡半自傳的中篇《世事滄桑》。這些作品都縈繞著一種相同的氣息,都有一種憤懣,一種不滿,一種對峙, 一種平民式的視角與底層意識。我喜歡他的中短篇小說集的名字《尷尬之后是滄桑》。他的滄桑感喟還是從理論家的書本里說出的口氣,還很理性,目前的他還是充滿了抗爭意識,沖動著由底層生存狀態培育的逆反情結。我欣賞他的作品中散發出來的底層意識。”
九
在我“半生”之時,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已開始轉向,離我們而去。而且這個世界的走向,早已不是我們的想象。我魯院的同學、遼寧的張宏杰先生,不久前在《文藝報》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寫道:“我今天在網上看到了這條新聞:《蔓蔓青夢》 《泡沫之夏》 《瀟然夢》……今日,某大學圖書館公布其2009年秋季學期借閱書籍排榜行,進軍前一百名的書籍幾乎全為網絡文學書籍。據該排行榜顯示,除了排名第五十一名的《宋氏三姐妹》和排名一百名的《最易掌握的學英語規律338條》,其余的均為在網絡上風靡一時的網絡文學作品,如《玥影橫斜》《愛在唐朝》 《失蹤的王妃》等,以及郭敬明、 明曉溪、安妮寶貝等青春小資文學作品。與高校專業課程相關的書籍均無緣入榜。”上海大學教授、著名評論家王曉明2014年12月20日在上海的“東方講壇”中指出:政府、資本、技術、教育、城市化等臺力形成了新的文學生產機制,正在根本改變前文學世界的結構。他說:“大資本的手開始伸進文學世界了”,盛大文學、騰訊文學等這些“文學有限公司”的出現,用不了幾年,很快社會上就會“發展出相當復雜、也相當成熟的大批量生活和推廣文學的系統,數以十萬計的作者的文學構思和創作活動,數以百萬、千萬計的文學讀者的網上網下的閱讀和交流活動,就這么變成了他們的生產資料,成為資本增值所使用的非物質原料。”更可怕的是,從20世紀二三十年代經過獨立、解放、民主、自由斗爭獲取的“為人生進步”的“人的文學”的精神正在迅速邊緣化。“ 小時代”“玄幻”和搞笑的文學正在大面積地與商業、高科技、時尚合謀,形成新的一場廣泛而持久的“文學巨變”。王曉明先生一語道破, “將文學創作視為___ 或同時視為___一種商業活動, 以成品去安撫讀者,幫助讀者接受或適應現實,說得難聽點,就是助人茍活。”難道人只能妥協地茍且偷生嗎?
在這樣的“文學巨變”面前,我后“半生”的文字生涯又該如何度過呢?
我可能要更多地放棄“作家”名義,從而擔當起“批評家”的責任與使命。我不喜歡“評論家”這樣的稱號,因為我的寫作職責是“批評”。面對這個荒誕、不真實、令人絕望的強大世界,我會像古老的堂吉訶德那樣,繼續拿起誠實、善良、正直、正義和公平等這些亙古不變的手工工具,去寫那些“為了我自己和我的朋友們,"“為了光陰的流逝使我安心”的“越軌的筆致”式文章。
我的耳旁,又響起了那個柔弱而堅強的女人的聲音:“我不相那一∵套。有各式各樣的作者,就有各式各樣的小說。
是的,蕭紅說得對,有各式各樣的作者,就會有各式各樣的文學。我偏偏不喜歡妥協的人生與助人茍活的文學。我喜歡寫那些誠實、自由、堅韌而清晰,并且充滿勃勃生機的文字。
寫這樣的文字,只會注定我的后“半生”繼續“清貧”。但我愿意在這種“清貧”的日常生活中去創造“清歡”的精神,去繼續書寫出那些“清歡中的悲憫與憂傷”的文字。
2015年1月11日
承蒙關愛,謝謝分享。??
作者簡介
馬明高,山西省孝義市人,復旦大學中文系第三屆作家班和魯迅文學院第三屆高研班學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劇作理論專委會副秘書長,山西省作家協會全委委員,山西省電影家協會理事,呂梁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孝義市作家協會主席。出版著作二十多部,獲全國優秀電視劇獎、山西省“五個一”工程獎、趙樹理文學獎、山西文藝評論獎、人民文學觀音山杯游記散文獎、中華讀書報散文獎和浙江作協非虛構散文獎等十余項獎項。
點分享
點點贊
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