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顧
作者:郝繼文
古縣城的城隍廟位于西沙姑巷北側,坐北向南。據傳說,唐代便有城隍土檀祭地。北宋期間,始建磚木結構廟殿,并塑造神尊。金章宗承安四年(1199年),寬廟院。元大德七年地震毀塌。元大德八年(1304年),由縣署主持修復,始具規模。本廟為三進院。后院有寢宮三間,東西各有廂房五間。中院正面臺基上,壓中軸線建正殿,琉璃瓦蓋頂,角獸垂鈴,渾然宏敞。中院東西兩廂建配殿各五間。下殿南向120余米外建樂樓一座,面朝正殿。樂樓左右建有鐘樓、鼓樓。樂樓背面10余米處,三間房兩側各有儀門(中門)1個,通往前院。前院東西廂各有房三間,供道士居住和廟會執事辦公。院中豎一牌坊,高6米許,全木結構。中懸掛《保障中陽》牌匾。洪武四年(1371年),較大修葺。正德八年(1513年),鑄造蓮花盆,置于正殿中央。嘉靖二年(1523年),古城鄉紳張羽、吳鸞,號召全縣庶民捐資白銀數千兩新建樂數二層三檐樓閣,棧道翼壁,斗拱起疊挑角四出,琉璃碧瓦,脊獸雙昂,雕梁畫棟,圖案花紋精細講究。整體建筑渾然雄偉,巍峨壯觀,真正遂雄峙于汾水之上,而壯閣邑之觀矣”。
整體城隍廟占地9.5市廟,計約90余間房屋,每年農歷的七月二十三日起始,廟會三日。廟的正殿有城隍尊像。兩旁分立著判官,牛頭馬面黑白無常等鬼卒眾像。城隍原為古代神話中守護城池之神,逐漸演變為主宰境域的地獄幽靈之神,是身居冥界一方管鬼的父母官,也就是本縣冥籍之主。
民國時,城隍廟屢遭厄運。民國二十年(1931年五月,馮玉祥部隊張仁杰師敗退駐軍縣城,城隍廟變成了營房,時為了擴大營地,搬掉了十殿君塑像,毀燒廊木。部隊撤走后,由商會出面捐資銀圓3000元,責成侯右誠先生承辦修復。二十七年(1938年)二月十六日,日軍占領縣城時,一炸彈落入廟中,炸毀樂樓的抱廈廳和東側楹柱。二十八年(1939年)冬,侯佑誠先生倡議捐募銀圓300元修復。三十五年(1946年),閻錫山駐軍拆毀圓木,構筑軍用工事,抵御我人民解放軍解放縣城。
新中國建立后,1952年新建的孝義中學用了城隍廟,并將正殿和配殿等塑像搬除,改建成禮堂、師生宿舍和庫房。1958年,孝義中學成立高中部擴建學校時,學校未經省、縣有關部門批準,將省級重點文物—樂樓拆毀。從此,具有極高藝術價值,代表本市建筑精華之廟院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