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腎病與糖尿病伴有腎臟損害是有區別的。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UACR)目前仍然是評估糖尿病伴腎臟損害的一項重要指標。臨床研究發現,亞洲糖尿病患病人群微量白蛋白尿檢出率高于歐美人群,而歐美人群腎小球濾過率下降的比例高于中國人群。盡管目前發現微量白蛋白尿高的患者在多年后未必發生腎功能衰竭,反而發現其與大血管病變關系更加密切,但是,目前無其他指標可完全替代微量白蛋白尿。在1型糖尿病中明確看到,出現微量白蛋白尿與今后腎臟病變相關。2型糖尿病患者中發生大血管病變的影響因素較多,尤其是2型糖尿病伴隨的腎臟損害原因較復雜(有可能同時合并高血壓、肥胖)。我認為其他指標要取代UACR還為時過早。迄今為止未發現有比微量蛋白尿預測糖尿病伴腎臟損害應用更廣、時間更長的指標。但是否有新的標記物來作為補充呢?我們拭目以待。
糖尿病微血管病變包括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和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腎病的診斷更加苛刻,首先要有視網膜病變的基礎,再加上腎臟損害才能診斷。因此,如果不進行眼底檢查或腎穿刺,患者通常診斷為糖尿病伴慢性腎臟病(CKD)。關于糖尿病神經病變,單純性糖尿病神經病變較少,大部分是神經病變與血管損害共存。發病機制較明確的如糖尿病足,其既有血管因素也有神經因素。機制不明確的也可以通過其他檢查來輔助診斷,如肌電圖、尼龍絲加音叉的方法。依靠臨床癥狀進行診斷時,一定注意仔細判別才能確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通常以雙側對稱遠端病變為特征。大多數糖尿病患者主訴腳或手麻木、疼痛時,若僅發生在一側,則需注意無論血糖控制理想與否,都需考慮是否為頸椎或腰椎病變所致。通過頸椎或腰椎磁共振等輔助檢查可以鑒別發現。因此,醫生不能完全靠癥狀來診斷,需要結合適當的檢查來鑒別診斷。
目前我們對于神經病變的檢查是通過多途徑、多方式的組合來實現的,第一要有癥狀,第二要有檢查結果,第三必須要有鑒別診斷。不同于眼底檢查(通過拍片即可明確是否存在視網膜病變),也不同于腎臟病變(通過測定有無蛋白尿、肌酐升高即可判斷),神經病變除了需要醫生更多的臨床經驗外,還需要輔助檢查來確診。臨床上仔細進行診斷及鑒別診斷,可以排除很多疑似的糖尿病神經病變。如果能完善對糖尿病神經病變的評估,就能很大程度上提高診斷的準確率。
目前公認,血糖和微血管并發癥密切相關,國際上有很多相關研究,如DCCT以及UKPDS。這些研究得出的結論是,血糖控制差時50%的患者會出現微血管并發癥,那么血糖控制較好的50%的患者為何也會發生慢性并發癥?這說明其中存在個體差異。同樣地,臨床上,有些平時血糖控制很好的患者也可發生視網膜病變,而有些患者血糖水平很高但無任何慢性并發癥。
遺傳研究發現,攜帶某種基因型的患者非常易罹患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甚至是嚴重視網膜病變,因此,精準治療就是要把這樣的患者選出來,采用另外的方法治療。再如,50%患者服用藥物有效,而50%的患者服用效差或無效,精準醫學就是要讓有效的患者繼續選用目前治療,而對于療效差或無效的患者,需要在發病機制、環境因素、藥物遺傳易感性等方面進行明確解析,給予適宜的治療方法。精準醫學的最終目的就是使治療更有效、更安全、更經濟、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