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轉崗
我們公司內部有很多同事經歷過轉崗,轉的跨越度也都很大。程序員轉營銷的,測試轉產品經理的,UI轉營銷的,美編轉客服的。大部分轉得還都挺成功的。
這還是內部,就不說他們進公司前,千奇百怪的職業了。比如有學法語的,學日語的,也有燒鍋爐的,干廚師的。
所以我還挺相信這句話的,沒有不適合的人,只有不適合的崗位。
人在江湖的,誰沒有過去呢?
拿我自己來說。
考進MBA之后,很長一段時間我都陷入極端的自我懷疑。因為我大學畢業做的是公務員,而且不是在職能部門工作(比如法院),在團委工作,根本談不上什么專業技能,也很難說是什么行業。
到了開始找工作的時候,極度羨慕其它同學。 做HR的,繼續找個外企500強做HR;原來三線城市銀行工作的,去了外企銀行;零售行業出來的,去了跨國零售公司。
人人都能找得到自己的軌道,只有我,總不能找個外資公務員當當吧?最終選擇咨詢行業,說是夢想也好,多少也有點無奈之舉。咨詢行業對職業背景要求不高也算是重點。
有時候跟公司同事分享自己的黑歷史時(比如粗心記錯法國客戶班機抵達時間等等),他們都會大吃一驚,說,水湄姐你也曾經是這樣啊。
人在江湖的,誰沒有過去呢?
哪個男女主角在小說的開頭就是縱橫天下無敵手的武林大俠呢?總是要摸爬滾打,幾經磨難,家破人亡,九九八十一難,最后才能找到秘笈或名師,終修成正果的。
那個時候,我是嚴重嚴重地自我懷疑。
我至今仍然記得做公務員時期,有一次一位直屬領導,對跟我一起進部門的另一位女孩說“喲,你們家怎么把你養得這么懂事聽話”。沒錯,我就是領導心目中那個不懂事不聽話的家伙。
在公務員的崗位上,聽不懂領導的弦外之音,看不明白錯綜復雜的關系鏈,不會寫出四個字四個字的段落,比如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凝聚力量,攻堅克難(來自18大報告第一段),總之,就是超級不適合這個崗位。
那個時候不會說自己不適合那個崗位,只會嫌棄自己沒用,沒有能力。底子不如同事好也就罷了,明明應該可以通過后天努力的,偏偏自己又懶,怎么也提不起努力的興趣來。
想起來,真是一段灰暗的日子啊。
不是我不夠好
在上周的那篇《人生找不到方向了,怎么辦?》的文章里,我也說到了,其實對前途是極其迷茫的,所以盡量做好手上的事,也不斷尋找可以突破的口子。
那個時候晚上出去上英語課,周末又讀了個專升本的文憑(沒錯我大學是??飘厴I),嘗試去考CPA(沒考過),最后才考上了MBA。
并不是第一次嘗試就成功了的,但至少沒有放棄地一直在嘗試。
支撐我的是一個信念。
可能,只是可能,可能只是我不適合這個崗位,而并不是我不夠好。
可能,只是可能,換一個地方,我能夠發光發亮,我能比任何人做得都好!
確認這件事,用了我很長時間。
連談戀愛也是一樣,遇見一段不順利的感情,開始的時候總是自責說自己做得不夠好,慢慢才學會去思考。
可能,只是可能,不是我不夠好,只是我沒有在合適的時候,遇見合適的他。
一直到遇見小熊,我才知道我以前那么想是對的。
回到職業這件事上,一定會有同事領導甚至不相干的路人說你工作做得不好等等。 當然我是同意應該要鍛煉職場技能,超越自我的。但如果你每天完全不想起床,坐在地鐵公車上只想逃回家(我還真有過這種時候),一點也不想努力的時候,似乎是可以考慮下。
可能,只是可能,不是你不夠好,只是因為這個崗位不適合你。
總之,不是你不夠好,是因為某一個外部因素,不適合,不匹配,才造成這樣的局面。我始終是相信,沒有不適合的人,只有不適合的崗位。
阿Q標準解千愁
PS:這個話題想寫了很久,因為很多人(尤其是女性),很容易輕易陷入自我懷疑中。我有一次跟小熊談心,說到我也是很久很久以后,在感情上才能做到自信,做到“不是我不夠好,而是我們不適合”這樣的心態。在工作和事業上也是如此。
另外做長投的過程中,經常也會被問到“我數學不好能不能學投資”“我年齡已經很大了學不學得會投資”。這些問題,本質上是來自于對自己的不自信。
所以我有一個很阿Q的標準(阿Q精神好啊特別好?。?,就是超過50%的人能做到的事,我肯定能做到。 只有30%的人能做到的事,我努努力也可以做到。 低于10%的人能做到的事,我也不強迫自己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