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在《自在獨行》里有句話很深刻:一個家庭結婚10年,愛情就老了,剩下的只有日子,日子里只是孩子。人到中年,有多少人都是在過著孩子的日子。
朋友圈看到這樣一段話:不變固然好,但這世間夫妻,有多少經得起細水長流柴米油鹽而不生厭不生煩?所謂白頭到老,此心已非初心,或是習慣的力量,或是道德的制約,或是子女的羈絆。
生無常,愛無常,恨常。唯有無常,一切都會消失,舊去新來,枯柳抽芽梅花三弄。生生不息輪回不已,死亡是最大的無常。今日之死,他日之生,移形換影黯然銷魂。
人到中年,有多少人終于活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一事無成,碌碌無為,要事業沒事業,要家庭,有家庭也經營得一塌糊涂,整個人生充斥著失敗,不僅油膩而且窮。我們也終于接受了現狀接受了自己的樣子平常且平庸。
縱然是兩個人因為相愛最后結婚一起走進圍城的人,在愛情落地后的10年、20年……誰能說自己的愛情還一直保鮮?有多少夫妻在柴米油鹽的侵蝕下,愛情早已變得面目全非,只剩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重復過日子。
那些說兩個人從結婚以來一直沒紅過臉,沒出過問題,一直齊眉舉案相敬如賓的夫妻貌似只活在影視劇里。當人到中年的婚姻,我們只在過著孩子的日子,那么夫妻雙方之間還能拴在一起的就只有責任、習慣、或道德理智的束縛。到最后婚姻變成了良心買賣,雖然愛情不是買賣,婚姻也不是買賣。
三毛說過:愛情,如果不落實到穿衣、吃飯、數錢、睡覺這些實實在在的生活里去,是不容易天長地久的。而這愛情一落地,就降落在浩浩蕩蕩的歲月里,每天也就是穿衣、吃飯、數錢、睡覺……年年如一日。
我們每天從睜眼到閉眼,上班下班回家做飯,侍候孩子,忙忙碌碌,日常瑣碎,日子里沒有驚天動地的大事, 都是小事。一年到頭,我們究竟是活了365天,還是活了1天,重復了364遍。那么10年、20年、甚至30年或者更多呢?
有人說,曾經我們相愛,最后,我們在圍城里一起在柴米油鹽里摸爬滾打被反復侵染,最后被歲月斑駁,然后一起相依為命慢慢變老。
楊絳也說過,結婚不需要偉大的愛情,兩個人互相不討厭就夠了。在這個漫長又浩蕩的過程中,我們也曾相看兩生厭,也曾各種疲憊,也曾互相視而不見。亦或許,也有過背叛。
于是又變成了 ,遇事能有個人商量,無聊能有個人說話,在外面忙活一天能有個人一起吃個飯。因為人生太長,得有個相知相伴的人。婚姻的真相總是令人啞然失笑。
無論婚姻的大河中途拐了多少個彎到最后九九歸一,我們還是回來了,因為只有在圍城里,我們才找到了安全感和歸屬感。這恰恰也是婚姻的屬性,婚姻有排他性、專一性,也給予人安全感和歸屬感。
所以說,婚姻是歸宿。而愛情的本質就是漂泊,漂泊四方櫛風沐雨,最后歸航,回到這個圍城避風。每個人各有渡口,各有歸舟,誰又是誰的離人,誰又是誰的歸舟?
盧思浩也曾寫道:我們之所以覺得成長是一件糟糕的事,是因為我們沒有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是的,我們成長了,被現實打敗,最終我們都活成了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樣子。在這個薄情的世界深情地活著,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其實讀賈平凹的書,僅書名就感覺挺有意思的。賈平凹年輕的時候,因為深夜和女演員分析劇本事件而離婚。經歷婚姻的失敗,躲到一邊寫成了《廢都》。其實,婚姻就是廢都。在這廢棄的都市里,在這圍城里,萬家燈火的窗口后,有多少飲食男女在過著瑣碎的日子。
后來賈平凹患了一場病,收獲了愛情,但他看開了很多事,又寫了《生命是孤獨的旅程》《自在獨行》《愿人生從容》。只因為一個人走過一段長長的日子,一個人在逆境里孤獨跋涉求生存。所以,他又明白了孤獨和活著的涵義。70歲的時候,老樹發新芽,又寫出了《暫坐》他終于又一次開悟了寫道:
深秋,薄念,花不語,風卻懂。
有些人來了去了。
有些人近了遠了。
你看匆匆一年又是秋。
歲月不堪重負,故人不如初。
不過是在這人間暫坐而已。
卻要歷經萬千滄桑。
簡而言之,人生就一句話,活著活著就老了,老了就活明白了,人生就是一場暫座,酸甜苦辣都是風景。至于有沒有愛情,您走過街逛過景,自己慢慢品哦。